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当下中国文学的价值时,上世纪80年代总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出现,许多文学经典都诞生于80年代;当下堪称顶尖的中国作家,也几乎无一例外是起步于80年代或者深受80年代文学影响的。而今当我们回顾历史,冷静思考八十年代的“文学热”,会发现它早已超越了文学自身的特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政治的因素,另一方面亦受当时时代的影响。可以说那种“文学热”不是文学的“常态”,是外力给文学披上了华丽的衣服,而当文学还没来得及思考自身的处境时,其华丽的外衣已失去了色彩,再也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无可否认,每个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文学的记忆都是甜美的。查建英回忆说:“还记得那时候,我上大一大二的时候,北大书店经常有赶印出来的中国和外国书,印的质量都很差,但都是经典,什么‘三言二拍’、巴尔扎克、狄更斯,一来书同学之间就互相通报,马上全卖光。当时还没有开架书,图书馆里的外国小说阅览室里就永远坐满人。”[1]
这种读书的热情,在当今时代难以再现,它显示文学在八十年代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整个八十年代,人文学者以其睿智的思想主导着社会的话语权,他们试图借助这套社会话语,左右社会的形式。
当今时代,文学作为“政治工具”、“时代晴雨表”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潮流,浸染给文学过多世俗化、功利化色彩,出现了“拜物主义”、“拜金主义”、“商业主义”等社会文化现象,诚然,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如果视这些东西为圭臬、为上帝、为神明,人就被会这些东西所主宰,人的精神就会被侵蚀。人类无节制地发展物质一维、精神失去了根基,就容易困惑、浮躁。在这个时候,文学就是一剂良药,我们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来帮助我们追问和解答超越文学作品本身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的反思。
一.文学的实用价值
文学作为人类有意识创造的产 物 , 正 如 学 者 罗 崇 敏 所 言 :“蕴涵着丰富的内在实用价值,这种实用价值的释放不但形成对人及其生活的影响,还形成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影响。”[2]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余秋雨 《霜冷长河》 里有一篇文章,名为 《绑匪的纸条》,此文讲述了某地发生的一起绑票杀人案,警方侦查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基本上成了一个悬案。后来,一个刑侦专家在翻阅旧案卷时,发现了案卷中保留的一张绑匪写的纸条。他顿有所悟,很快就侦破了此案。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纸条让刑侦专家找到了破案的突破口呢?这张纸条总共十九个字,六个标点符号: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这张纸条是罪犯向受害者家属传的口信,让受害者知道藏信的地方。罪犯怕刑侦专家通过这封信查到蛛丝马迹,所以信的内容就尽量简短,殊不知,这十九个字,用到了四个文言方位动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这是长期浸染古代文学、文化的人才能做到,时至今日,我们平常人根本写不出这样的纸条。
因此刑侦专家将侦查的范围大大缩小。案件很快被侦破了,其结果让所有大吃一惊,犯罪嫌疑人竟是当地一所大学的教师。一个多年的悬案因文学而得以破解,这不就是文学具有的实用价值吗?
二、文学的审美价值
文学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重要影响,此外,文学还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当下大中专院校开设文学相关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价值观。
我国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思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包孕着人的个体经验,它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3]
童先生认为文学涵盖范围极广,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是话语蕴藉下的审美意识形态,他强调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性,读者个人体验的真切性与情感的感人性。
文学的这种特性在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苏轼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悼亡词情感深挚,通过记梦抒发对亡妻深沉的思念,该词创作于妻子逝世十年后,以真情取胜,言辞凄婉,令人不忍卒读。苏轼丰富的情感体验,洗尽铅华的言辞,赋予该词以永恒的魅力,将文学语言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英国着名诗人彭斯的诗作 《一朵红红的玫瑰》:啊,我的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的早晨绽放;啊,我的爱人象一支甜甜的乐曲,乐声美妙、悠扬。
诗人彭斯将自己的爱人比喻成“一朵红红的玫瑰”,“玫瑰”本就代表爱情,“红红的玫瑰”,更象征着诗人奔放的、火热的感情,“在六月的早晨绽放”,有力地烘托出爱人的美,在诗人的心中,爱人不仅仅拥有迷人的外表,更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诗人彭斯运用其诗意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爱人的美,其饱含情感的诗性话语,区别于一般的语言,这便是文学语言的功能,也是文学的审美特性。
三.文学的精神指向价值
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文学似乎正逐渐被边缘化,文学对于当代中国到底有无价值可言?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它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文学的精神指向价值,即文学引领人、教育人向善、向真、向美。
苏联文学家肖洛霍夫195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很好的说明了文学的精神指向价值。小说叙述了卫国战争后的第一个春天,作为记者的“我”于河边渡口,遇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以及他领养的一个五六岁的孤儿。为了消磨等待渡船的两个多小时,索科洛夫在渡口边给记者讲了他的故事。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长大,出外当长工,在饥饿的1922年,他的父母和妹妹因饥饿而离世,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后来他结婚,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并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生活平静而幸福地延续着,然而战争突然爆发了。他应征入伍,当了汽车兵。他为前线输送炮弹,英勇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敌人的炸弹炸昏了,当了俘虏,但却始终怀着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在俘虏营里,他亲手掐死过叛徒,他逃跑过,又被敌人抓回来,敌人的一个营长要亲自枪毙他,他毫无惧色,并一口气喝了三大杯白酒,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这个俄国士兵是条“汉子”,决定暂不枪毙他。他最终逃出了俘虏营,回到了部队。战争即将结束,他回到已被夷为平地的家乡,妻子和女儿都被敌机炸死。悲痛欲绝之际,命运仍然给他留下一线生机,儿子在进攻柏林的前线被升为大尉,他等待儿子胜利归来。但命运还是捉弄了他,儿子在离胜利那么近的时候,也为国捐躯了。他压抑下悲痛的心情继续生活并认了一位孤儿与之相依为命。
索科洛夫的命运虽悲惨,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作家肖洛霍夫在小说文本中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哲思:“不论是现实关怀还是终极关怀,都贯注着强烈而深沉的生命悲剧意识和浓郁的人文精神,都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命运的担忧与焦虑,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4]
诚然战争的后果是同胞的被害,战友的牺牲,家园的失落,亲人的离去,以及永远也抹不去的孤独与悲伤,但作品体现出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给全世界的读者以鼓舞。
四.结语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充足的理由,都有其安身立命的基点和必须恪守的准则,这是一个事物的根。文学也有自己的根。文学存在的理由、文学的精神本根就在于它的审美和精神指向价值,即对于存在意义的追问、对于人生真谛的探寻。
文学关心的是真、善、美、是自由、平等,是家园感、归属感等终极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文学的根总是伸向这些终极价值。因此人们在生死存亡的人生紧要关头、喜怒哀乐的情感起落之际往往更加亲近文学,也使得文学可以有力地拉动和提升人类的精神状态,使其走出迷茫、堕落和沉沦,有了它的牵引之力,人类的生命才会有更多的精彩和壮丽,人的精神追求才会变得更加明确、实践活动才会变得更加铿锵有力!
参考文献:
[1]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6.
[2]罗崇敏.关于文学实用价值的思辨[N].海南日报,2007-08-11.
[3]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学观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袁进.人文精神寻踪 [J].读书,1994 (4) .
文艺世界是人类文明中一个最为多采多姿的领域。文艺创作的形式多样化,而且每一朝代都有其优秀的作品: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勒克莱齐奥是法国当代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23岁时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荣获法国雷诺多文学大奖,至今已经出版包括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翻译等在内的多体裁作品四十余部。他的作品被译为至少17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
南帆新著《文学理论十讲》系统阐发了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理论的使命, 建构了理解与阐释文学问题的坐标体系, 以关系主义为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学感性论, 多角度、多层面地回答了文学以何种特殊的方式重新介入社会历史。...
自朱光潜在1931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以来,文艺心理研究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收获颇丰,硕果累累,而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形态和研究途径迄今颇有争议。刘峰杰提出了从文艺学、心理学的双重视野出发,研究文艺活动状态中的心理问题,但将文艺心理视为一种独特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内幕,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危急存亡的关头。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民族大冲突的历史时代。政治的动荡带来了文学的冲突与变革,它向文学提出了远非文学自身应该承受的历史重责。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中...
一、文学的高与低与通俗文学相对应的是所谓高雅文学,一个高字显示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中的俗相对,显示了二者的不同.若深究起来,这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于它们在主流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艺术地位的高低之上.从二者的命名上便可以会意到高雅文学较之于通俗文学...
文学的意义包括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义三个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层面和过程。西方文学理论史对文本的意义生成是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中心,其根本缺陷在于把意义设想为某种类似于物品那样的东西,认定有一种绝对的客观的作为意义构成物的实体存在着。...
无论是见面还是在不同场合提及大连的王晓峰,我总是条件反射般地把他与大连文学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从一个特定角度说的,王晓峰所关注的和他实际的文学活动肯定不会仅仅局限于大连文学,但每当见到他和想到他时我的感觉分明是:他与大连文学同在大连文学给...
一、背景近几十年,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认知转向,认知语言学目前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重要的热点领域。与此同时,在文学研究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解读文本的尝试和努力。ReuvenTsur的《建构认知诗...
强制阐释论是张江教授新近针对当代西方文论提出的一种论,与此论针锋相对的也是由他提出的本体阐释论.两论紧密相关。在张江看来,如何对待文学或文学性,是区分和隔离两论的关键所在:前者反文学或文学性,后者则以文学或文学性为文学理论批评的旨归。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