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术作品的研究,多数文章采用单向的研究方式,如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及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比较。笔者认为《美的历程》在研究方式上较其他着述不同,它以美学规律形成的现实因素为切入点,整体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格调,笔者对于其美学研究方法有以下认识。
一、以现实因素为基础的美学规律研究
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规律依附于作品而存在,尽管我们知道文艺作品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但往往在研究过程中容易感性深入,而难以理性分析。也就是说,容易以专业角度分析作品“技”的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研究,《美的历程》恰好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美的历程》一书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作为语境介绍艺术作品,用通感的方式让读者清楚同样一种文化、观念在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达,用艺术解释艺术固然可以,用文学解释艺术提供另一种思路理解艺术作品。作者在介绍魏晋文艺作品时,这样写道:“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新重视和流行……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争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段话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逻辑性地得出魏晋风度形成的语境,使读者理解魏晋文艺作品就更加直观。
二、以整体观念为主线的美学规律研究
如书中所说,唐诗宋词并非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具有唐宋特质的诗词才称得上是唐诗宋词,这种整体的概念贯穿全书,因此,整书的章节也不完全按时间来划分,而是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佛陀世容”“韵外之致”.拿“佛陀世容”来说,佛教艺术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时期绘画的特点以及宗教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反映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这两点都成为“佛陀世容”独立成一章的可靠依据,这种整体划分就是作者美学研究整体观的体现。
三、由审美积淀论所想到的
远古图腾多是由描绘具体对象转化为抽象符号,这就是审美积淀论所阐述的具体形象经过沉淀、去繁就简,寓于抽象符号中,可见绘画中的抽象语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提炼的过程。简洁与简单是截然不同的,毕加索的抽象画也符合审美积淀论的解释,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应如此,要经历去繁就简,否则会流于空洞的形式和庸俗。
四、《美的历程》对于教师的研究式教学、学生的研究式学习的启发
1.以现实为基础的教与学
文艺作品离不开社会生活,美术教师在备课时不得不注意到同时期的文艺作品,而不单单拿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做比较。拿宋徽宗的《文苑图》来说,画作所反映的宋朝审美倾向正印证了“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在对山西榆次老城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元代建筑内陈列的雕塑有牛头马面,而《美的历程》中写道:宗教发展到唐代已经逐渐世俗化,不再是以鬼神威慑群众,那么这个雕塑很有可能是后人陈列其中。
这种知识上的出入就可以是教学切入点,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保护文物?许多古装电视剧中会出现知识性错误,比如在居室中摆放唐三彩,这样以现实为基础的教学实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以整体观念为主线的教与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建议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根据档案中所记录的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这种学习档案不仅能够用于初、高中学生,对于大学生也有很大帮助,档案的建立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展示,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诗意课堂
《美的历程》重视意境风格的描述对于中国画教学也很有帮助。除了时空的对比外,教师可以通过欣赏相关诗词达到让学生理解画作的目的,而在理解了画作的基础上,诗词所表达的意境通过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两者互为补充。如“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对照孙位《高逸图》让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读诗,通过诗画的关联引出以诗作画的课堂训练,这是美术综合课堂的体现。
诗意课堂这一形式无论对美术还是语文课堂都是一种提升--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局限于语言的表达,美术语言同样可以传达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这样的综合作业可以请相关教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指导,无论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教师的专业素质都会因此而有进步。
综上所述,《美的历程》一书理论的高度、研究的深度都值得借鉴,提供给新课改背景下的美术教学以独特视角,启发笔者立足学生生活的现实,当然,整体又不乏诗意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期望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崇高与优美的美学起源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论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这一时期还并未将崇高与优美分而论之。崇高的概念形成在古代的修辞学之中,在希腊文中崇高也被称之为高度庄重雄浑,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十分流行的术语。但是在这一时期,崇高...
“隐秀”与“幽玄”这对中日古典文论范畴, 它们的相异性根源于两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幽玄”范畴的源头虽在中国, 但在本土的美意识发展深化的内在要求下, 该范畴被赋予了多种含义, 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对此认识也不尽相同。...
《谈美》一书是朱光潜在1932年于留学期间写成的一本书,在这部篇幅并不巨大的书中,他并没有用一种严肃的学术语气,而是用一种更像朋友间畅谈的口吻,力求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去解释他所坚持的思想。《谈美》可以看成是朱光潜庞杂文艺美学思想...
文学批评从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一路走来,经过了实用说、表现说,虽然每一种理论都足以对一般的艺术进行令人满意的批评,但无可否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都只考虑了艺术品和其外在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理论家们才开始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艺术品本身具有...
李渔,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浙江兰溪人。原名仙侣,字谪凡,又字笠鸿,号天徒,又号笠翁,别署觉世裨官、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李渔是明末清初着名戏曲家,小说家,文学家。李渔61岁时着作出共六卷的《闲情偶寄》专着,具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可以从艺术类型与审美特征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秦汉艺术的主要类型是宫殿建筑、陵墓雕塑、汉画像石以及汉赋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要类型则是音乐、绘画(人物与山水)、园林、书法、诗歌等;如果...
风流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精髓,它与四季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饰り是装饰的同义词,但在艺术和艺术工艺中被更多地理解为风流精神的视觉化。这一概念强有力地促成了公元10世纪日本风格的产生,也促成了当时和歌和假名字母的创作,日本本土文化的特性开始绽放。...
摘要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裔犹太人,20世纪享有盛誉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姆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对人的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幸福描绘出美好的蓝图。本论文试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弗...
结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兴会的内涵与其字面本义联系紧密。兴与会含义的发展也对兴会范畴产生了深刻影响。兴中情的出现使兴会得以确立,加之会中领悟侧重体验理解的部分又使兴会的审美内涵得到了深化。兴会范畴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深化于唐和宋,完善...
随着时空之远逐渐变得抽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将“远”作为艺术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精神理念和审美准则之一,由此形成了“远”这一审美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