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匈牙利着名哲学家以及文学评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者之一。1923年,他发表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并由此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随着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传入中国,我国的学术界开始争论不断,从而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发达的工业社会的文化进行了批判,这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他的物化理论经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进行无情批判到对经济制度开始进行批判,最后对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中的文化。而且对资本主义使人物化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产生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科技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仍存在。同时,世界各地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包括卢卡奇的国家-匈牙利。由于资本主义势力极其强大,年轻的无产阶级最终革命失败。因此,卢卡奇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达到革命胜利的目的。
卢卡奇从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中受到启发,提出主客体辩证法。卢卡奇吸收马克斯·韦伯合理性、可计算法则以及原则,认为这些已经从物扩展到人,从物的异化扩展到了人本身的异化,进而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重要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进行了阐释,“所谓异化,是指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来源。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资本论》对拜物教现象的描述,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物化景象。卢卡奇认为,首先物化指的就是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原本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却被物的关系取代。也就是说,物的关系取代了人的关系。
二、卢卡奇物化概念的涵义
把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特征当作基础,卢卡奇指出:“由于这一事实,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卢卡奇是从主客观两方面对物化的含义进行理解的。主观方面:物化使得人变得孤独、不自由,变成了物化的产品;从客观方面:商品世界中,人的活动受到了制约,物质世界成为了非人的存在。物化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从支配人的活动到支配人们的意识,人们逐渐丧失了主体性。
三、克服物化的途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产生是以商品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当作前提。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从马克思的对于商品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的。物化原意即资本主义中社会关系的物化。普遍的物化通过统治人们,最终导致人们的意识物化。物化意识使得人们丧失主体性,从而主动接受被别人统治。
物化意识是“简单地、教条地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之上,无批判地把它的本质、它的客观结构、它的规律性当作‘科学’的不变基础。”
物化意识把现实中的真假颠倒,从而取消了与实际的差别。当一个阶级意识到本阶级的历史人物、历史使命以及处于社会的何种地位时,才能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卢卡奇曾经表示,“当最后的经济危机击中资本主义时,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
哈贝马斯曾经这样表述:“卢卡奇通过阶级意识的一种理论来补充他的物化理论。”
虽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没有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卢卡奇提出物化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是积极的。因此我们要辩证的、客观的分析。
四、卢卡奇物化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提出已久,时间的推移物化并没有像他所构想的那样,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我们应该发掘其物化理论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对于物的依赖进行合理的限制。人对于物的依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即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他们拥有独立经营的权利,同时也拥有对效益的追求的权利,能够积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消极的一方面,即人对于物的过分依赖,很可能会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
其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警戒作用。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从此国外的文化、技术不断涌入国门,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国人不断地接受新技术、新风俗,现代生活中的异化现象繁多。因此,我们对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保留民族文化的优点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以及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起到过积极作用。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7.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04.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28.
[5]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461.
源于印度文明的佛教哲学通过对认识过程的考察提出了阿赖耶识这一概念;源于欧洲文明的近代西方哲学也是通过对于认识论的考察至康德得出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主体认识模式,此种主体认识模式在认识论上所带来的变化更是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本文意在考察阿赖耶...
基于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哈贝马斯将社会共同体区分为生活世界与系统二层结构。哈氏的生活世界理论是综合了近现代西方生活世界现象学、社会学、结构主义等理论的结果,其中对其影响最深的首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点,其次是许茨的主体间际社会学理论。此外,...
一、规范理论的研究背景关于规范来源问题的研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见解。18世纪之前,上帝是主宰一切的神,人们必须依据上帝的指示行动和评价一切,上帝成为一切规范的来源。18世纪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繁荣发展,人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意向性理论作为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中世纪经院哲学开始即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到布伦塔诺将其作为心理学的描述,直至胡塞尔现象学的创立,都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铺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继承和超越了布伦塔诺心理学意义上的描述,但布伦塔诺关于...
第2章塞尔前期的专名指称理论作为当代美国最着名的分析哲学家之一,塞尔的研究领域涉及分析和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哲学等多个哲学分支,并经历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灵哲学的研究转向。塞尔师从牛津日常语言学派领袖人物奥斯汀,前期主要研究言...
伴随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的瓦解,西方哲学长期以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一时间西方哲学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与此同时,在自然科学领域,有关数学研究却显得强劲有力,如何将数学分析引入哲学并作为反思与批判传统哲学的成果,就...
多元主义真理论(Alethic Pluralism)是一个关于真之本质的观点。大概地说,这个理论是指,对于不同种类的主题,真可能寻求不同的处理。它的基本思想是真并不总是存在于相同种类的事物里。...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旗帜性人物,交往理性理论可以说是哈贝马斯思想肖像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区别他与老一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学说的理论。他把凭借语言来进行的交往形式,当作一种理想的交往模式,进而建立了他的交往合理化的理论体系。一...
近年来,学界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以异化为视域的问题研究比较多,对异化概念和思想本身的研究较少。异化并非只是一个表达否定向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意涵的哲学术语。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异化逻辑和异化批判更是马克思理论建构的思维和...
生产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据核心位置,马克思把人们基本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生产,我们可以说整个马克思学说就是一种广义的生产理论。随着当今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状态较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候,就有人对马克思哲学(包括他的生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