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新闻自由的权利规制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8 共4254字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德国历史进程带来了重大影响,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在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遭受了重大打击,国家局面难以维持,同时希特勒也正是以魏玛共和国的覆灭为契机夺取了国家控制大权,而希特勒的上台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魏玛共和国成立于1918年11月,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通常而言,魏玛共和国自成立以后先后经历了巩固、稳定、危机三个历史阶段。在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初可谓面临内忧外患。首先外在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作为一战的战败国,魏玛共和国面临着战胜国割地赔款等变本加厉的战争要求,强迫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而且法国比利时等战胜国也成功攫取了法国鲁尔区以及其他地方的大量煤炭资源[1]

  .就国内环境而言,由于连年战乱给国内经济造成的重大创伤,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货币政策失当,国内通货膨胀又一次给人们的生活火上浇油。在国内一片乱像的情况下极端武装分子又频繁发动武装暴动。在这种局势的影响下,魏玛共和国政权似乎岌岌可危。但是魏玛共和国清醒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各种改革措施,首先及时取消了原有货币政策,结束了对战胜国的消极抵抗,通货膨胀问题也因此得到缓解,以军事管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当时的极端武装暴动。经历了五年的改革期之后魏玛共和国面临的各项尖锐的生存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德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各项重大事项都处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魏玛共和国为德国经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上也走出了一条和平恢复大国地位的道路。

  一、魏玛共和国的危机隐患
  
  魏玛共和国为一战之后德国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帮助德国度过了最为严峻的历史阶段,并将其带入一个长达20年的稳定发展时期。但是魏玛共和国作为一个国家政权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的漏洞,再加之在特殊历史背景下采取的特殊治理方式没有得到及时的变革,以及社会福利政策措施的失当等问题都给魏玛共和国应对未来经济危机挑战埋下了隐患。事实上,当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时,这些潜在魏玛共和国内部的各种问题都成为导致国家覆灭的直接原因。

  首先,反民主共和的极端政治势力一直隐藏在魏玛共和国内部。共和国成立之初虽然对极右武装势力做了及时的镇压与管制,但是并没有将其彻底铲除。魏玛共和国的缔造者自认为建立了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将国内所有政治势力都纳入民主制度范围之内。这无疑是赋予了以希特勒为首的政治势力的合法地位,事实上,希特勒也从未放弃推翻国家的政治企图。就国际环境而言,魏玛共和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他接受了《凡尔赛和约》,是妥善解决一战问题的最佳路径。但是就德国民族主义来说,他们认为这是德国的耻辱,他们无法面对魏玛共和国在国家上的忍让与耻辱[2].因此这给他们武装发动政变带来了直接的借口。在这样的动机之下,极端势力又获得了国内合法地位,甚至在希特勒发动的“啤酒馆暴动”之后,希特勒竟然安然无恙的被释放。这种政治制度设计给希特勒上台和魏玛共和国的覆灭埋下了直接隐患。

  其次,魏玛共和国以建立高度自由民主的国家为己任,在国家权力设计上也实行了最高权力二元化处理,即总统和国会相互牵制,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力。总统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可以发布紧急法令,而国会又有权取消紧急法令。这种法令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在国会与总统处于友好协商氛围时,非常有利于国家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境。但是当国会与总统发生冲突之时则不可避免会将国家带入两难境地。在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初,国会成员与总统艾伯特均属同一政治阵营,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能够更加有效的集合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国家度过困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国会与总统关系恶化,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客观上两个民主势力之间的斗争给反民主势力坐收渔利创造了条件。

  再次,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危机应对策略为该国以后的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初首先面对的是经济问题。当时的政府对割地赔款持消极抵抗态度,有意放纵货币发行,制造通货膨胀,但是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悬崖勒马,大刀阔斧的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改革。

  自此之后,政府也对通货膨胀形成了负面认识,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甚至也不敢放松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管制政策,这一点就经济规律来说是不科学的。另外“道威斯计划”使魏玛共和国获得了大量的美国贷款,这些资金有力的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复苏。但是就当时的德国政治家来看,他们还想获得更多的特殊待遇,甚至想取消战争赔款。这使得战胜国不得不加强了对德国的警惕和援助。

  这在平时,魏玛共和国尚能应付,但是在经济危机爆发之时,对于一个没有援助的新生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最后,成熟的社会福利制度与不成熟的国家实力之间的矛盾。魏玛共和国自诩是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其中表现之一就是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待遇。这种待遇在现在看来非常正常的,但是在18世纪20年代来看,它确实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尝试。魏玛共和国本身是德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温和派妥协与合作的产物。社民党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该党的影响下,国家设立特殊制度,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之时,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裁决。事实上这种裁决经常出现,而且国家偏向工人阶级的情况较多[3].不仅如此,政府对工人失业问题也给与优厚的保障措施,成立了失业保险局,为工人阶级设立了80万人的常年失业保障基金,另外还有再保障60万人生活的紧急失业保障基金。除此之外,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这些失业保障基金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国家还应当对失业保障局和各种救济部门给与贷款和补贴。这些完善的国家政策给工人阶级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1929年世界经济爆发时德国400多万人失业,失业保险制度直接崩溃。

  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魏玛共和国的全面崩溃
  
  1.议会政党大联盟的破裂
  
  魏玛共和国的经济繁荣主要建立在“道威斯计划”基础之上,美国提供的大量贷款是推动德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但是1929年初,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向外蔓延,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失业人口急剧上涨,经济一片萧条。此时美国不得不从德国抽回短期贷款维持局面。这对德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德国失业人口在短短一年内上涨到300万人,这一数字大大超过了德国的失业保障制度的承受范围,因此失业保险制度亟需改革。此时执政的议会政党大联盟由社会民主党与德意志人民党组成,双方分别代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共同的危机压力下双方虽然没有协同一致,反而产生了巨大分歧。资方代表人民党提出降低社会保险水平,劳方代表社民党坚决反对,双方僵持不下。此时中央党议团主席布吕宁提出暂存争议,推迟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但是这一提议遭到了社民党和人民党的坚决反对。

  1930年3月,议会政党大联盟破裂,德国失业保险制度瘫痪,魏玛共和国的第一道防线被经济危机冲垮。

  2.总统内阁制的失败
  
  面对政治经济困局,魏玛共和国的制度设计中还有总统内阁制的设计,总统在国家处于危机时刻可以组建临时内阁,这是魏玛共和国的应急预备机制。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劳资双方的冲突使得执政联盟彻底破裂,议会民主制度丧失效力。

  总统兴登堡临时任命布吕宁为内阁总理,试图用总统紧急令拯救国家经济危机,但是宪法规定针对总统颁布的紧急法令,国会也有权取消,双方是互相钳制的权利制约机制。在经济危机中总统颁布的一些紧急措施有的伤害到不同的利益阶层,其中包括国会成员的既得利益[4].因此颁布和推行这些紧急法令并不顺利,经济危机对魏玛共和国造成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每个利益阶层都会受到影响,政府要想维持局面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这个高度自由和民主的过度,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主张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都不容许受到伤害,最终给国家政府带来的就是众口难调,束手无策,政治制度上的缺陷加上经济实力的薄弱最终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的全面崩溃。

  三、内阁斗争与希特勒上台
  
  总统派与国会之间的矛盾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全面爆发,双方都想巩固自己的势力,总统派扶植拉拢中间势力成为国会中拥护总统的政治代表,这给许多中间党派制造了坐收渔利的机会,其中就包括纳粹党。

  1932年7月31日的大选中,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选票上升到37.3%,议席数量也急剧增长,成长为国会第一大党。作为政治交换,希特勒同意拥护总统法令,交换条件是希特勒出任内阁总理。但是,总统兴登堡在获得了国会支持,颁布了一些改革措施之后却拒绝希特勒出任总理,这遭到了纳粹党的疯狂反扑。当年9月12日,兴登堡酝酿出台的“复活经济政策紧急令”几乎遭到所有国会议员的反对。在这之后,总统派与国会进入了互相否决彼此法令的恶性循环,其中包含一些合理的法令也不能正常实施。

  总统多次尝试过解散国会的努力,国会也试图多次废除总统,当双方仍然坚持不下。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迫于工业资本家以及一些农场主的压力,同时也为了结束毫无意义的政治争斗,最终做出任命希特勒为内阁总理的决定。

  希特勒上台对于德国走出经济危机具有转折性意义。首先从解决经济危机的角度来说,过度的自由民主是造成当时德国政局混乱与经济危机的根源。每一个政党,每一种政治势力都主张自己的利益,对于伤害自身利益的改革政策都予以否决是造成改革不利的主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权力集中。专制制度是高效协调各方利益的最有效措施。因此以专政独裁为执政理念的希特勒上台对于经济危机的解决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5].而且,在这场危机中希特勒在选民当中的支持率不断上升,选民之所以把票投给希特勒就是为了能够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拯救全面崩溃的德国经济。事实上,希特勒在上台初期的改革努力满足了选民的期许,但是这也造成了他们对希特勒以后政治决定的盲从。希特勒上台绝不是为了拯救国家经济如此简单。在希特勒执政初期一直向民众灌输的是达尔文生存理念,即弱肉强食。他认为德国之所以处于艰难境地是因为其他国家和民族一贯以来的对德国的陷害。民主与共和无异于消磨一个强大民族的斗志,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希特勒解决失业人口问题的措施也就放在了发展军工经济领域上,由此希特勒也将德国带入了下一个深渊。

  参考文献:

  [1] 张家哲.试论希特勒上台的原因[J].科技信息,2010(3):202-204.
  [2] 张经纬.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危机的再认识[J].史学理论研究,2009(2):8-14.
  [3]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2009(1):4-10.
  [4] 宋晓平.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J].史学理论研究,2009(2):4-8.
  [5] 张丽.1929年法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J].史学理论研究,2009(1):13-1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新闻自由论文
返回:行政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