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汶川羌族舞蹈的传承途径研究
2.1 羌族舞蹈在汶川羌族聚居区小学舞蹈基础教育中的传承与发扬。
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不少羌文化关键传承人伤亡,羌民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同样受到了重创。震后,国家和政府采用了很多途径抢救和保护羌族传统文化:新建羌寨大力保存羌族生活形态、为文物陈列广修博物馆、摄影和编辑图文书籍以供宣传等,通过维修基础设施、建立羌族文化保护区和记录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等抢救,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局限性任然存在。收集和整理羌族遗留的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对传统文化而言传承与发展更为重要。羌族文化中的萨朗舞蹈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灾后的抢救保护工作和同步跟进的社会文化大建设发展,更加迫切的需求我们广泛地推动羌族舞蹈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单靠外来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即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①。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个体自出生就处于文化传承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应适应社会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承袭并传承这种文化才能得到社会群体的接纳,只有社会中的成员都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义务,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民族群体存在和发展的空间②羌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在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中都是重要的有机组成,只有先将羌民族的传统文化作用到羌民族人员身上,该民族的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不竭地延续。
羌族舞蹈文化在地震后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会者越来越少。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留在羌寨从事农耕生活,一般选择到城市或景区从事演出工作。虽然在这些工作中也会涉及羌族舞蹈,但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性,丢失了羌族舞蹈本身的文化性和审美性。一些地方政府虽以发扬羌族舞蹈文化为口号创作羌族舞节目,但其目的性只是为了吸引游客扩大盈利,这样的形式对于羌族舞蹈的传承并无帮助和意义。
羌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娱乐活动是羌族锅庄,并将这类活动作为他们的文化生活。羌族人民有着歌善舞的优势,然后利用这种优势将自娱、祈福、娱神舞蹈表演得淋漓尽致,最后通过集体集会的方式,将羌族传统文化用歌、舞、词等多样的表演形式传承和保留下去。现在很多舞蹈比赛中会出现形式灵活多样、观赏性很强的羌族舞蹈作品,但是对于羌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只能在很小的空间推广,大大局限了它的发展性。如何将历史悠久的羌族舞蹈横向推广,怎样将羌族舞蹈文化艺术得以升华和提高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从把握当下汶川羌区中小学舞蹈基础教育入手,用现代的观念将羌族舞蹈从服饰和表演形式到表现方式进行建构和重构,使得羌族舞蹈能多层面得以传承和发扬。
2.1.1 汶川羌区学校教育具有传承羌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功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产物,这种文化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维系社会的功能。羌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在传承和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具有相对的稳定和持续性,并彰显了本族的民族个性和民族意识。当今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多元时代,羌族青少年一代也同样受着时代化的现代冲击,学校的教育对象正是这一群有着蓬勃朝气、与时俱进的青少年。这群青少年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个体,成为了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除了外部的支援和协助更需要具有本民族行为与心理的支持者主动参与,羌区学校理应成为本民族文化传承者的主要培养场所。采用科学的方法挖掘羌文化的独具特色,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的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让羌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多彩的生命力。一方面,羌区学校利用本土资源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全面地传播和推广加强本民族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历史内容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优越感、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突出羌族文化的"活化"功能。另一方面,羌区学校可更好地发挥民族自身的"本土文化土壤"功能,探索和彰显羌族文化特色,做好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纽带。
2.1.2 把握汶川羌区中小学舞蹈基础教学特色建构羌族舞蹈课堂教学教材21 世纪的青少年在这个崭新的新世纪里的蓬勃发展,既文明又富于想象、既竞争又富于创造。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更需要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在艺术中的舞蹈训练可使身体肌肉灵活,思维能力敏锐,智力快速发展。舞蹈的节奏与律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从而由内而外地感受事物运动发展的次序和规律,提高学习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羌民族是个历史悠远的民族,他们的歌舞里蕴含着古老悠久的韵律姿态,生生不息地流传了几个世界。如何将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的风姿流韵与 21 世界的艺术生活相结合,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融入羌区中小学舞蹈基础教学的课堂,这需要将民间流传的羌民族舞蹈几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加以整理和归类后,抽选出适合羌区中小学基础舞蹈教学的"羌族民间舞蹈"教材,将这类选出的舞蹈动作主干加以重新建构,提取适合他们身体练习的舞蹈动作加以编排,从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性教学组合到从"民间舞蹈根元素入手",提炼羌族舞蹈教材主干训练元素并重新建构教学教材,不仅突出了羌族舞蹈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教学形式和内容与中小学舞蹈基础教学紧密联系,形成"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基础舞蹈训练中可以掌握到羌族舞蹈的基本形态、体态及韵律以及对羌族舞蹈基本节奏的初步认识和掌握。
将重新建构和编辑整理后的传统羌族舞蹈中的主干动作形成规范的羌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不仅对羌族舞蹈文化进行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推广,也将中小学舞蹈基础教育形成一种规范的、合理的舞蹈训练教材体系。通过这种教材"建构"方式的推进,一方面促成了羌族舞蹈的横向推广,另一方面使得羌族舞蹈可以得到更大层面的传承。通过优化加工基础性舞蹈教育所涉及到的教材内容,提炼和编辑的动作元素必须适合中小学生的整体身体协调性。比如,随"胯"部扭动而产生的舞蹈动作经常在羌族祭祀性和娱乐性的舞蹈动作中出现,所以可将"胯"部训练作为一种主干训练教材编排出从"元素单一练习到组合动作",通过胯部的各种训练后使学生较好的把握身体平衡重心,从而使肢体在胯部的扭动中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舞姿造型。此外,胯部连接着上身和小身,所以随着胯部转动幅度、速度加大后,上下身的随动也相对加大,使上身动律和胯部扭动同时产生出同向或返乡的平面绕圆。这两种平面绕圆通过身体以腰为轴的平面扭动从而形成同一身体、同一时间下的不同空间、不同平面的两个圆,这样的训练就增加了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因为面对是中小学生的基础舞蹈教育,所以在提取羌族舞蹈中的典型性舞蹈动作后,建构的教学内容也应以基础性训练组合为主注重教学的层次性与连续性,通过基础性组合训练使学生羌族舞蹈的特点其中的韵律特点、舞姿特征、动作的力度、节奏、幅度、发力点、以及基本风格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基础训练的组合里,针对某一个舞姿造型、一个跳动步伐或动律体态进行反复训练,并且把单一动作进行剖解和分析,将单一动作分解出动态、动律、动力、节奏四个因素,在同一节奏动律的训练中创作出不同舞姿、空间、速度的羌族舞蹈典型性动作,使学生在训练中血水羌族舞蹈的特定动律要领。有基本的羌族音乐节奏感和支配身体的能力。
2.1.3 以重构教学理念为视角,丰富羌族舞蹈基础教学的文化空间随着全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舞蹈教育是舞蹈普及教育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部份与环节,将本民族舞蹈带入羌区中小学舞蹈基础训练课堂进行推广和普及,必须转换教学思路和重构教学理念,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多层次、多内容的羌族舞蹈教学形式,才能使其艺术空间和文化空间得以可持续发展。
在建构羌族舞蹈基础训练内容的基础上重构教学理念,从传统文化教材入手,到现代观点的呈现,突出羌族舞蹈基础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以及"创新性"的独特风格,循序渐进地推进羌族舞蹈教学。
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积极性和行为主动性 除了科学的引导方式以外,更需要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比如,羌族舞蹈中自娱性很强的舞蹈--"萨朗",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以腿部动律敏捷轻快,身体随胯部的转动向侧方面拧动时顶跨,形成了"萨朗"轻快灵活的独特舞蹈风格。
在教学中,我们可将这种民间节日中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手牵手形成圆圈载歌载舞。动作训练除了起步和结束步相对固定以外,中间动作可以自由变化,随心所欲,学生欢快的感情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趣味性"教学中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将"萨朗"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并使风格加浓郁、更加完美。
羌族舞蹈中有些类别的舞蹈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应用范围的缩小逐渐消亡,使得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内容越来越少。将羌族舞蹈作为中小学舞蹈基础教育,更大层面的推广羌民族舞蹈的文化,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审视如何将羌族舞蹈中即将失传的舞蹈种类继续传承下去。面对教学主体和教学思路,除了教学中"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外,更需要在教学路线,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上有足够的"创新性",将传统的舞蹈换之以现代独特的形式呈现。比如,羌族舞蹈中的"蹝步蹴"多见于相对重大的族群活动之中,因而,其作用除去一般性的祀福、娱神、自娱之外,更多的是通过群体集会将羌族传统文化通过歌、舞、词等多样的形式传承并保留下去。虽然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模拟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但是可以将传统形式中的特定舞蹈动作的原素动律提炼之后与中小学健身操、韵律操等训练体系结合,形成"娱乐与趣味性"及创新性更明确的歌舞教学模式。
2.1.4 以发展羌族舞蹈服饰为视角,激发羌舞中小学生的民族崇拜和热情羌族舞蹈服饰文化是羌族历史文化经过悠久的变迁和沉淀的产物,它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生活气息。羌族舞蹈服饰是羌族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组成部分。服饰中色彩丰富、手工精细的"羌绣"浓缩着羌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早已被收录进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目录中。羌族舞蹈服饰代表着羌族人民的形象,在发展青少年的羌族舞蹈教育中注重凸显羌民族服饰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羌族舞蹈文化。羌族服饰细节精致、颜色丰富多彩,能够在青少年的舞蹈学习中提供真实的民族生活感受,引导青少年更多的舞蹈学习兴趣。同时,多样化的羌族舞蹈服饰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适合开展对青少年对羌族舞蹈文化活动的实践体验,这样才能培养和增强青少年一代的土文化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羌族舞蹈服饰作为羌族舞蹈文化的先行者,更能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羌族舞蹈文化的魅力。羌族舞蹈服饰作为羌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形态,教师在羌族舞蹈的教学中增添舞蹈服饰的款式独特性和设计趣味性,利用服饰特色与舞蹈的配合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及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1.5 在汶川羌区学校的舞蹈教学中应保护和培养羌族舞蹈的传承人羌族舞蹈的传承人在羌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现在我国已将羌族舞蹈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录,对羌族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给与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使羌族舞蹈的传承的动力更加强劲。同时羌区中小学的青少年年轻肯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本民族舞蹈根基,便于集体管理是羌族舞蹈文化最好的被传承人。北川中学 2010 年的举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该中学聘请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的传承人王官全为舞蹈教师在学习进行推广和普及羌族舞蹈教育。传承人将原生态的羌族舞蹈挖掘和提炼,利用舞蹈课和课外时间让学生学习精选的羌族舞蹈典型性动作,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化训练,北川中学的学生对本民族的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借此机会组建了艺术团,将大家耳熟能详的羌族舞蹈作品搬上了舞台,不仅让学生的舞蹈才能得到了展示,更激发了学生对羌族舞蹈的学习热情。
这些学生毕业后分散到各个不同的羌区,他们对羌族舞蹈的热爱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身边更多的人,羌族舞蹈文化也能得到更多的弘扬和保护。
羌族的文化空间是羌族社会极具价值的传承形式①,在文化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舞蹈"的继承和延续有不同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将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放在中小学舞蹈基础教育中,目的是为了让羌族舞蹈得到更大的延续性和普及性。把握羌区中小学舞蹈教学特色,从羌族民间舞蹈中提炼和优化舞蹈内容到建构规范教学组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重构教学理念到丰富羌族舞蹈教学的文化空间;从多角度发展羌族舞蹈民族服饰,提升青少年舞蹈学习的兴趣到保护和培养羌族舞蹈传人。羌区中小学的青少年有目的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地训练了学生的身体语言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等各方面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青少年在舞蹈训练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提高自我认识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羌族舞蹈文化在羌区中小学的现代化发展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从作品的艺术价值角度来分析,舞蹈《孔乙己》的精髓之处在于“古典舞元素”与“个性创作”的结合,此舞蹈所蕴含的“人生情感”与“编创模式”,属于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创作的中国古典舞,它的编创摸索出中国古典舞与众不同的舞蹈风格,提炼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
民间舞蹈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广泛流传于社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当前,民间舞蹈创作的生存环境...
民间舞蹈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当前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重大冲击的新形势下,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与...
舞蹈包含了音乐、表演、戏剧、文学等多门艺术,是一门综合体艺术。在这些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密切的。舞蹈可以通过音乐传递感情,表达思想,又可以将音乐的结构运用于舞蹈的动作创作上。编舞者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舞蹈段落的编排,可以说是...
舞蹈能够直观地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舞蹈是美的艺术,充分表达舞者的内心感受,反映的是真实的艺术.在最近的舞蹈比赛中,往往以舞蹈中的难易系数评价舞蹈是否突出.所以,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也是舞蹈技巧,对舞蹈自身魅力及其中的感情没...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质上是人们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流露。下面是舞蹈论文题目100个,供大家参考阅读。...
1我国的广场舞蹈沿革背景以及发展情况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随着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引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时代,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中的人...
舞蹈艺术是一种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优秀的舞者,首先应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较好的体形条件和舞蹈技术能力,这是舞蹈表演的基础.舞蹈技术不是舞蹈的一切,舞者即使圆满完成了技术技巧动作,也还不能完全达到舞蹈表演最终目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即艺术表...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生长着一个由各种舞蹈门类组成的相关舞蹈团体和组织共同聚集而成的大型舞蹈群落,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用舞蹈生态学的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较为明确的分析出其发展机制,为...
四川天府之国西南部,有一块别具特色的区域凉山,汉语或许意喻凉爽的山。在彝族语言诺苏方言中称凉山为诺苏木地,或是宁木,意思为诺苏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就生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