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对医德教育的启发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7-08 共2455字
论文摘要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即康德的道德教育和训练的方法,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指向内在的善良意志,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德性的本性,把先验的自在德性扬弃为自为的德性。胡弗兰德在《医德十二箴》指出:“医生……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忘我的工作来救治别人,救死扶伤,不应怀有别的个人目的。”也就是说,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所达到的按照理性实践的人与医德的内在要求有某种契合。作为道德教育和训练的方法,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对医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对纯粹实践理性道德教育方法的可能性分析
  
  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是“我们如何能够裁成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进入人类的心灵,以及裁成它们对于这种心灵的准则的影响,亦即如何能够使客观的实践理性在主观上也成为实践的”.不难看出,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是把纯粹的道德带进人的内心,从而使人有意识的进行道德的实践。对于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的可能性分析,康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1.1 对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的纯粹尊重是人类的本性
  对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的纯粹尊重就是纯粹德性,而纯粹德性就是人的本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说道:“如果人的本性不是这样生成的,那么没有哪一种法则的表象方式会在什么时候通过转弯抹角和劝告的手段产生出意向的道德性来”. 也就是说,对道德实践法则的尊重是人内心的客观存在,是人的本性,也是纯粹实践理性何以可能的直接原因。

  1.2 纯粹德性的内在要求
  康德通过举例把纯粹德性的检验标准交给一个十岁男孩去评判,看这个男孩是否在没有外在教导的情况下能做出符合纯粹德性的检验标准的判断。通过讲故事的手段这个男孩的内心从单纯的赞同上升到钦佩,直到激起一种强烈愿望: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出于义务遵守道德法则的人,而不是一个出于外在诱惑或威胁而进行道德实践。“这样,我这位年青的听者就会逐步从单纯的嘉许上升到景仰,从景仰上升为惊奇,最终上升到极大的崇敬,上升到一种甚至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尽管当然不是在他的那种情况)的强烈愿望;在这里德行仍然仅仅因为它付出多大而有多大的价值,而不是因为它带来某种东西能有价值)”.因对道德法则的尊重的内在要求是出于纯粹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对人的内心具有确定性和决定性的影响,也才能显出它的庄严与崇高。同时,纯粹德性是规定意志的唯一根据,只有出于纯粹德性的道德实践(对道德法则的尊重完全出于义务的行为)才是趋向于善的唯一通道。

  1.3 德性可教
  在康德看来,纯粹德性是人的本性,必然是可教的。德性可教是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的前提。但实践理性(德性)和理论理性(知识)不同,理论理性(知识)为自然立法,而实践理性为人自己立法(自由)。知识通过灌输和训练获得,而由于德性是人的内在本性,指向人的善良意志,应该通过引导人们认识到德性的本性,培养人的出于义务的德性。2 医德与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内在的契合医德是医学道德的简称,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和“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医疗民疾,而医道立”.医疗相关活动的出现之初就在于“以拯夭亡、令民知所避就”,也就是说,医疗相关职业的内在本质要求就是出于内心的“活人性命”,而不是出于外在的诱惑或该活动能带来外在的快乐和幸福。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乃仁术,“活人性命”是医务工作者内在的使命和义务。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是引导人发现人的本性即纯粹的德性,从而发自内心的遵守道德法则。遵守道德法则不是外在的引诱,而是内在义务的引领。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认识到自在的德性,并把其扬弃为自为的德性。尽管康德是从道德教育的普遍意义上进行论述的,但其作为人的本性的纯粹德性的要求是出于义务而不是外在的动机,与医德内在的包含着出于内在的义务“活人性命”有着内在的契合。

  3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对医德教育的启示
  
  由于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与医德有着内在的契合,它作为道德教育方法论对于当下医德教育给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3.1 医德教育的方式在于引导而不是强制。在康德看来,自由即自律,遵从道德法则本身的实践就是自由,也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继承了康德这一思想:“代替那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道德本身就是自由。那么,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强制。而医德教育因其特殊性(内在的本质要求)更应该用引导的方法培养医务工作人员的内在的品质。空洞和强行的道德灌输本身就违背了道德本质的自由属性,在理论上无依据,在实践上也不可行。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及大量的医德缺失行为就能证明这一点。

  3.2 注重医务工作者内在品质的培养。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道德引导使人发现纯粹的德性,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从而自觉的遵从道德法则。

  医德教育应重视对医务工作者内在品质的培养,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医学美德的人,即一个具有仁慈、诚实、审慎等医学美德的医务工作者。只有这样,在实践中,他们才能除救死扶伤而无其他目的。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医者。正如清代名医费伯雄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则不可。”

  3.3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感性实践扬弃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注重精神、理性对物质、利益的超越性,具有明显的主观形式主义和唯心主义,忽视了感性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反对纯粹的德性如果在受教育者心灵扎根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影响力,但真正的道德教育是在感性实践中长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磨砺。医务工作者在各种外在的诱惑情况下,依然能履行道德义务,道德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品质,道德才能无意识的外化为医务工作者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5-17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