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制度是2013年实施的刑诉法中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羁押、节约司法资源,更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刑事和解制度是检察机关在办理轻伤害案件中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困扰检察机关的问题,而本文所要重点探讨就是轻伤害案件在批捕阶段如何更好地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一、刑事和解制度设计初衷和现实应用存在的差距
刑事和解制度分别在《刑事诉讼法》277条、279条有明确规定,该两个法律条款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对于条文所列出的几种情况的从宽处理权,其中包括故意伤害案件,而《刑事诉讼规则》第519条则是赋予检察机关在批捕阶段对于刑事和解案件的不批捕的决定权。刑事和解制度体现的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一制度较传统刑事案件处理方式,更有矫正犯罪、抚慰被害人心灵、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保障了部分刑事案件能有效、顺利的办理。
然而,在实践中符合刑事和解的故意伤害案件占大多数,但最终能达成刑事和解的轻伤害案件却有点不如人意。以S院侦监科为例:2013年提请批捕的故意伤害案件31件,其中造成轻伤和轻微伤的案件27件,轻伤害案件占故意伤害案的87%,在移送起诉前达成刑事和解的仅有7件,占故意伤害案总数的22.6%。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故意伤害进入批捕阶段及批捕后的侦查阶段,能够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极少,这违背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初衷,即使后期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由于当事人未能达成和解协议,检察机关也只能“爱莫能助”了。
二、刑事和解制度针对故意伤害案件在实践中的困境
刑事和解制度所要彰显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它所维护的是轻微刑事犯罪的权益,是以修复社会关系为目的,然而有时司法部门在执行该项制度时,却陷入尴尬无力的困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刑事和解制度本身并不完善
刑事和解制度的条款,基本上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司法机关主持制作和解协议,这些规定属于软性条款,没有针对无理当事人等特殊情况的硬性规定,使得该项制度显得张弛力度不够。如王某故意伤害,王某与周某因土地纠纷发生冲突,周某的鼻骨被王某殴打致骨折。经鉴定周某损伤程度评定为轻伤,事后王某愿意赔偿周某损失,但周某由于家中富裕不接受赔偿,而要让王某接受“牢狱之灾”,依照法律规定由于双方未达成刑事和解,王某最后被批准逮捕。针对此类情况,法律规定是否实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呢?刑事和解制度是否能真正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呢?
(二)赔偿金额争议过大,和解协议难达成
和解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所定,办案机关不会过多干涉,但是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干扰因素过多,以致使和解难达成,甚至有些当事人有利用检察机关批捕裁量权达到其个人目的,比如受害人期望获得高额赔偿而“漫天要价”。
(三)一线侦查人员调解工作不力
一些侦查人员由于办案数量较大,出现调解麻痹现象,遇见轻微刑事案件一般只是象征性的询问是否愿意调解,或只有在当事人主动提出调解的情况下才予以主持调解。侦查人员接触当事人最多、了解案情最清楚,在办案中不应只注重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证据,而忽视了调解工作,应当刑事和解作为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有效促进手段。
(四)侦监部门和解工作受限于主客观因素
侦监部门作为批准逮捕部门,案件承办期限为七日,且基层侦监科室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状况,承担和解工作通常有心无力,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主持和解工作。目前侦监部门针对轻微刑事案件的普遍做法是,在批捕阶段达不成和解的,先依法批准逮捕,同时建议侦查机关做后续调解工作,后期再及时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
三、解决轻伤害案件的刑事和解问题的建议
(一)制定赔偿标准
以被害人损伤程度为基础,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综合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等损失费用,制定出《人体损伤程度赔偿标准》,对于超出合理数额的索赔除非犯罪嫌疑人同意,否则不予认同,即使因此达不成和解协议也可以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刑事和解条款。这样司法机关在办理故意伤害案件中就可以占据主导权,不会受个别当事人牵制,不管对于漫天要价的受害人,还是无力赔偿的犯罪嫌疑人都有规则可循,这不仅减轻了办案机关对此类案件办理的难度,更是符合了刑事和解制度设计的初衷。
(二)制定《刑事和解告知书》
采用和《犯罪嫌疑人权利和义务告知书》一样方式,制作成文本形式,在案件立案后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手中,双方可根据告知书的内容决定是否愿意和解,如果一方愿意和解,侦查机关就有义务去做另一方工作,以致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三)提高侦查机关调解意识和能力
侦查机关作为一线办案机关,对当事人和案件情况的把握更准确,对于轻微刑事案件要及时调解,把调解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一把钥匙,注重办案质量和办案效果相结合,办要案和调轻案相协调,因此要提高侦查机关一线干警的调解意识和能力。
(四)赋予司法机关超出赔偿合理损失外的自由裁量权
如若有人体损伤赔偿标准,对于达不成刑事和解的案件,检察机关在认定犯罪嫌疑人悔罪情节就有了依据,但针对目前并没有该规定的情况下,就应该赋予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及法院对于超出赔偿合理损失的自由裁量权,针对受害人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和犯罪嫌疑人赔偿的数额之间做出裁量,只要赔偿数额足以赔偿被害人损失,即使被害人不接受和解,也可对犯罪嫌疑人做出从轻处理决定。
参考文献:
[1]季晶晶.浅谈实践中如何进一步完善刑事和解制度[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11:123-124+126.
[2]王安培.论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2,04:61-63.
[3]宛霞.公诉人作为刑事和解主体的制度探析———以轻伤害案件为视角[J].理论观察,2010(06):92-93.
一、基本案情2011年4月28日上午东部某沿海海域,一艘运载挂养鲍鱼篮的渔船在前往目的地途中舷舱进水,造成船只沉没。船上14名人员全部落水其中7人获救万人死亡2人失踪。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并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从定本次事故性质为较大安全生产...
第二章案件法理分析2.1受贿罪若干构成要件要素2.1.1受贿罪保护的法益我国刑法理论对于受贿罪保护的法益,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受贿罪所保护的法益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2.受贿罪所保护的法益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3.受贿罪所保护的法...
中文摘要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主体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对其行为所能产生的危害结果所抱有的心理态度,是行为人内在的心理表现,揭示了行为人是在怎样的心理状态支配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与犯罪客观方面互为表里,成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和彼罪的原则界限之一...
在国外,一般把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称为人格调查制度、量刑引入社会评价、量刑前调查报告制度。在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少年司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均有强制性规定。我国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调查制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直到2012年,我国新修...
修改后的《人民检察刑事诉讼规则》第三十五条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有关申请、要求或者提交相关书面材料的,案件管理部门应当接收并及时移送相关办案部门或者与相关办案部门协调、联系,具体业务由办案部门负责办理,本规则另有规定的除...
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或其代理人收集家庭暴力证据并提起诉讼的案件, “取证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
刑事冤错案的发生与案件自身因素、证据因素、人为因素、制度因素与制度之外因素有关.因此,防范刑事冤错案的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审判法官来说,影响刑事冤错案最核心的因素是证据因素,这是由证据是诉讼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笔者在对近年来刑...
为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监察全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于2018年3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之行为,且应依法对其罪行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刑法规范的是行为主体的违法行为,因而每一个犯罪行为都有实施的主体,该主体也就是犯罪主体。非法经营案件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系自然人及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参与...
1、证人出庭作证之理论基础1.1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源于罗马法当事人之善意与衡平观念,而罗马法善意与衡平观念传至德意志,与古代德意志法相结合即成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方法而作誓约。根据徐国栋教授的观点,诚实信用原则分为主观诚信和客观诚信两种。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