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以吴江市黎花村为个案,进行微观分析,考察其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从中找出影响文化建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以期为苏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用信息。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微观分析
The Analyze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about Lihua village in Wujiang
Abstract: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aises a claim to vigorouslydevelop the rural culture. However, China's curr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ewrural areas is far from meeting the farmers' cultural need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by treating Lihua Village in Wujiang as a case, makes a microscopic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find out theproblems which set back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n aiming at solving theseproblems, this paper gives various suggestion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culture, expecting to offer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new rural areas of Suzhou.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Cultural Development; Microscopic Analysis
目 录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二)吴江黎花村文化建设现状
二、黎花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二)农民参与意识不强
(三)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较单一
(四)文化业务经费不足
三、对黎花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增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四)拓宽文化业务活动投入渠道
参考文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有着其他社会元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贫瘠的文化无法孕育出高速增长的经济,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这既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表现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城乡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为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建设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一样,不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是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基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在 2009 年末,以吴江市黎花村为个案,对黎花村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1.农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 13 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1978-2007 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 116 元提高到 3224 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从 1978 年的 67.7%下降到 2007 年的 43.1%,下降了 24.6 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力财力支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经济方式的复杂转变,农村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现状,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逐步建立,从零散趋于完善的过程。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文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作了科学规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会对这项文化战略目标,从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形式到设施、关键工程等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农村文化地位得到确认,农村文化建设迈上了稳步推进的征程。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文化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农村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们必须把培养、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2005 年 12 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从全国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建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体制。《意见》明确了今后 5 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等,都作了具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意见》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南各市县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如《苏州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列入了全市十大文化工程之一,并作出了具体规划: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移重心、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二)吴江黎花村文化建设现状
黎花村是吴江市黎里镇的一个镇郊村,是 2006—2008 年度苏州市文明村,由下丝,黎东,利丰,渔业四村合并而成,东南西面与黎里镇区融合在一起,北依汾湖经济开发区工业园,318 国道在村中央贯穿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全村共有村民小组 34 个,农户 1012 户,户籍人口 2765 人。全村水稻面积 625亩,外荡养殖面积 4200 亩,鱼池养殖面积 869 亩,蔬菜种植面积 92 亩,区域总面积 4.18 平方公里。三业发展总收入 443 万元,可用财力 269 万元,净资产2750 万元。
1.经济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水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苏南的一个农村,黎花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农村中处于领先地位。面对发展资源越来越少,发展压力越来越大的现状,黎花村一方面从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入手,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挖掘村级经济发展潜力。黎花村两委积极开拓、创收增收,建设店面房和新建标准厂房出租增加村级经济收入,促进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各项经济收入走在行政村前列;同时注重发挥传统种养业优势,针对全村 92 亩蔬菜种植及 4200 亩外荡养殖、870 亩内荡养殖,安排专职人员为种养户做好服务工作,确保承包户增产增收。黎花村有着织布的传统,近几年来更是将过去的土织布机更新成先进的喷水织机,现在所织的不仅是平板布,还可以在布上织出花纹。黎花村的私人织布厂非常多,村民将自己闲余的资金投入织布厂,一方面增加了投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吸收了村里的闲余人员,增加了该村的就业率。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黎花村人均收入在 2006 年达到 10500 元,2007 年增加至 11600 元,2008 年村人均收入更是达到 12980 元。
2008 年实现收入 443 万元,可用财力 269 万元。数据表明黎花村村民正步入经济小康型,村民收入增加、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大量增加,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逐步提高,文化需求的空间巨大。在闲暇时间看看电视、报纸,听广播等活动已无法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村民们更希望能在空余时间做一些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长知识的活动。仅靠村委的投入和建设,显然已无法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黎花村村委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的建设。
2.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文化队伍建设。黎花村的文化队伍由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组成,以村书记为首,村主任负责,其他成员相互配合。村委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勤政廉洁,克已奉公,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活动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并经常开展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知识,经济知识、新农村建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党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在群众中的威信。由于村里没有文艺的专业人才,所以村中的文艺活动都是外村或吴江市请来文艺表演者进行表演,并没有黎花村自身的文艺队伍。虽然没有文艺队伍,黎花村有自己的舞龙队,在节日时候便会与其他村的队伍一起在城隍庙表演,舞龙队的成员是一些身体健康的老太太。舞龙队由老太太们自发组织起来,然后上报村委,村委给予一定的财物支持。
第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06 年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黎花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走在新农村建设的最前列,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才能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才能保证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才能保证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实质。黎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优化生活环境,增加生活娱乐设施等方面,如:
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共投资 30 万元填埋臭水浜 2 条,投资 12 万元修桥铺路,投资 30.6 万元对 480 家农户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改善村民的饮水条件,成功创建苏州市级绿化村庄,在省级卫生村的基础上又成立了 35 人的保洁队伍,实行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新增了公厕、垃圾箱,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公共设施的建设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村委新建了体育健身场所,以其优美的环境、宽敞的场地、较好的设备和一定的活动水准,极大地吸引着爱好健身的村民。与此同时,村委积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逐步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文化主体建设
为了提高全村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明素质,黎花村村委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增强群众民主法制观念,从政策法规,科学知识等方面对村民进行教育。村上的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踊跃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为黎花村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原黎锋老书记张某积极支持村上工作,经常到农户家讲形势、讲政策、做好解释工作,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并鼓励村民参与。村民庄某,积极主动,协助村上各项工作,经常主动向村民解释村里的现状与国家政策,让村民了解时事状况,使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相较于积极分子的活跃,村民们只是对娱乐文艺类的活动,如:戏剧表演、庙会等,比较感兴趣,而对形势政策、知识教育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极少参加讲座类活动。
4.文化活动特色
第一,传统特色。黎花村是黎里古镇的一个镇郊村,一部分地区与镇区融合在一起,历史上曾名为褉湖道院的城隍庙便处于村镇融合处。每逢节日,这里便有庙会,各村舞龙舞狮的代表汇集此处,文艺团亦来此演出,香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常。黎里镇在历史上有着名的“显宝”活动,相信在古镇恢复的过程中,这一活动也会恢复,而城隍庙便是这一活动举行的不二场所。随着黎里古镇的开发,黎花村便成为古镇旅游的一大支持,可为古镇旅游提供完整的吃住服务,形成旅游、餐饮、住宿一体的良好服务体系。
第二,地域特色。黎花村每年请文艺团进村表演,为村民生活添加乐趣,文艺团的表演有越剧、评弹、芦墟山歌等,是江南水乡的特色表演,很受村民欢迎。
第三,现代特色。黎花村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知识性的活动如送书下乡、农家书屋、普法知识讲座、“健康送进千家万户”等,倡导村民多看书,多读报,增加了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村委举办的“健康送进千家万户”活动,将健康教育知识制作成简报,一年两期发放给农民。黎花村靠近汾湖经济开发区,外来打工人员多,简报的发行对村里计划生育的实施极为有利,使外来人员了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遵守政策法规。娱乐类的活动有“送戏下乡”、舞狮舞龙等。
二、黎花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1.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全
由于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农村的一些管理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黎花村便存在这种情况,在领导干部队伍中,对村务有着明显的分工,除村支书全面领导外,副书记主管工业,村主任负责村里土地、农户建房事宜,社长管理农副业、渔业、会计管理财务等,其中并没有关于文化建设的专项负责人。经过了解,我发现了文明创建的领导队伍以村书记为首,以下是村主任,再下面则是村委会的各干部,在村主任的岗位责任中有这样一条:抓好计划生育,完成各项工作指标;组织开展妇女工作;抓好儿童防疫和幼儿教育,促进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说,文化建设是村主任责任中的一部分,关于文化建设的其他人员分工则没有明确说明。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由村干部兼任,并没拥有文化专业技能的人员参与其中。由于没有专业文艺人才,黎花村没有自己的文艺队伍,只有一个自发组织的舞龙队。文化管理体制不全,队伍散乱,不能很好发挥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带动作用。
2.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黎花村在最近几年增添了一些文化基础设施,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的,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在村委会办事处有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处体育健身场所,并有一间阅览室。阅览室在四十平方米左右,藏书量很小,座位少,大约只能容纳十几人。老年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场所距离村落较远,村民使用不便,因而使用率不高。健康简报的发行量极小,只有在村卫生站才看得到。文化站点少直接导致的便是老年人以打麻将消磨时间,而年轻人沉迷网络。由于近年来电视和网络的发展,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由原来的广播、报纸转变为电视、网络,村里原来的广播现在取消了,以前的露天电影现在也没了。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二)农民参与意识不强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目前我国农民总体文化程度低,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 39.1%,远低于城市 65.4%的水平。在全国 4.98 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9.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4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31%,不识字(文盲)或识字很少的占 7%。黎花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青壮年大部分是初高中学历,老年人大多为文盲。文化素质偏低致使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对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并不清楚,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认知模糊。
在村庄绿化过程中,许多村民因不满自家门前空地上种植的树木影响了自己的蔬菜种植,在树木种上后,不仅不加以保护,而直接将其拔除。在文化建设中,政府是最主要组织者,而农民在建设进程中的主体意识不够,这直接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2.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村文化建设中被服务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农民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也从客观上使农民认为自己是农村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旁观者”。黎花村村民也有这种现象,他们站在“旁观者”
的立场来看待村委所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不高。尤其对于送书下乡、普法宣传等活动,由于活动办得较为乏味,形式僵硬,村民大多不愿参加。再者,大部分村民各有自己的工作,有的在乡镇企业工作,有的是个体户,通常并无周休,平日经常加班,回家后希望能好好休息,并没有太大意愿参加文化活动,尤其是那些无法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三)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较单一
1.文化活动的内容贫乏
黎花村所举行的文化活动大多以教育类为主,主要是在道德、法制、民主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教育。如响应国家号召举办了“送书下乡”,“农家书屋”等活动,旨在提倡农民读书,增长其知识;还有党校学习,普法知识宣传等活动都是为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相反的,提供休闲娱乐的戏曲类文艺表演活动则较少,传播科技、市场信息类的活动亦不多,符合新型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
2.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
新农村文化建设其活动首先要面向全体农民,而不是少数活跃分子或精英分子,要注意调动全体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这就需要增加文化活动的类型,以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黎花村的文化活动以简报,讲座类为主,用于宣传政策、法律等,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激起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满足不了村民对文化的需求。农民文化生活依赖于电视机,不少农民沉迷于打麻将、玩扑克,个别村民还存在“黄赌毒”现象。
(四)文化业务经费不足
1.政府投入不足
由于对于文化事业的投入涉及到村委的财政问题,他们不便公开,所以并未拿到第一手资料,但在我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村委财政上用于文化建设的部分很小。2004 年,在全国文化事业费仅占全国财政总支 0.4%的情况下,农村文化经费又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 26.5%。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存在严重不公,主要表现为过度向城市(镇)倾斜,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各类文化演出活动的举办较少考虑农村的需要,农民很难享受到大型文化活动,大众媒体关注的中心也较少涉及农村文化生活。媒体关注少,政府自然比较忽视,以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无法满足农村的文化发展要求。
2.经费来源渠道少
现有的文化活动以村委组织为主,因而活动经费大多由村委负责。只有少数活动,如请戏班唱戏则由村委负担一部分,乡企业赞助一部分,另一部分则由各家农民自己掏钱。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均由政府出资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少,直接导致了文化活动经费不足,无法很好的将文化活动搞起来。如何更新文化体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变得十分重要。
三、对黎花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要根据黎花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始终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建设、使用、管理三者并重,改变“空壳子”、挂牌子,有事无人、有人无事的现象。实现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组有文化之家,形成农村三级文化网络格局。建设好农村书屋,室外体育活动场所等,并定时进行维护,使这些文化设施不仅仅是摆设,而是实实在在被村民所使用。对于村务公开栏和宣传廊要及时更新内容,便于村民了解本村事务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加农民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建设村广播站,发行农村简报,广播与简报的内容多样化,既要有农业生产、法律常识、政策方针,又要有生活常识、娱乐信息等等。简报发行量要广,做到一户一份,使简报真正发挥其作用,而不只是形式。使农民能以各种形式,不同渠道获得文化信息。
2.加强文化基层队伍建设
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文化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抓好现有队伍建设。继续抓好现有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村主任事务繁多,因此,应在村主任之下设置文化专员,专门负责村中的文化事务。按照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制定培养方案,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素质,又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 “热心人”,注重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自发建立各种文化社团。加强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既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要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第二,培育农村专业人才。在农村,不乏有一定的文艺爱好和文艺特长的人才,组织的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为此,更多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农村文化人才搭建好平台。由于年轻人平日工作较忙,可将村里热爱文艺活动的老年人组织起来,组成文化队伍,年轻人在闲暇时穿插进来,这样既不影响文化活动的开展,又不耽误工作,影响生产。
(二)增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同时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了解自己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利用简报、广播、宣传栏等媒体,介绍本村、镇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农民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为自己生于鱼米之乡而自豪。有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自然上升,从而为家乡的建设更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着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和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之不仅服务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而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获取信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党员教育的平台。同时要注重普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村文化的创新能力。
2.增强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区,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
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作用,定期召开新农村文化建设会议,做到上下联合,共同管理。将文化活动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使农民知道有活动,并愿意参加活动。
(三)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针对农村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注重先进性、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结合,把思想宣传、道德教育、知识普及、体育活动等内容有机地融人农村文化的活动中,突出特色,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积极建设农村文化载体。
把农村文化机构建成综合性的农村文化载体,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学校,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风气的阵地。完善“老年之家”的功能,使“老年之家”不仅仅是老年人活动的基地,更是黎花村开展政策、法律等教育的良好机构。村里的农机站也应有效利用起来,使之不单在农忙时节起作用,更能在农闲时期成为村民学习科学技术的示范基地。
2.积极创作和传播先进文化。
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创作优秀的农村文化作品。建设一批传播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大力提倡和鼓励文艺团体更多地深入农村演出,深入开展“文化下乡”、乡镇“文化大集”等活动;抓好“农家书屋”活动,协调社会各方面向农民赠送书报杂志;坚持体现时代性和富于创造性的全新发展思路,促进党的政策、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优良道德、法制教育、卫生习惯“六进村”。使先进文化通过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村进户,不仅娱乐农民,更教育农民。
3.抓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文化活动,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把传统民俗的文化活动与现代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农民体育运动,繁荣集镇文化、村组文化、广场文化,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层面的发展。
(四)拓宽文化业务活动投入渠道
1.增加政府投入
要积极地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如村级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实现早投入、早建设、合理运行、发挥最大作用。另外,村委要将文化建设资金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不少于财政总支出 2%的资金投入到文化事业建设。
2.投入渠道多元化
针对农村文化阵地萎缩现象,建议政府要调整思路,整合资源,可通过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等多元共建,扎扎实实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动员和鼓励民间资本涌入文化领域,在办文化实体,开展文化、文艺活动上实现多元化投入。以财政投人为主渠道,各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形成经济搭台、农民唱戏、投资人从中受益的良性机制,鼓励社会上热心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捐资捐物,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总之,黎花村作为苏州市文明村,其文化建设必定有优越与其他农村的地方,值得其他农村借鉴,但同时存在其不足之处需要解决,也可使苏州农村检视自身的问题,进行改正。苏州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文化建设来传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宣传思想工作来营造。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富裕,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与其他各项任务同步推进,才能为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1][9] 庞玉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现状及对策探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 期。
[2][3][15] 姚润萍: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O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27/content_10566513.htm,2008-12-27。
[4] 张泉、王晖、陈浩东、陈小卉、陈闽齐:《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年版。
[5] 曹永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科学与管理》2007 年第 4 期。
[6] 吴炳泉: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江南论坛》2008 年第 5 期。
[7][13] 许钰晨:苏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 年第 1 期。
[8] 王秀真: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半月谈》2006 年第 2 期。
[10] 李守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年第 15 期。
[11][14] 涂健圻: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福建理论学习》2006 年第 7 期。
[12] 刘芳:简论农村文化建设,《河北农业科学》2009 年第 2 期。
黎花村作为苏州市文明村,其文化建设必定有优越与其他农村的地方,值得其他农村借鉴,但同时存在其不足之处需要解决,也可使苏州农村检视自身的问题,进行改正。...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从文化建设层面来看,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进行多层次、有目的的评价,以文化机构的视角,对现阶段我国的群众文化价值,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群众文化进行价值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6.4我国家族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我国家族企业行为文化层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主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没有以身作则的思路与方法;经理人没有实际企业决策权,只有企业主行政命令的执行权;经理人为一己私利,损害公司利益的现象严重。要转变这种现象...
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就目前发展体系而言,群众文化在整个文化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受到各个领域的极力关注。在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今天,必须关注群众文化的发展,从群众文化的整体出发,深入研究,推进文化深入发展。群...
6.3我国家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我国家族企业建立之初就存在人治现象,发展壮大之后,这种传统惯性思维延续到家族企业治理中,与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背道而驰。现代企业的治理模式包括四个制度化,即程序制度化、产权制度化、人事制度化、监督制度化。调查得...
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世人要求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呼声业已成为当前世界主流话语之一.其中,西方理论界中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提出用生态有机整体论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对推进中国当下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基。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要求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要想把她讲清楚就必须寻根探源。...
1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伴随着社会精神领域的深刻变化,也就是说...
文化是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战略稳步推进。面对日益增长的人民精神需要和医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成为应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