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仅拳种丰富,而且流派众多。在中华武术宝库中,贵州苗族武术文化是重要的一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汉族武术类似,贵州苗族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与苗族的民族史和斗争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苗族武术几经演变,不断地吸收民族文化涵养,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各个地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贵州苗族武术也不例外。那么,贵州苗族武术文化与其他地域或民族的武术文化相比,有何特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表现出了哪些文化特色?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苗族不断被汉化已是大势所趋,通过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环境及历史,探讨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为我们有效地继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武术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将是众多民族学者和传统武术家们在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也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2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概述
2.1 贵州地理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势西高东低,向东、南、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 1100 米左右,全省 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山高谷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这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下,却居住着 49 个少数民族,成为仅次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大省。
2.2 贵州苗族
贵州苗族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人口超过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贵州苗族历史文化悠久,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等,其中尤以苗年最为隆重。在苗族的传统节日里,苗民往往以唱歌跳舞等体育娱乐活动来庆祝。在这些庆祝节日的文体活动中,有上刀梯、下火海、习练苗拳等。
2.3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
特殊的地理环境必然造就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山多地少、崎岖不平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苗族传统武术文化成长的土壤。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拳种丰富,流派众多,已成为中华武术宝库中重要的一员。按照现代武术分类标准,苗族传统武术可分为拳术和器械两大部分。拳术主要有苗族拳、蚩尤拳、猴拳、四门拳、杨家拳、六合拳等。“器械套路有苗族棍、牛尾棍、四门棍、三步棍、八方棍、排棍、桥棍、苗刀、苗族双刀、环首刀、双环刀、环钩刀、竹刀、苗族镜钯、三解阴叉、苗族刀矛、苗族双锤、竹条镖、烟杆、棒棒烟、苗族刺、苗族斧、苗族鞭、苗族戈等等。”
如今,贵州苗族传统武术也成为苗族人民重要的生活内容,在历史上曾一度被当做全民族的武备活动来开展。苗族有一句俗,“养儿不读书,犁耙功夫便是字;养儿不学武,一辈子受欺负”,形象地折射出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在苗民生活当中的重要地位。
3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的历史脉络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萌芽于原始先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苗民采用击、打、提、摔等简单的动作与野兽进行搏斗,这简单的一击一刺便成为了苗族传统武术的萌芽。据《后汉书》关于竹王传说的记载,“竹王是一个有武艺而又勇敢的人物,当了夜郎濮人的首领”,所以,竹王成为传说中的苗族武术创始人之一。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部落和部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原始先民“九黎”“、三苗”等部落间战争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之后,苗族传统武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与军事活动紧密相连,成为军事战争的主要搏斗技术之一。
随着火器的出现,军事武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武术朝着体育化、娱乐化、表演化等方向发展。但由于中央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苗族传统武术一直是苗民反抗官府的主要技术,至今仍然保持着重实用的特色。
明清时期,在全国武术繁荣发展的同时,苗族传统武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拳种丰富,流派众多,成为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特别是在苗族反抗清廷压迫的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武术家。“张秀眉和杨大陆在苗族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林、武当等各派的武术精华,使苗族武术日臻完善,并自成一派。”
建国后至今,苗族传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开始注重理论研究,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4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历史、宗法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技术上的山地特征、传承上的封闭性、与民俗紧密结合、“打练结合”、持守传统等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4.1 技术上的山地特征
贵州山多地少,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山地,有“侗族住山脚,苗族住山腰,瑶族住山顶”之说。在山地环境的影响下,贵州苗族武术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
在套路的演练上表现为:单个技术动作多直来直去,整套动作则以某一点为中心,向四周演练,如“苗族武术一般善用‘十’字手法,俗称跳‘四方’,即一个套路以一个点为中心,面向东南西北各一个回合,最后落脚在中心点行毕手礼即算完成。”这是适应山地崎岖不平的结果。在技击方法上,苗族传统武术不像中原武术那样,大开大合,窜蹦跳跃,而是“善用‘七’字步,又名赶步,进退时大都踩‘品’字形,套路多以‘四门’为主。这与苗区地势不平、道路坎坷是相关联的。”在实战格斗中,苗族传统武术手法较多,腿法较少,注重下盘的稳固。并且,处于保护自己的考虑,在高低不平、山坡较多的山地环境中,腿法多用踹腿或蹬腿,而不用脚尖踢。
4.2 传承上的封闭性
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即师徒传承,且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说。古代苗民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安全,不让外族掌握本家族的“绝世武功”或“绝招”,对技术进行封锁,所以才有传内不传外之说,而传男不传女是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这种保护性措施一定程度上使自家的武功在某些方面占据领先,但却阻碍了传统武术的传播范围,使得苗族传统武术只能在本部族甚至一个家庭内传播,体现了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封闭性。另一方面,贵州的山地阻碍了古代苗民的出行,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传统武术家的收徒范围,也限制了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播范围,加之传内不传外的封建宗法,构成了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上的双重封闭。
4.3 民俗性
武术有健身和娱乐的价值,所以才有了与民俗紧密结合的可能性。“传统武术基本上以两种表现形式出现,同时这两种形式也不能截然分开:一种是以拳种、流派的形式出现:一种是与其它民间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杂技等结合在一起构成民俗活动。”
“中国自古就有武舞同源的说法,武术和舞蹈被称为民俗文化中的双壁。中国文化对中国武术和舞蹈的滋养可谓源源不断,在二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分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不断的分合之间,二者得以相互交融。”贵州苗族铜鼓舞、芦笙舞等各式舞蹈,都与苗族武术有着同源共本的关系。
苗族民俗节日较多,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民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其真实的写照。黔东南部分地区盛行过“苗年”,在农历的九月、十月、十一月的卯日或丑日举行,举行盛大的娱乐活动,有踩鼓、芦笙舞等,跳芦笙舞时边吹边跳,伴有各种武术动作,体现了武术与音乐的结合。而“踩花节”则是苗族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开场当天要举行跳芦笙、耍刀、爬花杆等文体活动。
而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赶年场或重大节日都有勇士表演。相传民族英雄吴八月打响反清第一炮就是利用“刀梯会”聚集苗民起义的。上刀梯技术难度大,急需要耐心,更需要较强的武术内功。苗族上刀梯是苗族传统武术中功法的集中体现,是杂技与武术的完美结合。
除此之外,在各种丧葬仪式上,苗民为了表达对死者的缅怀之情,边跳边唱,以武祭丧,以示敬意,体现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在贵州从江,在苗民的葬礼上,为表示“孝道”,“由一人鸣炮在前,另一人持刀表示开路护关,再由数人分别提“火笼”、抬牛鼻、猪蹄等殉葬物,表示为死者赶猪牛。”持刀开路的人是苗族的武士,做各种武术动作,以示为死者保驾护航。贵州苗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在其逐渐汉化的今天,通过武术与民俗的结合,回归传统,实现民族认同,对于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显得尤为珍贵。
4.4 训练体系的“打练结合”
传统武术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苗族民族传统武术也不例外。在训练的形式上,除了有各式习练套路之外,更有许多拆招练习和增强功力的气功练习。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苗族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的训练体系。
苗族先民习练武术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一是首先运用传统苗拳的基本功法教人,进而将这些基本功法依照传统方式排列组合成一些传统的基本招式,并力争创造性地排列组合成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招式或新的套路,……其二是在第一次飞跃的基础上,开展对‘净’、‘度’、‘堂’的操练,而变‘本能’为‘本领’,把‘体力’转换为‘功力’”。这就是苗族传统武术的“打练结合”。
“打练结合”遵循武术技能规律,是传统武术实战化的要求,是苗族传统武术家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典训练模式。在竞技武术“打练脱节”的今天“,打练结合”的训练模式对于有效地继承和发展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显得尤为珍贵。
4.5 沿袭传统
贵州山地环境限制了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播领域。王阳明说:“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据传,刘基在游览贵州且兰黄平后也感概“: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复杂交错的山地阻碍了古代先民的出行和武术传播,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使得贵州苗族传统武术长期沿袭着传统,几乎没发生过大的变化。
首先,贵州苗族世居高山、丛林中,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与外界进行武术交流是相当难的。在某种程度上,山地成为阻碍苗族传统武术与外界交流的天然屏障。这使得贵州苗族传统武术在技术上自成体系,别具一格。与外界交流的缺乏,客观上使贵州苗族传统武术长期保持着原生态民族特色。
其次,中央王朝对贵州苗族始终保持着民族高压政策。为了限制苗族的发展和抵制苗族的反抗,中央王朝甚至在西南边陲修建了南长城———“苗疆”边墙。“边墙也可以看做是对苗疆的一种双重封闭。对于处于双重封闭环境下的苗疆,根本不可能吸取外来文化,对于苗族武术文化来说也是一样,因为受到如此严密的封锁,就很难与其外界的武术文化进行交流,只能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自身的重复性循环发展。所以直到今天,在苗族武术的身上,能清晰地找到其不同于其他民族与地域的文化元素,同时苗族武术文化也是最原汁原味的地域民族武术文化的一种代表。”所以,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从萌芽到成熟,受外界影响极少,尽管有清朝张秀眉吸收了少林、武当等派的拳法,但传统武术文化主体仍是苗族传统武术,总体来看,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一直沿袭着传统。
结语:综上所述,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在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作用下,表现出了与中原武术文化等独特的特点:技术上的山地特征、传承上的封闭性、民俗性、训练的“打练结合”、沿袭传统。通晓这些主要特征,是我们把握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冯胜刚. 独特的贵州苗族传统武术 [J]. 当代贵州,2010(20).
[2]贵州省民委等.贵州少数民族武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3][4]杨近文,杨敦慧.贵州苗族武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5]张濒化.云南文山苗族武术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7]刘铁梁.标志性文化与昆仑文化[A].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49.
[8]同源与殊途:武术与舞蹈的文化之路[J].搏击·武术科学,2007(6).
[9]苗疆风情网.苗族葬礼习俗[EB/OL].
[10]吴曙光.试论苗拳[J].贵州民族研究,1990(7):33-40.
[11]徐泉森.苗族边疆对苗族武术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2011(4):23.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发展是全民族共同关心、关注的大事。武术源于农耕社会,历史悠久,拳种繁多,以家传或师徒传承形式,依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是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因此具有人...
自古以来的大部分时期,武术就只有少部分人所有,民间习武一直被统治者严厉禁止,一些人不得不转入地下进行练习。在艰苦寂寞的环境下,通过长期的磨练强大自己;在中国农耕文明社会背景下,形成了独有的封建宗法制,武术仅在门内相授,还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体用”通过概念和思想的形式融入武术体系,丰富武术理论,进而引导武术的发展,其对武术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同时,武术本身的特殊性也为哲学体用思想提供了技理上“在在皆是”的文化参照,以小见大,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方...
茶学思想所倡导的德、静等理念, 都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诉求。所以, 如果我们能够将茶学思想与传统武术文化相结合, 其必然能够优化该文化的传承机制, 并且造就持续性影响力。...
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尤其是在今天,导引术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对于增进人们身体健康与治疗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导引术的起源问题,学术界...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由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发布的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传统武术项目28项,足以看出传统武术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整个传统武术体系来...
1安顺地戏中的武术文化现象:和而不同在我国的贵州省安顺地区,目前尚存古老的原始傩剧---安顺地戏.地戏因其古朴粗犷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人文内涵,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称其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对于安顺地戏,除了其独特的粗犷之美之外,更让...
1引言关于记忆,哲学心理学家HenriBergson(1896)最早出版了相关研究着作,他认为,记忆是通过一定的事件和个体表现相互作用诞生的[46]。HenriBergson关于记忆的论着引起了Durkheim的关注,Durkheim认为,仅仅关注个体记忆是存在局限性的,他建议群体用传统的仪式...
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时代的需要与发展武术逐渐成为一种代表中国的特殊文化符号。武术的继承与弘扬,首先必须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武术起源于日常生活,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积累,武术的功能与技术日趋完善。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迅...
2文献综述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功法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代表。是中华古国所特有的,它们有着完整的传承体系以及神奇的功效,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主要从象形拳和五禽戏动作原理与锻炼功效方面着手去查找国内研究现状相关文献,并参考象形、仿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