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安塞腰鼓以其雄浑壮阔的文化格调、朴素野性的舞蹈形态成为黄土高原腹地中独具文化特色和鲜明艺术个性的一朵奇葩。目前关于安塞腰鼓的人类学研究寥寥可数且尚未形成系统,因此,对于安塞腰鼓的人类学意义上的探索还有很大空间。本文的研究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本着探索与求知的心态,对安塞腰鼓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行挖掘、整理和深入探析。
第二,运用人类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学科资料、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安塞腰鼓的舞蹈外部形态以及这一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现象的历史、习俗、信仰等多方面进行文化阐释。
第三,对安塞腰鼓进行人类学向度的考察,以期实现对全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目标的响应与促进。
1.1.2 选题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等着作中对安塞腰鼓有零星记载,但大都停留在资料收集和表层评述上。目前,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挖掘、阐释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功能,廓清其本质的研究着述尚寥寥可数,这便增加了本文诞生的价值和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论对安塞腰鼓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不仅为其提供人类学的理论支撑,也为艺术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提供鲜活的田野素材,充实其研究内容;其次,通过对安塞腰鼓历史源流的考察,从艺术学、人类学角度对安塞腰鼓的舞蹈本体特质及其发展现状进行探究,进而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有助于丰富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论研究。
2、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从安塞腰鼓的现实状况入手,不但能为其他具有相同舞体性质的民间舞蹈进行对比研究提供参照,而且也能为深入系统地研究本地民间舞蹈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通过"深描"安塞腰鼓生成的地域特色,凸显其区别于其他民间舞蹈之魅力,努力找寻其在新时代的表演定位和表现形式,探寻一条适合其稳定、长久发展的艺术路径;再次,通过分析安塞腰鼓的发展现状发现其生存困境,为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提出自己的思考。
1.2 研究方法。
1.2.1 田野调查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在人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舞蹈文化的研究尤其需要田野调查来获取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安塞腰鼓是一个文化实物,存在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本文所选田野地点主要在安塞县真武洞镇、建华镇和招安镇,笔者观看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安塞腰鼓大型汇报演出和陕北过大年等相关腰鼓活动,同时还走访了沿河湾、砖窑湾等乡镇,对各地的民间艺人、村民、地方学者和官员进行了深入访谈,与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对于安塞腰鼓传承与保护的看法,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田野资料。
1.2.2 文献分析法。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最大可能地搜集关于安塞腰鼓的文献研究资料,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图片、文字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理论支撑。
1.2.3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基于民间舞蹈研究的复杂性,本文结合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知识,运用相关专业理论对安塞腰鼓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深度解读,不仅加强了研究的专业性,同时丰富了研究的层次感。
1.3 安塞腰鼓的相关研究综述。
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它融合了舞蹈、歌曲、武术等多种艺术的风格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 20 世纪 50 年代,安塞腰鼓就已经闻名全国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塞腰鼓逐渐走出国门,多次赴国外演出、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其他民间舞蹈相比,安塞腰鼓保存完整、特征突出,能够集中反映黄土高原腹地原有的生活秩序和文化内涵。
纵观关于安塞腰鼓的研究成果,多限于地方文史资料的整理编纂,即多专注于安塞腰鼓作为一种民间舞蹈的结构形态及表演过程,只反映了其作为舞蹈艺术的凝固形态。也有一批民间学者和爱好者,为安塞腰鼓文化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材料,如作家刘成章 1986 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散文《安塞腰鼓》,先后被选入 8 种版本的教材,对安塞腰鼓进行了高度礼赞。但这些民间研究往往流于表面的叙述,没有对安塞腰鼓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由张新德、张熙智主编,于 2012 年再版的《安塞腰鼓》图文并茂,是一部较为详尽地介绍安塞腰鼓的工具性专着,书中大篇幅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安塞腰鼓的动作构成,但对其文化内涵却少有提及。另一本关于安塞腰鼓的专着是陈永龙着、发行于 2004 的年《黄土舞魂》,书中的大量插图弥补了文字难以达到的直观感,但其中的内容对现今安塞腰鼓的发展状况已难做说明。
其他民族民间舞专着中也有关于安塞腰鼓的零散介绍。罗雄岩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中国艺术百科全书·第七卷·舞蹈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等书中对安塞腰鼓都略有提及,但都对其表演艺术性作了高度评价;史仲文主编的《中国艺术史·舞蹈卷》、王克芬、隆荫培主编的《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发展史》、资华筠着的《说舞》等着作中对秧歌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详尽阐述,对腰鼓则略有提及。
论文、期刊中对于安塞腰鼓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体育健身功能,对其艺术特性少有提及。徐国忠、焦建军、胡效芳、熊正英、贺国侠、李世荣、魏锦龙、马莉、师灿斌、马红伟、康靖华等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安塞腰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修身育德中的作用,并对安塞腰鼓在陕北区域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略作探讨。
通过对相关的着作书目和期刊文章的查阅,目前对安塞腰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关于安塞腰鼓的研究多限于地方史资料的整理编纂,且多专注于其作为一种民间舞蹈的结构形态及表演过程,片面反映了其作为舞蹈艺术的凝固形态;2、关于安塞腰鼓的民间文学作品或民间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安塞腰鼓的表演特色、表演风格、精神风貌的讴歌赞颂,并无深层次的文化涵义上的挖掘;3、论文、期刊中对于安塞腰鼓的研究多将其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对其价值功能的探讨也集中于体育健身功能,而对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类学意义则缺少探讨,这是以往文献的欠缺之处,也是本文写作的创新点。
。从作品的艺术价值角度来分析,舞蹈《孔乙己》的精髓之处在于“古典舞元素”与“个性创作”的结合,此舞蹈所蕴含的“人生情感”与“编创模式”,属于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创作的中国古典舞,它的编创摸索出中国古典舞与众不同的舞蹈风格,提炼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
民间舞蹈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广泛流传于社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当前,民间舞蹈创作的生存环境...
民间舞蹈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当前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重大冲击的新形势下,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与...
舞蹈包含了音乐、表演、戏剧、文学等多门艺术,是一门综合体艺术。在这些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密切的。舞蹈可以通过音乐传递感情,表达思想,又可以将音乐的结构运用于舞蹈的动作创作上。编舞者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舞蹈段落的编排,可以说是...
舞蹈能够直观地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舞蹈是美的艺术,充分表达舞者的内心感受,反映的是真实的艺术.在最近的舞蹈比赛中,往往以舞蹈中的难易系数评价舞蹈是否突出.所以,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也是舞蹈技巧,对舞蹈自身魅力及其中的感情没...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质上是人们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流露。下面是舞蹈论文题目100个,供大家参考阅读。...
1我国的广场舞蹈沿革背景以及发展情况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随着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引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时代,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中的人...
舞蹈艺术是一种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优秀的舞者,首先应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较好的体形条件和舞蹈技术能力,这是舞蹈表演的基础.舞蹈技术不是舞蹈的一切,舞者即使圆满完成了技术技巧动作,也还不能完全达到舞蹈表演最终目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即艺术表...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生长着一个由各种舞蹈门类组成的相关舞蹈团体和组织共同聚集而成的大型舞蹈群落,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用舞蹈生态学的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较为明确的分析出其发展机制,为...
四川天府之国西南部,有一块别具特色的区域凉山,汉语或许意喻凉爽的山。在彝族语言诺苏方言中称凉山为诺苏木地,或是宁木,意思为诺苏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就生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