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我国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8 共533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的在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务之急。

  一、强化社团育人功能,扩展社团内涵建设。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不仅仅通过丰富的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满足了学生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担负这文化育人的重任,有效的对可以课堂进行补充。社团最为最活动的学生组织,可以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崇高的精神塑造人、卓越的活动激励人。高校需要重视社团在育人环节的重要功能,优化社团的育人方式。笔者认为,社团育人工作需要从以下几点开展。

  (一)创新社团活动,统揽素质拓展计划。

  社团作为一个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自治组织,其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大量的社团活动。创新社团活动,主要体现在创新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创新社团活动的教育意义,创新社团活动与大学生思想觉悟提升的有效融合。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都有赖于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所谓素质拓展活动,是社团组织开展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凝结团队精神,践行社会正能量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社员之间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育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是高校社团的必然之路。

  把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融入素质拓展格局中,对高校学生社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则,高校学生社团需要建立完备的素质拓展方案,完善自己的拓展体系,打造突出的社团素质拓展团队,策划好素质拓展的方案。二则,改进社团管理中的松散型结构,由社团指导老师指导开展工作,各部们分工实施。学期初,要做好拓展的计划和规划,同时有效和团委沟通,把拓展计划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管理中去,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涵盖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

  (二)开拓创新社团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前面论述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社会需要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培养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学生的思想觉悟,要不折不扣的跟党走,服务祖国建设。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也肩负中思政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丰富的社团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思维的活跃、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把握住这样的平台,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学分制、公寓制等教学教育管理制度的开展和实行,使得高校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开展活动的主要载体,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社团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因此,紧贴时代主题,创新社团思政教育模式也变得非常重要。

  创新社团参与思政教育的模式,要求高校学生社团要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有充分的了解,要掌握学生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方式,才能有所成效。目前的学生思想状况,心理状况有了较大改变,新媒体等技术的出现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高校学生社团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在增加趣味性的基础上,把社会热点,主流思想传达给学生,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学生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同时,高校学生社团要在强化在学风建设上的突出作用。通过开展诚信考试,读书成才等活动,感染学生走近教室,走近图书馆,优化良好的学风。同时,社团要在活动内容上精心计划,注重每一个细节。从策划开始,就要将活动定位于高品位上,争取将每个环节设计的相对完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除此以外,应当更加重视活动的过程,将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从始至终贯彻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在活动参与的方式上要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力争取得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能够深化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心并且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教育手段。策划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代青年学生以参与活动的形式接受教育而不是传统的两课教育,因此,大家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新模式取得多大的成效。活动中每个环节都应当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并且积极参与教育工作。最后,每次活动后都应当总结活动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强化管理功能。

  (一)完善社团经费机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了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缺乏资金,设备落后、缺少一些有经验的指导老师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在学生社团中普遍存在的经费机制问题。高校学生社团要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经费机制。

  首先,要建章立制,完善经费收支制度的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学生社团中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大大阻碍了社团的发展。经费机制的建立一定需要高校团委统一把关,在充分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费收支制度,设专人负责人经费的管理,并定期向社团成员公示账目。做到所有账目公开透明。

  其次,高校团委要改变传统的拨款机制,实施弹性拨款,公平公正。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社团是民办非官办的思想,认为学生会,团委才是直属官办的组织,在经费划拨上,偏官办思想严重。这需要高校团委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公平公正的对待两个组织,公平公正的拨款。具体说,要增加对社团经费的支出,保障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正常开展活动。尤其是一些品牌社团,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急需经费的保证。同时,也要对社团经费实施弹性拨款机制,对于部分创收型的社团,高校团委可以减少拨款,甚至不拨款。这样的社团依托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实施盈利的项目,这样完全可以减少开支。

  第三,设立高校学生社团创新基金。目前,高校生活社团的活动琳琅满目,活动样式丰富,种类繁多,但是缺少创新点。高校可以适当设立活动创新基金,刺激社团能够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增加创意,提升社团的知名度第四,制定适合学校校情和大学生发展的赞助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来源的重要途径就是企业和社会赞助。然而,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最为混乱的环节。很多社团为了单纯追逐利益,不惜违背社团管理规定,与社会企业一起从事盈利性的活动,更有甚者直接危害学生利益。部分社团之间为了同样的赞助甚至相互诋毁,谩骂,也是常有的事情。高校需要为学生社团提供适合自己校史校情的赞助制度,约束社团的行为,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社会资金,对于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与社会的接触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创造平台,增加社团社员的沟通与交流。

  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提出了层次需要理论,对人的需求做了不同层次的界定。

  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加入社团,其最重要的一个需要就是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动机调查环节,笔者已经提出,多数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就是想通过社团结识更多的朋友,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由于高校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和松散型的特征,社团成员之间缺乏了解,人际关系较为淡漠。人际关系在群体中的作用非常明显,直接决定了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决定了群体的战斗力和工作能效。所以,高校学生社团需要有效的交流平台,促进成员之间沟通交流。而这里的沟通又分为社团内部和社团外部两种。

  首先,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需要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就要切实发挥指导老师的领导作用,要为学生搭建好沟通的渠道,通过定期的例会,让成员之间彼此认识,并通过干部选拔制度,让成员都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能够有效增加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在社团正常运转中,要充分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社团骨干要能够凝聚成员力量,解决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带领社团成员一起努力,一起吃苦,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在社团的活动中,要加强社团成员之间分分工合作,是大家在合作的基础上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相识,在相识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其次,不同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的交流较之内部交流,有不少难度。高校要充分发挥团委和社联的作用,要经常召开社团干部会议,增加不同社团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座谈会,工作交流会,联谊会等形式,建立不同社团成员之间的联系。

  (三)在社团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

  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使用多种激励方式并使其相对固定化和规范化,是与激励客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结构、关系及演变规律的产物。激励机制是公司企业将远大的目标变换为具体可实施的连接行为。勒波夫(M.Leboeuf)博士在《怎样激励员工》中提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原则就是奖励;受到奖励后做事会变的更好,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干得更漂亮。"不难看出,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励显得非常必要。要引导成员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充满信心的完成组织目标。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者,要清晰的认识,作为独立的"经济人"存在的社团个体,在接受到自身利益刺激得情况下,一定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组织目标。然后,问题在于,高校如何有效的把这些不同个人的"经济人"有效的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统一组织目标,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首先,以精神激励为手段,增加社团成员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提到的精神激励,主要是针对具有共同理想和抱负,共同兴趣与爱好的社团成员。社团管理者需要激发成员之间的精神力量,给成员以精神动力,让大家知道,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让他们距离自己的人生目标更近,离自己的梦想更近。所谓激励,就是利用外部诱因的刺激,唤起人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恰恰符合高校学生社团的宗旨。

  高校学生社团要明确详细的目标,创建自己的社团文化,通过精神的力量凝聚人。

  其次,要用社团文化和社团品牌吸引社员。一个社团发展的生机在于其长期积淀下来的社团文化和品牌活动。社团招新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某社团车水马龙,而有的社团门可罗雀的现象。很多学生挤破头要加入一个品牌社团,主要原因就是折服于该社团的文化积淀和口碑。所以,高校社团管理者务必要重视社团文化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工作反思,在反思正改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成品牌优势。

  第三,配套适当的物质奖励。在所有的激励措施中,效果最为直观的就是物质奖励。高校社团管理中,要对社团的发展考核实施物质奖励制度,增加社团之间的竞争力。对于活动开展丰富,内容积极健康,参与度广的社团,要在年底考核中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那些不思进取,活动开展不积极的社团则可以降低经费支持,这样就有利于社团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

  三、探索学生社团发展新模式,迸发创新发展活力。

  (一)社团发展多元化。

  高校社团的管理在我国的泛政治化其实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校社团的组织架构、社团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师资配备都是学院统一安排,这为社团的发展打上了政治化的烙印。如此发展模式,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长期看,泛政治化只会制约社团的发展空间,很多社团有了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想法,却有碍于学校的制度,只能搁浅,这不利于社团的创新发展。社团发展多元化,却往往能造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有利于增强社团的生命力。

  同时,多元化可以让社团放开手脚,形成竞争格局,更促进了品牌社团的出现。

  (二)打造精品社团,走品牌社团建设道路。

  "品牌化",是指对高校学生社团开展合理有效地规划,在所有社团中选出优秀的社团,并着重培养,将其建设成 "明星社团".将社团品牌化,不仅可以塑造社团的形象,更可以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加深其影响力。发展品牌化的社团,有着以下的优点:一方面,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社团文化,增强社团成员对本社团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以确保社团较为固定的规模形式;另一方面,更容易被社会认可,增大获得社会资源的可能性; 最为重要的是,社团的品牌成立以后,其社会知名度大增,公众认可度也随之升高,这都有利于社团的社会宣传。

  (三)走错位竞争发展模式。

  所谓的错位竞争,是指高校学生社团为了避免不良竞争,在不改变社团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对社团规划实施类型、经费、群体的错位,这样既容易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又能够丰富高校学生的不同需求规避不良竞争。

  错位竞争具体表现为:1、类型错位。就笔者走访的高校学生社团而言,就大量存在同类型社团重复存在的现象。例如,某校舞蹈社团广泛存在,共计五个。

  这样,不仅分散了资源,又造成了不良竞争,每每招新期间,都要为生源吵闹不停。实施类型错位,不仅节约了资源,扩大了社团规模,形成了资源集约型优势,有增加了社团的综合实力。2、经费错位。经费错位是指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经费来源要渠道广,且分散。例如,学生社团所需要的赞助,不能所有社团都依存一家赞助商,这样不仅让赞助商左右为难,更容易形成社团为了经费窝里斗。

  经费错位,要求社团在发展规划上下足功夫,在资金来源上要做好顶层设计。3、社团群体的错位。社团群体是指社团的参与者。目前,我国的社团参与者基本都是学生,很少出现学生和非学生群体的融合。再次,笔者认为,社团群体的错位就是让更多的"社会人"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壮大了社团的实力,不同教育和生存背景下力量的加入,能够丰富社团的管理方式,增强社团的活力。当然,这容易导致社团发展社会化、功利化趋向,但是做好社团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这完全是可行且利大于弊的一种发展模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