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

现象学哲学的意义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13 共418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6 章 现象学哲学的意义
  
  6.1 现象学哲学的意义
  
  形而上学是封闭性的观念拒斥形象、感觉、情感、心理、伦理和时间性等经验因素。如果将形而上学的超验世界视为真实的世界,就相当于认定现实世界是虚假的、虚幻的、虚无的。
  
  让人感觉现实世界总是不够好、不理想,更容易使人产生悲观情绪。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否定,对于情感心理和生命体验的自我压制。如果把经验现象界的事物看成是世界的构成内容,把感受现象视为是生命存在的表现的话,那么,对于纯粹理性的追求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否定和对于生命的敌意。对于纯粹理性的真实认定和追求的后果如同“双刃剑”是对于生命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否定。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导致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形而上学意识的最高基点的确立是独断的,其体系是由演绎的方法建立的。从体系内部看体系是完满的,但只有遇到来自于经验的质问才能发现体系的空白和缺陷。形而上学体系过于宏大空洞,无视微观具体行为的存在。形而上学的“幻相”即是人类思想和社会中的“海市蜃楼”.形而上学在现实中的表现为宗教或信仰的迷信与狂热。邪恶势力利用美丽的“宏大幻相”欺骗民众为其所用。纯粹理性的推理和演绎,不能证明出现实世界的存在,纯粹的理性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不等于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和正义性。脱离了现实经验的理性,容易造成理性的疯狂。应该主张包含经验现象和人的感性验证的经验理性,要求理性的现实效果,拒绝纯粹的理性和超验的效果。
  
  形而上学是源于对外在物质世界认识的理性,有统一性、普遍性、同一性、唯理性、静态性、无情感性、永存性等物质性特点。而人是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存在,有自由性、特殊性、差异性、经验性、目的性、情感性、短暂性等特点。这种物理性的逻辑是不能解释生动鲜活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的。形而上学使人的思维过程完全处在超验的纯粹理性世界之中,只做理性思维训练,思维过程中抑制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参与,人的情感思维因得不到运用而变得情感贫乏,将会导致人际间缺少理解、同情和关爱。完全的理性思维不能提高人的品德修养、精神境界和处事智慧。
  
  现象学思维是不进入任何专业领域,而保持对综合现象整体的关注。这个现象是包含人文意义的、可直观到的现象。众多学科把世界做理论“切割”,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学科把被切割的世界还原回一个整体图象。现实的人类置身于综合性的世界中,事物不是按种类集合好的,而是穿插交错、混杂一体的。只有在纯粹意识世界才有单一的事物自在的存在,经验现象世界的事物都是自然无序的存在,无论在物理学意义上和生物学意义上说,它都是与其他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存在应是有时间性的生成,时间性是存在的属性,与时间性存在相对的是,超验的、纯粹的、无时间性的存在,不是现象学研究的对象。
  
  形而上学不关注形象世界和感觉世界,有否定性、封闭性特点,形而上学能成为体系,但由于理性是有限的,它将人与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所以,运用其把握世界是不够完备的。而现象学哲学是肯定性、开放性的,它虽不能成为体系,但由于它以直观的方式保持与现象世界的联系,运用其把握世界是完备的。现象学哲学可以说是由形而上学摒弃掉的因素综合构成。对现象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感觉的解放。现象与感觉同时生成,现象的刺激有可能产生艺术灵感和激情。现象需要直观,这直观是经验直观,不存在本质直观的可能。现象学哲学关注现实生活世界,必然注重形象世界和感觉世界。现象学哲学可以运用描述人的情感、意欲、性格、行为活动、人际关系的词语运思,不仅与人联系密切,而且,可以克服西方哲学自古以来的形式主义的弊端,是对于以“形式”和“范畴”的形而上学思维的超越,如同,在“形式”中填充了“色彩”和“特质”,实现以感性的“相”来运思,能够使人的思维避免以共性形式取代个体特质。现象学哲学的使命就是克服形而上学、对抗虚无主义。现象学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现象学哲学思维可以包含五颜六色的形象、包含七情六欲的体验,惊奇于世界中的偶然性,关注人生中的世事变幻,思考人的精神处境和命运趋向。
  
  6.2 现象事态意识的意义
  
  人们认为人在思维的时候,只能运用抽象的范畴概念进行思维,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抽象的、范畴概念思维的种种弊端。概括的范畴概念阻隔了人与经验观念的感性接触,它是将认识中的事物实体化的认知方式,其中就隐藏着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的意思导向。这是由古希腊哲学时期就产生的对世界的实体预设与形式和范畴的认知方式造成的认识误区。形式和范畴认知方式不是人类唯一的认知方式。现象和关系的认知方式就可以克服形式和范畴的认知方式的缺陷和弊端。既可以保持带有感性直观的形象、色彩和特质的运思,又可以通过关系和事态的共通性实现思维原理的普遍性。其实,即便是运用概念思维,思维的过程中也要把概念通过想象力还原回形象的事物现象,并通过理解事物的现象理解语言和文字的内容。思想观点是否合理最主要的,还是要符合现实经验现象界的事物存在逻辑。人们对于“现象”的理解可以不通过抽象概念,而通过感性直观从“现象”中发现“事态”,再调动主观经验对“事态”进行理解,而实现对“现象”的理解的。“事态”是“现象”的逻辑形式,现象意识和事态意识都是对形而上学的超验世界的克服。事态意识是对缺乏时间性的“形式”和“范畴”意识的超越,对传统空间、时间认识形式的超越。它包含形象的运思过程,包含事物在时间中的运动趋势。
  
  事件意识是人类意识中共有的意识。人们根据价值关涉的主体能够准确的界定“事件”的大小范围边界,“事件”如同“细胞”各自独立又彼此相连,“事件”与“事件”之间没有具体的边界划分,一个大事件能够包含多个中事件,或者,更多数量的小事件。事件大小完全由关涉主体数量的多少和重要程度,在人们意识中被确定的。事件不可重复,每个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际之间是通过事件交往的,事件与人如影随形。现象学哲学思考不应超然事外,应立足于利益关系中,保持与多种价值的联系才是经验主义的认识。强调和提高事态意识的意义,是使人们提高对事件的整体把握意识。对于事件做好整体的规划和阶段性安排,更加讲求处事的技巧性和策略性,提高处事智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因关涉世界而有价值,世界因关涉人生而有意义。人的世界比物的世界更重要。哲学工作者要有对人类各种观念意识、社会风气、社会事件及人类发明创造的现实意义及未来趋势的预测能力。而哲学家的使命是对人类命运发展事态承担思索责任。为人类的现实处境、社会处境和精神处境寻找更好的可能方向,最终实现人类的各种意义的处境的优化。
  
  6.3 在现实现象事态中思索人
  
  人的哲学应面对人的动机和价值追求。人是作为拥有各自的情感和个性、各异的思想和活动的生动、鲜活的个体存在的。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要通过对生命事态的变化和与他人的接触中来认识自己和他人。认识“人”唯一可信可靠的依据是主体间交往的语言和行为的现象。
  
  正如事物的性质、特征和价值不是来自于事物实体本身,而是来自于事物与其外部事物的比较和参照中相对地确定下来的一样,人的性质、特征和价值意义,也是在人际之间动态的活动事态中确定下来的相对地确定性。人的主观意志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在事件中人的语言和行为的外在现象,才能认清人的本质。通过主体表现推测主体外在表现下的意志世界。
  
  在“事件”和“事态”中认识人,不仅指在个人生命中的一个事件。如果将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视为一个事件,那么,对其事件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就是对这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通过反思处理的事件的得失利弊,反思整个生命历程中关键决策和判断带来的生命处境的变化,和与他人的生命经历的比较中,思索生命目的和人生的意义。
  
  在逆境中人的意志在触碰到障碍和阻力的情形下才能激发出创造力。对于人生价值的确定,对于价值追求中阻力和逆境的应对,对于价值竞争和博弈中的善恶评价,对于追求价值中情绪的自我控制,对于价值得失的态度,正是大学问、大智慧。人应注重为人处事的策略、技巧、智慧的经验总结。生命是最大的价值,人生目的就是对生命这个最大的价值的理解和领悟,这也是人的自身之谜。这个最大的谜如宝藏存在着,因此,只要人存在,人对于自身的探索和追问活动就有价值和意义。
  
  6.4 在想象现象事态中思索人
  

  在人类古代文化中,文学、历史学和哲学基本是融合一体,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的思想,比较倾向于面对人的生命或族群做整体的思考。但这些古代的文化典籍产生后,人们对其研究和分门别类就产生了一个个的具体学科。以前,思索人而后产生学说、学科,如今,学科本身成为了人的“信仰”,使人前扑后继,投身其中,这种舍本逐末的现象,也正是一种事态的转变。现在,学科研究的理性化和学科划分的精确化,人类的视野因学科一再划分的原因,而变得很狭窄,使人遗忘了对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整体趋势的思考和谋划,这就是人在理性世界中的迷失。
  
  历史学与文学因为都是叙事性的学科,历史事件可以被改编成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文学作品也有历史研究的参考价值,历史学与文学因为都是形象表述和叙事特性,而实现了沟通和交流。而哲学较多的内容是对人类认识、意识的分析和反思,并且,缺少对感性生成过程的发现和对具体事物的关注,所以,无法与历史学和文学实现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强调“事件”意识,就可以实现哲学与历史学和文学的相互沟通、交流,就可以使哲学落脚于现实世界。
  
  文学是在想象中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别事件或生命整体现象展现出来,意义在于使人在这个整体事态之中思考人物的命运。在生命整体事态背景中,修正对其中个别事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文学使人以他人为鉴,丰富了人生阅历。文学作品只是提供了思维影像,对于其中人物的行为活动的损益得失和利弊经验的认识,则是见仁见智的。反思人类的命运需要现象,历史学是在想象中将人类活动“现象”铺展开来,人类基于整体的人类历史对人类命运的进行反思。对于从原始人类到今天的人类的思想、智力、情感、意志、心理、人性的变化的反思。将整个人类的存在发展历程视为一个“事件”,去发现这一“事件”的价值和意义。人们读历史就是要在更广阔的意识视域中,思考自身的现实处境、把握自身存在的事态。越是基于更加广阔的意识视域的反思就越深刻、准确。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人类的现实事态和精神事态,并且,自觉调整自身处境,寻找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历史的意义在于使人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背景中认识人类从远古至今天的发展“事态”,预见和把握从今天至未来的发展“事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