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新韵: 宋生贵文艺评论选》是宋生贵先生新近出版的一部文艺评论着作(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4 月出版) ,通读此书,不仅能够管窥宋生贵先生已自成体系的对文艺美学尤其是内蒙草原艺术的深入研究,更能有山顶揽胜般对整个内蒙艺术领域的全局性观瞻。
相比起内蒙古本土的艺术创作,艺术评论似乎显得比较薄弱,这种现象其实在国内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宋生贵先生能坚守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进行文艺美学研究,并最终在草原艺术研究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颇为不易,《绿野新韵》则其成果之一。该着在内容分类上大致可包括三个部分,其一为对内蒙古本土作家、艺术家及其各个艺术门类作品的个案研究; 其二为对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媒介传播中的民族艺术传承、发展及变化的学理性梳理; 其三是关于草原艺术的学理建构。由此也可以看出宋生贵先生的文艺美学思想,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系在对大量内蒙古本土文学艺术作品的个案研究中,逐渐形成的金字塔式学理构建。再加上其本身为作家,进行过大量文学作品的创作,这种亲身的艺术实践,使他的研究更能抵达超越他人的深度和广度。
在对内蒙古本土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中,宋生贵先生的研究,跨越老中青三代。既有以戏剧《金鹰》成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超克图纳仁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也有依然活跃于文坛的里快等为代表的实力派战将,还有照日格图等为代表的 80 后新生代蒙古族作家。宋生贵先生在对大量内蒙古本土艺术家创作分析的基础上,很有灼见地指出,民族艺术创作发展的出路在于,必须将民族身份与兼容广纳结合起来,本土艺术家在创作中,既不能“因过分依赖自足性而造成封闭保守、因循守旧”,也不能因“迷恋外界与追逐新潮而丢失民族个性与民族身份”。而宋生贵先生对于蒙古族舞蹈、中国北方岩画、本土广播剧、蒙古族民歌等其他内蒙艺术门类的深入涉猎与研究,更是为其民族艺术、草原艺术美学研究体系的形成,拓展了视野与思路。
关于民族艺术,宋生贵先生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传媒大众化的背景下,对民族艺术也即少数民族艺术的审美取向,审美内涵的地域性特质及变异,乡土情结及当代际遇,审美接受、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创新机制中的生态化与整体化原则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系统研究,将民族艺术这一在人类文明及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但又正在边缘化的现象,置于整个的多元共生的艺术生态系统中考量,他认为,“地域性的民族艺术要在当代背景下获得良性的、不失主动性的发展,固步自封不可取,只求外在表现形式花样变化无关根本、特别是不可能实现持续和增值,而只有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藉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才可能使之不断焕发生机。”同时,在这种整体性的民族艺术的研究中,宋生贵先生的笔触逐渐延伸至内蒙古本土艺术的领域之中。这种延伸,看似范围上在缩小,但却是对此领域在大的开阔视野中的重新审视与系统定位,并为“草原艺术”的学理建构,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草原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其赖以形成的地域特征、民族文化及其丰富的艺术现象为基础与前提的”。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草原生态沃土,为其上生长的各个艺术门类,提供了重要的丰富的资源,使得对于“大自然的崇尚,对于英雄的崇拜,对于信誉、友情的珍重,对于骏马、牛羊的眷恋”,浓郁地渗透在内蒙古本土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类艺术形式之中,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从学理上建构草原艺术,“寻找并确认与之相适应的的理论视角与观念系统”,并“对传统艺术学与美学理论进行反思”,无疑是理论界必须面对的事。
宋生贵先生主张“以生态意识作为草原艺术学理建构的理论基点”,“兼容并蓄,多方面吸纳与整合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资源”,以文化自觉自信的态度,“逐步探索以草原艺术为标志、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美学体系”。
正是在对草原艺术的家园意识、民间特性、及其适时演进中的多重建构、生态整体观的视野、文化的自觉等问题的研究,使得草原艺术这一学理建构,在宋生贵先生扎根于传统文艺美学的学术追求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对内蒙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宏观的开阔的理论指引。从这个意义上说,《绿野新韵: 宋生贵文艺评论选》的出版,不仅仅是宋生贵先生本人文艺美学体系的成果展示,更为重要的,是内蒙古草原艺术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理论结晶。
第三章陆九渊文艺思想的理论构成通过前文的叙述,已经对于陆九渊的主体思想有了大致的把握,也对其文艺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陆九渊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向来缺乏较为系统的整理。我们知道陆九渊的理论成就以心学为主要依托,对文、道、气都有一...
文学批评从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一路走来,经过了实用说、表现说,虽然每一种理论都足以对一般的艺术进行令人满意的批评,但无可否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都只考虑了艺术品和其外在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理论家们才开始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艺术品本身具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可以从艺术类型与审美特征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秦汉艺术的主要类型是宫殿建筑、陵墓雕塑、汉画像石以及汉赋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要类型则是音乐、绘画(人物与山水)、园林、书法、诗歌等;如果...
风流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精髓,它与四季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饰り是装饰的同义词,但在艺术和艺术工艺中被更多地理解为风流精神的视觉化。这一概念强有力地促成了公元10世纪日本风格的产生,也促成了当时和歌和假名字母的创作,日本本土文化的特性开始绽放。...
“文如其人”作为文艺欣赏的一种方法,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过思考,但其作为在中国有着千年历史的重大命题,古人有着非常思辨的看法。...
第一章陆九渊文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任何重要的哲学、文学以及文艺思想的诞生都不是偶然发生的结果,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都必然与整个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陆九渊作为南宋重要的思想家,其独具一格的思想主张也一定与其生活的时代有着重要的联系。陆九...
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中的艺术思想与审美理想是当时背景下民族理想、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处于明中后期的中国在艺术上与思想上也正经历着艺术革新、思想解放的碰撞、荡涤与变革。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社会的自我批判总是在其自身尚未达到崩溃但矛盾又已充分暴露的...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线性思维模式与西方音乐和声纵向发展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单一流动的曲线中,透过音色变化所呈现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音乐审美的主要特质。中国乐器在音色上的强烈表现特质,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如笛声的清晰嘹亮,又如中国...
从文艺美学提出之时,作为跨学科、边缘学科的文艺美学,成为文学理论界争论的一大焦点问题之一。文艺美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性学科,学科的归属是否妥帖,学科的研究范畴如何定义,诸如此类的学术问题至今仍无确切定论,而其探讨争论的过程却有助于我们对此门...
一、汉语言文学的特征。(一)汉语言文学概念。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是涉及到人文社会方面学科内容的一个专业概念。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文字产生到如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语言也在漫长的时间下不断演变进化,最终形成了我国通用的语言--汉语,并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