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写作 >

论文中研究假说的方案(提出过程、基本要求)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1-03 共4581字

  一、什么是假说

  准确地发现了问题,但是由于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限制,不能形成有效的假说和研究方案,因而导致研究失败的例子,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是小有教训的。2007 年,笔者在阅读有关协商民主的材料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在公共空间内理性意见的讨论,最终达成共同意见的可能性,但是却没有人回答一个问题:协商和决策之间的关系就究竟是什么?换言之,如果久议不决、意见僵持怎么办?如果意见过于分散怎么办?少数人的意见如何得到保护?等等。但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笔者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能够提出一个有效的假说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就被搁置起来了。后来笔者在《学习时报》2008年7月14 日上看到了何包钢的文章《怎样联系决策与协商?》,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却很具体的假说。可见,笔者与何包钢在研究上的成败殊途,关键不在于问题,而在于假说。可以这样讲:对于特定的研究者来说,如果不能把一个问题转化为有前途的假说,那么对于他来讲这个问题仍然不是他自己的真正的问题,虽然他在形式上确实提出了这个问题。假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在实践中观察和研究到的一些现象在理论上提出假定的解释的思维形式。它是对旧的理论或某个认识对象提出的一种尚待证明的思想或者观点。门捷列夫指出:“假说是科学,尤其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它能提供--种没有它便很难达到的严整性和单纯性。整个科学史都证明了这点。因而可以大胆地说,提出一个将来是靠不住的假说总比没有假说好。假说使科学工作一探求真理一容易正确, 就像农民的犁使得谷物容易栽培一样。”

  一篇论文的假说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比如,我们给出一个命题:因为日本奉行儒家学说,所以日本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这是一个单一的假说。我们也可以给出一个命题:因为日本奉行儒家学说,所以日本人重视家庭;所以他们搞终身雇佣制。但是在美国的文化条件下,终身雇佣制对于雇员的生产效率刺激作用并不明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假说体系。在初学写作论文的时候,由于对于复杂的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不足,因此我们一般不提倡大家使用复杂的假说体系。如果确实想表达一个复杂的假说体系,可以适当地把它分拆成几个单一的假说。但是复杂的假说体系常常表现出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其逻辑力量是比较强的。我们应当逐步学会去把握它。

  二、假说的提出过程

  首先是假说的提出与验证。一个完整的假说应当由以下步骤完成:假说的提出假说的推演假说的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做出相应的结论

  假说的提出要以观察、实验了解到的一定事实和基础,要以已有的科学知识为根据。否则,容易成为没有事实的主观猜测,称不上真正的假说。一是假说应当与科学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不相矛盾。二是假说不能与该领域内业经证明为真的科学结论相一致。比如像永动机之类的假说,无需再次证明即可认定其为假。三是假说应当与逻辑的要求相一致。但是,上述的要求不是要我们向常识屈服。“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可能最有碍于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

1.png

  假说的推演就是以一些假说为前提,逻辑地和必然地引申出一系列的结论。笔者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假说提出,而是-种假说的展开。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之中特别强调遵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要求。

  假说的验证就是把从假说中推演出的结论,交给社会实践(包括科学实验)去验证其真假。假说经过验证以后,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事实证明了假说的正确。二是观察和实验获得的事实与假说基本一致,只是在细节上略有出人。三是,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事实证明假说为错。四是,观察和实验获得的事实基本上与假说相违背,但是在细节上或者偶然事件上与假说一致。对于第一、三两种情况自不必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四两种情况。对于第二种情况,要么考虑调整假说,要么应当考虑有某些未知的第三方因素干扰了假说的成立。找到这个第三方因素有时候也可能获得重大的成果。对于第四种情况,对于原有的假说固然应当放弃,但是其中可能包含着另外一些重大的假说。比如,梅奥等人进行的着名的“霍桑实验”,就是放弃原有假说,但是根据获得的经验事实重新进行假说建构的实例。

  三、假说的基本要求

  应当区分科学假说错误假说。所谓科学假说,是针对假说所遵循的思想路线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它的具体内容而言的。一个科学的假说可能是错误的。同样,非科学假说也是针对其思想路线而言的。不能因为某个假说的结论与当前的通说不符合而简单地将其认定为不科学的假说。

  第一,科学的假说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是从观察实验社会调查获得的大量感性材料中,逻辑地引申出来的结论。通常我们的假说总是有一定的可靠的经验材料为基础的(虽然这些材料可能还非常不充分)。比如不明飞行物(UFO)研究直到今天都还不被主流科学界所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存在UFO"这个假说都还缺乏确实可靠的经验材料的支撑。

  第二,科学的假说必定是在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如以前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关于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负世界”的研究,都由于违反了世界的物质性的基本原理而宣告失败。

  第三,科学的假说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可以确定地被实践检验出真伪。如果完全拒绝实践的检验,或者根本不可能进行检验,那么一定是非科学的假说。其具体情况有两种:一是含混其词,模棱两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检验”。二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具备对假说进行检验的条件。在科学上来说,可检验的标准是:其他人运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即研究的可重复性。

  第四,科学的假说通过实践的检验与批评者的发展,最终是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的,也就是说,科学的假说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完全不允许批评和检验的假说,必然要借助于信仰来支持自己,最终是走向信仰主义。

  提出科学的假说应当遵循以下的要求:

  第一,必须以一定的经验材料为基础,切忌空想。当然经验材料不一定是第一手的。不论什么样的假说,如果缺乏证据表明其现实性、真实性,便只能是空想。只写空想性的东西,或许能够成为“读物”,但是却不能称之为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假说与证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必须了解历史,知道在这个领域之中前人以什么样的方法做了什么样的工作,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切忌情况不明决心大,去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第三,克服对于前人成说的崇拜心理,要敢于提出一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异想天开”的东西。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要哗众取宠去做所谓的“翻案文章”,也不要唯前人之马首是瞻。

  第四,假说提出以后,应当让它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要去选择材料,让事实来服从理论。一个假说一旦经过研究者提出和论证之后,就应当把它交给社会实践去论证。一篇论文之于作者,犹如孩子之于父母,一旦孩子出生并长大,他就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生活,父母往往是干预不了的。父母过于溺爱回护,其实往往是害了孩子。

  第五,根据检验的结果,勇于修正自己的假说,或者提出新的假说。作为一个严肃的科学 工作者,应当明白自己绝不可能穷尽全部的真理,对自己的成果应当有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设计如何提出问题。即对研究课题的具体界定,把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明确的问题,把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变成特定范围或者特定的领域,把笼统地研究对象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对象。课题的具体化,实际上是思想的一个逐步明确和收敛的过程。

1.png

  有的人似乎有很多的想法,甚至宣布自己在不同的领域内有上百个选题,但是由于他不能把这些选题进一步具体化,因此严格来说他实际上还没有选题。因为此时他的思想仍然是不清楚的。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一获得了这种夸夸其谈的“选题”就率尔操觚。通常课题不明确首先表现为研究范围过于宽泛。像《元朝与清朝的比较》这样的选题,一不明确比什么,二不明确怎么比,三不明确比的结论是什么,简直等于没有选题。这种宏大宽泛的选题要想在数千字到万把字的论文里面讲清楚,近乎不可能,至少是题目过于宽泛了。初学写作的大学生,尤其不宜选择类似题目。其次是研究内容不清楚。再次,可能是研究对象不明确。

  可见,要使一个研究课题具体化,不外乎就是界定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对象。界定研究范围,就是把研究范围由一个宏大的、缺乏研究条件的范围缩小到比较小的、具备研究条件的范围。以目前的农村研究为例,以前的研究是-种空洞的“宏大叙事”,即讨论“中国的农村如何”。后来人们认识到中国农村差异性太大,因此就缩小了研究范围,把中国农村划分为几个类型区;再到后来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产生了所谓的“家乡研究",即研究者主要研究自己的家乡。因为他对自己的家乡比较熟悉,研究条件比较好。从表面上看,研究的“层次”在一步一步地降低,但是研究的范围却越来越具有操作性了。

  明确研究内容就是把比较抽象的研究主题变为经验研究中可以操作的具体问题,有时候甚至可以把一个大的研究课题转化为若干小的课题。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一个抽象一具体一抽象的辩证运动的过程。在思维的第-阶段,思考通常是零星空洞、不见系统的,因为我们对事物的内在系统性还把握不住。只有当对事物的研究进-步深人的时候,才可能得到具体的可操作的选题。有时候一个选题比较大,可能包含了很多个小的问题,则可以从这些小问题人手,逐一解决之后,再把它组成一篇篇幅比较大的文章或者专着。实际上,就一篇不大的文章来说,其内部也是由若干小问题构成的。

  确定研究对象就是具体规定分析单位以及资料收集的对象。研究对象的最后确定,就是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给出明确的限定,获得--个具体的分析单位。如果研究对象的内涵过于宽泛、外延过于大,研究的时候往往就无从着手。比如要研究中国教育的特点,研究对象就不是十分确定的;如果进一步确定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规律,研究对象就进一步明确化了 。但是应当注意这样一个逐步限定的过程不能使研究选题失去普遍性。如果我们只研究一个个体,那么,怎么保证从这个个体里面获得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反而又会成为-个严重的问题(本书后面对个案研究的方法有专节论述)。在研究对象明确以后,就应当着手收集资料了。收集资料有一整套的方法,本书后面安排有专门内容,在此不赘述。但是需要特别提醒- -点,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倾向性不要太强,简单地说,就是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就大肆渲染,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就不提及。这种方法会使你的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很大的伤害。有一位大企业家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的时候就曾说:既要做“可行性报告”,也要做“不可行性报告”。陈云同志则用一句格言来表达了这个意思:没有反对意见,不做决策。

  选题与研究假说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伊丹敬之非常形象地把它称为一个“培育”的过程”。我们一定不要被一般人幻想的“灵感”所迷惑,以为一个假说突然一下就清晰完整地出现在我的头脑中了。当然,这种情况也有,但是更多的却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特别地,伊丹敬之认为:“证据也是培育出来的。几乎不可能从什么地方找到现成的合适的证据。其实,与自己的假说相吻合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需要培育的。”“这个看法与我们通常的看法不一样,但是非常深刻,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梁启超也曾说,我国青年做学问,不像.外国青年那样有现成的工具书等可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吃亏了,但是就培养研究能力而论,究竟是谁吃亏尚未有定论。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学术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