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

快乐主义的原则与局限性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5-26 共82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伊壁鸠鲁的快乐思想解读
  【导言  第一章】晚期希腊哲学的发展
  【2.1  2.2】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与快乐主义内涵
  【2.3  2.4】快乐主义的原则与局限性
  【第三章  参考文献】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意义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快乐主义的原则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所追求的的核心是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身体的健康。这一伦理学体系的建立,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以感觉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自诞生之日就引来了不少误解甚至诽谤。因而,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论述应从其本来面目出发,发现其真正内涵所在。

  一、以快乐为最高追求的"善"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是延续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以快乐为前提,将快乐的追求设为人生的目标,也是衡量人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伊壁鸠鲁对于快乐的解释为:心灵宁静和身体健康。而他的整个哲学所要解决的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是什么以及如何通往快乐,其主要表现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当人们感觉到身体有恙或感到痛苦时,这就不能称之为快乐,当然也不是幸福的,同理,当一个人的内心受到困扰而烦恼时,也不会是快乐的。虽然伊壁鸠鲁也赞同肉体上的快乐,但只是暂时的。要想获得持久的安宁,只有使精神的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在伊壁鸠鲁看来,精神的快乐远比物质的快乐更重要,更长久。人活一世,面对金钱、权力、利益的诱惑,应该以不损害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安宁为原则。不要因为这些空洞的欲望而使得心灵受到不必要的刺激。所以人的一切活动,应不和快乐产生矛盾,而应该将其与快乐的获得做出平衡,观察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快乐和幸福。

  伊壁鸠鲁把快乐当做人们最终的追求,而最好的快乐应是一种无烦无痛的静态感受。对于伊壁鸠鲁所强调的快乐,也成了他整个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因如此,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也才被成为快乐主义的伦理学。

  伊壁鸠鲁对于快乐的重视源于他的感觉主义的认识,也是感觉主义的逻辑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将感觉作为了一些认知的起点,是知识的来源,每一种感觉都是有效的和适用的,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是不能离开感觉的。他认为感觉是最可靠的,"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人类的思考要以感觉为基础,若抛弃感觉,则其思考所得出的结论则是虚假不切实际的,离开感觉的认识,都是不确定的。而感觉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准和依据。

  伊壁鸠鲁对于感觉主义这一认识论的推崇,也使得其在伦理学上得出了快乐主义的伦理学。这是因为快乐与痛苦都是人自身的感受,是主观的,也是通过感觉能够感受到的。在伦理学中,这种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并非虚无的,也并非抽象的,是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快乐使人愉悦,痛苦使人烦恼。"当我们缺少快乐和感到痛苦时,就会感到需要快乐。当我们不痛苦时,就不感到需要快乐。"可见,伊壁鸠鲁是把认识论中的感觉主义移植到了伦理学中,通过人的真实感受来为其"快乐为善,痛苦为恶"的这一正确认识做证明。通过认识论的铺垫,使得趋乐避苦这一自发性的认识具有了无可争议的崇高价值,因而快乐主义的真理性也就显而易见了。这一逻辑的演变,也为人们趋乐避苦的认识提供了哲学基础。

  但是这一逻辑思路也导致了伊壁鸠鲁伦理学的个人主义特征。因为以感觉主义为出发点的伦理学体验是由个体来完成的,其中的快乐和痛苦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并且对于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是不同的。因而,伊壁鸠鲁伦理学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每个个体如何最大程度地获得快乐和幸福的问题上。这样的研究思路也开创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个人主义新路向。

  但它又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寻求人类行为的普遍道德规范为目的、以强调国家的优先价值为主要特征。伊壁鸠鲁则是另寻突破,论证了有节制的追求个人欲望的合理性。正像塔恩所说的那样,"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先感觉到的是,一个人不再仅仅是他的城邦的一部分;他是一个个体的人,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新的指导。"二、要有正确的生死观。

  伊壁鸠鲁将哲学归结为治疗心灵的医学,其对于人的诊断是以"身体性"为主要的研究基础。伊壁鸠鲁的身体性主要有两方面构成:其一,由于灵魂的错觉而造成的心灵的恐惧和烦恼,从而使人产生了不必要的焦虑;其二,由于人们对于未来的终极期望产生了幻觉,认为现实世界与终极期盼差距过大,因而他们不会把此生的快乐与对自由的把握相结合,而这种状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很难在现在的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如果要使们的这类病症得以消除,就要从其产生的源头进行分析。伊壁鸠鲁学派就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上述的烦恼和焦虑,是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无知所造成的。因为这种心态的作祟,他们每天使自己处于对死亡的惧怕和对神灵的恐惧之中,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承受着不必要的压迫。

  伊壁鸠鲁认为,只有通过对人的意识进行转换,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地狱是此生,不是来世",才能治疗人们心理的这种错觉。由于对于地狱的错觉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们非常的珍惜生命,每天为使生命获得庇护而提心吊胆。人们错误的认为只有此生才是自由,而死亡则是对于生命的奴役,人们对于生命中能够认知的焦虑远少于人们对死亡所产生的恐惧。正因为这种对于死亡和神灵的恐惧,使得人们每天焦虑其中,生怕跌入到无边的虚无中,他们则把此生能够得到的看成了实有,其实这个人们看来所谓的实有是虚无空渺的,是真正的虚空。人们的悲剧就在于不能够明晰的分辨虚空与真实,此生才是地狱,是不自由的,而死亡则是实现自由的真正途径。

  伊壁鸠鲁希望通过他的治疗哲学唤醒人们对于生的意识,他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死亡,支出人们无论活着亦或是死去,死亡都与我们无关。死亡所带来的相关恐惧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而这种毫无根据的错觉使得人们不得不每天生活在对于恐惧的依附中。对此,伊壁鸠鲁提出,人们纯净快乐的获得要以对自然的了解为前提,即对原子学说的清楚认识。"如果我们害怕天上和地下的事情、或一般来说无限宇宙中的任何事情,那么我们即使获得了免除他人威胁的安全感,又有何益?""如果不清楚地认识整个自然,一个人就不能在最关键的事情上消除恐惧,就会生活在神话造成的惧怕中。所以,如果没有自然科学的话,就不能获得纯净的快乐。"所以,伊壁鸠鲁所提出的真正的快乐,应是对于自然有了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无忧无惧的快乐,是人们行事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没有任何后顾的烦恼的,是实在的,并能意识到死亡是人们所有经验的终结,是无可逃避的,"那么每个人都将立即抛弃心灵的负担而首先去钻研和探明万物的本性。"伊壁鸠鲁认为只有对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有了一个本质上的认识,才能使人们更加理性而深入的了解死亡。灵魂只是在原子的精微性上与身体的其他部分有区别,然而他们都是原子,同属于身体性,这一点并无任何区别。

  因此,灵魂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在分解之后就和原子一样分散于全部空间。由此,伊壁鸠鲁学派否认了灵魂独立存在的可能性,提出人的存在是身体和灵魂的同时存在,即灵魂在身体内的独立存在和灵魂在人死后的独立存在。通过原子论的学说,伊壁鸠鲁认为:灵魂也必有一死,并在死后较身体更容易挥发。

  对此,伊壁鸠鲁基于感觉主义的理论提出,"死与我们无关".

  要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一方面要让人们将死亡看成是自然事物;另一方面还要对人们的世俗的生活进行必要的医治。人们要在日常的行事中获得清楚明白、清心寡欲,就要清楚的了解何为自然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宇宙的本质,而是生活在对那些关于宇宙的寓言所说的事的恐惧之中,对于这个人来说,排除对所谓最主要的事物的恐惧,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伊壁鸠鲁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并不否认神灵的存在,但他认为神并非是超自然的,他们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神只存在于各个世界之间,他的存在并不会影响到自然和人间的事务,更不会打乱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人们没必要对神灵的存在产生过多的恐惧和担忧。人们是否快乐和幸福只是取决于自己的把控。

  由此可见,伊壁鸠鲁有关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想都是为其伦理学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获得精神的安宁和生活的幸福。而通过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是为了使人们弄清楚,要想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人们应该知晓什么样的欲望追求才是有助于人们消除烦恼,抵达心灵的宁静的。

  对于感觉快乐和精神快乐,伊壁鸠鲁显然非常重视后者,并努力探寻着实现精神快乐的途径。而感觉快乐只有不以损害精神的安宁为代价时,感觉的快乐才是被肯定的,才具有为人类服务的伦理价值。但总的来说,感觉快乐是为精神快乐所服务的,也是人们获得精神快乐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伊壁鸠鲁要求人们,当面对奢靡生活所带来的感觉快乐的时候,不要无限放纵自己的欲望,应学会克制和辨别,否则难以达到真正的"善".

  三、快乐的追求要以德性为指导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之所以与享乐主义有区分,除了精神上的追求,更在于他对德性意义的认识。对此,伊壁鸠鲁提出,快乐的追求要以德性为指导。他教导人们,"如果不是过一个美德、友谊和正义的生活,就无法过上愉快的生活;如果不是过一个愉快的生活,也不可能过一个美德、友谊和正义的生活。德性与快乐的生活一道生长,两者不可分离。"从这个角度讲,快乐主义在他的哲学体系里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而是被提升为一个道德伦理问题。因此,伊壁鸠鲁为了使自己的快乐观更符合德性,他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对于快乐的追求,学会"审慎"."审慎"也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智慧,是人们对实际利益的一种权衡。

  伊壁鸠鲁不把人的一时肉欲的满足看作快乐。伊壁鸠鲁更强调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追求更加精细的快乐。他对人的欲望做了分类,指出人们在追求欲望的时候要学会审慎,要深思熟虑的加以辨别,而对于本应追求的自然欲望要有一定的度。因为,欲望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是欲望满足所带来的结果则有好有坏。

  因此他反复强调,他所说的快乐,并非是获得肉体上快乐,亦或是沉溺于声色犬马、美味佳肴的快乐,而应该是一种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伊壁鸠鲁的快乐并非无选择的快乐,如果个人所追求的快乐反而加重了个人的痛苦的话,这样的快乐就不值得追求。但是也并非所有的痛苦都需要放弃,如果这种痛苦所造成的结果是快乐的,那么这种痛苦是值得选择的。

  审慎,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一种权衡利弊的方法,"审慎"是活得快乐的保证。所以,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只注重物质追求的享乐主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第二,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人的行为,伊壁鸠鲁与宿命论者的观点不同,他更赞同意志自由论者的观点。他认为,人在面对客观必然性时,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能通过自己的意志判断,做出行为上的选择。也正是因为人具有意志上的判断力,所以人理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伊壁鸠鲁认为,"必然性是一件坏事"它否定了人具有自由意志的特性,所以也就将人的责任取消了。"必然性取消了责任,偶然性又是不稳定的,而我们的行为是自由的。"在他看来,人们对于快乐的选择是自由的,而非必然的。人们有选择快乐的权利,也有选择痛苦的权利;对于快乐的选择方式也是多样的;而欲望的满足,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而人们选择的过程,也是不停提出问题的过程,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之后,一旦做出决定,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伊壁鸠鲁对于责任意识的重视,是与快乐的追求相联系的。

  其目的也是为了使人们能够不只顾肉体快乐的享受,而损害了对精神快乐的追求。

  第三,注重友谊和正义。伊壁鸠鲁认为,对于快乐的追求不光是个人行为,而是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只有将个人快乐的获得与整个社会相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对此,伊壁鸠鲁要求人们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要兼顾友谊和正义。在他看来,友谊是幸福生活中最大的收获。"高尚的人主要关注的是智慧和友谊;其中,前者对于此生有很大价值,后者对于一切时候都有好处。"一个智慧的人,唯有珍惜和周围人的友谊,才会拥有安全感,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达到生活的幸福。一个不应为了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损害他人的快乐,这样会使自己感到不安,也就很难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对于快乐的获得,伊壁鸠鲁力图在建构一个道德的界限,即不要损人利己。为使人们之间这种和睦的友谊能够保持,他提出了正义的原则。而这种正义也是一种契约,是一种保护双方利益的约定。"没有自在的正义,有的只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就互不侵犯而订立的协议。"伊壁鸠鲁对于友谊和正义的理解还是出于个人交往中互利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要获得最大的快乐。通过友谊和正义为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上的快乐提供协和的外部环境。但是这种道德的限定超出了快乐主义的局限,他将个人的幸福快乐同他人的利益相联系,并将各自的快乐追求赋予的浓重的道德评判,这也是其快乐主义的伦理观的一大突破。

  总之,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而他所追求的快乐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快乐,即以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为前提,尽力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快乐。而享乐主义所追求的与快乐主义所追求的在精神实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四、快乐主义以自由为核心

  伊壁鸠鲁全部学说都是以获得快乐为宗旨的。其伦理学则主要是为阐明这一宗旨的落实而建立的,为了获得这一快乐,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在这其中,他将个人自由作为快乐主义的真正核心。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伊壁鸠鲁的快乐是以个人自由为最终目的的。如果因为获得快乐而牺牲了个人自由的话,这种快乐则是虚假的,是不值得追求的。他明确的反对昔勒尼派,其理由是:如果只靠外物和物欲的满足我们才能得到快乐的话,那么人必定会成为外物和物欲奴隶,作他人的奴隶,失去自由和自由意志。

  这一对于自由意志的宣扬则源自其原子论中偏斜说的提出。按照伊壁鸠鲁的理论,原子构成人,人又构成了共同体。原子在做必要的垂直运动时,也有偏斜和自由,因而人也有自己意志的自由,并且所有人都平等的享有自由之本性。

  伊壁鸠鲁将基本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快乐的第一条件,也是源于他对个人意志自由的主张。他根据自身的体验,提出"一个自由的人无法获得许多财产;因为如果不给暴众或君主当奴才的话,这是很难的事。但是,他时时都很富足,不缺生活必需品。如果他碰巧得到了许多财产,他可以轻松地散财,赢得大家的好感。"基于这一原因,他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懂得知足,克制欲望,同时要不惧死亡和神灵。这种快乐主张使他摆脱了对于物质和精神的束缚,使自己不受外界的奴役,从而赢得更多的自由。可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以自由为出发点和核心的。他本人的一句话也能很好的证明这一观点:"一个献身哲学的人,不需长久等待,他立即就会变得自由。因为哲学服务本身就是自由。"第四节 快乐主义的局限性。

  在伊壁鸠鲁的哲学里,快乐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并将快乐作为最高的善。其理论对于后世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希腊帝国一分为三,社会动荡,宫廷政变不断,人们的生命得不到保证,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于是及时行乐成为大部分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快乐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并为人们所接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伊壁鸠鲁所主张的快乐主义能否变成现实,还需对其进行认真的反思。因为,快乐主义从伦理学来讲,既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又是被主观肯定了的客观生活。反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在对其可取之处进行梳理时,也要对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进行反思。

  一、对于快乐的追求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强调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并以精神快乐为最高层次的追求。

  但他把精神快乐当做了追求目的本身,实现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情绪,这与他的感觉主义的主张是密不可分的,因而这样的精神追求也是缺乏应有的理性精神的。

  伊壁鸠鲁认为精神快乐是心灵不受外界打扰,内心消除了对于神灵和死亡的恐惧,是一种"不动心"的人生状态。他所宣扬的快乐仅限于满足人体所必须的基本的物质获取,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心态。在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下,伊壁鸠鲁所主张的"自我满足""安贫乐道",对于生活在动荡中的民众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慰藉,是一种自我麻醉。因此,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讲,其快乐主义思想是消极的,是特殊历史状况下的产物,而非长久的。他从感受主义出发,将自己的学说比喻为精神医学,认为快乐就是消除痛苦,并把痛苦的消除视为快乐本身,是人们真实的快乐。这种哲学,其实是一种减法治疗哲学。其主要功能是治疗人们理性和思辨的,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打压。他所治疗的不是欲望的压制,而是对于恐惧和不安全感的消除。

  因此,当人们面对现实环境和现实遭遇时,他又把逃避当做了快乐,并没有教会人们如何在苦境中创造快乐。快乐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被动的消除,另一个则是主动的创造,最终要的是主动的创造,即斗争。快乐的实质应该是能够经受不幸的遭遇,克服不幸,并在实现最终目标时克服不幸,从而使生命力得到发展的满足。对此,数百年后的青年马克思提出:"斗争就是幸福"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斗争和创造永远是快乐的真谛。

  二、快乐的获取途径

  对于快乐的获取,伊壁鸠鲁给出两大命题,即理性和道德。他认为哲学是医治心灵痛苦的良药;美德(含理性)是获得快乐的手段。但是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了哲学在医治心灵痛苦,消除内心烦恼的暂时和短期作用,并没有看到产生痛苦和不幸的真正根源。从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任何快乐的产生和幸福的获得都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个体中的反映,只有良性的社会制度才能为快乐的获得做保障,否则快乐只是一纸愚弄人们精神直接的空洞的理论。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想通过哲学对人的精神抚慰来得到快乐,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德性与幸福应是相辅相成的。诚然,美德是获得快乐的途径,但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显然是空谈的。由于当时的社会混乱,一大批的社会蛀虫和无赖应世产生,及时行乐的观点更是大行其道,绝大多数的人们过着只争朝夕的日子。面对这样低下的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约束不一定就能获得快乐幸福,相反还有可能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何况,即便现世,道德二律背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对于美德的追求,只是说明伊壁鸠鲁试图通过道德来获得幸福的时代局限性。

  因而,从伊壁鸠鲁获得快乐的途径来看,他奉行的快乐主义只是一种理想中的人生状态。何况,面对当时动荡的时局,这种对于快乐抽象的讨论,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虚幻无力的。

  三、快乐的相对性

  快乐是相对的,是针对痛苦而言的,因此快乐并非永恒的。如果快乐离开了痛苦这个对立面的话,快乐也就不存在了;同样,如果人们没有痛苦的感受,也就不知道何为快乐。快乐和痛苦时相伴相生的,相互包含并相互转化,对于快乐的体验是随着对于痛苦的克服而产生的。伊壁鸠鲁在其快乐主义中虽然谈论了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即消除痛苦是为了获得快乐,但他对于痛苦的态度是被动的逃避,而非主动的克服。他只是一味的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身体的健康,强调快乐的单纯,却未认识到通过斗争克服痛苦获得快乐的重要性。这样追求快乐的方式,很难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会因得不到快乐而陷入痛苦之中。

  伊壁鸠鲁奉行个人主义的快乐,所以,他的快乐主义哲学是针对个体体验的,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感受--心灵宁静与身体健康。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因此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个人的快乐,而把整个集体至于不顾,势必会导致更大的不幸。伊壁鸠鲁这种对于快乐的限定,也反应了小生产者苟活于乱世,狭隘自保的心态。虽然伊壁鸠鲁的快乐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社会局势和人们心理追求的反映,并获得了大批的信众。但是由于其思想体系的缺陷和局限,以及对于当时社会形势的忽略,不可避免了导致了其最终衰落的命运。

  所以,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局限性也是由于其哲学内涵所决定的。由于,伊壁鸠鲁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因此他的伦理学实际上一个人的处世哲学,其最终是通过运用理性这一工具,找到所谓的快乐,并将其作为个人在情感上的安抚。这种哲学主张对于当时动乱混沌的时代来说,是有其积极面的,至少使人免除了对于死亡、神灵、天灾的的恐惧,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他看来,这些恐惧的消除,是因为人们对于自然有了理性的认识。因此,伊壁鸠鲁也把理性的审慎作为人们获取快乐的重要工具。可见,他对于审慎这一德性的重视,则源于对于快乐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伦理学的理论自律,而只是为一种实用的人生哲学服务。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