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

现象学哲学的原理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13 共415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4 章 现象学哲学的原理
  
  4.1 现象事态的普通化
  

  理性哲学只片面的截取事物的属性,以事物的片面属性进行思考。现象学哲学关注事物的现象,发现事物的现象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是指相似现象的普遍存在。在经验现象界的现象,没有绝对相同的,但能够有相似的现象。虽然现象的差异是必然的,但在人们的意识中却存在着同一意识,也就是允许一定的差异程度的相似。就是说,不追求现象的绝对相同,但承认现象的大致相似。所谓现象事态的普遍化,主要侧重于现象的普遍化。人们的思维可以发现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的相似的现象,并且,将其集合起来,在意识中提取出一个关于这类现象的普遍印象。还有,现象学哲学对个体事物进行思考,但个体事物上的现象、特征、属性,也是可以代表同类事物的,有一定的普遍有效性。这样看来,承认现象有普遍有效性和普遍代表性,也是现象学哲学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前提基础。现象包括简单现象和复杂现象,人类可以将不同类型、属性的现象,组合在一起,视为一个整体图象,并用一个名称指代它。复杂现象也是有现象的普遍相似性的。
  
  现象学哲学可以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代表众多同类现象。但在现象学哲学层面运用的隐喻和象征所代表的现象,比较文学中的隐喻和象征要有更大的普遍有效性,并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命运的意义重大的事物。例如:以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指代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等,在人类思想、情感、行为活动的世界中有着重大影响的意识存在。另外,还可以举例同类现象中两个相距甚远或者极端相反现象,例如:同类现象中的最大或最小、最高或最低等的极端现象,至于两个极端现象之间的现象,自然包括在所指之中。这样也可以实现现象的普遍化。
  
  现象学哲学的现象有着非常广泛的普遍性,不同于历史学和文学的形象表述的现象,历史学主要是对现实的现象进行考证和思考,它的意义只关系到现实局部领域。文学的现象是以现实现象为基础的主观构造的现象,它的意义也限于对特定事情。历史学和文学中的现象基本上是限于具体时空位置之中的现象,遵守物理时空秩序的现象。而现象学哲学的现象是超越具体时空秩序的,把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的同类现象集合起来思考,追求现象的普遍有效性。现象学哲学的思维过程是由经验现象界的具体现象引发思考,最终,还要脱离经验事实进入完全的价值、意义层面的思想之境。现象学哲学的表现方式上看,可以直接面对经验现象界的个体事物现象,也可以运用隐喻或象征的表现手法,来指代人类社会中的有着本体论意义的、核心重大的意识存在现象。所以,现象学哲学与历史学和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功能界定。
  
  4.2 现象事态的共通性
  
  所谓现象事态的共通性,主要侧重于事态的共通性。无论相似的现象,还是不相似的现象,它们所展现的事态是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是可以根据事件内容类型的不同将事件分门别类的,而每一个类型中的事件都有共同性质,其中的事态也是会有共通性的,例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就是有现象、事态、情感的共通性的。
  
  早晨或春季让人联想到人的青年;正午或夏季让人联想的到人的中年;黄昏或秋季让人联想到人的暮年,这就是事态共通性意识。一个在社会中处于困境的人,对于一个在自然中处于困境的动物会产生同情的心理,这也是出于事态的共通性而实现的理解。人生中所处的“逆境”是千差万别的,但“逆境”这一事态是有共通性的。人生中“期望”的情形是多样的,但“期望”的状态是一样的。人生中的“等待”是多种的,但“等待”的体验是相似的。事态的共通性的基础上的情感也有共通性,有相似经历的人之间,最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相互理解。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之中经常运用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人和事物尽管是两种现象,因为其事态的共通性将两种现象相互类比,并且,使人感觉到两种现象和事态的重叠而产生的美感。小说、戏剧和历史等叙事性作品中表现的事件情节,也是要阅读者和观众联系自己生活经历中所遇见的相同或相似的事态,来理解事件的情节和表达的思想的。这样来看,应当承认人们是通过事态思维,来理解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
  
  事态的共通性表现在事态中的规律的相似,人们根据对经历过的事件和事态的经验总结,可以对事件的未来事态趋势做出预计或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态情形,推理出事态发展变化来。可以通过对事件现状的观察,推理出其发生的原因和未来的趋势。可以通过事件的发生和结果,推理出事件的经过。移情是一种依据事态规律进行的经验的类推。可以通过移情类推的方式,推测他人在其所处事态中的价值判断、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预计其之后将做出的语言和行为的可能表现。人们在处事中,在对多个事态的比较中辨认清事态的差异,逐渐丰富对于事态的经验认识。对于事态的经验认识越丰富,对事态的预计就越有远见。
  
  因为事态是非实体意识,所以,它不遵循物理时空规律,可以将不同空间和时间中发生的相同或相似事态提取出来加以思考。现象学经过现象事态的普遍化和共通性的认识,才真正上升到现象学哲学认识层次。并且,现象学哲学的对于现象事态的普遍有效和普遍共通的认识,使人感觉到更大的理论震撼力。因为现象学哲学包含现象的美感和事态的共性,所以,现象学哲学的表现应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人类却向往知晓无限的事物和世界。现象学哲学将人类的视野限定在现象之上、人世之中,通过对有限的人世现象和事态的认识和总结,上升到原理的认识,并且,实现对无限的人世现象和事态的认识和总结,这正是永恒轮回的思想观点。永恒轮回思想包括自然界的物理学意义上的轮回,也包括人世中世事的轮回出现。
  
  4.3 现象事态的冲突
  

  现象学哲学中所说的现象事态,都是有着普遍代表性和普遍有效性的。现象学哲学思维是有跳跃性的,经常使两个极端现象事态,或是,把在时空中不可能相遇的两个现象事态联系或碰撞在一起,目的是引起人们对熟视无睹的现象事态的关注,在两种情形的巨大反差对比中,给人们以惊异之感,让人们在惊异之余有所思索和领悟。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就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异,但到理性哲学时期,就已经没有了惊异。历史学和文学中,也没有发人深思的惊异,而现象学哲学所能给予人的是事关人生价值、意义和人类命运的惊异。
  
  现象学哲学关注人们真实生活着的经验现象界,关注人类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件现象和事态变化。所以,肯定客观事件与主观视域的偶然相遇,并且,因此产生理解的多样化或惊异之感,则是现象学哲学的特点。在现代主义文学和影视艺术中,不再像传统文学和影视艺术那样平铺直述一个四平八稳的场景,而是如同随机选择切入视角展开叙述,或是,不呈现生活世界的必然性和理想性,而是表现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和现实性。现代主义文艺作品中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与现象学哲学是一致的,都是肯定认识的个体主观视角、标准的相对性和冲突的偶然性的。两种现象事态的冲突,还可能产生幽默或荒诞的戏剧效果。
  
  生活世界中的现象事态的冲突,意志的冲突、性格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善与恶的冲突、美与丑的冲突,都要通过事态思维来理解,归根结底,是两种现象事态的冲突。现象学哲学的冲突是有着广泛普遍性的现象事态的冲突,是关系人类生存意义,甚至人类命运的重大的现象事态的冲突。所以,能够给人更大的思想震撼力。
  
  人生智慧只有基于一定的人文修养之上的理解才不容易出现偏差。追求理性逻辑性的哲学家往往缺乏历史人文知识,其理性逻辑的训练使其在处理世事上表现幼稚。现象学哲学家要有丰富的阅历,相当高的人文修养、广博的知识和历史性思维视野。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价值、意义的深刻的思辨能力。在面对经验现象界时,能够跳跃性选取非逻辑的现象事态,或者,将处于两个极端的现象事态信手拈来比较、参照,发觉和呈现经验现象界的惊异与神奇。
  
  4.4 现象事态的思辨
  
  人们依据道德判断做出行为,行为导致事态的转变,人们在前后两个事态中的价值得失比较中增长了经验和智慧。在人生历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的事态的比较中,发现了命运整体的事态趋向。从人生整体命运的高度反思每一个事态决策关节点上的判断,反思判断及随之而来的事态的改变和对生命的意义。这就决定了现象学哲学思维是历史性的哲学思维,而不是历史哲学思维,它是由现象事态引起的,包含时间性的意识思维,是对前后两种事态的意义思辨。前后两个事态的转变,造成前后两种情感体验的转变,并且,在转变中对自身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的把握和控制,从中丰富了人生的体验、提高了对生命的领悟。在事态中存在是人在经验现象界的存在状态。
  
  现象学哲学从人类的社会行为活动中发现规律,但人类社会中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有很大差异。自然界中没有“虚伪”,而人类社会中存在“虚伪”.这样就使社会中的善恶问题变得不那么简单和单纯。并不是表面上明示出来的“真、善、美”就是真正的“真、善、美”,并不是自诩的“神圣、崇高”就是真正的“神圣、崇高”.这就需要判断者有着对于“真善”和“伪善”的思辨能力和在现实中验证效果的实效意识。这也就决定了现象学哲学不是从书斋里诞生的哲学,现象学哲学家要有大量的“现象”的阅览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于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深邃的思辨能力。
  
  现象学哲学不关注人类认知意识方面,而是关注人类的行为世界。错误的认知或邪恶的思想只要不付诸行为,就不是现实的错误或邪恶,但是,如果付诸实施就进入了行为领域、进入了现实世界。行为比认知更重要。现象学哲学关注人类的行为活动的世界,将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作为人类的认知和思辨的外在现象表现来看的。把人类的意志活动视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领域,只有人类的行为活动的外在表现,才是判断主体意志的可靠依据。人们的行为活动是依据道德判断做出的,价值判断也可视为是道德判断,人们追求价值就是出于对自身的善。道德判断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原动力。这样,道德就不是伦理学层面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讨论的问题。个人的道德意识是带动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活动的核心;社会的道德意识是带动社会全体人员行为活动的核心。这样来说,“道德”就有了在人类社会活动的这个经验现象界的本体论地位,因此,它成为现象学哲学的核心内容。现象学哲学研究和思索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的产生和对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活动,以至于人类命运的影响。并且,要在整个人类或民族整个命运发展事态的视野中评价一个社会道德意识和判断的善恶是非。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