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广西现代农业发展中农地流转困境探析
【第一章】广西现代农业农地流转问题探究导论
【第二章】农地流转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广西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地流转的现状
【第四章】广西农地流转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广西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六章】广西农地流转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现代农业农地资源合理流转研究参考文献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地流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调查区域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当前农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发展前景良好。例如兴业县通过农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建成了广西春茂集团万亩柑桔基地、兴业百谷米业公司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大平山镇绿安园公司1000 亩现代农业蔬菜基地等。农地流转可以使农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限的农地资源被现代化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以及大型农业机械全副武装,农地效益提高,发展高效农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加强。而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又要求农地集中连片,为破除农地细碎化的问题使得农地流转成了当务之急。现代农业发展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为农户农地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转出对象,对农地流转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1.2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影响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户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对于农户是否进行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对调查问卷整理发现,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户只占受访农户的 37.1%,说明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农地流转。由于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率较低,目前农地仍然发挥着农户的社会保障功能,只有解决好农户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医疗保障,使农户后顾无忧,才可以实现农地流转的畅通无阻。
6.1.3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对农地流转影响较为显着根据实证分析以及访谈,市场信息通达度是影响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距离乡镇的距离越小,获取市场信息的时间就越短,可以为农地流转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距离乡镇的距离反应的是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农户取得经济利益所付出的代价,乡镇作为农村市场重要的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距离乡镇越远,一定程度上是信息的更加闭塞,获取市场信息的滞后,很大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因此,应当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6.1.4 农户的教育程度低阻碍了农地流转受访农户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农户占到 26.4%之多,远低于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人数仅占到 15.2%.实证表明农户的教育程度与是否参与农地流转成正相关的关系,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农户自身掌握知识技能能力的进步,自己阅历视野的更大扩大,对于农地流转新的概念更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在新一轮资源优化配置中,更容易掌握主动权。因此提高农户的知识水平应该成为促进农地流转的重要工作。
6.1.5 政府应注重农地流转中的合法性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未经村组织同意下进行农地流转的占 55.5%,并且 62.1%的农户以口头协议为主,签订书面合同的农户仅占 37.9%.可以看出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一般不通过村级组织的同意,多数是采取双方自主商定的模式进行,口头协议占多数,目前农地流转的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以及监督、规范机制落后。
农地流转的合同签订与农民的利益有密切的联系,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制约了农地流转的发展。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是进行农地合法流转的前提,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构建农地流转平台进而促进农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6.1.6 因地制宜选择农地流转模式从三个县 12 个村的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各县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同,其农地的流转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参与流转的农户中,农地流转模式以转包为主要,转包的对象为农户,说明了在现有国情下家庭经营依然是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蒙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出现农地入股的模式,并且占到蒙山县参与农地流转农户的 23.9%.兴业县与兴安县的农业企业化经营状况较好,共有 20 户农户将农地出租给企业。这说明农业经营的主体不同,造成农地流转模式的差异。因此农地流转应该结合当地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农地流转模式。
6.2 对策建议
6.2.1 提高农户思想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农户思想观念是影响农户做出经济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农户的恋土情况根深蒂固不利于农地的顺利流转,为此必须加大各方面举措,认真分析农户恋土情节来源,从根本抓起,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根除农地流转的农户心理障碍。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工作,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大众传媒媒介,宣传农地流转有关政策以及鼓励措施,让农户充分认识到农地流转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使得农户对新的经济行为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减少对农地流转工作的负面影响,积极配合农地流转工作的开展。
其次,政府部门改变行政方式。让农户主动参与农地流转中来,实行“参与式”的社区工作方法,充分调研农户的有关意见建议,认真听取基层群众的真实想法,对中间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踪处理解决,保证农户的知情权、话语权,让农户发挥更多自己的主动性,以农户家庭为中心,开展农地流转的各项工作。
最后,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创办丰富多彩的农村社会文化娱乐形式,改变农村单调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农村积极推广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从而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引导农户在思想认识上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恋土情结,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
6.2.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的担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摆脱农地发挥社会保障功能的重要渠道,能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应为失地农民量身制作,富有一定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纳入整个社会的保障制度之内。完善农村社会保体系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确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模式。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依据农户个人实际的发展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制度安排框架,包括为失地农民提供自主创业的平台,为失地农民购买商业保险,政府的政策向农户进一步倾斜,缩小工农的剪刀差,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重点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多渠道方式帮助农村地区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结合家庭养老、个人投保等在多样化保险投保的形式。在资金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实行政府、村集体、个人分摊的办法,给失地农户更多的资金帮扶。尤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管理方面,要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专款专用;在资金使用的监督方面,可以吸收农民代表参与资金的审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要鼓励农民参加城市商业保险,逐步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对接。
最后,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给农民更多的优惠的政策,并加大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对优惠制度充分的认可肯定,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发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金,根据农民需要,针对失地农民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机会等;多渠道为农民开拓就业渠道,结合地区发展水平,开发各种社区工作岗位,包括保安、清洁员等适合失地农民的工作机会,保障农民的生活,实现农地的顺利流转。
6.2.3 加大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户的人力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本一方面可以实现投资的增值,另一方可以保障生产的产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农户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加大自己技能培训的力度,熟练掌握几门实用技术等,同时,农户人力资本可以为农户产出更多的可观经济收入,为此,本文从以下几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首先,培养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资人力资本的意识。经济学认为“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对于农民而已,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与意识形态的培养,只有广大农民树立人力资本可以无限期的为农民创造价值的观念,才可以保证农民不断对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避免人力资本投资的短期行为,以致于收效甚微,放弃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其次,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广度。政府部分,尤其是劳动就业部门要积极拓展渠道,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支持,积极为农户拓展投资人力资本的渠道,广开思路,打破常规,在技术培训方面要展开各种技术的推广传播,包括一般农作物种植技术、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根据地区农业发展特色要求,因地制宜地引进新的技术,包括酿酒、手工艺等技术的全面培训,实现投资渠道的拓展。
再次,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厚度。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实现自己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实现高效的投资回报。
最后,政府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以保障农民人力资本的持续生产。政府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优势,让更多的生产要素在农村地区得到优化配置,保证农民人力资本的生产。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民改善自己生活提供物质条件上的帮助,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上的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劳动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为农民谋求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
6.2.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农地流转的有效条件,同时也是解决土地纠纷的必要条件,用法律的手段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充分保障农地流转的合法性。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农地流转的法律体系,对相关经营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界定相关概念,尤其是土地的产权关系,明确相关经营主体责任和义务范围,重点把握土地使用用途的规范,严防恶意改变流转后土地的性质,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规范,从法律层次上保障农地的顺利流转,维护相关经营主体的权益。
其次,严格规范农地流转的程序,做到程序合乎规定,保证农地流转过程的合法性。为此,村级组织要发挥自己在基层中的主导作用,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尤其是集体土地的流转中,严格规范相关程序,公开相关信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才能保障农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最后,建立土地纠纷解决机制,合理处理土地纠纷案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对出现的土地纠纷要做出正确的评判。后期要整理相关土地纠纷案件,分析相关经营主体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程序,实现农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6.2.5 构建农地交易平台,实现农地流转市场信息对称培育与完善农地流转交易市场,搭建农地交易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保障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
首先,构建农地流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农地流转中的重要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农地交易市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一部分,同样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只有在市场这个大熔炉里,才可以保障农地流转的公平合理,同时,市场信息的有效贯通,进一步保证农地交易的顺利实现。
其次,建立起农地流转的市场评估机制,从而降低农地流转带来经营性风险。要培育农地市场,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逐步建立起各种信息平台,构建农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网络。通过这些网络收集和发布供求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农地收益评估,为农民农地流转提供参考,引导农地的快速、合理、高效流动。
再次,发挥中介组织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为农地流转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发挥不同类型中介组织的作用,取其所长,扬长避短,多渠道增加农地流转的途径。鼓励农民自发组织,对其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适当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审批困难,适当减少行政审批手续。规范中介组织的职责范围,争取农地流转的各项程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最后,加强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农地交易市场不仅符合一般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必须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下进行,保证农地产权的归属,维护集体的利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加强农地交易市场监管的充分理由,只有在透明、有效、合理的原则下,才可以实现农地流转的合法性、有效性。
6.2.6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不同农地流转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地流转提供必要对象。结合当今我国农村的实际,坚持家庭经营的条件下,多渠道培养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包括农业合作社、企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引导各主体采取适当的农地流转方式,促成农地流转的实现。
首先,巩固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未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仍然占有多数,鼓励扶持农户生产仍然是重要的艰巨任务,强化家庭农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优化政策,尤其在家庭农场的认定与行政审批方面,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便利。鼓励本村农户以长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农地,将自家的农地流转给专业大户或者家庭农场主等。
其次,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农户主要以农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可以集中更多资源,使集中的资源得到更优化合理的配置,促成经济效益的增加。一方面鼓励农户联合经营,另一方面加快合作社的发展步伐,规范合作社的发展,尤其是合作社的职责范围,给广大的农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再次,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户以出租或入股为主要形式流转农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农地流转。
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引导农地流转,减少行政干预,弱化政府行政职能,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科技水平。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户家庭为核心,让农民在农地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
6.3 研究不足
第一,在对农地流转主体经济行为原因进行描述分析时,忽视了农地流转的转入主体多数是农业大户或者农业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等其他经营主体,导致在分析转入主体的原因时缺少充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此部分在问卷设计以及调研计划安排中有失误之处。第二,部分解释变量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有可能是数据不足或者其他原因,尤其是农户家庭劳动力的数量,调研中多数农户由于种地不划算,家庭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流转土地意愿方面很强烈,但在模型结果中无法显示出来。第三,加快农地流转对策方面,由于实证模型结果的限制,只提出依据模型结果的对策建议,而在实际生活中,调研团队也发现,农户的社会资本存量在农户经营活动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尤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尤为突出,而对策建议在这方面有所缺失。
摘要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压力的不断增加,农业发展尤其是确保粮食安全被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突破农业发展的桎梏,实现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进而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特别是农地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保证农业的有效发展变得...
1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载体,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蔡玉梅等,2007)。近年来,国家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造成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实现广大农村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开发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并且二者还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必须以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基础,同...
摘要农民是农地整治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在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权益诉求的实现情况,不仅关系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而且影响到农地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当前,农地整治作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地整治过程中也...
摘要本研究从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出发,以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基础,以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为背景,对广德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调查和分析,以农村土地流转系统分析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广德县...
5广西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5.1模型构建5.1.1理论假设在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均有大量的成果,但是总结起来,可以发现在影响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意愿的研究占有多数,研究发生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占有少数。笔者认为,研究发生农地流转...
第五章完善广德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建议第一节加快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一、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供求机制农村土地流转从本质上说是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交易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而商品交易的完成不仅需要有市场上有供给,还需要市场上对这种...
参考文献[1]A.J.雷纳,D.科尔曼,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4]费...
第四章广德县土地流转的两种机制的对比分析为了对广德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中的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产生的作用分析,本章将着重分析两种机制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绩效。为此笔者选择分别选择了广德县邱村镇的邱村镇四季田园农场朝阳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员开始转变传统的种田意识,走出农村,进城务工。虽然,低廉的劳动力对于刺激我国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也意味着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