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尼采与叔本华美学理念与西方形而上思辨美学大相径庭。二人把美学放置于哲学背景中,将人在“意志”驱动下展示出本真存在,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从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二者不同。
关键词: 美学; 哲学; 审美; 意志;
文化传播能把美的思辨更好展现在大众眼前。关于美的阐释,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本质,意志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欲求冲动,显着特征就是生存,这就是唯意志论。叔氏认为,摆脱欲望掌控的根本办法只有摆脱意志。摆脱意志,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即走向死亡。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意志消亡,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无瓦之基,世界就是“虚无”。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走向否定一切的极端xuwuzhuyi。尼采承继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理论,尼采认为叔本华理论在逻辑上不十分明晰: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本质,就应当是永恒,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随之产生,正表明自然界本身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尼采提出本体论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注入创造、奋斗的积极意志。坚定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价值标准,用它来衡量人类一切精神文化价值,对传统基督教文化与现代生活透彻反思。所谓真理、道德、审美等,都只是为意志坚定服务的工具,是意志为自己目的而创造的。任何提出的理论,无论是否经得起论证,只要能满足意志坚定需求,那就是真善美。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实现“价值的转换或重建”。这种思想同叔本华的结论本质上相同,但尼采从主观上,想要赋予该结论一种更加乐观与科学的色彩。
1 、艺术是人生的救赎
文艺美学是尼采与叔本华思考哲学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自然而然成为二者美学思辨的重要层面。对待人生,叔本华观点之一:人生即苦。人如何才能摆脱苦,除涅磐这一彻底解脱,暂时的解脱办法依赖于艺术,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艺术活动对理念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或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规律外的纯粹“直观”,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避免为意志奴役之苦。这种对理念的直观就是审美。在审美观照中,作为观照主体的个人暂时忘记自己,忘记自己的意志,或说忘记一切烦恼,而仅作为纯粹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也就达到对人生痛苦的暂时忘却,进入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叔本华称这种审美境界为“自失”,即主体“自失”于对象中。审美观照中的主体,已与客体对象合二为一,忘却自身作为客体的成分,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主体。这种主客体水乳交融的认识活动也就是所谓审美“观审”。生活中的痛苦可为艺术审美的愉悦所淡忘,艺术是“人生中最令人愉快和唯一纯洁无罪的一面”。尼采更明确肯定艺术对人生价值的升华。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或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在于人生的悲剧性。把人生看作是一种悲剧艺术,虽然人生中充满坎坷,但在同苦难抗争中,会体尝生命的美好。个体生命的毁灭,本身也是生命意志肯定自身的一种形式,是人生的悲剧美。尼采将人生视为一种悲剧艺术,认为艺术的实质植根于人性中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冲突。尼采认为这两种精神既是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不过其是相互独立的。
艺术是解决人生矛盾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一种,尼采与叔本华均认同此观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或者说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现当代西方美学十分关注的问题。艺术与审美代表了人的感性方面,可以成为一种颠覆的力量,挣脱社会对人的束缚,使片面的人成为立体的人。叔本华、尼采强调将艺术作为解决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的重要途径,视审美为弥合现代社会分裂的强大粘合剂,至此重新找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性。
2、 悲剧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是展现美的功能之一
唯意志论美学论述中,就艺术对生命和意志的作用而言,叔本华和尼采都将旋律定在肯定、欢快的基调上,但不同的理论也路现双歧。一个是用通过肯定艺术而否定生命,一个则以通过肯定艺术从而肯定人生。从人生即痛苦的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悲剧“在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回的失陷”等。悲剧暗示的是人生本来性质,展现的是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人们要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必须舍弃一切欲求,灭绝生存意志。悲剧的作用正在于能够向人们揭示出这一点。“所以在悲剧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在漫长斗争与痛苦后,永远放弃了此前热烈追求的目标,放弃人生一切享乐;或是心甘情愿的放弃一切。”人生而有罪,而“悲剧的真正意义是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悲剧把个体生命的痛苦与毁灭显示给人看,作用是使人看穿作为现象的个体生命及其欲望的徒劳无益,进而看穿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即宇宙生命意志的虚无性和自相矛盾,从而清心寡欲,放弃整个生命追求。
针对悲剧功能,尼采认为悲剧的深层心理基础是酒神精神,酒神精神要人们相信生存的永恒乐趣,不过不应在现象中,应到现象背后去寻找这种乐趣。激起审美快感的不是现象,是悲剧在现象背后向人们展示的永恒生命的欢乐,正是它给人类以形而上的慰藉。悲剧演出虽然是毁灭、死亡,但肯定的却是超越死亡和变化之上的生命的胜利。与叔本华悲观主义相比,尼采阐述了积极进取的美学观,即面对艰难困苦敢于直面人生,肯定生命所必然包含的个体矛盾、灾难和毁灭,显示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尼采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彻底颠覆具有创新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面对矛盾复杂的世界,片面强调艺术和审美对人的“拯救”与“超越”,很容易使人陷入空想而导致悲观主义。事实上,尼采主观上极力要赋予他的理论以一种乐观的色调,但骨子里并未彻底摆脱悲观主义。“为了生存,我们需要谎言……为了生活而需要谎言,这本身是人生的一个可怕又可疑的特征。”艺术是谎言,悲剧也不例外。
3 、二者哲学思想对美的讨论
叔本华与尼采,均是从人的自身去寻找人生和世界的意义,是从人自身去探寻美的本质。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性,“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体性”。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处于主客体水乳交融的审美“观审”状态中,作为观审对象的纯粹客体——理念才是美的。“当说一个对象“美”的时候,意思是说这对象是审美观赏的客体,这又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看到客体就把人变为客观,意识到的已不是个体本人,而是纯粹无意志的认识主体;一方面,人在对象中看到的已不是个别事物,而是认识到一个理念。”理念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更准确的说,美是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也可说美是意志的完美的客体化。现实中,各类事物美的程度不同,是理念等级不同,或说是意志客体化的完美或不完善所致,理念等级越高,即意志客体化越完美,体现它的个别事物就越容易使人作纯客观的观照,这种事物也就越美。叔本华认为,从无机自然界、植物界、动物界到人,它们的理念在等级上越来越高级,意志的客体化越来越完美,故人比其他一切事物更美,体现人的本质是艺术最高目的。叔本华将美和意志、美和审美有机联系,形成独特审美理念。尼采阐释:“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真理上建立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第一真理。”人是美的唯一原因,人又是充满着欲望的意志坚定;美不是无利害关系的无欲静观。他把意志坚定看成人的本能积聚,得出结论:美和丑的前提极其丰富地积聚在本能中。丑被看作衰退的一个暗示和表征”,美则是生命本能和强力意志蓬勃高扬的暗示和表征。凡有利于提高生命力的对象,人便作出“美”的判断,反之则作出“丑”的判断。
结语:
综上所述,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对西方现当代美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两位哲学家对美的哲学思考与探索,已使文艺美学远离神秘幽谷进而走向公众视野,为大众学习者与文艺工作者所认知。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理论开始将“形而上”的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无意义的假命题而摒弃,是世界文艺美学研究的一次重大转折,实际上这种转折在叔本华、尼采开始就已经展开思考与论证。
参考文献
[1]试析尼采的“永恒轮回说”[J].杨茂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2]尼采早期悲剧理论浅析[J].袁庆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3]“xuwuzhuyi:尼采与马克思”会议简报[J].连杰.现代哲学.2014(01)
对于美术作品的研究,多数文章采用单向的研究方式,如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及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比较。笔者认为《美的历程》在研究方式上较其他着述不同,它以美学规律形成的现实因素为切入点,整体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格调,笔者对于其美学研究方法有以下认...
真正的笑只属于人的范围,它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也蕴藏着多方面的内容,每一种笑都是特殊的,不可一而概之。不管何种笑、何人笑、笑何人,要分析表象之下的本质意义就必须放到笑的发生环境中去,顾全各方因素,方可见其特殊性。...
一、崇高与优美的美学起源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论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这一时期还并未将崇高与优美分而论之。崇高的概念形成在古代的修辞学之中,在希腊文中崇高也被称之为高度庄重雄浑,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十分流行的术语。但是在这一时期,崇高...
“隐秀”与“幽玄”这对中日古典文论范畴, 它们的相异性根源于两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幽玄”范畴的源头虽在中国, 但在本土的美意识发展深化的内在要求下, 该范畴被赋予了多种含义, 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对此认识也不尽相同。...
一、引言悲剧艺术是人类探索存在起源和经历痛苦生活的产物,标志着人们试图确定自我存在和高尚价值.因此,悲剧的审美价值往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高贵美.当人们的生存面临着压倒性的优势的公然否定时,他们仍然坚持斗争,直到丧失抗争力,以展示人类的崇高和尊严...
《谈美》一书是朱光潜在1932年于留学期间写成的一本书,在这部篇幅并不巨大的书中,他并没有用一种严肃的学术语气,而是用一种更像朋友间畅谈的口吻,力求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去解释他所坚持的思想。《谈美》可以看成是朱光潜庞杂文艺美学思想...
文学批评从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一路走来,经过了实用说、表现说,虽然每一种理论都足以对一般的艺术进行令人满意的批评,但无可否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都只考虑了艺术品和其外在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理论家们才开始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艺术品本身具有...
李渔,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浙江兰溪人。原名仙侣,字谪凡,又字笠鸿,号天徒,又号笠翁,别署觉世裨官、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李渔是明末清初着名戏曲家,小说家,文学家。李渔61岁时着作出共六卷的《闲情偶寄》专着,具体...
在数字阅读日常化的今天,网络文学已形成较大的阅读市场,正在创造新的文学美学,并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网络文学出身、业态等特殊性,其审美特征中暴露出的价值偏离已引起业界关注,若不能做相应调适,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一、网络文学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可以从艺术类型与审美特征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秦汉艺术的主要类型是宫殿建筑、陵墓雕塑、汉画像石以及汉赋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要类型则是音乐、绘画(人物与山水)、园林、书法、诗歌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