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伊壁鸠鲁的快乐思想解读
【导言 第一章】晚期希腊哲学的发展
【2.1 2.2】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与快乐主义内涵
【2.3 2.4】快乐主义的原则与局限性
【第三章 参考文献】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意义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这种智慧是一种治疗性的智慧,即对人类心灵的治疗。伊壁鸠鲁的这个观点一方面揭示了他的哲学主张;另一方面则揭示了人的一切忧惧的虚无的本性,揭露人的生存的虚无感。
因此,要弄清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有必要对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节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认识论层面--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本原论层面--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伦理学层面--研究人生及其目的快乐主义。而"快乐主义"的伦理观是伊壁鸠鲁思想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其最高的哲学追求。它鼓励人们免除烦恼,追求身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安宁。在他看来,一个人想要获得一份身体健康,心灵宁静的生活,并从中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对自然的本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因此,伊壁鸠鲁哲学体系中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和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是进行哲学研究的手段,而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则是其整个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准则学和伦理学的研究都是为伦理学服务的。为了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下面将利用一定的篇幅对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经行梳理。
一、准则学
作为研究伊壁鸠鲁哲学的基础,准则学与其他哲学家关于逻辑学的认识基本一致,其所研究的也是对真理标准以及获得真理认识的途径的讨论。但伊壁鸠鲁的准则学也有其新的特点和范围,它包括了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在伊壁鸠鲁看来,要想获得真理的标准必须经过三个有效的途径:感觉、预见和情感。
他的真理标准包含了认识和生活两方面。他将人类的情感体验,即感觉,当做了衡量真理的标准。他认为,感觉是千真万确的,是不会撒谎的,因而也是真实可靠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同类的感觉,因为它们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异类感觉,因为二者所判别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理性也不能驳倒它们,因为理性是完全来自感觉的。""遇见是一种储藏于心灵中的把握、真实的意见、观念或普遍思想。"它是对外在东西的怀疑。假如这个东西是一个具体的物体,那么我们一旦听到这个物体的名字,我们就会因此想象出这个物体并对这个物体的形状展开联想。但如果我们在听到这个物体的名字之前没有事先的观察与预见,我们就不能准确的洞悉该事物的形状,也就不能对该事物进行命名。而情感则是人们内在的体验,比如人们对于喜怒哀乐感受。在这里伊壁鸠鲁对于情感进行了两种状态的区分:快乐和痛苦。"它们存在于每个生物之中,一个与生物相宜,另一个则与之敌对。选择什么和避免什么是通过它们决定的。"反观晚期希腊的哲学思想,伊壁鸠鲁对于感觉的重视与其它几个哲学流派是想通的。但以皮罗为代表的怀疑派则只承认现象的重要性,反对判断、主张"悬搁".所以,伊壁鸠鲁准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阐明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性质和可行性的理由,既要同否定感知可靠性的理性主义者斗争,又要同否认一切知识及其确定性、可靠性的怀疑派作斗争。
伊壁鸠鲁主张对于一个事物只有感觉到了才算完成了对事物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充当着认识的完成者,它不需要通过一种不同的官能来完成。而要想消减感觉的无知,就要对自然物本身与我们的感觉认识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反对所有的感觉,那他就没有任何可以据以判定错误的标准了,他甚至无法说哪些是错误的".对此,伊壁鸠鲁一方面认为,影像的呈现是构成人们产生视觉的源头,影像会按照其特有的属性对我们产生感觉,而另一方面认识又是在感觉中完成的。伊壁鸠鲁认为:"我们要关注直接的感受和感觉--无论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还是个人独特具有的,关注每一种认识方式(标准)的清晰明白呈现的证据。只有我们时时关注它们,当烦恼和恐惧产生时,我们就能正确地找出其原因并消除之,就能寻找天体现象和常常影响我们的别的现象的原因,这些事情在其他人那里引起了极大的恐惧。"由于感觉是具有盲点的,这些盲点产生了我们对于感觉的无知和迷惑。但如果要想使感觉中的无知和迷惑消除,让我们的感受清晰可辨,那样的话无知和迷惑给人们的幸福生活所带来的遮挡的境况也就荡然无存了。由此可以看出,伊壁鸠鲁把人类对于生死的恐惧都直接归结于感受中的无知和迷惑。消除无知和迷惑成为人们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时,在认识论上的保证。
虽然说伊壁鸠鲁的准则学仍有感觉主义的成分,即重体验轻理性。他对理性的轻视以及对于感性认识、情感体验的无限推崇导致了对准则和无准则的争论,但是伊壁鸠鲁对于准则学的认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仍有其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对古典时期精神哲学贬低感觉的思辨倾向的一种反动;另一方面,亦是对现实社会人们对超感觉之物的迷信的一种打击。
伊壁鸠鲁这种重视情感体验的准则学也为其后来的快乐主义的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物理学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自然学说是其整个哲学体系中的理论核心,他对于原子论的认识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传统,即"无"不能生"有","有"只能来自于"有".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伊壁鸠鲁指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无中生有".
作为物质产生之初的"有",也作为万物归复的"有",它就是"原子".所以"原子"是不能分割,不可变的,是永远的"有",不可能变成"无".这就是质料不灭性的原理。质料既然是不可灭的,那么质料势必来自于"有",也不可能从"无"中产生,以此来看质料的总量是守恒不变的。伊壁鸠鲁认为,我们应当认为在原子的大小尺寸上有一定的差异,因为承认了这一点能更好地解释感觉和感受中的现象。
同时,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假说。偏斜说的假定,同伊壁鸠鲁高度评价和肯定人和生命的自由意识原则有特殊的关联.伊壁鸠鲁对于原子论的研究只是为了达到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他与德谟克利特对原子论的论述有着明显的不同,强调准则学对于研究自然哲学的重要性。
第一,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形状是有限的,差别不是绝对无限的。
德谟克利特对于原子的描述认为,"原子是无限的".但伊壁鸠鲁认为这样的描述与"原子是看不见、不可分的东西"的认识又是自相矛盾的。伊壁鸠鲁企图通过各种证明来对于希腊其他宇宙学说的荒谬性进行论证。对于原子是无限的认识,伊壁鸠鲁提出了修改,"每种具有同一种形状的原子在数量上是绝对无限的,但是原子形状的差别却不是绝对无限的,只是数不清而已。"第二,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德谟克利特只是认为原子只有一种运动形式,即直线下落。伊壁鸠鲁认为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运动的论述实际上是否定了运动的偶然性,这种对于原子运动的认识很难解释得清,原子是如何通过不同程度的碰撞形成万物的。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运动没有起点,因为原子和虚空永远存在。"并且"原子永恒地连续运动着。有的垂直运动,有的偏离垂直运动,还有的在组合物内部颤动。"对于原子的运动形式,伊壁鸠鲁是承认了原子运动是具有偶然性的。这种对于偶然性存在的认识也为伊壁鸠鲁论证公民个体的自由意志原则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
第三,伊壁鸠鲁认为原子是有重量的。
德谟克利特对于原子是否有重量的特性并没有提出认识。对此,伊壁鸠鲁给出了明确主张,他认为原子是有重量的,否则没法合理的解释原子为何能够运动的起因。他认为,"原子以同等速度运动,因为虚空为最重的和最轻的原子准备了同样的道路。","原子除了形状、体积和重量以外,没有其他性质".从这个层面上将,重量构成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因。但是虚空却是没有任何重量的,这是由于空无在这其中是没有任何重量的。
可见,伊壁鸠鲁对于物理学的研究是要为他的伦理学的合理性研究做理论支撑的,他的原子论带有理性的推论性质并主张其认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其原子论的认识也是建立在经验论的认识之上的,这就导致了他把情感体验作为自然学的准则,而这样的认识是与当时的自然学研究相违背的。但对于伊壁鸠鲁派来说,所有的认识都是为了获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而服务的,而要想获得这些快乐就必须亲自感受并理性的认识万物,只有认识了万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理性的科学知识,只有具备了理性的科学知识,才能消除人们对于无知和死亡的恐惧,从而获得平静安宁的生活。
三、伦理学
在伊壁鸠鲁那里,感觉主义的准则学和原子论物理学都是为伦理学服务的,而全部的科学和哲学也都是为了论证道德问题。伊壁鸠鲁根据原子论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他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人和人的灵魂也会随着原子的运动而毁灭,但这并非是人的灾难与不幸。对此,伊壁鸠鲁提出了"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的口号。
在他看来,快乐和幸福是人们生活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对于一切进行评判的准则,是人生的基本原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而如果要获得最终的幸福,就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根据伊壁鸠鲁感觉主义的认识论证明,追求快乐和幸福才是人的本性应有之意。他认为,快乐才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的善。但是,"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及其它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而能够使得灵魂不得安宁的只有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不过,神灵虽然存在,但他并不会干预人们的生活,它与我们的死亡毫无干系。因为"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因此,有智慧的人对于生产既不感到讨厌,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恐惧。
对于快乐和欲望的关系,伊壁鸠鲁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他对于欲望既不做全盘的肯定,也不做根本的否定,他认为快乐和幸福的获得是以一定物质欲望的获得为前提的,快乐的获得并非要满足所有的欲望,只要获得能够足以保持生命健康必要的欲望就够了。所以,对于欲望应区别看待,因为欲望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是我们为了我们的幸福所必要的,而有些则是虚浮的,仅仅是自然而已,而智慧的人应当能从这些欲望中进行区别和判断,并对之做出相应的取舍。"明确认识到这一切的人能够为获得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而决定自己的抉择和避免,把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看做是生活幸福的极致。"但伊壁鸠鲁也根据他的生活理想提出了一些生活戒律,目的就是为了能让个人因为自己欲望的限制和偏见的摆脱而获得一种知足,从而能够在外部世界的生存中获得独立和自由。
在此伦理观的基础上,伊壁鸠鲁还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他认为,国家的建立、法律的制定、公正的实施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约定俗成的。"没有绝对的公正、就其滋生的公正,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防止互相伤害的约定。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人们相约以防互相伤害,公正就成立了。"伊壁鸠鲁的这一思想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其著作中对伊壁鸠鲁有关社会契约论的论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的观点最早是由伊壁鸠鲁提出来的。
伊壁鸠鲁哲学和伦理学中含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他关注人们的欲望,关注人的快乐和痛苦,具有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在伦理学中,也有着对生活足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关于坚持现实生活的物质方面。他关注人们的幸福,因此他的哲学又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一门灵魂的净化学。在关于物质本原的认识上,他又是坚定的一元论者。他一方面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哲学去求证与自己伦理学有关的物理学基础,但同时他又在人文理论部分从智者的理论中寻找依据,在反对宗教信仰时,又承接了智者的理性主义。
虽然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有其不够深刻的漏洞,但其"快乐观"又不像人们想的那样是单纯的追求感官上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他在赞同人们可以通过欲望的满足来获得幸福的同时,也强调精神的快乐要高于感官上的快乐。为不使人们因感觉欲望而受到支配,伊壁鸠鲁提出对于一些事情人们应负有一定的道德责任,从而克服我们本就有的意志自由。
第二节 快乐主义的内涵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的提出对晚期希腊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一直被后来的许多哲学思想所延续和发展。但伊壁鸠鲁的"快乐"并非简单的感官上的快乐,它是在与痛苦作对比中才显现出来的。为此,伊壁鸠鲁对人们获得快乐做了限制,他认为人类对于欲望的毫不知足是带来痛苦的根源,因此只有消除了感官上的痛苦才能获得快乐,而要想真正获得快乐必须消除对空虚欲望的追求。
一、欲望的分类
人有身体,身体有欲望,欲望的出现在于缺乏,因而,基本欲望的满足是个人生存与快乐的第一条件。
但另一方面,伊壁鸠鲁又认为,快乐不是对于欲望无休止的追求。当人们为了肉体的快乐而骄奢淫逸,毫无节制的饮酒、寻欢作乐而不顾身体的健康时,则是对自然的一种对抗。对此,伊壁鸠鲁对人的欲望进行了分类:一类是自然而又必要的,这是人们为了生活,避免痛苦的必然追求,是人类的组成部分。第二类是自然而非必要的,与第一类欲望相似,都是天生的,但与第一类追求物质上的欲望不同,第二类欲望是以去除痛苦,获得幸福为目的的。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要的,是空洞、无根基的欲望,这些欲望不会带我们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伊壁鸠鲁认为"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每个欲望都问这样的问题:如果我获得了欲望的对象,我会怎么样?如果我没有获得的话,又会怎么样?"由此可见,第一类欲望是为了消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产生的,是人类获得生存,保证身体健康所必须的自然欲望。饥饿时对于食物的欲望,疲乏时对于休息的欲望,寒冷时对于温暖的欲望。这些欲望是自然的,是最基本的,这些欲望的满足也是对自然的服从,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失去生命。这也意味着无人能够抵抗这些欲望。这些欲望的满足是为了消除自然为人类所施加的痛苦,是为了能够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
伊壁鸠鲁认为"自然的财富是有限度的和容易获得的,虚幻的意见所看重的财富却永无止境,永远无法把握",这一类的欲望产生于人们对于这个世界虚幻的意见。这类欲望即使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因此对人类的身体产生痛苦,也不会破坏灵魂的平和。比如奢靡的生活,狂热的性爱,过度的饮酒,对于食物的过分享受。因为这类欲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即使这些欲望获得了满足,给人们带来的只是暂时的满足和快乐,相反,如果因为对于欲望更加狂热的追求而无法满足时就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打破心灵的平静,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在伊壁鸠鲁看来,懂得满足是最大的好。他并不是要求人们过清贫拮据的生活,而是要求人们懂得当无法获得更多的身外之物之时,应满足于少部分的物品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因为只有人们控制住内心对于奢侈物品的追求,懂得满足才能充分的享受欲望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与之相比,自然的欲望是最容易追求和满足的。相反,对抗自然,为了难以获得的物品而不限欲望的追求是徒增痛苦的,也是空无价值的。面包和水给身体带来的快乐与奢靡的宴饮对身体所带来的快乐是相同的。如果一个人能消除因为缺乏所带来的痛苦时,那么面包和水所带来的快乐反而是最大的快乐。"如果这个人正好处于饥渴之中的话。习惯于简单而非丰富的饮食,就能给人带来健康,使人足以承担生活中的必要食物,使我们在偶尔遇上盛宴时能更好地对待,使我们不惧怕命运的遭际。"在性欲方面,伊壁鸠鲁指出情爱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反而是徒劳无益的。
因为对于情爱的追求不同于对于食物的追求,它并非是自然的产生。相反,对于情爱的享受越多,内心对于情欲所产生的欲火燃烧的就越旺盛。对于情欲的追求只会破坏身体的健康,浪费过多的精力,最后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痛苦。与此同时,对于情欲的追求还有可能触犯戒条和法律,最终导致名誉受损,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可能付出更多的钱财,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责任,使自己的生活因为情欲的泛滥而受到他人的胁迫。因此,在情欲满足的问题上,伊壁鸠鲁认为情欲是无益的,但又是可控的。虽然,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本身并无坏处,但一些为了快乐所付出的精力所带来的烦恼却是大过快乐本身的,而这种快乐宁愿不要获取。
第三类欲望与之前的两类欲望相比完全是空洞的,虚无的。是不值得人们去追求的。这是因为空洞的欲望并非来自自然,也不是人的天性的追求,是违抗自然的。比如对于金钱、荣誉、利益、身份、权力的追求都是第三类欲望的追求。这些追求与人们所追求的自然快乐毫无关联,人们反而会因为对于这类空洞的追求陷入不能自拔的窘境,自寻烦恼,并为此开始对神灵和死亡产生恐惧。之后,人们又为了免于恐惧,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开始寻求获得安全感。之所以有第三类欲望的产生,这都是由于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的快乐所激发的。大多数人们以为只要有了大笔的金钱、夺目的荣耀以及无限的权力之后就能获得快乐,保证自己一生平安度过,但是这些设想都是空洞虚无的。因为要想获得这些欲望的追求,必然要经历艰难险阻和本不必碰到的危险。等真正获得后,又不免遭到别人的嫉妒和仇恨。这样的结果反而会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猜忌和担忧。因此,当人们在无限制的追求那些本非自然欲望的满足时,其实人们正使自己开始离快乐愈来愈远,因为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也在不断增添着自身的烦恼和痛苦,甚至是为获得这些空洞的欲望而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这样的欲望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值得追求的。"那些能够获得免除邻人威胁的安全的人,也是那些满怀信任与别人融洽相处的人。""那些知道如何最佳地防范外在威胁的人,能够尽管待人如己,如果他实在无法把有些人视为一体,至少也可以不视为异己;如果连这也做不到,他可以不和他们交往。只要方便,他就与他们保持距离。"但这些又无法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快乐,解除心灵上的不安。要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就要懂得在何时何事上清楚的去认识自然,从而避免因迷信而造成的恐惧。但如果人们能够解除不被别人嫉妒和仇恨所带来的烦恼,依然不能获得纯粹的快乐时,这样的追求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第三类欲望的追求其实是空洞虚无,对人类没有任何益处的。不管一个人获得了怎样大笔的金钱、夺目的荣耀以及无限的权力,这些欲望的满足都不能使人获得心灵上真正的平静和快乐。因为这些欲望的满足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于神灵和死亡的恐惧,反之会为这个世界增加许多斗争和暴力,为人们的心灵增加不必要的烦恼。因此说,第三类欲望并非自然的欲望,它是虚无的,是最需要抛弃的。
通过对伊壁鸠鲁欲望的分析,我们清楚的可以看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宣扬"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并将快乐称为最高的善,使得人们简单的将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划等号。
其实,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是对人类心理,对人类自由、友谊、正义等情感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才得出哲学与科学能够把内心深陷于恐惧和迷信中的人类解救出来,并使人们最终获得快乐。而享乐主义是把人的追求与动物相等同,"片面夸大人的自然属性;漠视甚至蔑视人的社会属性--精神超越(对真善美的追求)沉浸于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之中。"享乐主义认为人类的意义只是为了努力获得世俗享受的欲望追求,而为了获得这样的追求可以不惜一切手段。享乐主义所导致的结果,是人类为了满足无限制的欲望追求而盲目的专注于经济的发展,忽视了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类精神追求的缺失。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是以人类基本的自然生存为原则的,并且注重人们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升华。这与享乐主义所追求的是截然相反的。
二、共同的约定是满足自然欲望的保证
伊壁鸠鲁认为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使然,快乐也来自于人们基本欲望的满足。因此人类对于欲望的追求是符合自然的,是不能抵抗的,是应当服从自然的。但人们在追求欲望的同时又不能以损害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为代价,这也是对自然的服从。
由此,伊壁鸠鲁主张私有财产应得到保障,是个人生活安全的必要前提。人们想要获得日常生活中对快乐的满足和追求,应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足够的"安全感",同时还应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做保证。因此,伊壁鸠鲁基于快乐主义的追求,主张财产的个人所有,唯有这样,人们之间的友谊才最真实。
当然,他所要求的财产是出于自然的需要,而不是无限的需要。只有当人们物质和肉体上自然欲望得到满足时,才能使人类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和痛苦。这些欲望是自然所赋予的,因为自然还为人类提供了满足这些欲望所必须的物质。如果这些最必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就是对自然的一种违抗,也是我们痛苦的一个来源。为此,伊壁鸠鲁解释了公平正义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认为指定一个相互遵守的约定才是人得到快乐和安全的重要条件。他把正义或公正置于功利的即人际关系中各方利益和安全考虑的基础上,认定它们是人们相互约定的产物。
伊壁鸠鲁指出,正义的人是心灵最宁静的人;不正义的人心里充满了惊恐。
伊壁鸠鲁认为人类最初的生活形态是靠自然界的赠予而维持生计的,每个人凭本能为自己而自食其力地生活.他将人类基本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快乐的基础,是自然而必要的,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的话,很难保证心灵的纯净和身体的健康。这种早期的生活是一种个体的生活,是由人类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以及对于自然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在相互合作中找到了群体,也开始注重共同的利益。 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形成一种相互间的承诺和预定,"不伤害别人,也不受别人伤害".而这种约定的形成是为正义服务的,是为人们寻求到更高层次的快乐服务的。人与人之间如果失去了这种契约也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而这样的正义的产生是在利益和追求上有着彼此对立的人,通以往经验,认识到彼此间的侵害已经对双方的安全和幸福产生了阻碍,于是大家制定了共同的约定,彼此尊重对方的权益。他认为这种互不侵犯的契约是每个人保证个人安全生产所必须的,是符合人类自然本性的。参与这一契约订立的主体首先是自主的人,这些人有其独立和自由,有自己的私产和出于安全现实利益的考虑,正是这种资格和利益推动他们彼此相约互不侵犯。
可见,伊壁鸠鲁的这种约定论是贯彻了伦理学中的后果论。因为,他的正义论是为了满足治疗哲学中的"安全感",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获得快乐,是与保护人的生命自由相关的。
伊壁鸠鲁认为正义是相对的,"没有自在的正义[绝对的正义],有的只是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就互不侵犯而订立的协议".这样的社会约定应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具体细节也是不尽相同的,但伊壁鸠鲁又对这种约定的社会功能充满信心,并坚定的认为这种约定是会被各种社会所采用的。
伊壁鸠鲁的这种正义论落实到快乐主义就是,要求人们要遵守契约,注重友谊。由于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与群体中的人们协作,这种协作对于人们幸福影响的是不容忽略的。这时,友谊的建立就成为了人们通往幸福的一个关键要素。而为了使人们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就需要订立一个约定,并规定违反约定的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因为破坏正义而带来的焦虑是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快乐。"任何人都不能在隐秘地破坏了互不伤害的社会契约之后确信自己能够躲避惩罚,尽管他已经逃避了一千次。因为他知道临终时都不能确定是否不会被人发现。"三、精神快乐比感觉快乐更重要。
在对人类快乐的伦理进行了充分肯定之后。伊壁鸠鲁又根据原子运动的永恒性,将快乐分为两类,即动态的快乐、静态的快乐。动态的快乐是获得欲望,如获得生活所必须的食物、水;静态的快乐是消除痛苦,是一种轻松自如的人生状态。动态的快乐是由剧烈运动的原子产生的现时的快乐, 静态快乐则是由感官中稳重、和谐、有秩序的原子运动产生的。
这里所说的动态快乐,是一种感官体验,是肉体的快乐,是自然的体验,而静态快乐则是一种精神感受,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伊壁鸠鲁更注重后一种快乐。因为,通过肉体感受所得到的快乐是无止无休的。当一个肉体快乐的欲望满足之后,就会有新的欲望产生,这种贪得无厌的追求,会使人们陷入一个不停追求,永无停息的境地。并且,肉体的欲望总会被放大,而当这种放大的欲望因自身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就会使人感到痛苦和烦恼。所以,肉体快乐的满足是与人的痛苦相伴相生的,饮鸩止渴的追求最终只会让人更加痛苦。这也与追求最高快乐的善是不一致的。"由缺乏而产生的痛苦一旦消除, 肉体中的快乐便不再增加;只有形式有变化而已。"而要想拥有真正的快乐,使内心得到安宁,并一心向善,只有在静态的快乐中才能获得。
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只满足于肉体和感官的快乐,而应从中摆脱出来,去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上的快乐,这才是唯一的"善".但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快乐呢?首先应先根断获得动态快乐的途径。在伊壁鸠鲁看来,无论多大的荣誉和金钱,都只是欲望追求的,是暂时的,无法解决心灵上最终的烦扰,从而实现心灵的真正快乐。"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以及其他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而要想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就必须消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就是医治人们精神痛苦和心灵烦恼的医学。因为哲学的最终目的,不光是为了获取对世界的认知,而是以"为人类服务"为终极关怀的。而要实现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安宁,就应该研究哲学。只有通过哲学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伊壁鸠鲁通过原子论的本体论观点来解决人们内心对于神灵和死亡的恐惧,并认为如果哲学不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功效,那么这样的哲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他对于死亡的认识是,人的肉体是由原子构成的,人的感觉也是由于原子的运动而产生的,而原子是永恒的。所以,当人死亡时,人的灵魂也就随之解体,人的感觉也就消失了,所以人在面对死亡时的痛苦也就无法被感觉到了。因此,伊壁鸠鲁将死亡解释为一种"感觉的剥夺",对死亡产生恐惧是一种庸人自扰的愚蠢。无论生与死,死亡都与人们毫无干系,是不存在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生存不会感到厌恶,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恐惧,他们能够心胸坦荡的接收心灵宁静所带来的快乐。
杜威是美国现代哲学体系当中相当重要的哲学家,更是现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代表人物.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杜威出版了《哲学的改造》,这本书主要对传统哲学思想进行深刻的批判,并阐明了现实哲学思想体系的脉络.杜威的《哲学的改造》阐述了实用哲学的本质意义,同时...
摘要快乐主义作为晚期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从产生之日就一直得到历代哲学家们的普遍关注。伊壁鸠鲁以古希腊哲学先贤的伦理思想为基础,提出快乐是最高的善的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建立的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之后的发展中,有关快乐主义内涵的争论也...
第三节快乐主义的原则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所追求的的核心是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身体的健康。这一伦理学体系的建立,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以感觉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自诞生之日就引来了不少误解甚至诽谤。因而,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论述应...
伊壁鸠鲁出生于希腊萨摩斯岛,父母是雅典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不同的老师及学派,他熟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及皮浪的怀疑论学说。在各城邦讲学后,于公元前305年在雅典创立了花园学园,他敞开大门欢迎妇女及奴隶前来学习,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他的学生...
导言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前270年),是晚期希腊的重要哲学家,是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伊壁鸠鲁于公元前341年出生于雅典萨摩斯岛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雅典殖民者。在伊壁鸠鲁的自述里,他14岁开始研究哲学,在18岁的时候为了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