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一词源 自希腊语 philos(爱 )和 sophis(智慧),意为“智慧之爱”. 1894 年日本学者西周依据中国古文献中“哲,智也”将 philosophy 译为“哲学”,取“智慧之学”之意,后经康有为等人的引入,“哲学”一词开始通行。 当下,我们习惯于将哲学理解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高度概括与凝结, 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上述关于对哲学概念的认识不足以阐释哲学的高度复杂性, 我们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也不能停留于此, 在此以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个比喻为例来更为深入地探讨哲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广博意指。
一、“庙里的神”:哲学的地位
在《逻辑学》的第一版序言中,黑格尔指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 ---就 像一座庙,其他各个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
黑格尔在此的形而上学即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哲学,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哲学在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黑格尔看来, 文化为各个族群的生活世界所共有而哲学则仅仅属于具有形而上学超验思维的部分族群文化, 东方社会由于缺少形而上的超验追求因而处于哲学的童年时期,强调经世致用的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 很难孕育出超越而自足完满的逻辑观念体系。 尽管黑格尔的观点中渗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论调, 但却也充分展现出文化与哲学的复杂关联以及哲学对于文化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与哲学既有差异又紧密关联, 共同演绎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文化是人类共同体生活的观念形态,具有重要的存在论意味;哲学则是这种文化观念形态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 表征着这种共同体生活所能达到和实现的自觉程度。 文化作为各式各样共同体生活的精神层面, 体现了一种相对质朴但却至关重要的存在样态; 哲学则脱胎于这种文化样态并在超越维度上而达到一种纯粹理性的高度。 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滋养着共同体生活得以维持的血缘承继和地域特色, 同时又在交流互动所实现的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悄悄的改变, 因而呈现出传承性、地域性和接纳性的特点;哲学作为在具体思想中达成的一般, 超越了生活世界的具体面向和琐碎关注,在开放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向真正的普遍性和终极性做出了最为大胆的追求和最为审慎的探索。 尽管文化与哲学在人类精神生活追求的层次上有所差别, 但正是文化的多样性形态孕育出了哲学的一般性关注, 而哲学的一般性关注又是引领文化获得多样性繁荣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可以说, 哲学离不开这种文化的存在论奠基但又具有了超越的形而上维度, 而正是这一点让哲学与文化成为了人类精神生活得以丰富与完善的最重要力量。
在当今全球化普遍交往的时代背景下, 文化的发展具有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 一方面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 在相互的比较与鉴别中文化样态的独特性得到更为清晰的表征, 文化的个性元素有了更为强类的展现; 另一方面在交流互动得以普遍化的情况下, 文化中的时尚与流行部分也在更加迅猛地传播, 在眼花缭乱的文化外观下却又隐藏着齐一化的低水平文化模仿。 文化发展的这两个特征充分表明了现代性的悖谬---自我在个性张扬与标准普适之间来回摇摆、无所定位。 有人说,现代性文化愈加推进,哲学及其所代表的冷静、理智与审慎就愈将式微。 其实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哲学在当今时代的实用化、时尚化、表层化已经非常严重, 我们在现代性文化的发展的迷茫困顿中需要真正的哲学指点迷津。 真正的哲学对时尚怀有必要的警惕,与流行保持适当的距离,是渐欲迷人眼的文化乱象中对真、善、美等形而上意旨的执着追求和坚定捍卫。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传统而哲学形而上思维相对欠缺的文化大国而言, 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汹涌澎湃免不了有无所适从之感, 此种现实更加彰显了我们当下强调哲学构思与哲学谋划的重要性。
二、“厮杀的战场”:哲学的批判
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黑格尔指出:“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 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 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的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
在这里,黑格尔坚持哲学史就是哲学,由此而强调,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家相互讨伐的历史, 也就是哲学自我批判的历史。 批判是哲学得以发展的内在生命力,离开了批判,哲学也就失去了存续并不断超越的根本。 我们在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箴言中看到了哲学家的批判精神, 我们在近代英国经验论和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们的相互诘问中感受到了哲学批判对人类认识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我们在康德哲学的批判体现中领略到了哲学在概念清淤、思维划界所进行的大胆尝试与无畏探索。
人类思想与生活的每一次进步, 都与哲学所坚守的批判意识息息相关。
哲学的批判并不是完全消极意义上的摧毁与解构, 而是对于在旧有思想的清理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人类的思想进步无法脱离先前传统的奠基, 所谓的观念创新也不是在虚空中肆意捏造, 我们无法脱离认识与理解的潜在正如同我们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离开地面。 承认思想的奠基与潜在, 并不意味着对之加以无条件接受和肯定, 而是在思想演进中保持前提性批判的敏锐性并使之纳入人类精神超越的诸多环节之中。 由此而言,哲学的批判就是一种前提性批判。
更进一步, 哲学的批判并不是肆无忌惮的打击和取消,而是怀有敬意地对合法偏见(即囿于时代条件和自身局限一时难以根除的意见, 这种偏见并非纯粹是消极性的, 它本身也是思想进步的一个环节)的内在否定。 如果单纯以揭示批判对象的逻辑错误而让其陷入思维混乱的境地为目的, 并由此导致批判对象的立论彻底崩溃, 则无法实现真正的哲学批判; 哲学的批判应立基于一种建设性的对话态度, 在对话中本着引导和规范的原则对批判对象所存在的合法偏见进行辩证的否定。 哲学的批判坚持一种对待本原的求真、向善、寻美的积极态度, 在批判过程中本着宽容与引导的基本原则,借助于富有教养的言说艺术,实现批判者与批判对象之间的视阈融合和协同进步。
哲学批判的展开既应符合人类思维逻辑自身发展的规律, 又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演变的现实进程。 不可否认,哲学作为思维概念的体系在不断实现着合乎自身逻辑的发展, 但作为主观辩证法的哲学体系却同样立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辩证法,并以此作为自身概念体系进化的源泉与动力。
因而, 哲学的批判必须观照由作为社会关系之总和的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和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 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尊重人类思维演进的逻辑规律。 哲学批判的这一要求从根本上展现着人类思维合逻辑与合历史的统一, 也是哲学能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性发展的原因所在。
三、“花蕾、花朵和果实”:哲学的发展
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指出:“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 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 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而代替花朵的。 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 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相互抵触, 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 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黑格尔以此比喻来指代由辩证的否定所实现的哲学发展, 正是通过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间所实现的否定之否定才实现了哲学思想的升华。 我们看到,作为千年思想家的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实现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批判,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作为前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德国古典哲学所进行的充分理论准备, 这种源自于哲学思想内部的“扬弃”在马克思哲学与作为“新马克思主义” 的众多后马克思哲学学派之间同样得到了体现。
哲学是在思想中把握的现实生活世界, 哲学本身发展所蕴涵的辩证否定同样可以扩展及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在否定之否定进程中所现实的批判性继承,它与忽视了矛盾作为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否定形成了鲜明对照。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否定的动力来自于事物自身内部,其实质是扬弃, 通过这种否定可以实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发展; 机械的否定则是外部他者对事物的否定, 否定的动力来自于事物外部的机械力量,其实质是抛弃(即不论优劣的全盘否定),这种否定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也无法实现事物自身的超越性发展。 这种辩证自我否定所实现的发展尊重事物自身的内在力量, 致力于为实现事物的自我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有利条件, 从而保证事物在维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情况下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强调辩证否定的哲学发展尊重构成世界之事物的多样性, 反对以标准化和齐一化的外在力量对丰富的生活世界进行思维上和行动上的阉割与肢解。
肇始于笛卡儿的近代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崇尚人为的力量, 放大了主体对于自身之外的一切客体的征服与占有, 并将尊重事物自我演化的自然贬入纯粹消极无为的境地, 自然与人为之间的裂痕由此拉开, 如此而开启的现代性浪潮不断扩张着这种外力的否定。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 是以极端怠懒作为相应补充的。 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 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
资本主义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性力量在不断宣告着人类力量的巨大创造性, 也在不断破除着一个又一个田园诗般的童话世界, 冷冰冰的市场逻辑在张扬了人类巨大自由渴望的同时也在无限压缩着人类可能的自由空间。 我们高举着人定胜天的旗帜不断征服、掠夺和控制外部世界, 最终却也让我们自身陷入到了被征服、被掠夺和被控制之中。 过分崇尚人为的外力否定让我们失去了可以凭依的纽带和可以栖身的家园, 现代虚无主义正在警惕着我们可能面临的巨大深渊。 在我们张扬着人类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宣告哲学的终结时, 我们人类的未来前途也在遭遇着巨大的挑战; 当我们放弃自以为是的征服者角色开始以虔敬的目光注视外部世界并感叹于外部世界的奇妙和伟大时, 我们就找到了自身在这个世界上的适当位置, 并由此感受到了真正实现自我解放的曙光。
四、“密纳发的猫头鹰”:哲学的反思
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黑格尔指出:“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 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 对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 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作为智慧女神的密纳发(即雅典娜)的猫头鹰是思想与理性的代名词,这个比喻充分展现了哲学反思在思想中对于时代的把握。 当苏格拉底不满于日常生活的意见之流而提出对永恒问题的追问时,“认识你自己” 所代表的哲学自我意识在哲学家的反思中充盈而出;当亚里士多德表明智慧不会随着柏拉图的死亡一起消失时候,哲学的反思性同样栩栩展现;透过让康德愈加思考就愈加敬畏的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哲学反思的魅力所在。 哲学离不开反思,哲学的魅力就体现在无穷追问的反思之中。
哲学的反思是对思想的思想, 是对具有隐匿性和强制性的思想前提的深度挖掘, 充分展现了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的深化与发展。 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哲学的反思就构成了一种前提性批判。
正是有了对象意识(对外部客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对意识的意识)的分化,人才脱离了一般性存在物而成为一种有深度的存在。 这种有深度的存在不仅仅体现作为人的我们能够更为清晰明确地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我们能够对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状态 (包括我们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进行思考,这其实就进入到了哲学的反思层面。 使人成为一种有深度存在的自我意识,不满足于现有既定的人类生活世界, 推动着人类不断突破自身的认识局限和思维障碍, 向着更高层次的存在努力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试图去发现隐藏在我们固有成见背后的根据与依系, 并对之加以逐渐消除、改造和重建,从而实现自我认识方式与存在状态的创造性转换, 而这个过程就是哲学的反思过程。
正是由于哲学自我意识的反思向度, 人类才感受到了自身有限存在与无限追求之间的矛盾,在对这种矛盾的进行揭示与弥合的过程中人生的意义才得以显现出来。 当我们人类突破了对物的尺度的简单依赖而进入到人的尺度的层面时,我们就超越了无意义的生存世界而步入有意义的生活世界。 我们在“觉其所觉”、“知其所知”、“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的自我意识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 也为我们开启了人类与众不同的意义世界。 在人类的意义世界中,善于反思的哲学家们最终难免悲剧的论调, 这正如叔本华将人视为在痛苦(欲望的不满足)与无聊(原有欲望满足而新的欲望没有产生出来的状态) 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只能短暂体会到快乐 (转瞬即逝的欲望满足感), 又如汉娜·阿伦特将普遍的幸福追求与普遍的不幸福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尽管自我意识发达的敏感而深刻的哲学家无法摆脱悲剧的结论, 但正是哲学反思性的忧患意识才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因为它不至于让我们在现有的小小成就面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更能防止我们堕入失去精神性超越维度的“猪的城邦”(柏拉图语,意指仅仅满足于物质享受而缺乏集体自我反省的群体生活状态)。
五、“动物听音乐”:哲学的学习
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黑格尔指出:“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哲学家的论断、命题或意见,我们可以很辛勤地去寻求这些意见的根据,或是去推究这些意见的后果, 然而我们这样辛勤的所做的一切也许还没有得到主要之点---没有透澈理解那些命题的哲学意义。 因此我们并不缺乏卷帙繁多、甚至学问广博的哲学史,在这些哲学史里, 他们所费力寻求的关于哲学实质的知识反而没有。 这样的哲学史家有点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 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进入它们的头脑。 ”
黑格尔以此比喻来反对哲学学习中的知识论倾向, 当我们简单地将哲学当作一种客观知识来机械地接受时, 我们将陷入到了这种片面狭隘的知识论倾向之中。 在我们当下的哲学学习中, 很多人都是将哲学当作理论的积累, 将哲学史当作哲学家观点的聚合与叠加, 在这里康德与黑格尔仅仅是不同哲学信条的颁布者和发行者, 我们感受不到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面对现代性境域所传递给我们的不同的思想震颤和精神启迪。 哲学学习的知识论倾向如果得不到破除, 我们所学到的哲学就永远都是僵死的信条和伟大的空话, 我们就永远无法感受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境界, 当然也就无法由此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
黑格尔将知识论倾向的哲学学习比喻为 “动物听音乐”. “听”是一个简单而机械的被动接受过程, 要想感受音乐的和谐并受其熏陶我们必须突破低层次的“听”而进到一种“欣赏”的层面:“欣赏”是一种主动的心灵参与,伴随着音律跃动我们感受到的是自身生命的延展, 因为我们在此投入了个人情感并把音乐与我们的生命历程加以主动关联。 对于哲学的学习我们也应该力求达到欣赏的层次, 在这里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们将不再是喋喋不朽的老学究, 而变身成为或慈眉善目或严厉苛责的师长向我们传递绵绵不绝的人生真理,我们由此而感受到的也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哲学信条而是穿透时空的思想震撼, 我们的人生从此将不再空洞和肤浅, 哲学的欣赏将把我们有限的生命与人类的无限精神超越相关联。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人生从此不同”. 哲学的学习就是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的时代境域与伟大长者的对话,话题则是超越了时代局限的人之为人的永恒根本命题, 通过这种哲学的对话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灵魂的思想魅力也体验到了迥于凡常的思想境界。
当我们突破了知识论的局限, 把自身的命运与人类共同的关注自觉关联,实现了历史感、现实感、逻辑感与境界感的纵横交错、水乳交融时,我们就进入到了一种真正的哲学思考。结语苏格拉底告诫年轻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黑格尔的几个哲学比喻同样在进行这种告诫: 理智而审慎的生活离不开我们对于哲学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由此我们可以突破惯常性的哲学理解,从而逐渐达成真正的哲学自我意识。 透过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个比喻我们看到, 哲学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对待智慧的积极态度, 感受哲学就是领略刨根究底的反思带来的思想魅力,哲学与我们的时代境域和生活世界紧密关联。 希望我们的哲学世界依旧丰富而完满, 希望我们的哲学概念仍然全面而深刻。 尽管当下我们的哲学面对现代性的巨大冲击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人类尚有未来,哲学就不会终结。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6:2.
[2]黑格尔。哲学史讲 演录 :第一卷[M].贺麟 ,王太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1-22.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 ,王玖兴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2.
[4]马克思 , 恩格 斯 .共产党宣 言 [M]. 中共中央编译局 , 译 .1997:30.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4.
[6]黑格尔。哲学史讲 演录 :第一卷[M].贺麟 ,王太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
第4章现象学哲学的原理4.1现象事态的普通化理性哲学只片面的截取事物的属性,以事物的片面属性进行思考。现象学哲学关注事物的现象,发现事物的现象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是指相似现象的普遍存在。在经验现象界的现象,没有绝对相同的,但能够有相似的...
一、引言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国文艺复兴带给了美国的美国性(Americanness).超验主义是这场文学运动主流,由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在其学术演讲TheTranscendentalist中首次提出。超验主义者反对刻板的理性,反对英国约...
哲学家们通常对自然类(natural kinds)感兴趣,因为它们相比非自然类更能支持归纳推理和科学定律,进而对于我们的日常认知和科学认知有重要意义。...
一、规范理论的研究背景关于规范来源问题的研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见解。18世纪之前,上帝是主宰一切的神,人们必须依据上帝的指示行动和评价一切,上帝成为一切规范的来源。18世纪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繁荣发展,人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阐释学是当代西方的重要哲学思潮,是一种关于理解和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在西方已有很漫长的历史,在经历了作为圣经阐释学、罗马法阐释理论、一般文学批评理论以及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之后,出现了本体论阐释学以及随后的批判阐释学以及现代阐释学问题...
由于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构成重要拮难,因此,国内波普尔思想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取得了众多的学术成果。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这些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从资料分析的角度看,论者们过多地重复引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的相关内容,而对《开放社...
在今天谈论解构会否显得不合时宜?尽管解构这个名词在西方人文学科中已很少被提及,但解构所建构的神话仍旧牵动着欧美思想界的神经。在宽泛的意义上,解构不单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个松散却旨趣相近的思想流派。在解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的当代欧洲大陆哲学...
20世纪英美哲学以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为主流,不过有一位哲学家却逆流而上试图建立一个包括宇宙论在内的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就是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1861-1947).当然他跟过去传统的形而上学不相同,试图以谦虚的理性态度去克服传统形而...
第6章现象学哲学的意义6.1现象学哲学的意义形而上学是封闭性的观念拒斥形象、感觉、情感、心理、伦理和时间性等经验因素。如果将形而上学的超验世界视为真实的世界,就相当于认定现实世界是虚假的、虚幻的、虚无的。让人感觉现实世界总是不够好、不理...
一、通往技术的现象学的含义现象学发端于胡塞尔,海德格尔首次将现象学引入技术领域.之后,很多技术哲学家(伯格曼、伊德、马尔库塞、斯蒂格勒等)或多或少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看待现象学的?其现象学又如何与技术结合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