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

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之思考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7-01-12 共1018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五章 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之思考

  5.1 安塞腰鼓的生存危机。

  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人类学家的责任是建立一种分析的框架,借助人类学的理论知识来探讨文化保护的人类学意义。事实上,一些研究艺术的人类学学者已经将视野逐渐扩展到认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危机状况,并开始深入挖掘文化保护对于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推进,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出现和普及,现代化被定义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全球性的文化与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各个社会试图经由这一过程获得某些西方工业社会常见的特征。

  "对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拉德克利夫·布朗写道:"白种人的扩展和欧洲文明在全世界的传布,仅在一两个世纪,就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地区的土着民族已经销声匿迹(比如塔朗期马尼亚人),或正接近销声匿迹(如澳大利亚和我们这里的布希曼人)。在别的地方,虽然还残存着一些土着居民,但他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他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做事,他们学会了一种新的语言,他们的习俗已被废弃,前辈的许多信仰也被他们遗忘。民族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进行研究所依赖的大量材料正在我们眼前逝去。我想,没有其他科学出于这样一种状况:如果现在不立即做,将来就再也没有机会去做。

  61"发出如此感慨的人不仅布朗一人,美国人类学家墨菲也说,"随着贸易的扩大和技术渗透到地球上任一僻远之地,工具、知识和工业世界的方式不断扩展,终将使人们之间很少差别、愈益相近,人类的全部活动景观会变得枯燥无味、单调沉闷。大概人类学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在这种壮观景象永远消失之前所做的记载了。

  "土着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消失是全球性现象,并引起了人类学家和有识之士的关注。

  在中国,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受到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包括生产、生活、语言、宗教、民间艺术等社会和文化受到深刻影响。宋才发认为,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1)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2)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3)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4)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者,我们有责任对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和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对民族文化变迁区中的社会、文化和人类行为进行理性思考,以便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发展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认识民间文化在现代思潮中所走的路及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所受到的影响。全球性的经验表明,我们的文化传统走向已经到了不得不理性地对明天作出思考的时候,如同别的文化现象一样,安塞腰鼓的传承也面临着危机,并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

  面对着安塞腰鼓的传承和保护危机,很多民间艺人、学者和官员都对此进行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如今,它理应得到人类学家的更多关注,使诸如安塞腰鼓的民间传统文化在保留其原真性文化内蕴的基础上得到更为健康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安塞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猛烈冲击。市场经济给安塞带来的是新市场、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机会的增多促进了较大范围的人口流动,固守传统的人们开始纷纷走出乡村,忙于在纷繁世界中找寻自己的位置。生意人、政府职员和打工者从外界带来了许多新信息,长期被贫困困扰的人们纷纷盯住眼前的机遇,希望从中摆脱贫困。在乡村,除了老年人坚守农田耕作外,年轻人几乎都冲进城里找寻工作机会,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

  首先,现代的娱乐方式对传统社会产生强烈冲击。现代娱乐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全面又猛烈的,如电影、电视、扑克、麻将、台球、歌舞厅等,都是在农村附近的城镇普及。新的娱乐方式有很多建立在赌博的基础上,并且很刺激,使得很多年轻人沉溺其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跟这些现代娱乐方式争抢"地盘".

  其次,现实的生存压力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农村的耕作劳动非常繁忙,老年人没有时间和精力,而年轻人又纷纷出走,到外地打工,不再迷恋那片土地,作为活动主体的年轻人走了,传统文化也就难以为继了。更为不幸的是,很多的民间艺人为了寻求经济收入,加入到外地的打工行列,使得诸如安塞腰鼓的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失去了领头羊。事实证明,乡村民间歌舞活动需要带头人,需要骨干和积极活动分子,没有他们的努力,诸如安塞腰鼓的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以为继。

  第三,安塞腰鼓的舞台化发展使得其文化内涵逐渐削弱。因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表演特色,安塞腰鼓原本适合在较为开阔的场地进行表演,但随着市场化需求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安塞腰鼓逐渐被搬上舞台,并进行了舞台化表演的一系列包装,在表演过程中存在鼓点的单一化、动作的简单化等问题,规模偏小的舞台表演削弱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局限性的表演更使其失去了许多本源的文化内涵,而增加了更多人工打磨的痕迹与商业包装的印记。

  所有这些,都证实了一种迫在眉睫的现象,就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止安塞腰鼓,许多的文化传统都在不断消失。为旅游虚构、创造和发明民族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歪曲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未来出现的将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要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付诸于卓有成效的行动。

  5.2 安塞腰鼓的传承保护方法。

  5.2.1 安塞腰鼓传承保护的传统方法。

  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里对主要的几种传统方式进行回顾。

  首先,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讨论最多的是"博物馆化"的问题,这也是世界上施行最多的做法。学者们认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各类民间、民俗文化收集到博物馆中,使之保存下去,这当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成功的例子包括了美国施密森协会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拥有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展品上亿件,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个博物馆的专家声称要使博物馆内收藏的东西活起来。2007 年,该博物馆的展示主题就是"湄公河国家民间艺术",中国作为湄公河流域国家之一,也参加了此次艺术节。"博物馆化"的问题在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与重视,如云南省,不仅有省博物馆,还有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民族博物馆,省内各州市也都有相应的博物馆,这是值得庆幸的。除了国有博物馆外,云南省还有一些民间博物馆、民间文化传习馆。

  其次,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的另一主要方法是"不离本土"的文化传习法。这一方法是对于那些离开本土而进行民间文化传习的批判而提出的。对于那些将民间、民俗文化与其生存的土地隔离开来而进行文化保护的方法,国内外学者纷纷质疑:将一种生发于特定地域的文化移植到其他地方传习,这样的方法能够起到作用吗?民间文化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人民,便失去了传承下去的土壤和根基。于是,学者们提出"不离本土"的文化传承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因为数千年来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都是不离开本土的。

  传统的文化保护方法能够为安塞腰鼓的发展提供很多的有益经验。安塞县的文化文物馆便是用"博物馆化"的方法对腰鼓文化进行主题展示与保护;而"不离本土"的文化传习法中,民间艺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他们从古至今都承担了文化传承的主要任务,没有民间艺人的传承、传播和不断创造就没有民间歌舞文化的存在。正是安塞当地的诸多腰鼓艺人、腰鼓爱好者的传承、保护才使安塞腰鼓得以长久、鲜活地存在。

  5.2.2 文化产业的方法。

  民间舞蹈与经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这就决定了安塞腰鼓的产业开发必然是艺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部分。一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对当地的经济、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意义,源于这些民间舞蹈的大型歌舞剧、影视剧的市场化运作也与文化产业之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任一地区、任一研究舞蹈的学者都不会不理会这一点。

  安塞县在 2000 年前后开始走文化产业化道路,在政府与开发商的联手打造下,安塞县开起了两个腰鼓制造厂;同时,以腰鼓为主题的年画、日历、服饰、工艺品等一大批文化民俗走向市场,并设立固定的民间艺术演艺场所和文化艺术销售点,供参观者学习购买。文化部门在延安万花山和枣园等景区开设"安塞民俗文化院"向游人全面展示安塞民间艺术。2001 年,相关部门制定"安塞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潜力、旅游产品两大类、共三十二种,投放市场后备受青睐。2003 年,安塞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标志着文化产业思路的形成和实施。通过注册安塞腰鼓商标,全力打造以腰鼓为龙头,农民画、剪纸和民歌等民俗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艺术品牌,吸引了全国诸多地区和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游客前去参观。与此同时,民间艺术团体也精心打造地方特色节目,编排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和大型陕北风情歌舞《庄稼人》,在中央、省、市陆续上演后,社会反响强烈,经济效益颇丰。加强文化旅游基础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县城墩滩腰鼓楼为标志,为游客展示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同时,安塞县政府联合各部门通力合作,打造了"黄土风情文化园"冯家营黄土风情文化园等文化产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建设格局,这不仅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保护传统民间文化。

  总之,文化产业开发促进了安塞腰鼓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安塞腰鼓等民间文化艺术也成为文化产业开发潜在的经济利益,使政府和民间同时重视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尽管现在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但随着产业开发的深入,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也会随之提上议程。

  5.2.3 舞台创作的方法。

  首先,舞台腰鼓是在民间腰鼓的基础上产生的,民间的舞蹈元素是舞台腰鼓表演的核心和根本,但舞台腰鼓又不是呆板地将民间舞蹈搬上舞台,它在保留了民间腰鼓舞蹈特点的同时,在表演内容、表演形式上得到了提升和整合。舞台腰鼓在民间腰鼓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动作,伴奏音乐也会随着表演主题进行变更或者创作,灯光等则更加烘托了舞蹈效果。所以,安塞腰鼓的舞台表演虽然是以民间为基础,但已经历了再创作和艺术加工的过程。

  其次,舞台腰鼓的故事情节和表现主题更加复杂,而民间腰鼓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舞台腰鼓的故事情节和意义依赖于创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了解与观察,那些对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理解得越深的人,其创作的舞蹈作品就越有魅力,其动作和表现形式越接近原生态舞蹈,能够对民间艺术的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舞台腰鼓的表演者不再是民间艺人,而是那些接受过专门训练的舞蹈演员,他们都是国家的艺术工作者,有固定工作,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干部,他们可能不是安塞当地人,也没有在安塞当地生活过,但其舞蹈表演吸收了民间舞蹈元素。

  第四,舞台腰鼓是专门的艺术工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构思创作出来的,作者对作品拥有着作权,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虽然民间文艺的法律保护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员,但国内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民间文艺的保护法律。

  总之,舞台腰鼓和民间腰鼓的关系是辩证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民间腰鼓是舞台腰鼓的营养元素、核心和根本,没有这些核心和根本,舞台腰鼓不会得到发展和繁荣;而舞台腰鼓使民间腰鼓得到提炼和升华,舞台腰鼓的发展对民间腰鼓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应该说,舞台创作与民间表演这两种艺术呈现方式都是时代需要的精神食粮。

  5.2.4 学校教育的方法。

  在做好舞台创作的同时,也要结合地方学校对安塞腰鼓进行传承发展。从2014 年开始,相关教育部门正式提出"舞蹈进校园"的理念,发起了高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的工作(简称"高参小"),打破了高校及社会力量与学校"关门办学"的"高墙".

  关注安塞腰鼓发展的诸多有识之士,包括民间艺人、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都认识到了学校教育在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针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可行建议。首先,向学生灌输、传达"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安塞腰鼓的真实性、整体性的思想方针,使学生从小培养保护非遗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的意识;其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文化等内容作为学生身体、心灵的成长添砖加瓦的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最后,"合理开发拓展",安塞县的诸多小学开始逐步地将安塞腰鼓以各种方式加入到学校教育中,尽管不是学校的正规课程,但是,健美操、体育和业余活动都可以将腰鼓的内容加入其中,学校课间操也可以用腰鼓代替。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新鲜感,还能传承腰鼓文化。有了安塞腰鼓的内容,学校的各种活动也会更加具有生趣。

  安塞腰鼓具有"心口相传"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它能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群众中直接传承。当学校教育中融入了安塞腰鼓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首先,学校主要选择对安塞腰鼓熟练或有兴趣的老师及民间艺人作为授课老师来教授学生安塞腰鼓的系统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腰鼓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对腰鼓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安塞腰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准确传递腰鼓文化,还能以鲜明的个性和直观的表现手法引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5.2.5 申遗的方法。

  文化产业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注册各种与文化有关的商标和知识产权。争先注册各种"文化之乡"、文化保护名录、着作权、商标权和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企业家和商业公司优先考虑的事情。

  有的人想以此垄断市场,有的人想以此争取资源优势,有的人则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经济回报,民间文化资源明显具有经济资本的意义。

  知识产权和"非遗"申请对于安塞腰鼓传承和保护有着非凡意义和有益经验。

  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方法在当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也还没有专门针对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的法律法规。

  但这一方法的提出,对于安塞腰鼓的保护大有益处。首先,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文化保护就是从法律的角度对安塞腰鼓进行保护,这样的保护考虑到了今后安塞腰鼓文化产业开发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安塞腰鼓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一种没有法律依据的保护上,而应该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锁定安塞腰鼓的产权问题,这样的保护以维护民间艺人和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安塞腰鼓是安塞这一地域中的特色文化和人民共有的知识财产,不应该出现未经许可和未经付费的商业使用。其次,安塞腰鼓在 2006 年就已经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不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如果只是重开发而轻保护,那么,上级政府就会对其进行警告,甚至取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5.3 安塞腰鼓的传承保护之不足。

  5.3.1 传统方法之不足。

  传统的文化保护方法对安塞腰鼓的传承发展意义重要,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群众对腰鼓文化保护缺乏自觉性。在腰鼓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些村落中,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也不会将打腰鼓当做兴趣爱好,也没有很大热情参与到腰鼓表演活动中去。村民对腰鼓传承的重要性并未重视,更没有意识到此类传统文化消失对于整个地域文化的遗憾与危害。

  第二,地方政府对安塞腰鼓保护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对保护腰鼓文化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各地都有自己的宣传重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就不会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将安塞腰鼓的保护和传承看作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塞腰鼓的传承和保护才有希望。

  5.3.2 文化产业保护方法之不足。

  文化产业开发对安塞腰鼓的传承保护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产业保护方法的持续性值得怀疑。文化产业是建立在公司盈利的基础之上,当公司效益良好时,如安塞腰鼓等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产业化随之出现良好状况,公司也会投入资金用于其保护和发展;当公司因种种原因出现效益不良甚至倒闭时,依赖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保护也就走到了尽头。同时,很多人把文化产业化与文化保护当作一回事,殊不知,不恰当的文化产业开发有可能只带来经济的收益,而造成文化的破坏甚至是毁灭。

  第二,政府的文化产业规划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文化产业建设的推动者,政府对于一些文化产业的开发规划甚至建立的肤浅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有些基层政府甚至还在执行一种产业开发第一、文化保护第二的政策,制定文化保护的政策和采取传承措施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产业开发,为了政绩,落脚点始终在经济利益上。如果文化保护完全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一切都用经济来衡量的话,那么文化保护最终会随着经济利益的减少而烟消云散。

  尽管文化产业开发对安塞腰鼓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虽然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能够带来文化传承和经济利益的双赢,但如果将经济利益置于文化保护之上,那么,文化产业对于文化本身的保护便不可能持续。

  5.3.3 学校教育方法之不足。

  腰鼓文化、腰鼓活动进校园虽说对于树立学生保护非遗文化、传统民间文化的意识、对于丰富学生课余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少困难。

  首先,部分学生、家长对于腰鼓文化进校园并不了解。尽管腰鼓文化、腰鼓活动进校园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但一些学生家长还是表现出不满,他们害怕孩子们参加腰鼓活动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而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对腰鼓进校园的事情保持谨慎态度。除了家长之外,有的学生也对此表示了不满,有些学生说,自己来学校是来学习读书的,又不是来跳舞的,跳得再好又不会得分。由此可见,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会担心学校增加腰鼓文化、腰鼓活动的学习内容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其次,关于如安塞腰鼓等非遗文化、传统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育体制有待完善。目前针对腰鼓教育的内容只是依靠打腰鼓较为熟练或者对腰鼓有兴趣的老师以及民间艺人来教授,没有规范的教材,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凭借的只是传授者的经验。

  再次,现有的腰鼓教育缺乏完整的范围涵盖。目前安塞县的腰鼓进校园只是在小学中进行,少数中学也有参与,总体而言,其所涵盖的仅仅是基础教育层面,在其他层面,如幼儿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层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同时,对于腰鼓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保障机制、教学师资等方面,相关部门、相关政策的工作尚未完善。因此,目前的腰鼓教育层次浅、覆盖面窄、还有待以腰鼓教育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传统民间文化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标准化、多样化。

  5.3.4 知识产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之不足。

  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也存在着不足,因为我国的民间文艺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处于初期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和方法还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很多学者指出,我国许多地区对于非遗文化存在赶时髦、做样子、重申请、轻保护的现象,只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没有把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我国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并没有制定详细的评估制度,即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存在着这种情况。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和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的诸多不完善之处,对于安塞腰鼓在文化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工作仍是一项需要研究的课题。

  5.4 安塞腰鼓的传承保护之思考

  既要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之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甚至信息社会发展,又要大力保护和弘扬我们引以为豪的、生发于农业社会土壤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既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物流,使之形成打破地区经济交流的时空阻隔以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又要力图相对完整地保留、保护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艺术形态、地域特色;既要推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建设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经济,又要原汁原味地保存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原貌和传统价值;既要追求文化在市场经济的价值交换中所创造的价值,又要使民间艺术在产业发展中保存其固有的价值形态和文化内涵……丰饶的民间文化艺术,在世界日益开放的过程中,经历和面临着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同时也经历着中国的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变过程。这无疑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中,诸多事物要适应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社会也要抛弃许多与其不相适应的旧事物,这不可避免地使每一个关心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之路的人有感性的困惑,但更应有理性的思考。

  5.4.1 追求安塞腰鼓在发展中的相对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决定了必须要用发展和市场的眼光来适应社会转变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态度与传承方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给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而这种发展对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文化本身提出的基本要求则是其如何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作出适应性反应。

  安塞腰鼓对于安塞县的社会发展,其意义和价值的真正体现首先应当是精神层面的基础和支撑,而这恰恰是不易被人们关注的。人们似乎更乐于关心其显性形态,因为这些特点往往能够产生与其地域特色等相应的品牌效应和特色风格,很能吸引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眼球。

  客观地讲,把如安塞腰鼓一类的传统民间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所进行的任何开发,都会引发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文化事象的相应变化,甚至可能影响整个地域文化适应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我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如果不注意开发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就可能从整体上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破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制约我们任何想要进行的发展和开发。

  就安塞腰鼓而言,腰鼓文化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者、推销者,同时也应该是腰鼓文化的传播者、守护者,他们应当正确了解其价值与内涵,在适应时代要求的产业开发与产品经营中尽量准确地传达相关的文化信息,避免认识和解读上的错误与扭曲,以重新形成安塞腰鼓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可持续开发和健康发展之路。

  5.4.2 注重安塞腰鼓的创新发展。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时代遗存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自然和精神遗产,它们是经由人们世代传承或再创造以后得以保存的人类财富,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继承的和不可再生的。遗传下来的和新创作的,都是可以留给后代的,且比古旧的文化遗产更加辉煌、更加丰富多彩。在安塞腰鼓的保护上,完全的、原封不动的、原生态的、静止的观点和做法也可能并不符合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目的。因此,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任何文化艺术在形态上的表现都是人类文化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即这种结果是文化传统的保存和文化创新的增量不断累积和人类对生存环境不断适应的产物。人类在不断地追求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地适应发展。发展在什么程度上改变着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人们就会在什么程度上适应这种生存条件和环境,并未这种适应寻找出之所以如此的充分理由.因此,人对生存条件和环境的适应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能动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

  就安塞腰鼓而言,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文化适应现象。安塞腰鼓的发展从其自身来讲,无法也无力改变其所处的外部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相反,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当地社会的发展状况。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促使诸如安塞腰鼓的民间文化最终形成对于新社会、新状况、新态势的客观反映,并在新的环境中与文化的传统遗存碰撞、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5.4.3 关注安塞腰鼓的跨文化现象。

  作为传统民间舞蹈的种类之一,安塞腰鼓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安塞腰鼓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其收放自如的动作,淋漓挥洒的情感,都是黄土高原的儿女们厚重的文化情怀之体现,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艺术才能之展现。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作为黄土高原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交互作用的产物。安塞腰鼓有着古老的文化意蕴和精神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这一古老文化事象的审美情感已大不如前人,安塞腰鼓同日益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样,面临着老化的危机和抉择的机遇。

  传统的安塞腰鼓包含了黄土高原的文化精髓,是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在生产、战争、信仰等诸多方面最直观、最深刻的体现与感悟。通过腰鼓敲击、鼓手起舞的节奏、韵律、协调、统一的形式规律,人们将神秘不可知的"神化世界"与现实世界建立了完美的联系,形成了人类世界从单纯、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的整体效果。

  而现代文明的进入与冲击,使人们开始从古老的文化世界中跌落,人们失去了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与感受。安塞腰鼓的存在,仿佛召唤人们再次看到朴野、执着的生命力量和纯粹、真实的文化内涵,再次带领人们寻回已然失落的故土情结、乡土根基。

  综上,对于处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汇、整合、选择中的安塞腰鼓,不管是艺术学还是人类学的研究者都应力图寻找一个全新的、稳定的文化坐标系统,在吸收现代文化的营养,捕捉时代闪光点、兴奋点的同时,也要转过头来审视蕴藏于腰鼓中、带有现代艺术表现性却依旧展示真诚、质朴艺术风貌的文化内涵。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