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艺术言语感性美与人的生理感知联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08 共2168字
论文摘要

  艺术言语中的言语感性美层面与人的生理感知联系密切,认识这种联系对于做好相关美育工作有较大帮助。

  首先,从语音来看,过强或过弱的语音都令人的耳膜难以接受,只有那些由一定频率构成的有节奏的和谐声响,与人耳的鼓膜振动、人体内部的血液循环、脉搏的跳动等生理机能相适应,这样的声响对人类来说才是一种悦耳之声,也才是美的。有科学研究证明,人的遗传密码中隐含着优美旋律。“日本学者林建志和宗像信生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终端输入一种大肠杆菌的遗传密码时,给每个碱基字母标定一个音符:G标‘2’(re)、C标‘3'(mi)、T标'5’(SO)……按其碱基序列谱成了旋律,打奏出来的竟是一首乐曲,优美动听。世界第一支遗传密码乐曲诞生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戴马同音乐家合作,录制出了《遗传密码组曲》。英国人谱写了《遗传密码变奏曲》,公开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音乐大师感叹,称他为‘大自然制作的音乐’。”

  “这就难怪人们对高级的言语美的成品——诗,都愿意朗诵、喜欢朗诵了;这就难怪人们对顺口溜、对子和一切音调优雅、节奏和谐的话语(还要有意义)都愿意听、喜欢听了。或者可以这么说,人总是要把有声的语言序列千方百计地‘谱成音乐’,即使谱不成音乐,也要将声音编排得尽量悦耳一点,将其节奏编排得尽量和谐一点。”因而,美育工作者在言语美育中决不要忽视了优美语音的重要作用。

  其次,就言语中的形象来看,虽然言语形象以较抽象的语音和文字形式存在着,同真实的形象隔着一层“纱”,但它让人想象、联想到的形象所产生的感受,却与真实的形象所产生的感受无绝对差别。就文学言语来说,极重形象描绘的诗歌、小说就要运用到绘声、摹形、拟声、表味、显气等词语,创造出事物怡人的面貌,使人产生视觉、听觉、味觉等生理上的快感,由此激发人的审美快感。比如:文学言语中色彩词调配适当,则能使人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在摹形方面文学言语也是注意到了接受者的生理感觉的。

  比如《诗经·卫风》中有一章描绘人的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螓首蛾目,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很显然,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喻词,而独用这些?首先就是考虑到只有用这些喻词刻画出来的这种形态的美,人才能产生适宜性的冲动,然后才能上升到审美快感阶段。再说文学言语“味”的问题。有人认为,以“‘味’论‘艺’,是中国古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味’因而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术语的范畴,这是与中国古人的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的,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和文化精神。”“《文心雕龙》中提及的有‘馀味'’遗味‘’道味‘’义味‘’辞味‘’精味‘等一系列名词性术语、概念,都涉及对’文‘(主要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的品评和美感的分析,特别是’馀味‘等可谓是纯粹的美学范畴,对后代有重要影响;还有作为动词用的味,’讽味‘等较为明确地在审美的意义上加以使用的。”而这种“味”就“源于人们对美食的品尝体验与’艺术‘鉴赏具有审美’通感‘的心理”。

  臧克和在其专着《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里,考察到“’美‘字字源取象的深层历史背景,当是初民对生殖的渴望,繁衍的崇拜”,它有着体态视觉的“丰肥”和饮食味觉的“甘味”之义;同“美”密切相关的“善”在今天看来是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事实上,从语源方面来看它同这里提到的“美”有联系,也是有着与饮食有关的鲜美之义;总之,我们这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同“美”字字源、语源考释到的内涵是相应的,即对“丰满充盈”的形态、“生机盎然”而繁衍不息的生殖能力、味美可口的东西极为欣赏。

  再次,就言语中的情来看。情是人内心的一种兴奋状态,“中国古代心理学一般把’性‘与’欲‘视为人和动物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而’情‘则是’性‘与’欲‘由静而动的衍生物。”

  有人认为,对于审美情感而言,从发生学的角度把情感的产生、发展同民族特有的生理构造(如中国人右脑发达,整体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联系起来进行深入考察,可以对不同种族的人们的审美情感有更深的认识,这是有道理的。言语美当然要引起欣赏者的恬适情绪,这样才能产生审美快感,这是无法否认的。

  作为美育工作者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言语审美快感中的生理感知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积极、健康的审美体验有着紧密联系。如果学生长期被关在学校里,致使他们与学校外的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无缘,学生接受的审美体验种类稀少,深度见缺,成畸形方向发展,则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美的言语就难以产生应有的审美体验。语言来自生活,也终将为生活服务,而生活不等同于抽象的“法则”“规律”“特征”等,它有着丰富的感性内容,能对人的各种感官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学生长期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校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内,则美的环境中的丰富的感性内容就难以体验到,言语之美也就难以感受到。因而,深入生活,到美丽的自然中去,到多姿多彩的社会中去,使自己的感知觉得到全面刺激,才能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自然对于搞好美育工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2]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24,21.
  [3]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8.
  [4]陶礼天.奇异“味”与小说的审美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6]梁一儒.宫承波.审美情感发微[J],文艺美学研究(第一辑),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艺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