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始源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入对宜宾酒业的作用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6-09 共4701字
论文摘要

  作为“中国白酒之都”,宜宾的特色经济就是酒产业。据宜宾地方政府公开的数据,2012年,宜宾市“全年白酒行业主营业务收入733.4亿元”,“实现利税217.6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53.6亿元”。“全年白酒行业实现的利润对全市利润增长的贡献了33.4个百分点”,白酒产业已成为支撑宜宾市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也让这里成为世界最大的酿酒生产基地。
  
  问题是,宜宾酒产业的形成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宜宾区域文化主导下的必然?讨论这一问题,不独对于宜宾地方特色经济酒产业继往开来大有裨益,对其它地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也将有所启发。
  
  1 始源文化是宜宾发展酒产业的沃土.
  
  古宜宾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的农耕地区之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箔连县“拱猪洞”发现的古人类臼齿化石,到南广、越溪、横江等20多处采集到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再到21世纪初屏山县楼东乡田坝村叫化岩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小型原始聚落遗址,连同传世文献所载三千年前已经高度发达的英人文明,都表明以崛江、金沙江和长江及其支流为核心的古宜宾地区,因其良好的自然物候而成为了古人类生存繁衍的热土。
  
  宜宾还是中国酿酒最早的地区之一。虽然,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三四千年前的宜宾英人是如何想到了酿酒,以及酿酒的第一步是怎样迈出的,但1984年7月,在宜宾县横江镇出土的“蝉纹青铜爵”表明,还在西周时期,偏于一隅的古宜宾人就已经在用酒具享用美酒了;而兴文县出土的战国铺首弦纹铜鬓,说明古宜宾原住民在当时就已经大量使用盛酒、饮酒和酿酒的器具了。这些散乱分布于宜宾各地的文化遗存,使我们有理由推测,正是农耕文明的进步,远古宜宾人才有可能从一时食用不了的果品自然发酵产生的酒味中受到启发,从而开始了人工酿酒的尝试。宜宾地方文献和大量民间传说中的川南古英人饮用天然发酵的“荔枝酒”、“树头酒”,并因此悟出了人工酿造的办法,并酿出了含酒饮品“药酱”和窖酒等,正是古宜宾英人从模仿到学会人工酿制酒的逻辑过程。
  
  特殊的地理区位是塑造宜宾始源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大江容纳百川的气魄,大山矢志不移的精神,化合成宜宾始源文化的基因,山河的兼容并包和执着坚韧,凝练成宜宾始源文化的精神底蕴。
  
  尽管秦汉以后,自然地理对宜宾区域文化的影响渐渐消退,古老的宜宾因为成了中央王朝征服云贵高原的前进基地和帝都长安南向跨高原出广西奔大海的南丝绸之路起点,成了西南腹地山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向北向东进入关中和中原的出发地,随之也成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汇集、碰撞和融合的节点。但无论外来文化如何强势与渗透,这种为地理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历史所规定的始源文化,都始终是宜宾区域文化构成中的核心,是区域文化发展的支配因素,它是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基,当然也是以后逐渐形成酒产业聚群的文化保证。
  
  2 秦汉王朝强势介入完成了宜宾酒业的基因再造.
  
  作为古“英人”的聚居地,宜宾早先属楚的势力范围,但相对独立。秦势力主宰巴蜀以后,秦昭王让蜀郡守李冰积极整治崛江水道,使宜宾与蜀郡各地直接沟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再派常领在李冰所筑“五尺道”基础上继续向南延伸,修筑成以古宜宾为起点,经高县、箔连,入云南昭通,南至曲靖,直达缅、越的大通道。m作为我国大西南最早的国际通道,虽然仅开通十余年秦就灭亡了。但“五尺道”对古宜宾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到了汉代,武帝再派唐蒙凿石修路,以拓展沟通巴蜀和滇黔的交通。古宜宾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便利的交通,使中央王朝对西南内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入。大批中原开拓者随之迁入古宜宾,开始改变宜宾区域内居民的族群结构;伴随着中原政治和中原开拓者的强势介入,宜宾本地的经济文化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宜宾汉人日渐增多,英人与汉民族杂居共处中,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融合;内地文化随着移民的脚步而深入到宜宾各个角落,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地加快了宜宾经济发展的速度,宜耕宜居的大部分宜宾河谷平坝因此得到开发。尽管宜宾区域内原住居民是在蒙昧和被动状态下接受了外来文化,但宜宾经济文化因此而得以高速发展。农业的发展,使酿造酒需要的水果粮食有了保障;便利的交通,扩大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范围,增添了交换劳动产品的频率,藏在深闺的宜宾土特产品,有了更多被外人见识的机会。传世文献所载宜宾英人酿制的“药酱”,迈出“流味于番禺之乡”的第一步,以及宜宾“药酱”有幸为汉武帝的口中美食,正是宜宾本土文化拥抱异质文化的逻辑结果,宜宾人自斟自酌的池中凡物从此声名远扬,囿于乡里的“土特产品”第一次赢得域外社会的尊重和大汉天子的赏识,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的。
  
  宜宾人抓住秦汉文化强势介入的历史机遇,快速实现本土文化的再造升级对区域内酒业的影响,在近年宜宾各地出土的大批量文物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在今天宜宾境内发掘出的酿酒、盛酒、藏酒、取酒,以及量酒、温酒、斟酒、饮酒等酒器具之丰富,足以证实宜宾当时酒业之兴盛。
  
  而翠屏区山谷祠岩墓中出土的沽酒陶俑,宜宾县公子山汉墓石棺上的“厨炊宴饮图”浮雕,以及长宁县飞泉汉岩墓内壁上“夫妻饯行图”壁刻中,明显的中原汉人文化特征说明,尽管当时宜宾始源文化中浓郁的酒气依然,但人们对酒的态度却已经在“汉化”。
  
  古宜宾人以开放的胸怀接受先进的异质文化,以坚韧的态度固守本土优秀文化,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心态再造区域文化,始源文化中的“酒”因此而走出了宜宾,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社会层面上赢得了声誉。
  
  3 唐宋诗人丰富了宜宾佳酿的文化蕴涵.
  
  虽然,远在唐宋以前,作为一种物质消费品的宜宾酒就声载竹帛名扬异乡了,但宜宾酒能与高雅的社会文化发生广泛和深度关联,并雅化为一种诗意的文化符号,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同,却是在唐宋诗人的歌声中实现的。
  
  杜甫是最早为宜宾酒注入诗性元素的唐宋诗人。据《宜宾县志》记载,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困顿中的杜甫携家人路径宜宾,宜宾地方长官杨使君慕名设宴招待。杜甫喝了当地知名的“重碧酒”之后,即兴而作《宴戎州扬使君东楼》诗:“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坐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擎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体吹。”m在诗人笔下,宜宾的“重碧”
  
  酒,全然不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凡品,而是生活自足的载体、及时行乐的媒介,是激发诗人诗意神思的神品。因为《宴戎州扬使君东楼》诗,盛唐旗帜性诗人杜甫的名字便永远地溶化在了宜宾的美酒里。他夸赞过的“重碧酒”很快被宜宾地方官府升格为“郡酿”,成为唐宋直至元明清时期宜宾好酒的代名词,宜宾也因此成为人们寻觅“重碧酒”和感怀杜甫当年雅事的魔力“磁场”;他丰富的情感和悠肆潇洒的人生态度,也随着《宴戎州扬使君东楼》诗定格为宜宾酒文化的符号。
  
  自从诗性杜甫激活了宜宾酒液里的生命激情以后,宜宾的酿酒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至北宋时,仅有16448户、36668人的古宜宾,酒产量竟已多达52250。斗。酒业长期兴旺,酒产品价廉物美,使原本散漫率性的宜宾民风,在酒精的作用下越发粗鄙无拘。“马湖之彝,岁暮百十为群,击铜鼓,歌舞饮酒,穷昼夜以为乐,其所储蓄弗尽弗已”m,“街头酒贱民声乐”L了」的宜宾,还停留于粗俗原始的酒精消费时代。
  
  1098年,一个历史的偶然,宜宾人的精神文化导师和区域文化全面“汉化”的揭幕人黄庭坚来了。黄庭坚在宜宾两年又七个月,使宜宾人有幸全方位领略中原精神文化的神韵:“始山谷来吾乡”,与当地士人任渊、黄斌老、史应之,甚至一些和尚道士“倘徉于岩谷间”。这是有文献为证的宜宾人第一次见识并体验中原读书人结伴而游、诗酒相酬的生活;黄庭坚依王羲之曲水流筋之法,在崛江北岸因山取势开凿流杯池,呼朋引伴流筋以为乐,将这种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雅行移植宜宾,在内容和形式上开阔了宜宾人的眼界,丰富了宜宾人精神文化生活;他流连山水,把酒赋诗,临景为文,以文学手法记录宜宾的美景,宜宾的佳酿,宜宾的人情风物。这些完全不同于宜宾本地流俗的雅行,唤起和引领着古老的宜宾告别粗俗。
  
  因为黄庭坚,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无数迁客骚人络绎来宜宾,源源不断地往宜宾酒液里注入文化一一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来了,访流杯池,游锁江亭,喝重碧酒,作《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
  
  诗;有“亘古男儿”之称的陆游也来了……。他们吟诵黄庭坚留下的诗词,重走黄庭坚行经过的路,品味黄庭坚曾经喝过的酒,或赋诗填词,或书法题刻,或勒石题记,或泼墨绘画,毫无掩饰地抒发出他们对黄庭坚的景仰和对宜宾酒的赞美。从而使宜宾酒散发出的每一缕香气,都具有了丰厚的文化蕴含;品味每一滴宜宾酒,都能从中体味宜宾精神文化的浓郁。
  
  杜、黄、范、陆,中国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因为宜宾,他们的名字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因为他们,宜宾的美酒有幸成为中华文明耀眼的文化符号。
  
  4 明清移民填川使宜宾酒业化蛹成蝶.
  
  秦汉以后,一直延续着良好发展势头的宜宾酒业,再次抓住了明初和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填川的历史机遇,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区域特色经济聚群,成型了宜宾酒独特的风味性格,奠定了宜宾酒在中国白酒产业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量移民涌入,为宜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进一步释放了宜宾的潜能。
  
  首先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吸收了大量移民潮带来的劳动力,往返于云贵高原山地和宜宾之间搬运货物的背夫挑客,各地往宜宾转运丝绸、棉麻、药材、盐、酒的船家纤夫,在宜宾城区的崛江和金沙江河岸,次第延伸的码头、商铺、货栈和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从全国各地迁徙而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和因此而衍生的其它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统统转化成了宜宾的新市民。这些依托商业和手工业汇聚起来的庞大市民群体,因为劳动环境和收入来源的改变,劳动者收入的较快增长,收入转化为消费需求的概率大增,他们的生活欲求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变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因而是更具消费潜力的酒消费者。
  
  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农耕条件,使宜宾成为移民涌入的首选地。全国各地来宜宾的移民,带来了他们家乡较为先进的社会理念、生产技术和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稻麦两熟耕种技术被大面积普及和推广;高粱和玉米的种植范围迅速扩大;蒸馏酒酿造技术在宜宾落地生根;……既为宜宾传统的酿酒业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原料,也使宜宾用多种粮食酿造的酒质得到进一步优化。蒸馏技术使宜宾“杂粮酒”(明代)从此成为优质酒和一个时代的标志。
  
  因为酒质好;因为宜宾本土商业化背景下形成的新消费方式和消费群体;也因为四通八达的交通可以把宜宾的好酒毫无阻碍和源源不断地运送并销售到区域之外。所以,宜宾酒产业远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沿崛江、金沙江、长江和支流南广河、清江河的白酒产业带。由大批“前店后厂”的商业性“糟坊”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再经过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使微如弹丸的宜宾旧城区,也密密地坐落着“长发升”、“温德丰”、“德盛福”、“张万和”之类的众多老糟房。
  
  5 结束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孕育一方特产。声名显赫且历史悠久的宜宾酒,就是宜宾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蝶化的精灵。在渐渐远去的历史深处,宜宾特色经济酒产业形成发达的密码,正殷殷地期待着我们去破解。识读和还原宜宾始源文化、秦汉政治文化、唐宋精神文化和明清移民文化在宜宾酒业发展史上的意义,或许对于宜宾地方特色经济酒产业弄清楚自身从哪里来,今天与过去存在着什么关系,以及如何继往开来等,会有所启发,而对其他地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也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宜宾市统计局工业科.K2o12年宜宾白酒行业生产经营状况继续向好》,2013-01-28.  
  [2]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2993.
  [3]左思.三都赋,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79.
  [4]杜甫.杜诗镜锉[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565-566.
  [5]脱脱等.宋史·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2217.
  [6]古永继.滇黔志略点校[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50.
  [7]黄庭坚.山谷词·醉落泊·陶陶兀兀[M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9.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酒文化论文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