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

形意拳变迁历程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19 共409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形意拳产生和演变过程探究
第一章 形意拳发展问题探析绪论
第二章 第三章 “形意拳演变”文献综述
4.1 4.2 影响形意拳演变的因素分析
4.3 多种因素促使形意拳技术体系不断演变
结论/参考文献 形意拳变迁历程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5 结论
  
  5.1 时代的改变是促使形意拳演变的外在条件
  
  纵览形意拳发展的历程,得知形意拳的形成和发展史是曲折而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使得身在其中的形意拳必须朝着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而发生改变,技术的改变以及所遵循的社会价值取向也要随之改变。形意拳形成的时期,社会环境的混乱和商业的崛起,促使形意拳改变了原有的发展模式,形意拳巧妙的与晋商结合,融合和晋商在商业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优秀品质,晋商选择了形意拳,同时形意拳在走镖的过程中又为符合走镖的需要对形意拳的技术体系进行了改革,所以,时代特殊的环境是形意拳产生的必要外在条件。
  
  5.2“人”的观念和抉择是形意拳发生演变的内在动因
  
  形意拳从形成到成熟,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的总结,而对形意拳做出巨大贡献的关键人物,如李洛农、车毅斋、宋世荣、等在形意拳的的发展中,无论是个人经历、传承人的选择、武学修养和造诣都是历代习武之人学习的楷模。因此,这些“关键人物”对形意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他们科学的改进和不断的实践总结是形意拳发生演变的强大内部动因。
  
  5.3 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观追求是形意拳演变的精神动力
  
  形意拳自创立之初就“为世所用”这种“入世”的精神更加利于被社会所需要,也更加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形意拳秉承在社会安稳时以“保家”,民族危亡时“保国”,这种永远以社会需要为价值导向的习练目标,成为形意拳被更多的人接受和更多有志之士愿意加入形意拳行列的原因所在。
  
  5.4 包容博大的胸怀是促使形意拳演变的必要桥梁
  
  综合影响形意拳演变的各种原因,最终都离不开人的交往、文化的融合,形意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各家思想交融的结果,是集合许多对武学有深厚造诣之人的智慧结晶。在拳种创造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意见、敢于突破和接受,不闭门造车,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亦是衔接在形意拳和习武之人之间的重要桥梁。


  致 谢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过去,不久,我就要告别我的母校,我的学生生涯也将告一段落,这样想来,不免觉得伤感。
  
  这三年的时光,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因此,最想说的,就是感恩。
  
  首先,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侯介华老师。自本科的时候,侯老师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就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成为侯老师的研究生后,有了与侯老师更为近距离的接触。还记得起初我对武术认识的匮乏,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侯老师用他的耐心和包容,一点点解释给我听,让我开始认识真正的中国武术,他对武术的认识和看法独到而深刻,让我为之钦佩,让我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此后,侯老师在培养了我对武术的初步认识后,开始从最简单的技术动作教起,这三年,教给了我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螳螂拳、罗汉拳、各种器械等。这些都是他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教给我的,并为我提供机会参加各类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我开拓了眼界。
  
  因此,我要对我的导师真诚的说一声谢谢,他教给我的,是一生的财富,对我做人的教诲也将使我终生受用!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师姐妹,他们对我的帮助和关心,如同家人一般,让我在这三年的时光,不寂寞,不孤单。
  
  最后,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还有我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的论文顺利完成,让我度过了美好的三年时光,在此,深深的说一声:谢谢!


  参考文献
  
  [1] 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88:4-15.
  
  [2] 吴殿科。形意拳术大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78-82.
  
  [3] 孟庆威,王文清,董新亚。形意功理功法与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4.
  
  [4] 王文清。形意拳得名之来历[J].体育文史,1995,5(2):1-13.
  
  [5] 宿继光,刘定一。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13(4):37-33.
  
  [6] 孟庆威,王文清等。形意功理功法与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8-76.
  
  [7] 李成银。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形意拳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10(1):42-44.
  
  [8] 吴俊茂,从燕。试论形意拳的强身健体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2(3):23-27.
  
  [9] 安保峰。浅析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J].武术科学,2004(8):102-108.
  
  [10] 苏耘。形意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6-52.
  
  [11] 孙豹隐。形意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28-34.
  
  [12] 曹志清。形意拳练法用法与功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8-77.
  
  [13] 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19-127.
  
  [14] 张友林。山西六合形意拳[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1994:124-145.
  
  [15] 董新亚等。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3(10):39-40.
  
  [16] 马贤达。中国武术大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8-47.
  
  [17]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文化的一个文化现象的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587.
  
  [18] 王文清,马成亮。形意拳拳学理论之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3):191-193.
  
  [19] 王志强。形意拳发展走一条自己的路[J].中华武术,2005,4(9):39-40.
  
  [20] 郭瑾刚。戴式心意拳[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44.
  
  [21] 布秉全。传统与现代?武林[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47.
  
  [22] 侯介华。论 21 世纪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J].武术科学,2004,1(1):16-19.
  
  [23]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44.
  
  [24] 江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55-63.
  
  [25] 贾耿。阴阳与五行[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8(4):19-25.
  
  [26] 董新亚,孟庆威。形意五行十二形演练散手歌诀[J].搏击,2003,16(8):57-64.
  
  [27] 买正虎。形意拳搏击的理与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8(4):19-25.
  
  [28] 周永福等。中国形意拳[M].广州:南海出版社,1996:35-63.
  
  [29]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55-63.
  
  [30] 温力。中国古代军事对武术发展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3(4):67-79.
  
  [31] 宿继光,刘定一。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4):19-25.
  
  [32] 李尧臣。保镖生活[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68-89.
  
  [33] 宿继光。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探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65(2):49-56.
  
  [34] 邱丕相,翁信辉。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5,32(5):47-52.
  
  [35] 邱丕相。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45(5):68-78.
  
  [36] 邱丕相,王震。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的作用与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1(9):38-45.
  
  [37] 程大力。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6(4):88-95.
  
  [38] 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4(12):36-48.
  
  [39] 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7-89.
  
  [40] 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1(5):46-63.
  
  [41] 郭文庭。民俗视野中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6,7(1):44-56.
  
  [42] 戴国斌。武术现状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3,3(1):33-39.
  
  [43] 王满福,刘映海。清代镖局与晋商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5:85-87.
  
  [44] 方彪。镖行述史[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5:45.
  
  [45] 李金龙。清代镖局与山西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1.
  
  [46] 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1):13-15.
  
  [47]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3.
  
  [48] 温志勤。散手运动的健身、防身的功能和价值[J].体育学刊,2000(4):16-19.
  
  [49] 振武。武术国际化路在何方[J].武当,2004(2):21-25.
  
  [50] 栗胜夫。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125-126.
  
  [51] 程大力,刘锐。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4):20-24.
  
  [52] 洪浩。武术现代化回眸与思考之武术门派[J].中华武术,2006(5):1-3.
  
  [53] 李金龙,刘映海。清代镖局与山西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6.
  
  [54] 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356.
  
  [55] 李建英等。略论明清时期晋商对武术的贡献[J].体育与科学,2012,21(3):78-80.
  
  [56] 张希贵。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M].山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112-120.
  
  [57] 孔祥毅。镖局、标期、标利与中国北方的社会信用[J].金融研究,2004,(1):56.
  
  [58] 姬传东。姬姓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04-205.
  
  [59]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24-433.
  
  [60] 元传琴,赵永红。论中国近代武术的传播[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4):32-34.
  
  [61] 邱丕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6):59-62.
  
  [62] 徐武,黄光丽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2(4):34-38.
  
  [63] 王少军。论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2):183-184.
  
  [64] 李成银,申玉山。近代中国武术传播的新特点[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1):59-63.
  
  [65] 王桐。形意拳文史之研究[J].中华武术,1999(7):30-33.
  
  [66] 王文清,马成亮。形意拳拳学理论之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191-194.
  
  [67] 刘玉泉。形意拳与中国传统哲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3):45-46.
  
  [68] 张泽正。山西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J].中华武术,2000(2):15.
  
  [69] 张长英。河北形意拳的承传与发展[J].中华武术,2000(2):14.
  
  [70]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2:55.
  
  [71] 布秉全。晋商、镖行、形意拳[N].山西日报,2008(3):11-10.
  
  [72]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1934 年的求武纪事[M].北京:中国当代出版社,2006:61.
  
  [73]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61.
  
  [74] 邹万银。保镖、票号、金融三步曲[N].内蒙古日报,2009(3):06-09.
  
  [75] 古彧。镖局春秋[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7:5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