福建地区中元节文化内涵溯源(4)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作者:汤漳平
发布于:2017-07-04 共12955字
综上所述,凡统计祭祀远祖、近祖及有关亲属的名目多达 49 种。
其三是殇鬼的祭祀。殇鬼者有两种含义: 一是未成年而夭者,二是非正常死亡者。《楚辞·九歌》中有《国殇》篇,即是写在战场上死于国事的军人。楚卜筮简中记载有十余种名目:
1. 不歹古 ,即无辜( 罪) 而死的冤魂。包山简 217、248,望山简 78,天星观简《楚系》P25 均有记载: 如包山简 248“思攻解日月与不歹古”,天星观《楚系》P25“思攻解不歹古、强死者与祖礻立”.
2. 兵死,即死于战事者。如包山简 241“思攻解于诅与兵死。”
3. 各( 格) 杀,即械斗而死者。如天星观《楚系》P1006“食。女殇、各( 格) 杀”.
4. 强死者,即非正常死亡。如天星观《楚系》P1111“不歹古 、强死”.
除上述外还有绝无后者、祖礻立、殇、大殇、女殇、三世之殇、水上、车马下之人、溺人、下之人不臧死、 、私死等达 19 种之多,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不幸而亡者。
古人十分重视祭祀,是因为祭祀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如前面我们谈到祖先与亲属祭祀,这是宗族社会中的必然产物,通过祭祀先祖,希望获得祖先神的佑护,以此促进家族和睦,进而形成合力。中国古代传统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从自身与家族做起,“齐家”之“家”绝非仅指小家,更重要的是作为家族的大家。楚人对于家族的祭祀,遵从的是当时通行的周礼。
但是我们特别关注于那些名目众多的殇鬼和强死者。这些亡者,据说其死后会成为厉鬼,由于死得不正常,因而冤魂不散,其鬼常为祟,能使人重病,因此要通过祭祀来化解其冤。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种对“冤鬼”的祭祀,包括对没有后代的亡魂的祭祷,同样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有关怀弱势群体的传统,《礼运·大同篇》中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22]大同的思想应用于社会,推而广之则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鬼神观已较原始蒙昧时期有很大不同,表现在诸子的一系列论述中。儒家创始者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但他依然主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23]“子入太庙,每事问”[24],既表现孔子的谦逊,也表示他的恭敬。墨子是主张鬼神存在的,他代表下层民众的思想,《墨子》一书中专门写了《明鬼》篇,他主张: “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25]他主张要保持祭祀鬼神的礼节,并认为祭祀不过是耗费一点饮食祭礼的费用,即使鬼神不存在,“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26].这是从祭祀的社会功用与教化方面提出主张的。当然孔子反对淫祀,认为: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7]
我们通过战国楚卜筮祭祀简,能够了解这一时代楚人的祭祀状况,这是很有意义的。其实楚人的重祭祀和巫风盛行,不仅承传自殷,甚至也承传自夏。包山楚简中就有祭祀大禹,如包山198 号简“思攻解于人禹心”,人禹心即大禹,楚人也出自黄帝一脉,与禹为共同祖先。《清华简·楚居》中有关“季连初降于隈山”、“妣疠宾于天”和“巫并该其胁以楚”三则与巫术相关的记载,有学者认为,楚始祖的“季连初降于隈山”,是与天神沟通的活动; “妣疠宾于天”是如同夏禹的儿子启“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28]的记载; “巫并该其胁以楚”是讲穴熊的儿子丽季因“溃自胁出”,即胁部溃烂,巫用荆条将丽季胁部溃烂处包起来使之复原。可见楚人自开始形成楚族起就与巫术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从妣疠宾天的传说中,更看到楚夏之间的亲族关系: “从民族起源及迁徙角度来说,楚族与夏族为亲戚,同出于黄帝。因此我们推测,楚族与夏族所共有这种’宾于天‘的巫术活动,当有其共同来源。”[29]
通过上述讨论,应当说我们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结合上,已大致厘清了中国古代巫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承的过程。楚国的所谓“淫祀”之风与巫风的兴盛,传承有自,它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夏商时代,当然也是早期的河洛文化的内涵之一,只是殷周之后,周文化有更多朴实的内涵和随时代变化而产生更多理性的因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 主要是在北方的中原地区) 抑制了巫文化的传播,但不是完全改变或控制。周人和中原的姬姓国中也仍然保存了相当的巫文化的因素,限于篇幅,从略。而与夏商有着特殊亲缘关系的楚人南迁之后,却将这种习俗保存了下来,这也就是后来南北文化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但断不可以为楚地的这种习俗仅由南方少数民族影响所致,相反它的遗传基因明显地来自于中原。
五
下面我们就可以讨论中元节习俗的相关问题。
中元节又称鬼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与中元节是最重要的鬼节。但它们有明显的功能区分,清明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和亲属亡灵的日子,中元节却以祭祀孤魂野鬼为主要内容和祭祀对象。论节日的隆重程度,闽台两地的中元节却与北方不同,明显要比清明节热闹得多。气氛也颇不相同,清明节的气氛是凝重而肃穆的,中元节的气氛却是虔诚而热烈的。
中元节的来历,遍查资料,或以为来自佛教,或以为来自道教。
认为中元节来自佛教的,将中元节称为盂兰节。盂兰在印度语中为“倒悬”,是受苦的意思。传说释迦十大弟子中有目连,其母生前有罪,死后受饿鬼之苦,痛苦异常。目连是位孝子,他得到释迦帮助,在七月十五举办盂兰会,以百味果供养十方神佛,积了功德,使其母也得以免除地狱之苦。其故事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说盂兰盆经》。
认为中元节起源于道教的,是照道教说法,每年一月十五称上元,为天官赐福日; 七月十五为中元,为地官赦罪日; 十月十五为下元,为水官解厄日。因此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普渡孤魂野鬼。
佛教寺庙与道教宫观都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举办相应的活动,佛教为纪念目连的孝道,而道教则主要为普渡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孤魂野鬼。
原文出处:汤漳平. 试探闽地中元节文化传承之渊源[J]. 闽江学院学报,2015,(01):1-11.
相关内容推荐
-
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
1导论1.1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出现起源于UNESCO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探索,期间一直贯穿着国际社会、政府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对话,最终这个话题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权利诉求。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大众文化空间的国际咨询...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保护和传承探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UNESCO对非物质文化的关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提出,使非遗保护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如何保护非遗,非遗保护的各个相关主体如何分配责任,以及享受何种权利,如何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等,...
-
壮族和岱侬族中元节的风俗与活动内容对比
壮族和岱侬族是越南两个同源民族,关系极为密切,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与岱侬属于同生根民族,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两者同源于古代百越中的西贩、骆越,语言、习俗等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两者中元节有同有异,它们作为中越文化的一...
-
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不足及建议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推动下,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传承和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
-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达出的强大文化内涵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能够得到较充分地展现,是艺术创意设计中的核心环节。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符号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的应用十分必要。...
-
利用大数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内容涉及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手工技艺、医药、民俗等十余种类别,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古老、传统、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远离...
-
-
-
-
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措施
面对社会变迁的急剧加速和现代化的逐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因子在无声无息中逐渐消失。由于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心授来进行传承,很多经典的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