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特殊体, 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是劳动者生存的基本权利。工作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 同时是每个人的根本需求, 加强研究我国宪法劳动权, 便于促进人权保障, 弘扬宪法精神, 且我国劳动权存在众多分歧话题, 在理论界备受关注, 本文将主要致力于展开我国宪法劳动权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劳动权; 权利; 义务; 宪法; 理论;
我国宪法中有明确的对劳动权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规定, 且在公民生存权利中, 劳动权是其基本保障, 义务人是国家, 权利人是公民, 在民法劳动法中, 这种说法和其阐述的劳动关系根本不同。所以在构建宪法劳动权理论过程中, 需对劳动权理论发展及阐述, 并以宪法为主要对象。
一、劳动是权利而非义务
当劳动成为一项义务, 则经宪法确认的合法行为, 为使用公权力强迫公民劳动。在判断某一法律规范的完整性的时候, 法学基本理论认为, 需看其是否包含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行为模式规定出主体应做或者是禁止, 甚至于可以做什么, 是对某一行为的判定。法律后果是基于行为模式对照基础上, 规定行为人所应承担的否定或肯定性后果。假设给予否定性评价时, 则说明获得追究该行为人法律责任, 意味着国家因法律的直接授权或相对人之请求, 给予相应处罚的权力。如此这般将产生下述问题, 公民拒绝履行其劳动义务, 违反了宪法所规定劳动义务。假设针对于违反劳动义务的公民, 宪法赋予国家制裁的权利, 存在两种方法, 其一是处之以财产罚或人身罚, 其二是强制履行义务。但是不管选择怎样的方法, 于国家这一暴力机器面前, 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权、财产权均是不堪一击的。是现代法治所不能容忍, 同时和国际人权法极不相容[1]。
劳动权决定公民不可以成为义务主体, 其具有双重属性, 包含社会及自由权。劳动是社会权, 则能够请求国家的积极行为。所以需介绍社会权含义, 假设条件缺失则公民要求国家承担生活条件的权利及义务, 无法从社会中获取;相应基本生活权利, 公民可合法获得。从此可以看出, 公民社会权对应国家义务。所以, 规定劳动是于法律上混淆劳动的义务及权利主体间关系, 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可能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增大宪法实施过程难度。而当劳动作为自由权时, 公民则存在选择是否劳动的自由。从逻辑上来说, 假设此时劳动被规定成义务, 则难以获得合理解释。因必须履行作为义务的劳动, 说明公民不能够放弃劳动权利。且自治性是权利的首要属性, 所以放弃自身是一种权利。
二、宪法劳动权保障的新课题
当前我国流行的宪法权理论, 公民劳动权仍然被简单当作社会权, 且有关救济理论及劳动权保障层面, 仍然是一片空白。宪法劳动权基于社会权之下, 不具备具体意义, 且也难以凭借宪法中有关规定, 公民向国家申请就业机会, 所以根本就无法保障公民的合法劳动权[2]。不仅如此, 权利救济的主要方式, 在宪法学理论中单纯局限于违宪审查、宪法诉讼等方式上, 严重限制了宪法劳动权保障权理论发展。尽管在社会权的基础上, 宪法劳动权理论发展出一定自由权属性, 更加自由化公民的职业选择, 且成为现如今主要的宪法劳动权的运行状态及存在方式。然而, 在研究宪法劳动权中, 法学界展开的研究, 是将劳动权放置于劳动法基础上, 并未实现对这一变化的重视, 且也并未发现公民对其自身个性与生存发展、职业的自由选择存在的宪法价值。在从事宪法劳动权研究中, 针对于公民的职业自由选择, 一些学者并在自由权中发展的权利救济理论, 同时也为全面的宪法劳动权的保障范围。
宪法劳动权经国家统一对公民劳动岗位、形式作出统一安排, 所以当其具备单一社会权时, 对公民职业自由选择权利产生严重的侵害。自由权形式下宪法劳动权, 基于发展至今的, 已经具备防御能力, 公民作为劳动权实现主体, 能够预防公权力侵害到自身基本权利, 经宪法劳动权提出自我主张。换言之, 即为公权力主体能够实现适当化对职业性劳动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的规范及调整, 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然而, 制定与调整这些限制措施, 需完全符合宪法的审查标准, 同时以宪法劳动权为主要宗旨及目标[3]。
三、结论
在研究宪法视域下的劳动权中, 当前很多的基本问题没有达成共识, 救济方式、特定主体特殊保护、主体、性质等等是存在争论的集中体现。很大程度因方法论的差异, 所以存在劳动问题的争论。劳动权理论体系的发展及研究范式的变迁, 对传统理论视角产生极大的冲击, 实现立足我国宪法规范、以宪法解释宪法、多种解释方法并用, 转变之前照搬西方宪法理论、劳动法解释宪法、单一的文义解释的现象。因此需对其文义背后的解释背景展开深入探究, 并综合理解宪法第四十二条与其他条款的实质内涵, 同时致力于研究我国宪法的目的解释及基本立场, 为日后建构及推进劳动权理论奠定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浩杰.我国宪法劳动权的理论建构问题研究[J].职工法律天地, 2016 (2) :18-18, 20.
[2]赖喆.论人民法院的宪法理解——以劳动权的司法保护为视角[D].华东交通大学, 2015.
[3]朱恩鹏.我国宪法上劳动义务的规范分析及其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 2016.
基本义务是宪法强制公民对国家履行的责任。法治国家奉行义务法定,设定义务的规范须由立法机关以法律为之,意味着只有人民同意才可制定侵害自身权利的条款。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固然强制公民履行,但其本质属于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和干预,故适用法律保留...
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保障国民的教育基本权利,实现教育公平。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义务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然而不管是从内涵分析还是从制度设计分析,义务教育都不一定会必然地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关于国家义务这一内容,我们可以从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看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这一做法,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基本权利和国家义务是宪法学的基本范畴,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人员的一个有效保障,也是从宪法学意义对国家义务...
一、问题提出:公租房的社会权表达自2009年住建部提出公租房建设政策以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青岛、厦门等城市纷纷开工建设或收购了一定规模的公共租赁房房源。这种由政府建设、低于市场租金限价出租、能长期稳定居住的保障性住房,成为...
正确认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对于民主和法制建设以及人权的保障和发展完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都是社会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财富不断发展的结果和转化形式,都是社会整体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从这方面说,二者是统一、一致的,具有共...
合宪性解释也应当是一种独立的解释方法。宪法是法律体系中最高位阶的规范,其他位阶较低的规范应当以高位阶的规范为方向进行解释,这是法律体系内部秩序性的要求,法院在适用法律的司法过程中也是这样做的。...
无论作为独立权能抑或辅助权能,调查权的行使皆有可能导致个人资料与国家秘密外泄,抵触其他机关的权限,严重者有危及国政之虞,动摇国家根本。基于权立分立和人权保障双重原则,立法机关的调查权既不得干预其他机关权力的正常行使,亦不得过度侵害个人权利...
第二章基本权利法律缺位2.1基本权利的实现。基本权利(FundamentalRights),指由宪法加以确认和规定的,公民在政治、人身、社会等方面的基础性的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内容,旨在让所有人有尊严地活着,且生活得更美好。基本权...
第五章加强大学生权利保障的探讨5.1国外法律保障大学生权利的借鉴5.1.1国际层面上有关大学生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国际层面上除了联合国国际公约之外,各个国家都有自己一系列保障大学生权利的法律法规。本文将从美、英、日三个典型国家入手,阐述大学生的...
笔者认为, 还应该进一步思考和论述生态文明入宪以后, 对国家与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主要领域, 例如对国家的发展模式的深刻变化, 如何更好处理生态、发展与法治的关系, 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度的再行设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