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康德哲学以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三部批判为核心并且三部批判呈逐级递进关系.而 《纯粹理性批判》 作为后两大批判的基础是一本西方哲学史上经典的认识论着作.在此书中康德划分了认识的三个阶段,即感性、知性和理性,并且认为每种认识都有先天的基础,在感性中就是时间和空间,在知性中就是十二个纯粹范畴,在理性中就是先验理念,在此之上阐明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本文探讨的是先验感性论中非常重要的"直观"概念,全面而清楚地认识"直观"概念有助于深刻领会先验感性论的思想主旨.但是在笔者看来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少,并且只是在三大批判体系内对此进行浅层的阐述,没有结合现代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此进行更深入的说明.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回顾"直观"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由来,接着说明 《纯粹理性批判》 中"直观"概念的实质,然后展开对感性直观、经验性直观、感官直观、想象力直观、知性直观、内直观、外直观和纯粹直观九种直观的阐述,进而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引出"理解"的定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提出了通过感觉和理智两种不同的途径去把握真理.感觉是通过人的五官获得对外部事物的认识的方式,理智则是运用概念达到对外部事物的共相、本质的认识的方式.不同的哲学家承认人具有两种认识方式,只不过在获得真理的途径上侧重点不同.例如赫拉克利特就认为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本质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认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感觉去获得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非常重视感觉并且最早提出感觉的可靠性问题.与此大为相反的是巴门尼德,他甚至否认了通过感官的认识方式能够把握真理,而只诉诸理智,"他以理性为真理标准,宣称感官是欺骗我们的".〔1〕然而,对感觉和理智两种认识方式最经典的表述当属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思想巨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把认识的对象区分为可感的世界和可知的世界.对于前者,由于它处在变化不息之中,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意见;对于后者,由于它是真正的实在,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理智获得真理.通过感官,我们不能认识真理,由感官刺激引起的感觉最多作为一种刺激,通过这种刺激,心灵通过回忆来获得理念 (真理).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他对认识方式做了进一步的区分,认为有感觉、经验、理性三种认识方式.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感觉的重复产生出记忆,记忆就构成了经验,但是经验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要认识真理就必须借助于理性.这种争论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经验派和以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派.洛克认为:"我们底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2〕他把经验划分为感觉和反省,与此同时洛克并不肯定通过理解得来的知识是否是对外部事物性质的正确反映.这种观点任其发展下去,逐渐否定理智的认识,把一切知识仅仅归结为感觉,最后以休谟的把所有知识归结于印象和观念的怀疑主义为顶峰.另一方面理性派的笛卡儿认为从"我思故我在"的前提出发,通过理性的推演就能够获得真理."我们的感觉常常欺骗我们,感官只能得到个别的、片面的知觉,只有理性才能获得普遍的、必然的认识."〔3〕笛卡儿的这种观点在斯宾诺莎那里得到了继承,最后发展成为莱布尼茨哲学的基础.
康德正是在调和近代经验派和理性派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认识论.在 《纯粹理性批判》 的导言中他就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不能置疑的."〔4〕紧接着他又认为:"虽然我们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发生出来的."〔5〕进一步说,康德把知识分为两种成分,第一是概念,人们是通过纯粹范畴来想到一个一般的对象的;第二是直观,一般的对象是通过直观被给予出来的.知识成分中的直观和概念是对西方哲学史上感觉和理智两种不同认识方式的继承,但是他的直观的涵义又是不同于哲学史上传统的感觉的.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就指明:"知识和对象发生关系,无论在什么方式上或用什么方法,其直接的关系是通过直观的."〔6〕《纯粹理性批判》 中的对象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自在之物,由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形成的表象是出现,这是对象的第二种含义,第三种含义则是先验对象,也就是等于X的某种一般的东西.而这里的直观对象指的是自在之物.自在之物与出现 (有的地方翻译为显现) 是先验感性论中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体现了康德的不可知论立场.
直观就是感性直观,而感性又称直观中的表象能力,是主体受到自在之物的刺激这个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这个能力.在 《实用人类学》 中,康德指出它不同于一般的感觉而包含感官和想象力两部分,感官是对在眼前的对象的直观能力,想象力是对哪怕不在眼前的对象的直观能力,于是感性直观作为人所仅有的直观方式就包含感官直观和想象力直观.
感官又被称为外感官,人的感官有五种类型,即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它是人体体表的皮肤依靠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去感受外界的感觉.康德认为它是五种感官之中最为重要并且是惟一直接有关外部知觉的直观方式,其教导也是最可靠的.视觉是眼睛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经神经中枢的相关部分进行编码加工和分析后所获得的主观感觉.人通过视觉感知物体的大小、亮度、颜色、运动状态等绝大多数来自外界的信息,康德认为它接近于一种纯粹直观.听觉是声波作用于耳朵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以至于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在重要性上,它是仅次于视觉的.味觉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舌头、咽喉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有苦、咸、酸、甜、鲜味五种味道.最后,嗅觉是发散于空气中的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进而引起的感觉,相比于味觉,它的感受距离更远.一个外部对象在与这五种感官的关系上既可以是认识的又可以是情感的.例如这块草坪是绿色的,它是一个认识上的判断."这块草坪的绿色让我感到愉快"是属于情感上的享受,在感官中使人感到喜欢的这种情感就称为"快适".触觉、视觉、听觉三种感官作为感性直观对于外部对象的认识要比被激起快适的情感有更多的贡献,也就是说触觉、视觉和听觉在认识上有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三者上一个人很容易和他人形成一致的意见.与之相反,味觉和嗅觉是在快适的情感上有更大的作用,每个人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味觉感受和嗅觉感受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两者的主观性要大于客观性.鉴于 《纯粹理性批判》 的"直观"概念是认识论范围内的一个术语,因此,要从认识的角度而非快适或不快适的角度来理解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这五种感官直观.此外,经验性直观与感官直观是同义的,而作为外感官形式的外直观就是空间.康德指出:"当我们被对象所刺激时,对象在表象能力方面所得的结果,就是感觉."〔7〕而人作为感官的存在物只能通过它的五种外感官去接受这种感觉,"通过感觉与对象有关系的直观称为经验性的直观",〔8〕于是实际上经验性直观就是感官直观,是人身上所特有的直观方式的不同说法.最后,在第一批判中经常出现的另外一个术语:"外直观".对于它,"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基础的必然的、验前的表象",〔9〕"那么怎么可能在心灵里有一个先行于对象本身的外部的直观,并且在这个直观中关于这些对象的概念能在验前得到确定呢?"〔10〕"因而只有在这个直观是一般外感官的形式这个限度内才能如此."〔11〕因此,外直观就是外感官的形式即空间.
顾名思义,想象力是一种形成形象的能力,它作为感性能力的一种但与感官不同在于能够把一个不在眼前的对象表象出来.有再生性 (复制) 的想象力和生产性 (创制) 的想象力两种类型.前者是能把一个先前已有的直观表象重新带回到意识中来,它可以形成显象、复象、预象三种表象.显象是直接的形象生成,例如看到一个熟识的朋友的侧脸就会想到他的另一侧脸;复象是再生的形象生成,例如看到一根枯木就会想到燃烧;预象是预期的形象生成,例如看到春天播种幼苗就会想到秋天收获稻谷.因此,也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些事件,就不可能形成显象、复象、预象这三种表象,"想象力的再生综合则只有依据经验性的条件".〔12〕后者从感官的经验中汲取素材并且重新组合这些素材形成独立于经验的表象的"新"的形象,因此,被称为生产性的想象力."想象的形成能与给直观以形式的形象力相区别,它能在没有对象在场时, (从感觉材料中) 或者通过虚构,或者通过抽象形成形象."〔13〕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中指出了生产性想象力在审美领域具有一种自由而合规律的运用.纯粹审美判断有鉴赏判断和对崇高的评判组成,在对美的和崇高的事物做评判时运用的是生产性 (自由) 的想象力.首先在鉴赏判断中,生产性想象力是没有概念而图型化的,因此,它是自由的,并且在其中,想象力以其自由而知性凭其合规律性在彼此激活的感觉上产生出鉴赏判断的情感根据,所以鉴赏判断是把这个想象力归摄到知性之下.其次,生产性想象力在鉴赏判断中是能够对一个知性的经验性对象完成领会和统摄两个行动的,但是当这个对象变成超验的时,那么生产性想象力的统摄却是无法将其包括进一个直观整体的,这个对象对于知性来说太大了,因而就转向了理性,从而就完成了从美到崇高的过渡.所以想象力作为感性能力的一种,要么通过联想 (再生性想象力) 形成显象、复象、预象三种直观表象,要么通过创制 (生产性想象力) 形成想象、成象和拟象三种表象,并且生产性想象力在审美领域具有自由而合规律的运用.此外,知觉、内感官和纯粹的时空直观是想象力活动的结果.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 的第一版先验演绎中从下至上提出想象力的三种综合活动即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和概念中辨认的综合.想象力直观中领会的综合又简称为领会的综合,是指"为了直观的统一体可以从这种杂多发生出来 (像在空间的表象所需要的那样),就必须首先把它概观一遍使之被抓在一起的活动".〔14〕这种活动的结果就是知觉,"当想象力的活动是直接以知觉为目的时,这种活动我就称之为领会".〔15〕现代的组织行为学也证实感觉和知觉是人的认知的起点,并且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组织行为学从经验心理学立场给感觉和知觉下了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换句话说,只有当对某一事物形成整体的认识时才能从对这事物的感觉或出现上升到意识中来形成知觉.而"这种意识通常称为内感官,或称经验性的统觉".〔16〕康德在 《实用人类学》 中是这样来描述内感官的:"内感官是在他被自己的思维活动所激动时,对他所遭受的事情的意识.它的基础是内直观,因而是诸观念在时间中 (不论同时还是前后相继) 的关系."〔17〕由此可知,知觉和内感官是在想象力的活动中产生的.与外直观相应的内直观作为内感官的基础或形式就是时间,"时间无非是内感官的形式,即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内部状态的直观的形式".〔18〕作为外直观的空间和内直观的时间统称为相对于经验性直观的纯粹直观,并且认为这纯粹直观是生产性的想象力的表现.有直观无论是纯粹直观还是经验性直观才有综合命题,但是康德要解决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只能求助于纯粹直观,因为经验不具备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性.于是在时间和空间两种纯粹直观的基础上,他说明了纯粹数学和纯粹几何学的可能性.
康德的"直观"概念的最后一层含义就是知性直观.他把知识分为直观和概念两个互不相同的要素,并且如果只有概念而没有与之相应的直观或者只有直观而没有概念,都不能产生知识.直观和概念分别属于感性和知性的能力,但是作为感性能力的直观是怎么能和知性结合在一起形成知性直观的呢?感性直观作为一种派生的直观依赖于外部对象的存在,"这种直观不是本源的,也就是说不是本身就能给我们以其对象的存在的直观---按我们所能判定,这是一种只能属于原始存在者的直观方式".〔19〕这种属于原始存在者的直观方式就是知性直观,"这种直观是派生的直观,而不是本源的直观,因而就不是知性的直观".〔20〕知性直观与感性直观相对应,康德设想这样一种只有上帝才具有的直观方式是为了把本体概念从消极意义变成积极意义,"如果我们所谓"本体"是指一个就其不是我们感性直观的对象,因而抽掉了我们直观它的方式的东西,这就是在消极意义上的本体".〔21〕但是如果把本体理解为知性直观的对象,这就成了积极意义上的本体.于是在概念分析论中提出的知性的十二个纯粹范畴就能应用于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在思维层面上的本体,从而就意味着本体可思不可知,而与本体对应的那种直观就是知性直观.因此,自在之物、本体、知性直观和思维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四个概念.知性直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创造性,因为知性的自发性思维带上了直观的对象性,那么它也就成了一种能够直接通过思维而将对象创造出来的能力.但是既然作为自在之物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提供的是质料并且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形式,知性所提供的只是综合统一性或纯粹范畴而已,因此,可以推知知性直观所创造的对象是一种只具备联系或综合的东西,它并不具备质料和时空.正是因为知性直观的创造性,所以它被称为一种"本源的直观".但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只是感性直观,知性直观是我们不具有的,甚至连它的可能性也是我们不能理解的.
在理清了 《纯粹理性批判》 中感性直观、经验性直观、感官直观、想象力直观、知性直观、内直观、外直观和纯粹直观这九种不同含义的直观概念之后,就可以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给"理解"下一个精确的定义.理解就是把感性直观纳于概念之下,此处的感性直观既可以是感官直观又可以是想象力直观.但不论是感官直观还是想象力直观,其所产生的直观表象具有各自的特点.首先,如果直观是感官直观或经验性直观,那么在主体身上产生的表象就是知觉而与概念相对应并且该表象具有一种客观有效性.其次,如果是生产性的想象力所创造的"新的"直观表象,那么与这个概念相应的直观表象就会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和虚构性.最后,如果是复制性想象力带回的一个直观表象,那么与这个概念所对应的直观表象依旧是经验性的,实质上与感官直观一样.此外,康德在 《实用人类学》 一书中阐明了"经验"的本质,"这感性直观当其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因而成为感性知识时,就叫做经验".〔22〕所以个体的理解能力是与他的经验呈正相关关系的
总而言之,康德的"直观"概念是对西方哲学史上"感觉"概念的扬弃,它实质上就是自在之物与出现的中间环节.人所具有的直观就是感性直观,它包括由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组成的感官直观或经验性直观以及可以形成显象、复象、预象、想象、成象和拟象六种直观表象的想象力直观.内直观就是时间,外直观就是空间,纯粹直观就是时间和空间.知性直观作为一种本身就能给我们以其对象的存在的直观与积极意义上的本体概念相应,它是人类不具有的,甚至连它的可能性也是我们不能理解的.而在此基础之上的理解就是把感性直观纳于概念之下,个体的理解能力是与他的经验呈正相关关系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 [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49.
[2] 洛克.人类理解论 (上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68.
[3] 笛卡尔.谈谈方法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X.
[4] [5]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
[6] [9] [14] [15] [16] [18] [2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66、133、146、74、285.
[7] [8]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
[10] [1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8.
[1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4-145.
[13] 转引自Rudolf A.Makkreel:Imag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kant [M] .1995:13.
[17] [22] 康德.实用人类学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5,53.
[19] [2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9.
一、19世纪的科学论从年代学意义上讲,19世纪起于18世纪的最后之年,终于20世纪开始的第一天,它属于历史学时间中的某个具体的之间。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与年代是历史学这门科学的事质领域得以标画并保持的基本要件。在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的主要任...
近代以来,自由始终是众多思想家矢志不渝探寻和追求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自由什么,人能否获得自由以及如何实现自由?为此,斯宾诺莎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尝试。在他的代表作《伦理学》一书中所阐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说明和求证自由而展开的。自由概念的丰...
一、向善的禀赋与趋恶的倾向1793年出版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是康德晚年的一部重要的宗教哲学着作,与三大批判不同,这是一部专门探讨宗教问题的着作,系统地表述了康德的道德神学思想.可以说,在三大批判中基本形成的道德神学思想,在这本书里才系统而全面...
从古希腊先哲们开始,西方哲学就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这种层层递推的思维必然导致数学的发达,于是毕达格拉斯主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西方哲学的中流砥柱,西方人思维的特点,逻辑性强、规则性强、进攻性强、思维严密、对自然知识和终极真理的...
胡塞尔将意向性概念概括为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按照他的理解,这里的某物即客体,对它的意识就是一种客体化的意识:任何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客体化行为,或者以这样一个行为为基础。对意向性的这种客体化的理解模式,或者说,立义模式,在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理...
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等社会政治理念对康德哲学具有重大意义,它们直接促成了康德哲学从前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的转变。康德垂暮之年回忆《纯粹理性批判》的发端史时披露,正是卢梭关于自由的二律背反(即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促使...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到了20世纪60...
一、何谓哲学:毕达哥拉斯的譬喻我们已经无法回避一种哲学,她以爱智慧为自己的本原意义,当日本人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将其引进到日本的时候,其目的是与中国的儒学相区分[1]1,所以从Philosophy的意义上严格来讲,中国没有哲学,如果硬要说中国有哲学的话,...
物化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话语,也是他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他认为物化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了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了物的奴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做出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区分,并且将这样一种区分也用于对自我的认识上,从而认为可以通过内感官获得关于主体的现象的知识,但那作为自在之物的自我则无法被我们所认识。然而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康德并不满足于这样两种自我,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