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英美哲学以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为主流,不过有一位哲学家却逆流而上试图建立一个包括宇宙论在内的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就是 "过程哲学"或 "有机体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 ( 1861-1947) .当然他跟过去传统的形而上学不相同,试图以谦虚的理性态度去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许多独断论因素,可以说 "改造了的主体性原理 ( Reformed Subjectivist Principle) "是他通过反思和批判近代主体哲学而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形而上学原理.关于该原理,他在《过程与实在》中表述如下:
"有机体哲学采用的改造了的主体性原理只是相对性原理 ( 解释性范畴四) 的另一种表述.该原理表明,'存在'本质上是一切 '生成'的可能态,因而一切事物可以看做是现实契机的限定性条件.根据解释性范畴九,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决定它的存在.这一原则说明,现实的存在者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构成的.一个现实的存在者被其他诸多的现实存在者所规定的方式是,该现实的存在者作为主体所享有的对现实世界的'经验'.宇宙整体是由主体经验分析中所显现的诸要素构成的.这就是主体性原理."①[1]260理解这段文字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其中包含着怀特海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立场,表达着他对主客体关系的基本的哲学观点,体现着他的有机体哲学的宇宙观.因而本文试图通过怀特海哲学思想整体的分析来阐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
一、对传统哲学的实体-主体概念的分析
通常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宇宙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近代西方的许多哲学家认为,人是宇宙间最高贵的和自由的存在者,他不仅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规定自然,还把自然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过,西方的近代哲学的主体意识是经过漫长的学术的探究和人的自我反思才逐渐获得的.在怀特海看来,传统哲学的主体性原理基于以下三个相关的前提性观念: 实体-属性为本体论的最基本概念,第一实体不能成为谓词,主体是第一实体[1]287 -288; 而这三个观念都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范畴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2]12尽管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定义并不那么容易,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即,这里他通过具体的事例--- "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来说明,所谓真正的实体就是那些个别的感性事物或现实的存在者,而这显然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否定性表述.整个古希腊哲学所探究的是万物的始基,而始基作为万物之共同根基和解释原理,必须要具有普遍性、简单性、永恒性特点; 于是柏拉图把超越感性的抽象的理念当做真正的本原,而把现实中的感性的、具体的事物当做理念的摹写.亚里士多德则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正的第一实体是具体的感性事物,而且这些感性事物是一切属性和知识的真正载体和主体.当然亚里士多德所谓主体,不是指近代意义上主宰万物的能动的人,而是指在主谓词的逻辑结构中主词所指称的事物; 因而诸如"苏格拉底是人"、"这条哈巴狗是动物"等逻辑命题中,作为主词的 "苏格拉底"和 "这条哈巴狗"所指称的具体的人和动物都是主体.如此说来,所有第一实体同时也都是可能的主体.
第一实体是主体,这意味着实体只能成为逻辑命题的主词,而不能成为逻辑命题的谓词.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来说就是: 第一实体 "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例如,我们只能用 "动物"或 "人"等种属来述说 "苏格拉底",而不能反过来用 "苏格拉底"来述说 "动物"或"人"; 即,我们只能合乎逻辑地说 "苏格拉底是人",而不能合乎逻辑地说 "人是苏格拉底".这个逻辑原则的知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 任何具体的感性事物都是需要解释的对象,而不是用来解释其他事物的概念; 因为这些实体都是复杂的体系,要认识它们必须把它们拆解成确定的和单纯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就是那些抽象的概念,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概念的组合才能理解其本质和属性.当然,不可以表达一个主体,这只是就第一实体而言的; 至于种和属等第二实体来说,它即能成为主词,也可以成为谓词.例如,尽管 "人"在 "人是理性动物"这一命题中是主词,但在 "苏格拉底是人"这一命题中是一个谓词,可以表达一个主体.
正因为如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这一逻辑原则只适合于第一实体,而不适合于一切实体; 而适合于所有实体的是这样一个本体论原则,即,实体 "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所谓 "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这意味着不依存于任何一个主体. "所谓'依存'于一个主体,指它只是主体的某方面的属性,由某个或某种载体或基质 ( hypokeimenon,substratum 原意为在背后的东西) 所规定、所表现; 所谓 '不依存' 于一个主体,指它自身就是主体,是独立自在的本体 ( 包括作为第一本体的个体事物和作为第二本体的种与属) ,它拥有或派生其他属性."[3]154 -155显然,任何一个实体都必然是独立的,因而真正的实体并不会归属于任何一个主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个别的存在者是实体,而把那些寄生于实体的 "白色"、"酸"、"硬"等叫做实体的属性,其特点在于 "既述说一个主体,又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
笛卡尔几乎重复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定义.他说: "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做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4]20在他看来,符合这个定义的有上帝,还有心灵和物质.在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心灵实体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这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先河.即,心灵实体的独立性意味着它是自己存在的理由 ( 自因) ,心灵实体的主体性意味着它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的最直接的对象.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的角度看,心灵和思维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而思维能够直接确认的真理为心灵的存在,以及内在于心灵中的经验的明证性.这就是 "我思故我在"命题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原理.
笛卡尔的主体性原理实现了哲学话语方式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由此人们谈论的真正主词不是外在的物质实体,而是作为心灵实体的 "自我".对此,怀特海解释说: "笛卡儿的这一学说是自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最伟大的发现.因为他的学说正面推翻了众所周知的认识论的终极认识模式: 即,'这是灰色的石头'这一命题可以成为形而上学一般化的出发点性的形式; 而如果我们必须要回到经验的主观享受,那么其终极出发点的模式便成为 '我知觉到灰色石头'."[1]290也就是说,笛卡尔使人们的话语方式从 "这是灰色的石头"转向 "我知觉到灰色的石头",而这凸显了 "我"在认识过程中的第一实体的地位."我"是第一实体,这还意味着 "灰色"不是外在的 "石头"的属性,而是作为主体的 "我"把握客体的方式,是人作为主体主动规定客体的结果.从这样一种主体哲学的角度看,人们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的感觉器官所触及的是个别事物,不过我们通过个别事物所认识到的是诸如 "坚硬"、"灰色"等普遍属性或者共相,而这普遍属性或共相本质上就是属于主体对对象的规定.
然而,如果人的认识是跟外在的客体的世界无关的主体内在的东西,那么就无法克服褊狭的唯我论,也无法保障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有效性.为了使人的主体不至于陷入唯我论的褊狭,就必须抛弃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的观念,再也不能把主体理解为 "不需要自身之外任何东西"的存在者.近代的经验论哲学家们试图改变人的心灵为独立实体的观念,把认识解释为客观实体刺激人的心灵而产生的感觉经验.不过,我们通过感觉经验无法发现一个跟物质实体观念对应的存在物,因此洛克把物质实体解释成为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的假定.贝克莱发现洛克经验论的矛盾,为了彻底摒弃客观实体的假定,他提出了着名的命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则否定一切实体,甚至把因果性解释为习惯性的联系.于是经验论哲学最终也陷入到了闭塞的主体意识之中.
康德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两大传统,以最合理的方式表达了近代的主体性原理.他继承经验论的基本前提认为,外在的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直接给予人的感性材料是人的认识的必要的条件.不过这些外在的对象本身只是一个物自体,并且它刺激人的感官而遗留下来的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于是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以其所固有的"直观的主观形式"---空间和时间来统摄感性材料而构成有序的现象界; 其次,人的知性利用其固有的范畴去进一步综合这些感性材料而生成知识.显然,我们在康德的主体经验当中所能发现的客体性的东西只是一些刺激性的因素,而一切确定的秩序和条理都来自于先验的自我---主体规定和赋予客体的东西.
怀特海针对康德的主体性原理明确指出: "有机体哲学同康德哲学相反. 《纯粹理性批判》描述了主体性因素如何转变为客体性世界的现象的过程.有机体哲学则力图描述客体因素如何转变成主体的满足,客体性因素中的秩序如何提供主体性需求的强度."[1]139那么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是如何解释客体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的呢?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理解他的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现实的存在者及其过程原理.
二、客体性原理与主体性原理
怀特海是一个实在论者,他继承亚里士多德把个别事物当成真正的第一实体的观点,把现实的存在者当做构成宇宙的终极实在事物.[1]32不过根据怀特海的 "过程的原理",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 "存在"都是 "生成"的过程.而根据他的 "相对性原理",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关联着的有机整体,宇宙中的所有其他现实存在者都作为一个现实存在者的构成要素参与到该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过程当中来.从这种有机的生成过程的角度,怀特海又把现实的存在者叫做"现实的契机".于是怀特海在本论文一开始所引用的定义当中解释说: "'存在'本质上是一切'生成'的可能态,因而一切事物可以看做是现实的契机的限定性条件."怀特海的 "相关性原理"所表达的宇宙万物有机整体的观点所针对的是近代机械论的观点.
诚然近代的机械论也把这个世界解释成为由相互关联着的零件构成的一部机器,不过该机器的各零件是完全独立的,而且零件之间的关系也是外在的; 而怀特海的现实的存在者犹如莱布尼茨的单子,以其特有的方式包容万物并映现着整个世界.他说: "普遍的相关性原理直接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实体不存在于其他的主体之中'.相反,根据普遍的相关性原理,一个现实的存在者内在于其他现实的存在者之中.实际上,如果我们承认事物的多种关联性以及不可忽视的微弱的相关性就必须承认,所有的现实存在都存在于所有其他的现实的存在者之中.有机体哲学力图澄明 '存在于其他存在者之中'的观念."[1]81那么宇宙的诸多因素如何规定一个现实的存在者,而现实的存在者又如何体现它的主体性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察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过程.
根据过程的原理,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 "存在"意味着它的 "生成"; 而根据相关性原理,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过程就是已有的一切存在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这一从 "多"到 "一"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合生过程.为了表达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接纳诸多因素来创造自我的合生过程,怀特海造出了 "把握 ( prehension) "概念.怀特海的把握概念一方面体现着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接纳、聚集、反映、显现、依存诸多存在者的顺应过程,同时另一方面体现着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抓住、消化这些诸多因素来构成自身的能动的过程.为了进一步理解现实的存在者在把握过程中的主体性,下面简单分析一下把握的最一般的样式和进程.
在怀特海看来,把握又可以分为 "物理把握"和 "概念把握".所谓物理把握就是接纳和把持已有现实的存在者的把握.怀特海把物理把握分为 "积极把握"与 "消极把握".所谓 "积极把握"就是指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接受一些对象性要素的 "感受 ( feeling) "过程; 而所谓 "消极把握"是指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拒绝一些对象性要素 "从感受当中排除"的过程.[1]39尽管这种分类所考察的是把握的最初步的简单形态,但其中的主体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正在生成着的现实的存在者根据自己构成的同一性原理,有所选择地接受或拒绝一些对象性要素,并由此跟周围环境发生积极或消极的相互关联性.
在怀特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构成宇宙的基础性的存在者有两种: 一为现实的存在者,二为永恒的客体.如果说物理把握是指以现实的存在者为材料的把握; 那么所谓 "概念的把握"是指以永恒客体为对象的把握.在怀特海那里,所谓永恒客体是指类似于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而具有潜在的、永恒的和同一的抽象形式.永恒客体不仅为物理把握提供一切合生要素的确定性,还提供合生主体的确定性.可以说永恒客体是物理把握的中介和实现方式.不过概念的把握是以永恒的客体为材料的感受,此时的永恒客体不是以实现的方式,而是以纯粹的一般可能态成为把握的对象.[1]370上面我们考察了怀特海把握的最初的样式.一般来说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和第二阶段为上面提到的物理把握和概念把握,而第三个阶段为这两种把握的结合,以此来满足主体的意向.在最简单的状况下,现实的存在者将通过这三个阶段来终结其生成过程;不过在更复杂的状况下,这两者的结合并不会终结合生的过程,而为更高的把握或感受提供材料,并由此产生出一种作为新的存在者类型: "形而上学命题 ( metaphysical proposition) "①.[1]289这种命题即不是纯粹的潜在形式,也不是纯粹的现实的样式,而是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可能的联合态.形而上学命题的目的不在于揭示真假,而在于揭示一种可能性,并依此来 "诱惑"生成中的现实的存在者感受自己.例如,生命体所具有的 "遗传密码"属于此类命题,它们本能行为的动力来自于这种命题的诱惑.这种无意识的命题不仅诱惑新生事物的诞生,同时也为 "知性感受 ( intellectual feelings) "提供基础.
所谓 "知性感受"就是,将把命题感受和物理感受分别把握为纯粹的 "可能态"和 "事实",并不仅感受而且认知这两者的对比.这种知性感受是人和大多数的动物所共有的感受.例如,非洲草原上的斑马拥有这种 "知性感受",它们不仅拥有作为纯粹可能态的命题感受: "我周围的大动物也许是很危险的"; 而且通过对比认识到的一个严酷的现实: "有个危险的大动物正在靠近着我"; 同时还懂得这样一个事实: "要在危险到来之前满足自己的食欲".在怀特海看来,人的意识就是命题感受与物理把握之间的综合,是对现实的 "事实"与 "可能态"之间差异和对比的认识.知性感受或意识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提醒主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主体的生成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上.对南非草原上的斑马而言,周边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有树木、蚊子和昆虫,有风、温度、湿度,还有天空和大地.但它们除了这些东西之外更关注两样东西: 一是能够为它们的生命提供能源的食物,二是有可能威胁它们生命的大动物.总之,意识使主体能够强化某一类的经验,集中于最重要的问题,批判命题的诱惑.
知性感受的核心不在于命题的真假,而在于经验主体如何通过命题感受和物理感受的综合来构成自我.不过因为这种知性感受在经验的每个瞬间所关注的只是自我的生成,所以由此产生的认识往往陷入种种误解和偏见.于是出现了一种基于推论、反思、重视证据和基于合理判断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超越经验主体并关照超出自我的真理.这种理性认识来自于 "描述的普遍化方法": "它在由个别的观察构成的大地上起飞,然后在由想象力的普遍化构成的稀薄的大气层里飞翔,最后为了获得被合理解释变成敏感的新观察而着陆."[1]12总之,根据怀特海的把握理论,物理感受是基础性的把握方式,是一切现实存在者生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任何更高层次上的感受---诸如命题感受、知性感受以及理性认识发生的必要前提.即,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者一开始都要通过顺应、接纳和继承已有世界的过程中生成的,因而其主体性直接依赖于过去的现实的客观世界,并在顺应客观因素的活动中才能生成."我们要问,外部世界对于构成心灵的经验之流有什么作用.这个被如此经验的世界是这些经验之内的一个基本事实.个人的心灵存在所固有的一切情感、目的以及享受,都不外是心灵对于这个经验到的世界的反应,而这个世界乃是心灵存在的基础."[5]143这也就是说,主体性派生于客体性,如果没有客体性就无从谈起主体性,客体性为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
三、怀特海主体概念的本质特点
根据近代的主体性原理,自然的普遍法则是要通过人的理智而不是经验内容的分析而获得[6]93; 相反,根据怀特海的主体性原理, "宇宙整体是由主体经验分析中所显现的诸要素构成的".显然,怀特海继承英国经验论的传统认为人的一切意识都来自于经验,不过他的经验概念远远超出了近代的含义.近代哲学家所理解的经验就是直接跟意识连接在一起的感觉经验,而在怀特海看来这种能够通过意识分析出来的感觉经验只是我们全部经验的一小部分,我们能够经验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能够分析到的东西.在怀特海那里,经验是表达一个现实的存在者跟周围事物之间普遍的相关关系概念.我们通过合生过程的考察发现,不管是把握的初级形态还是高级形态都是合生主体的经验世界的方式,而且除了知性把握之外的所有的经验方式都是无意识的.怀特海所关注的不是近代哲学家所谈到的专门属于人的排它性经验,而是人、动物、植物、石头所共有的经验.
不仅如此,怀特海所关注的经验主体,不是近代哲学家们所理解的那种在宇宙中具有特权地位的人,而是一切现实的存在者.在近代哲学中,所谓人的主体性指人在与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且表现在诸如欲望、希望、意图、目的、决断等方面.我们在上面的把握理论的考察中发现,在所有的合生过程中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主观性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最简单的物理感受中存在着接受或拒斥、积极或消极的主体性特征; 在物理感受与概念感受的结合过程中存在着主体的意向; 在命题感受中形成的诱惑将促进合生主体的自我生成; 而知性感受通过意识和判断来批判这种诱惑.如此说来,不管是现实的人或动植物,也不管是海边的一块鹅卵石或天边的一朵微不足道的云彩,凡是一切现实的存在者都具有主体性,都是一份一份的能动的经验主体.
再次,在怀特海看来,主体不是脱离客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跟客体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宇宙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即,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就是它作为主体去接纳和把握客体的过程,也是诸多构成要素规定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合生过程.而且这种从 "多"到 "一"的合生过程是一个经验主体根据自身的目的去创造新的现实的存在者成就自身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通过主体经验的分析了解宇宙整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意味着宇宙有机整体的创造性的运动,其主体性表现出过去的一切现实的存在者的主体性的新的综合过程.如此说来,怀特海的有机体概念及其主体性非常接近于高清海教授的 "类主体",即,实现了 "人与人、人与对象、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本质统一"[7]97的状态.可以说,怀特海的主体性原理为克服近代以来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形而上学理论根据.
[参考文献]
[1] 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李步楼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年.
[2]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年.
[3] 汪子嵩等: 《希腊哲学史》第 3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年.
[4] 笛卡尔: 《哲学原理》,关文运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 年.
[5] 怀特海: 《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年.
[6] 康德: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年.
[7] 高清海: 《"人"的哲学悟觉》,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界发生了一场语言哲学的转向,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卡尔纳普认为,一方面意义问题应该考虑到语言的形式,卡尔纳普是人工语言的倡导者,他所探讨的不是日常语言的意义,而是借助逻辑工具构造的人工语言;另一方...
对于中庸,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只有我国才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不仅中国,古希腊也有中庸的理念。中庸,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方法论而言,中庸是评判美德的根本标准。在古希腊,中庸的思想很早就已经出现。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曾经谈及过节制和...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philos(爱)和sophis(智慧),意为智慧之爱.1894年日本学者西周依据中国古文献中哲,智也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取智慧之学之意,后经康有为等人的引入,哲学一词开始通行。当下,我们习惯于将哲学理解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
第4章现象学哲学的原理4.1现象事态的普通化理性哲学只片面的截取事物的属性,以事物的片面属性进行思考。现象学哲学关注事物的现象,发现事物的现象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是指相似现象的普遍存在。在经验现象界的现象,没有绝对相同的,但能够有相似的...
一、引言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国文艺复兴带给了美国的美国性(Americanness).超验主义是这场文学运动主流,由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在其学术演讲TheTranscendentalist中首次提出。超验主义者反对刻板的理性,反对英国约...
阐释学是当代西方的重要哲学思潮,是一种关于理解和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在西方已有很漫长的历史,在经历了作为圣经阐释学、罗马法阐释理论、一般文学批评理论以及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之后,出现了本体论阐释学以及随后的批判阐释学以及现代阐释学问题...
二十世纪着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是奥裔英国人,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多年以来,各国出版的哲学论着言必称维特根斯坦,他提出的两种哲学观在世界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行为乖戾怪异,着作也...
弗朗西斯哈奇森是苏格兰启蒙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但他的思想一直被学界所忽略.作者通过解析哈奇森善恶思想中的功利主义元素,整理和检视其理论的脉络.边沁是功利主义的创始者,功利原则[1]可以描述为:每人都以趋利避苦的情感为动机行动;令最大多数人产生最大快乐...
在今天谈论解构会否显得不合时宜?尽管解构这个名词在西方人文学科中已很少被提及,但解构所建构的神话仍旧牵动着欧美思想界的神经。在宽泛的意义上,解构不单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个松散却旨趣相近的思想流派。在解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的当代欧洲大陆哲学...
在康德伦理学中,“神圣存在者”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或许因为人们过于关注“意志自律”,而让这一概念受到了轻视,有关它的研究相对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