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医改一直是医改领域的热点,近日来更是争议不断。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医改政策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标志中国新一轮医改的开始。新医改政策的重心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层医改是新医改的重点,也是新一轮医改的突破口,关系到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2010年1月1日,安徽省相继出台政策,开始在全省32个试点县(市、区)实施基层医改[1].政策对医改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安徽省基层医改已实行6年,如何从“变迁”和“评价”两个角度正确认识医改政策,对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医改具有一定意义。
1安徽基层医改政策变迁
按照时间顺序梳 理安徽省基层医改政策较为直观。2009年11月,安徽在全国率先拉开了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序幕,明确基层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以“药品零差率”为突破口,采用“双信封”进行药品招标,以“两条线”方式管理医疗机构[2].将全省1 230个乡镇卫生院和63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编制和预算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的医疗服务,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中心工作人员实行竞聘上岗,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予以财政补偿。2010年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铺开,继续强调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回归公益性。2011年安徽省医改增补30条新政策,将政府财政补偿调整为“政府保工资、机构保运行”,同时强化绩效考核,拉开收入差距,调整新农合报销比例,引导分级诊疗,提升村医待遇,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活力,以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2012年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诊察费由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计划到2015年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基本上实现“大病不出县”.2013年安徽省继续出台18条改革新政策弥补政策不足,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运行补偿管理和村医保障,推进基层合理用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14年安徽省明确了10项改革,包括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计划、卫生院服务能力建 设、县乡医联体试点、再造新型农村三级网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处方规范化、实行年度计分考核、县级公立医院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等。2015年安徽省取消“收支两条线”,同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继续加强绩效考核,深化人事制度和养老制度改革;加 强 村 医队伍建设,保障村卫生室经费;提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推进县域医联体建设等。
2安徽省基层医改政策实施效果
一般从医疗卫生费用、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和社会经济产出四个维度,对医改政策实施效 果 进行评价。由于基层医改实施时间仅6年,需要长期监测才能衡量的健康和社会经济产出指标难以有效评价[3-4],故从医改目标、医院运行及补偿情况、医疗卫生费用、医疗救助、人员队伍等多维度进行基层医改效果评价。从上述维度进行评价,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基层医改实施效果。
安徽省基层医改的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10年9月1日,安徽省以取消药品加成为突破口,一切由政府举办的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从2012年底开始,安徽省又在144家县级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安徽省医改办提供的数据表明“零差率”政策推行后,国家基本药物中标价格较国家指导价平均下降52.8%,县 级 公 立 医 院 药 品 价 格 平 均 下 降36.6%.2010年9月开始基本药物省集中招标采购后,基本药物中标价格较国家指导价平均下降52.8%.同年12月,完成了省补充药品省集中招标采购,药价平均下降53.2%.2010年至2012年,各级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 投 入总量为88亿 元,年 均 增 长32%以 上。2013年,县级公立医院获得因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而每年减少的9.6亿元收入,其中25%由省级财政直接补助,剩下部分由医保基金支付。2009年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实现全面覆盖[6],截至2010年,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46%.2014年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指出患者在乡镇一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可达90%[7].但是,从医疗卫生费用来看,医疗卫生费用以及人均卫生费用均在有所增长[5].农村医疗救助支出逐年增加,从2010至2012年累计投入11.4亿元,救助农村困难群众近150万人次。基层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7.2%,比医改前提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