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细胞生物学论文 >

细胞生物学视角下的高血压生物细胞研究

来源:中国疗养医学 作者:周晰溪;王勤
发布于:2020-04-24 共3708字

  细胞生物学课程论文(优选范文8篇)之第五篇

  摘要:高血压前期是临床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危阶段。生物细胞分子是一种分子结构, 生物细胞分子可以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细胞内变化和细胞间相互作用, 因此, 对于一些特定的生物细胞分子检测能较早并准确反映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运用临床可监测的生物细胞分子项目来筛选并确定高血压前期人群是较客观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细胞生物学,分子

细胞生物学课程论文

  美国国家高血压防治、检测、评估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JNC-7) 首次提出了“高血压前期”这个概念, 并明确建议以调整生活方式作为预防血压进行性升高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措施[1], 而后这个概念逐步被接受、重视。心率、总胆固醇水平、身体质量指数等已成为公认的高血压前期危险因素。生物细胞分子是一种分子结构, 每个细胞均是生物细胞分子所构成, 并受它们影响, 这些分子包含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及脂肪等。生物细胞分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变化和功能状态。现就高血压前期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细胞分子作一综述。

  1 高血压前期相关概念

  JNC-7报告[1]的高血压前期定义是收缩压为120~139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或舒张压为80~89 mm Hg;2013年ESH-ESC动脉高血压指南将收缩压120~129 mm Hg, 舒张压80~84 mm Hg划定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30~139 mm Hg和 (或) 舒张压85~89 mm Hg划定为“正常高值血压”[2];我国2015年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将收缩压120~139 mm Hg和 (或) 舒张压80~89 mm Hg划定为“正常高值血压”[3]。

  2 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

  世界各地均有关于高血压前期的报道。伊朗北部40~64岁人群中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为33.6%[4];埃塞俄比亚18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37.2%[5];印度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中, 男性和女性分别是是40.2%和30.1%[6];墨西哥发生高血压前期的平均年龄是40岁, 检出率为33.8%[7]。在我国, 刘冰等[8]的调查显示, 35~45岁人群中, 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为43.0%, 且男性 (47.8%) 高于女性 (39.8%) 。这与墨西哥的研究[7]和赵南等[9]对哈尔滨市居民高血压前期的调查结果一致。但在天津市40~70岁人群的调查[10]中则显示, 女性人群中的检出率 (73.8%) 高于男性人群 (26.2%) 。分析以上研究结果的差异, 可能与样本的选取、地区因素以及研究对象的种族差异有关。然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世界范围内, 成人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可能都已大于30%。

  一项关于高血压前期的Meta分析显示[11], 高血压前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有关;同时人群归因危险度计算结果显示, 通过防治高血压前期可以减少15.9%的心血管疾病, 14.6%的冠心病和19.6%的脑卒中发生。

  3 高血压前期相关生物细胞分子

  3.1 维生素D水平

  维生素D是固醇类衍生物, 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Sabanayagam[12]把美国20岁以上的非高血压病人群的血维生素D水平以四分位数法分级后发现, 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维生素D水平明显处于较低级别, 且此现象与性别、年龄无关。该研究提示血维生素D水平为高血压前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Arora P等[13]研究发现, 维生素D补充剂不能使高血压前期或1级高血压个体的血压下降, 因此该研究认为维生素D与血压升高没有因果关系。

  3.2 三酰甘油和尿酸

  中国成都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调查显示[14], 该人群中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另一项针对中国南方[15]以及哈尔滨的研究[9]表明, 处于高血压前期阶段的人群, 其三酰甘油水平显着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同时, 高三酰甘油血症是高血压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与对330名高血压前期希腊人的研究[16]结果一致。在日本[17], 相对于正常血压者, 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尿酸、总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升高;该研究指出, 尿酸和三酰甘油的协同作用仅影响收缩压的升高, 在非三酰甘油的人群中, 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前期的发生没有相关性。然而至今, 并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能够说明, 高尿酸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与高血压前期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

  3.3 炎症反应标志物

  炎症反应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常用的炎症反应标志物之一。一项包含中国人、马来西亚人和印度人的亚洲多人种的研究调查[18]显示:多数亚洲人中, 在消除其他混杂因素后, 那些被检测出高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的人群更易发生高血压前期。Navarro-Gonzalez等[19]人的研究认为, 血压处于正常高值阶段 (收缩压:130~139 mm Hg;舒张压:85~89 mm Hg) 的人群, 其超敏C反应蛋白较理想血压阶段者显着升高;另外, 当血压在正常高值的人群合并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时候, 他们体内的炎性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微量白蛋白尿者。因此我们可以推测, 炎症反应过程或许是高血压前期者靶器官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可以同C反应蛋白一样, 看作炎症反应标志物之一;RDW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分析原因, 其一可能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被激活;其二, 肾上腺素能的活化可能影响了红细胞的生成机制[20,21]。在临床实践中, 虽然RDW数据易得性强, 但它易受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反映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时其特异性差于C反应蛋白。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 ICAM-1) 是炎症反应过程中内皮细胞表达出来的一个炎性标志物。以2 589名20岁以上的蒙古族人为研究对象, 对比高血压前期患者和血压正常者的s ICAM-1后发现, 前者的s ICAM-1水平明显高于后者[22], 这提示炎症反应和细胞内皮功能障碍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由于该研究的样本仅为蒙古族人群, 其结果可能受遗传异质性等因素影响, 因此尚需更大规模或涉及更多种族的相关临床研究以证实该结论。

  Cagdas等[23]在以可溶性P选择素 (s P-selectin) 和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水平作为衡量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研究中发现, 高血压前期者的这两项指标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从该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看出, 处于高血压前期这个阶段的人群已经存在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但如果该人群的高血压前期被逆转后,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否能得以改善仍没有确切的研究结论。

  3.4 人血清γ-谷氨酰氨基转肽酶 (γ-GT) γ-GT主要来自于肝脏。

  有韩国学者[24]将13 435名 (42.0±6.6) 岁韩国男性观察对象的血清γ-GT水平依据17 IU/L、25 IU/L、40 IU/L 3个值作为分割点, 把这些观察对象分为4组, 通过对比高血压前期者和正常血压人群的血清γ-GT水平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 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比与血清γ-GT水平呈剂量依赖型关系, 由此认为血清γ-GT水平与高血压前期发病密切相关, 但其中机制未明。由于该研究受样本选取方法等因素的局限, 其结论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3.5 线粒体融合蛋白2 (Mfn-2)

  Mfn-2是线粒体外膜上的跨膜蛋白, 在线粒体融合反应后期起关键性作用, 它促进线粒体融合、利于线粒体膜对接, 并保证细胞修复或死亡路径的有效性。Mfn-2在正常人中高表达, 而在遗传性高血压患者中呈低表达;对比高血压前期患者和正常血压人群的Mfn-2基因5'非编码区1248A/G多态性后发现, 两组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着差异;其中A等位基因在正常血压组的频率明显高于高血压前期组[25]。这提示Mfn-2将来可以作为高血压前期干预的一个靶标。

  结语

  高血压前期作为临床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危阶段, 足以获取多方关注。2015年台湾心脏病和高血压管理指南[26]认为, 台湾地区人群高血压病流行趋势的增高与高血压前期、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密切相关;相对于血压正常者, 高血压前期人群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病的比值比为1.7;在诊断为高血压前期的患者中, 有59.0%于8年后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病。2002年调查指出我国18岁以上居民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34%;且10年内,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将有50%发展成为临床高血压患者[27]。鉴于生物细胞分子可以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细胞内变化和细胞间相互作用, 因此, 对于一些特定的生物细胞分子检测能较早并准确反应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除定期观察血压外, 运用临床可监测的生物细胞分子项目来筛选并确定高血压前期人群是较客观的方法之一。目前, 没有研究可以明确指出能反映高血压前期的最佳特异性、敏感性的生物细胞分子指标。针对现有可行的一些检测指标, 仍需要大量临床实验来消除混杂因素并证实它们的科学性。另外, 为使高血压前期人群长期获益, 如何施以全面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达到延缓或防止临床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R].Bethesda: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US) , 2004:5204-5230.
  [2]Giuseppe M, Robert F, Krzysztof N, et al.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3 (34) :2159-2219.
  [3]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 (2014年修订版) [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5, 23 (1) :24-43.
  [4]Khosravi A, Emamian MH, Shariati M.Theprevalenceof pre-hypertensionandhypertensionin an Iranianurban population[J].High Blood press cadiovasc prev, 2014, 21 (2) :127-135.

点击查看>>细胞生物学课程论文(优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周晰溪,王勤,黎英,康长勇.高血压前期与相关生物细胞分子[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03):239-24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细胞生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