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三重经验论”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中的应用(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6 共8099字

  文学理论不仅是逻辑体系归纳出来的理论,也不仅是文学、文化文本中体现的理论,它更是从人的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理论。它不仅能揭示文本中的生活,而且它能指引你感受生活中的诗意。

  三、“文化诗学教学观”指导下的能力培养

  文学理论教学的目的不仅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在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文化诗学教学观”,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论能力培养: 一是文本分析、理论思辨的“双向能力结构”的能力培养目标的确立,二是通过“一体三面”的学习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 一) 文本分析、理论思辨的“双向能力结构”

  “文化诗学教学观”指导下的文学理论教学非常重视学生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理论要落实到文学、文化文本,并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经验才能被真正接受; 同样,只有学生具备了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的能力,文学理论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这一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文学理论教育者的认同,“童本”《文学理论教程》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

  但人们并不因此而忽视理论思辨。在文学理论教学中,笔者反对单一的“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路,反对在教学中将理论抽象化甚至绝对化,但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学生理论抽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文本分析和经验印证,学生领会了概念、理论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就要将之提升为一种概念和理论的体系,让学生看到理论的全貌。所以,概念、理论、逻辑、思辨,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教师才反对在教学手段上过分信赖影视媒体、教学课件,也反对在“后现代”旗号下的“反本质”“反体系”思路下架空理论抽象能力的培养。

  如“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其抽象难懂令太多学生望而生畏。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产实践、创作实例使之更形象,但最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原理的逻辑理路,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步步为营”的逻辑展开。

  1.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1) 人的生活活动的基本关系: 主体→客体。

  基本活动: 实践活动,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

  ( 2)①人的自由本质: 对必然的把握。在实践活动中,人的自由属性( 本质) 得以确立( 如农民的耕种活动) .②“本质力量”: 人实现自己本质的能力。( 结合学生经验讲解)人具有本质力量: 在对象身上实现自己本质力量。

  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在对象身上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 结合生产实践讲解)③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体现。( 结合生产实践讲解)
  
  2. 文学艺术是人的生活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自由的创造。

  人的本质力量不仅反映于物质创造,也反映于精神创造。文学活动是人的精神生产、创造活动。

  文学艺术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结合创作实践讲解)概念的明晰、逻辑的谨严、命题的精炼、体系的严整、表述的清晰,是应该让学生领悟的理论力量。

  不能只给他们一堆抽象的枝干,也不能只给他们一盘散沙。只有文本分析、理论思辨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能力结构。所以在文学理论教学中,要让理论回到文本,也要让理论回到理论。

  ( 二) “一体三面”的学习途径

  课堂教学是文学理论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是中心、是主体。但是单一强调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由于文学理论的人学性质、基础地位以及它与中文专业其他课程的复杂关联,学生还需要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三个方面来共同保证文学理论的学习效果。

  1. 生活

  学习文学理论的第一要务不在理论教材的识记,也不在理论原典的阅读,而在真心地去生活。文学是人学,文学理论本质上是人生的学问。倾听人生的故事,观赏人生的风景,思索人生的问题,它既为下一步认真学习文学理论积累必要的人生经验,也为领悟文学理论的思想和诗意准备一个真实而敏感的心灵。没有“真心地去生活”这个前提,再深刻的、再诗意的理论也只会沦为鲁迅所说的“啖饭之道”.所以笔者常跟学生讲,不真心去生活,不真心爱生活,不真心去体验生活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文学,也不会真正懂得文学理论,即使他把理论背得精熟,即使他成名成家。因为文学理论是从人生经验中生长出来的,只有从自己的真实人性和良知出发,真心地去体验人生的快乐和痛苦的人,才能真正领悟文学艺术、文学理论所指向的思想真谛和诗性光辉。从真心生活的开始,到诗意生活的实现,这是学习文学理论的心路历程,也是学习任何人文理论的真义。
  
  2. 阅读欣赏

  阅读与欣赏分为文艺作品和理论原着两大类,作品类包括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越来越少,而影视作品看的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文学经典的魅力是无法取代的,文学理论的教学应该首先同文学文本紧密结合。鉴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越来越少的情况,笔者通过文学理论展现文学文本艺术魅力的同时,鼓励、要求学生增加对优秀文学文本的阅读以增加文学经验。事实证明,通过课下的文本阅读和课堂的文本分析,完全能够唤回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亲和感”.另外,对理论类原着的阅读是对课堂教学重要的强化和引申。理论类书籍主要包括文学理论、美学、艺术理论、哲学等,对它们的阅读需要教师更细致更专业的指导,可以随着文学概论和其他文学理论类课程( 如文艺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等) 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

  3. 写作

  练习写作文艺评论和文学作品也是文学理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学习最好的实践就是文艺批评写作,文学理论教育界对此几乎达成共识。

  要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写作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理论离不开文学创作实践,学习文学理论不仅要有对别人的文学文本的感知,更需要有文学创作的切身体验。一个突出现象是,当前很多中文专业学生不爱从事“专业性的”的文学创作,但是在网络博客上进行“亚文学”写作的却大有人在。文学理论教学正是要引导和提升这种“亚文学”写作,使之与文学理论学习形成良性互动,也为进一步学习文学理论提供经验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曾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阅读三部优秀文学作品,观看五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至少阅读一部理论专着( 教师提供目录,要求学生读后写出读书报告) ,至少写作三篇文艺批评( 结合所看的文艺作品) ,至少创作三篇文学作品。经过一年的训练,部分学生已经可以写出专业性很强的文艺评论。循序渐进的“一体三面”学习策略是一种“立体”的学习策略,事实证明,它保证了“理论-文本-经验”在接受者身上的共通,也保证了“知识-能力-人格”三方面教育目的的实现。

  综上所述,“文化诗学教学观”在基本教学理念上主张“理论-文本-经验”的三维拓展,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文本-经验”的贯通; 它把“文学-文化-生活”的“三重经验论”作为文学理论教学实践的立足点,以保障文学理论教学的三重教学目的在学生经验层面的实现; 它以文本分析与理论思辨并重的双向能力结构为能力培养目标,倡导课堂教学以及“生活-阅读欣赏-写作”“一体三面”的学习途径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当然,“文学理论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课堂管理、训练方式、评价考核、师资建设等方方面面,笔者只是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至于“文化诗学教学观”的具体实施,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 再谈文化诗学[J]. 暨南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 2) : 76.
  [2] 童庆炳,王一川。 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01( 6) : 14-1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