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平江不肖生开始在《红》上连载《江湖奇侠传》,并在《侦探世界》上连载《近代侠义英雄传》,现代武侠小说由此起步。时至今日,现代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经多次高潮,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不断发展。相对于创作的繁荣,关于武侠小说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已有人对武侠小说做出过评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才出现了真正有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而大陆对现代武侠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以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创者平江不肖生为例,平江不肖生(1889~1957)原名向恺然,字逵,湖南省平江县人,两次东渡日本留学,1914年于日本撰写长篇小说《留东外史》,其一生著有《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江湖异人传》等长篇武侠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余篇。平江不肖生是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开创者,是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同时还是著名的拳术家,著有《拳术》《拳术见闻录》等武术理论专著。除了其小说具有较大影响力外,《江湖奇侠传》还在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被改编为多部影视作品,影视传播也使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在进入学术研究之前就获得了不少的关注。
1973年10月,台湾《中国时报》副刊推出了“武侠小说论战”的专题,自此,现代武侠小说研究进入学术领域。20世纪80年代,武侠小说风行两岸,岳麓书社于1984年出版了《侠义英雄传》(上、下),同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了《江湖怪异传》。
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了《江湖奇侠传》(上、下),并于1988年出版了《留东外史》(上、下),哈尔滨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了平江不肖生的《玉玦金环录》,三秦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了《神州精英传奇》(上、中、下),在这种趋势下,关于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随之而来。
对于平江不肖生的研究始于1982年台湾学者叶洪生在《民生报》发表的《“侠义英雄”震江湖》和《再谈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两篇文章,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余年。截至2014年3月,在CNKI上进行搜索,以“平江不肖生”为主题的搜索结果共70条,以“江湖奇侠传”为主题的搜索结果共67条,以“近代侠义英雄传”为主题的搜索结果共41条。可见,目前关于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数量有限,并且研究现状的总结性成果还没有出现。本文以此出发,在第一部分以横向角度对现今的关于平江不肖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合,在第二部分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评判和问题归纳,并立足于此,对今后的研究提出新期待。
一、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研究方向概述
(一)生平经历与作品版本的考证
探究平江不肖生生平经历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当时多以介绍性质的散文为主,主要着眼于平江不肖生的通俗小说家身份,并且在某些时间的确定上存在争议,没有从学术上对平江不肖生的生平做出完整而精确的叙述,其经历仍然留有大量空白。
2010年,为了纪念平江不肖生诞辰110周年,《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发表了关于平江不肖生研究的3篇重要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其身世生平与作品版本的考证上,分别为:(1)徐斯年的《向恺然经历中的若干问题》;(2)顾臻的《关于向恺然所在第三十六军基本情况》;(3)叶洪生的《答顾臻弟问有关〈江湖奇侠传〉回目内文真伪及版本等事》。
徐斯年在文章中指明,以往研究对平江不肖生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身历者,武术家,武术运动、武术教育的倡导者与组织者这几重身份的忽视,为今后的平江不肖生研究开拓了新道路。顾臻主要对平江不肖生在北平和天津的经历做了补充说明,但1927年3月至1928年3月仍是一段空白经历。
叶洪生主要回答了有关《江湖奇侠传》的版本问题,基本确定了世界书局、环球书局、普益书局和中央书局4个主要版本之间的关系,该文章“或有助于揭开向氏‘物故’谣言、‘版权纠纷’诸案内幕”。而在2013年6月,顾臻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江湖奇侠传〉版本考及相关问题研究》,又对《江湖奇侠传》各版本更为系统地进行梳理,对该书的各类民国单行本做出了“一枝、五叶、四貌”的评价性说明。
而平江不肖生生平经历研究的里程碑文献,当属2012年11月在《西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徐斯年、向晓光的《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年表》,这是因为:
(1)年表详细记载了可查证的有关平江不肖生的生平经历,并在争议之处做出了说明;
(2)除了说明其创作时间及作品外,年表还兼顾了平江不肖生参与的革命活动,完善了平江不肖生的多重身份;
(3)年表将平江不肖生生平研究的空白处一一指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直接可循的依据。
(二)从《近代侠义英雄传》现代性内涵分析到现代武侠文学发展路线研究
由于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是现代武侠文学的开端,宗师地位与现代武侠就成为了平江不肖生作品解读的关键点。为何首先在平江不肖生的笔下出现了现代武侠文学,其作品的现代性又在哪些方面呈现?围绕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研究。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更侧重于分析《近代侠义英雄传》的现代性意义,徐斯年、刘祥安1996年发表的《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现代”走向———民国时期武侠小说概述》一文将其概括为“这是第一部反映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小说”、“‘反帝’而不‘排外’,肯定‘西学’而不‘西化’”、“《近代侠义英雄传》实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许多的研究,只是单对《近代侠义英雄传》的现代性内涵进行分析。如:范伯群的《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作〈近代侠义英雄传〉》和张乐林的《现代性的凸显:论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前者还停留在通过对人物与情节的分析来解读《近代侠义英雄传》的核心内涵;后者已经将层面扩大,肯定了《近代侠义英雄传》在从消解传统文化到重构现代文化、从传统“旧侠”涵义到现代“新侠”的复杂释义、文学艺术的自身发展这3个方面上,无一不展现了新的现代武侠文学光芒。
2011年,韩云波发表的《平江不肖生与现代中国武侠小说的内在纠结》已经突破了单对《近代侠义英雄传》一部书的现代性内涵分析,该文将《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所走的不同路线进行对比,指出了前者“奇侠”的商业成功追求的是即时观赏性,而后者对“侠义”品味的提升追求的是历史反思性,于是总结出“即从平江不肖生开始,现代武侠的‘江湖’和‘历史’两大基本元素就已经开始奠基”。正是由于平江不肖生对“江湖”与“历史”表现方式和思考过程中的困惑和缺憾,才造成了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内在纠结。该文章的出现,使平江不肖生作品的现代性内涵研究,由单部作品的现代性元素分析上升到了现代武侠文学发展规律和逻辑的整体性探究。
(三)武侠小说与通俗小说史论研究
1.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创
1987年张赣生发表的《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流变》是大陆方面关于平江不肖生研究的开端,该文将现代武侠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梳理其发展线索,说明其内部差异。自此之后的十年时间,出现了几部论述武侠文学史、武侠小说史的专著,主要有王海林的《中国武侠小说史略》(1988年出版)、罗立群的《中国武侠小说史》(1990年出版,2008年修订)、徐斯年的《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1995年出版)、叶洪生的《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1997年出版)和陈颖的《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1998年出版)。
王海林在书中列举了平江不肖生及同时期作家的重要作品,指出“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三次浪潮,发端于二十年代,盛极于三十年代,衰落于四十年代”。而罗立群更倾向于将民国武侠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并将其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11年至1921年,是民国武侠小说的复苏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22年到1930年,是民国武侠小说的狂涛骤起阶段;第三个阶段从1931年到1949年,是民国武侠小说高水准的艺术阶段,也是新旧武侠小说的交替过渡阶段。”
罗立群在书中将平江不肖生归为民国武侠小说第二阶段的首发新声者。徐斯年基本采用了罗立群的观点,在时间上有稍许改动,即:“1912年至1922年,为萌芽期;1923年至1931年,为繁荣期;1932年至1949年,为成熟期。”而叶洪生的贡献在于通过历史渊源对“武侠小说”进行界定:“如采用狭义的说法,武侠小说自是民国初年以后的‘新生事物’,但这并不意味在此之前中国就没有性质类似的小说存在。”
可以看出,几部著作都对中国武侠文学做了整体性的梳理,研究深度也在逐步发展。他们都视平江不肖生为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但对于武侠小说的实质概念有着不同意见,对于现代武侠小说和民国武侠小说的从属关系也有一定程度的混淆。而遗憾的是,这两方面疑问至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在2013年李海燕发表的硕士论文《民国武侠小说流变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时间划分上与其他论著仍然存在差异:“民国初年至10年代末为民国武侠小说创作的起步阶段,20年代初至20年代末为兴盛阶段,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为成熟及由盛而衰的阶段。”
而这种差异却被忽视,明确的时间分期及缘由仍未有人探讨。
2.通俗小说史的文学重写
20世纪90年代后,现当代通俗文学史的研究逐渐白热化。从通俗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平江不肖生的作品,通常以整个通俗文学史为背景,对其作品的通俗文学史的意义和通俗小说内涵进行分析。该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张赣生的《民国通俗小说论稿》(1991年出版)、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1999年出版)和汤哲声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2008年出版)。
张赣生分析了《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各自的优劣,并认为其小说“都还未能形成完善形态的神怪武侠小说或者技击武侠小说风格”,但是平江不肖生作为一名过渡时期的作家,应当注意其在民国通俗小说史上的开创地位。范伯群同样肯定了平江不肖生过渡时期作家的身份,对其主要作品的文学史地位进行了分析,肯定《江湖奇侠传》为民国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并评论《近代侠义英雄传》“已完全跳出了清代侠义小说的窠臼,真正为民国武侠小说自立了门户”。汤哲声则更加清晰地指出了《江湖奇侠传》在武侠小说模式上的创新,“这部创作于1923年的作品使得中国武侠小说的创作由‘江山’转向了‘江湖’……拓展了小说的传奇空间”。
(四)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的多角度研究
此外,还有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进行研究,其中较重要的有:(1)韩云波的《民俗范式与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该文从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对平江不肖生和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做出了解读,是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典范;(2)谢南斗的《湘湖文化与新派武侠小说———论向恺然对湖湘文化的开拓姿态》,这是到2013年仅有的明确将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篇文章;(3)宋琦的《武侠小说从‘民国旧派’到‘港台新派’叙事模式的变迁》,该文着眼于现代武侠文学在叙事模式上的变化发展,总结了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后世新派武侠对其叙事模式的发展与变迁,这是到2013年仅有的以民国武侠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4)韩云波的《论平江不肖生的“奇侠”路向》,文章考察了平江不肖生的“奇侠”路向,突破了狭义的武侠小说范围,试图探索武侠小说衍生下的奇幻小说的机制与系统。
以上述4篇为代表的关于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的研究,数量较少、内容繁杂,难以归类,但他们的出现是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表现,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因而在学术史考察中也必须引起重视。
(五)《留东外史》内涵的新解读
《留东外史》的创作开始于1914年,完成于1922年,第一卷在1915年出版后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新文学界多给予负面评价,因此该书一直没有进入文学研究的范畴,直到20世纪90年代,其重要意义才被学者慢慢发掘。虽然现阶段对《留东外史》的研究较为零散,但皆未脱离在否认过去“误读”的基础上,对该书内涵的新探究。
李东芳在《〈留东外史〉对“武侠小说”的叙事语法———论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的创作转型》中主要分析了《留东外史》的情节模式,即武的胜利与性的征服,表明这两种情节模式“已经表露出作者后来武侠创作的主题思想”。董炳月的《“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和《〈留东外史〉的历史位置》一脉相承,评价《留东外史》为“解读五四文坛和现代中日关系的坐标之一”,并在现代文学史、比较文学史、时代主题、小说文体、现代性内涵、历史学和民俗学等方面对该书的内涵做出了详细而全面的解读。
二、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研究成果评价与新期待
(一)研究成果评价
对于平江不肖生的研究经历了三十余年,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程度逐渐深化。总的来说,研究呈现出以下3点优势:(1)作家生平活动较完善,年表已将可考经历、空白经历列出;(2)研究角度创新性增强并沿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3)研究已经逐步由个案分析向着大文学史迈进。
但是平江不肖生的研究又具有几点不足,在上述优势中,平江不肖生的多元化研究还不充分,不同的研究方向出现了参差不齐、水平不一的现状;又如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研究只持续了一段时间,2010年的研究高潮过去后,近期又走向了低谷并呈现停滞状态。除此之外,还让人遗憾是,平江不肖生的书一直被大众认为是描写荒诞、满足市民猎奇心理的作品,但实际上平江不肖生的不同作品风格差异显著,如《近代侠义英雄传》从思想内容、结构、情节、语言等多方面都可以上升至经典作品,如何对平江不肖生作品进行正确的推广与传播,应当做出思考。
(二)研究趋势与新期待
今后对平江不肖生的研究还会继续发展,主要表现为深入化、多元化两大趋势,但是由于与作品创作时间相隔较远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关于平江不肖生的研究还会经历一个较为长的时期。本节根据上述的研究优势和不足,对其研究提出两点期待。
1.小说文本研究有待深入
目前,除了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的现代性内涵研究,其他的关于作品本身的研究都较为零散,并存在着大量的空白,这是由于研究者对小说文本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而平江不肖生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位开创者,其作品内涵影响着现代武侠小说史的重要概念与时间界定。所以,只有从小说文本入手,才能梳理清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及其后的现代武侠文学整体发展线路。合理划定分期,才能进行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2.从通俗上升到经典
韩云波和宋文婕在《生命力的突进:王度庐研究三十年》中指出王度庐作品的经典化需要“被历史时间中的大众读者‘他者经典化’”,即读者对作品的重新评定与认同,这同样可以运用到平江不肖生的作品评定上来。虽然不可否认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自然而成的过程,但笔者认为,今后在作品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两方面研究上,可以适当采用经典作品的评定方法和标准来对平江不肖生的作品进行分析,首先从学术上建立合理而标准的评判体系,然后逐步扩大作品接受群体,推动其经典化进程。
三、结语与余则
目前关于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作家经历活动较为完整,作品的现代性内涵分析深入,并已经由单纯的作品解读上升到了文学史意义的探讨。但研究总体上深度不够、方向单一,这两大问题同样存在于其他民国武侠作家的研究中。正如《生命力的突进:王度庐研究三十年》中指出的:“如何寻求有效的理论工具,以摆脱王度庐研究以及民国武侠小说和通俗小说研究缺乏有效理论范式的问题。”
所以,关于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的研究,除了本文所叙述的今后在文本探究和经典讨论两方面需要做出努力外,一种助于整个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研究理论工具的诞生也势在必行。
在本文排版之际,笔者阅读了《西南大学学报》即将刊登出的韩云波的《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与民国武侠的“后不肖生”时代》,该文立足于民国武侠时段,提出了以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为范本的“后不肖生”时代这一概念。该文通过对民国武侠小说创作逻辑的规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此为代表,一种在平江不肖生小说中寻求文本范式并梳理逻辑思路的研究趋势,定将会在今后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斯年.向恺然经历中的若干问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3):2-8.
[2]顾臻.关于向恺然所在第三十六军基本情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3):13-14.
[3]叶洪生.答顾臻弟问有关《江湖奇侠传》回目内文真伪及版本等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3):10-12.
[4]顾臻.《江湖奇侠传》版本考及相关问题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3):21-32.
[5]徐斯年,向晓光.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年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95-109.
[6]徐斯年,刘祥安.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现代”走向———民国时期武侠小说概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5):103-111.
[7]范伯群.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作《近代侠义英雄传》[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37-40.
[8]张乐林.现代性的凸显:论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41-46.
[9]韩云波.平江不肖生与现代中国武侠小说的内在纠结[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33-39.
张爱玲的小说向来雅致精细、韵味无穷,女性人物在众多创作元素中堪称核心,其命名不仅是作者创作心理、创作手法等的具体体现,还具有范围广、意蕴深的文学意义。...
一、关于《西游记》的传统论说《西游记》的作者是否是吴承恩,国内外学者专家颇有异议,其主旨要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西游记》探源首先,《西游记》是历史类演绎小说,经历过原生故事、初步成形、发酵酝酿,变异成说最终成书的历史过程.蔡铁鹰在《...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以下简称《长征》诗),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不朽杰作。多年来,对《长征》诗的理解和赏析,诸多学者读者均有着不少精彩独到的论述和研究。本文试对诗中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注释,提出一点个人...
网络文学是当今不可小觑的文学新类,它对传统的文学与传统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学卸下了传统文学的社会责任,多以调侃经典作品的形态出现,逐渐消弭着传统道德理念,不断地解构传统人文精神。文中是关于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的分享,希望看后对你有所帮助...
:虎妞和小福子是老舍《骆驼祥子》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她们付出的"情"与劳动人民骆驼祥子被命运所"擒"有密切关联。...
《小城三月》原刊于1941年7月1日《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是萧红"身居香港而梦回呼兰河时期的作品,也是其小说创作的绝笔之作"[1]....
关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其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尽管有的书写得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好的还是出现了很多;有的写得很有学术个性,而有的作为教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尽管如此,我还想从一名本科师范院校教师和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眼光出发,提出自己关于20...
作为独具特色且有着自身独立发展规律的地域性文学体系,东北现代文学的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和治学视域,引起广泛关注。新时期以来,经过几代东北学人辛勤探索,东北现代文学研究...
引言青春,关于成长,青年时代的爱情,始终是文学作品所钟爱表达的主题。路内的小说追随三部曲,即《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也忠实于这个规律。接着少年和她的故事,《天使坠落在哪里》以塞林格式的黑色幽默语言、王朔式的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