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化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进化学教学的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09 共2520字
论文摘要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学习全面和谐地发展。然而,很多教师确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文科教学的内容,数理化这样的自然科学偏重于客观理性,难以渗透情感教育。很多教师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为了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行加进一些突出科目知识重要或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显得生硬,甚至显得矫情而多余。其实,三维教学目标是统领在教学内容之下的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出发,它们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技能,并体验学习思考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时代气息呢?

  1 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但是,这个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不同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建立健康的学习情感,其理解如下。

  (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尽可能通过实验操作、联系生活、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对化学微观组成、变化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热爱化学。

  (2)态度,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种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为稳定和深刻的情感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对化学史、化学家生平事迹的介绍,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观。

  (3)价值观,是个人关于行动的理想模型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信念。价值观的形成与态度有直接关系,正确的态度和兴趣相结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引导那些有化学天赋和学习兴趣的学生,将从事化学科学作为人生的目标,并树立为化学献身的崇高信念。

  2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进教学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切忌假大空,要从小处着手,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不知不觉喜欢上化学,并主动投身到化学学习探究之中。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设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用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并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唯物主义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思考:两类反应的分类标准?得氧者氧从何处来?失氧者氧向何处去?初步思考两种反应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让你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解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时同时发生,还是独立进行呢?学生通过辩论、论证、举例等多种方式得出结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彼此对立,又相伴而生,同时进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氧化必有还原,因此,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完成了突破,没有说教、没有灌输,而是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发展也紧紧围绕化学学科发展,充分突出了教学的学科性特点,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3 防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呈现表面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特点设置,切不可贪快求全,导致此目标落实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部分教师为迎合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视为新课程的重要标志,且单独进行突破,使得化学学科内容被冲淡。比如,一位教师在做《离子反应》公开课时,设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体会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立、物质提纯和鉴定、污水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本应贯穿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感悟体会的情感目标,教师却在每个学习环节采用小结的形式向学生讲解阐述离子反应的意义,让人觉得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是离子反应相关的学科知识,而是其应用。这就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处理不当,呈现于表面化,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导致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又有教师代为完成,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4 切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恰当放大

  由于对新课程的理解有误区,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新”主要体现在课堂形式的变化上。于是,教师想方设法求新立异,甚至要将激趣、联系生活实际、情感目标突破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化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需要学生大胆质疑、细心求证、执着探索,更需要学生沉思静想、细致观察、精确操作。教师大量不当信息的介入,比如,设置情境过于冗杂,生活气息掩盖化学元素;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件追求生动忽视学科特点;无度的课外拓展侵蚀有效教学等。这些喧宾夺主的环节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探究,甚至会导致化学课堂失去应有的严谨。因此,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要科学、恰当,不能任意放大。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教育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一学科知识为主的陈旧学习理念。但是,如何恰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到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又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仍然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教学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敏.试论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 值 观”目标 的落 实 [J].上海教育 科研,2008(5).
  [2] 张经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教学中的落实[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2).
  [3] 江锡钧,沈理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J].化学教育,20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