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 言
信息资源管理的引入体现出了电子政务管理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我国政务信息化进程已经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进入"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本文选择了几个研究热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从这几个角度探讨电子政务研究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研究中提出的问题,探索电子政务这几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
2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合",用"电子政务"进行题名检索,在2008-2012年间检索出2898篇文章,这些文章内容分布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和1994-2008年发表的论文数量(6271篇)相比,学者们近年来对电子政务研究有较高地关注度,2008-2012年出现了2898篇论文,论文数量在2008年达到高峰.
2011年的论文总数量有所下降,但在2012年又迅速增长.从内容分布来看,电子政务一般介绍性文章居多,专项研究占比小.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其中以"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信息安全"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占比在2008-2011年间保持平稳上升,形成研究热点.这不仅透视出电子政务研究从一般性综合研究转向专项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服务和保障,也反映出研究与政策引导相关,如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成立、《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实施等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3热点分析
3.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近两年,在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3.1.1 研究内容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面临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政府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需要区分不同的层次,逐渐深入,力求发挥出信息资源应有的效用.
按照整合步骤,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可以进行不同层级的划分.在技术保障和管理系统支持下,可以进行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该机制包括了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层、应用服务层三个层次.从政府网站的建设角度出发,政府门户网站具有区别于一般网站的前台和后台的关系,其中前台关系是网站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部分,而后台关系则是其对相关政府部门产生的整合平台作用.从整合阶段和整合层次角度入手,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包括共建与共享两个阶段.共建首先是制定统一标准,各自按照标准进行建设,称为标准层面共建;然后按照统一标准,由指定的技术服务单位来进行改造或建设,称为工程层面共建;最后按照统一标准和专项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共建 称为业务层面共建.在共建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1】.
按照整合内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包括了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和内容整合.在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管理决策复杂化、环境多变化以及数据爆炸化的前提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提出了的整合概念不仅仅是缓解信息孤岛现象,而是重组国家政务信息资源,促进协同办公与政务流程再造,节约信息化建设成本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应当包括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和内容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指在电子政府环境下,各级政府部门 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并共同拥有政务信息资源获取权与获取条件,将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和社会上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通过集成,解决目前各个政府部门及社会上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式存取,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并不是对现有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全盘否定,而是在合理继承基础上所作的重构和发展【2】.
3.1.2 研究模式
针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的内容和步骤,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相应的研究模式.
基于区域和系统的划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大致分为四种,即区域性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全国性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性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全国性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根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引导、利益驱导与信息交流的关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可以设计成三种不同方位的共建共享模式,即垂直型模型、水平型模型和交叉型模型.纵向整合是指通过对现有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快速流通、高效利用以及深度加工最终实现信息价值上的增值,主要侧重于政府组织管理工作中的连续性、程序性.横向整合则是指将孤立分散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一体化、整体化、系统化的一系列过程,主要侧重于政府组织工作之间的相似相近性.
交叉式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则主要侧重于政府组织的独立性、特定区域性和所在组织系统的整体性之间的有机结合.
基于构建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包括系统的整合、信息标准的制定与整合、制度的整合、网络平台的整合、业务流程的重组与整合、应用的整合.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主要包括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框架层,应用服务平台层,通过这3个层次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基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模式种,影响较大的就是"机构互联信息共享"模型.从主要关注结构化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到开始关注于非结构化的数据整合和共享,强调信息共享首先要求各部门间能联合制定良好的、统一的规划,避免各种不同数据库之间的错误、语义冲突、关系冲突以及属性值的不一致.
不同的研究模式所体现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其研究内容基本一致,都是围绕着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说明当前很多学科及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都已经能充分重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3 研究趋势
(1)统一规划. 政务信息资源本身具有复杂性,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阻碍了信息化进程,政务信息的格式混乱和标准不统一,政务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过程中业务的复杂性、数据的差异性所带来的问题阻碍了信息化进程.因此,有必要制定全局规划,在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统一标准,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信息基础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国家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由先制定强制性的统一标准,然后建立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目录体系框架,对各部门对本系统信息和业务数据实行统一编码、统一存储格式、统一分类索引,并切实做好部门内与部门之间的公共信息 电子交换信息、电子公文等标准化的制定工作.
(2)法律法规.在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的外部环境中,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也有众多学者的关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必然会涉及到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冲突,其具体表现为传统行政体制与管理模式障碍.我国目前存在着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集权 决策不民主、行政过程暗箱操作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最常见的制约来源于传统行政模式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的角色应当能实现从配合性角色向基础性角色的转换.只有在管理体制与法律保障双管齐下的基础上,才能为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其公开信息的义务,有必要对其监督机制、监督方式进行规定,并且在立法时要注意避免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的问题.
(3)公民权益.在电子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政府部门是个人隐私权的最大威胁.各种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公开,大大增加了公民的隐私权的保护难度.针对信息公开与隐私权相互矛盾的问题,应当在利益衡量基础上,合理设置安全港模式,从而既能最大程度上促进信息对外公开,又最小程度上损害个人隐私利益,维持二者之间恰当的平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服务中,应特别考虑弱势群体的受益问题,为公众获取信息创造方便的条件,将服务惠及全体民众.
(4)科研力量.目前我国从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的主要是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人员,而真正开发和实践的研究人员较少.这种队伍结构不但不利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的地区分布也极其不平衡,多数都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作者较少.我国应该加大对推进电子政务相关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投资.要扩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队伍,尤其是相关技术人员和应用层面人员要积极投入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中来,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来研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使得我国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外,而西部地区的学者要积极投入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中来,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水平.
3.2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所谓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及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由原来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一转变是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发展、满足公众服务需求、增强政府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与传统政府相比,服务型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民利益的实现,而不是政府自身利益的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尽量方便群众的服务提供者,而不是方便行政、利于政府管理的控制者.因此,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应顺应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趋势,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准确进行服务型政府导向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评估聚焦在评估电子政务对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改进上,以实现电子政务全过程的管理,形成自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
3.2.1 研究内容
综合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概念:服务型政府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公众满意度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运用各种评估方法,按照科学的评估流程,对电子政务的运行过程及条件作出的全方位评估,以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目标.
(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不仅在于"为评价而评价",它还在于对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因此,一个好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能对其要评价的客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衡量.其次,对该客体的修正、发展与进步有引导作用.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近几年的研究将四部分内容纳入了指标体系中: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与硬件支持,内部优化流程,外部绩效与产出.
制度建设即对部属和使用电子政务所进行的软件上的准备,包括了人力资源的准备与有关电子政府建设的部门规划 战略等.其具体的子要素如下: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规章制度或地方、部门政策,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要素,包括电子政务意识、公共服务意识、能力培训、服务水平,领导重视程度,组织保障.
基础设施与硬件支持指标,即该部门对建设与部署电子政务所进行的硬件上的准备.包括资金投入、千人拥有电脑率,硬件基础,网络性能,原有信息安全程度,技术标准,数据库与专项项目建设.
内部优化流程评估,电子政务在组织内部应用时是否提高了效率与效益.其具体的子要素包括办公自动化与网上办公,协同办公,降低的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提高运行效益,内部流程规范程度,其信息系统的整体稳定与成熟度.
外部绩效与产出指标评估的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外部影响,包括了该部门的网站服务,该部门该地区的硬件产出,也包括了其在促进数字化管理与改变政府职能方面所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其具体的子要素包括,政府网站的信息发布,包括及时性准确性等,政府网站的隐私保护政策,政府网站的使用帮助,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政府网站的链接质量,政府网站与公民企业的互动,政府网站对社会反馈的回应程度,政府网站的第三方数据,公众监督与公众参与程度,反映的信息化建设成就与信息化深远影响.
(2)权重设置.目前以专家打分为数据来源.
(3)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采用AHP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采用专家评审法、网上调查法、用户调查法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方法,对政府网站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基于AHP的加权平均法和欧式距离法作为评价指标的汇总计算方法.以信息化成熟度、政务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为主的电子政务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群体AHP模型.
①模糊评价方法.在设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采集样本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采用模糊数学的研究方法,以模糊综合评判三级模型为基本原理,使得评价指标会更加合理、更加准确.评价方法接近人的思维模式,合理地实现定性指标定量化,且整个评价过程和步骤非常容易编程实现并在计算机上进行运算分析,具有较高适用性.
基于云模型的电子政务网站评价系统的整体框架模型,以云变换和云发生器作为定性定量转换工具,通过云推理机把量化的站点指标属性值与规则进行匹配,从而可以得到易于理解和使用的评价结果.
②数据包络分析法.基于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思想设计的动态综合评价电子政务绩效的数学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模型,建立电子政务的期初绩效、期末绩效和绩效指数等概念,以此测算电子政务动态综合绩效.
③BP神经网络法.根据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该模型具有对评价样本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掌握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效仿专家来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克服传统人工评价所难以摆脱的评价随机性和主观上的不确定性.
3.2.2 研究趋势重新定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为了提高评估的效能作用,在评估中应确定公民价值取向的评估理念.以公民满意度为第一要务,强化公民参与效果的评估,重点评估政府网站公民参与的渠道建设及使用效果,增强对公民参与效果的关注.
突出在线服务水平的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加强对在线服务的深度、广度的考评,注重在线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线服务的使用率,在线服务使用成本价值与投入成本价值的比率,在线服务的网络舆论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种不可或缺的评估指标,重点关注公民热点问题,如搭建公民零距离在线服务平台.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信息公开机制.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相关主体进行交流的一个基本前提,若未能全面、准确、及时的公开信息,将导致评估主体间的沟通障碍.评估主体与评估对象的相关评估信息的公开,应根据实情制定信息公开机制,减少沟通障碍,以确保公民在绩效评估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信息反馈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搭建信息反馈平台,让各评估主体就评估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对提出的评估体系、流程、方法等不满,都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平台进行反馈,有利于电子政务综合绩效的逐步改进.
3.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它包含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信息内容的安全这两方面内容.
3.3.1 研究内容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内涵主要是指政务数据信息在接收、处理等过程中不被窃取、篡改,即保证其准确性和及时性,其涵盖了信息环境、信息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媒体、数据、信息内容、信息应用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需要.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特征.第一,电子政务信息具有完整性.通常而言,未经授权不可进行改变,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添加、删除、修改、伪造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强调保持信息的原样,即信息的正确生成、存储和传输.第二,电子政务信息具有保密性.许多电子政务信息甚至属于机密或绝密,其内容首先肯定是真实有效的,且在法律上是可以界定的,因此要求内容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实体.第三,电子政务信息要求身份的真实性.第四,电子政务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一方面,所发布的信息和数据是经过科学统计和核算得出的,而不是随意发布的;另一方面,所发布的信息和数据是可以进行控制的,而非发布之后就被人随便传播利用或者用于其他不良用途【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认证标准与体系,制定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制度等措施,使信息安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度保障是制定信息安全策略的重要依据.制定更细化的法制标准,以确保电子政务的安全操作,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与反馈机制,制定网络的安全使用和惩罚措施的相关规定,加强制定新科技的使用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安全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此外,对于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安全,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评估制度.
建立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框架,在总体思路上要把握好如何开展电子政务安全工作.在安全框架中以模块化的方式对有关电子政务安全工作进行科学有机的分类,如在安全管理模块中网络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系统、网络安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网络安全监察监测系统等;在安全服务模块中就要做好如何向社会公众、业务往来单位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平台,个人隐私信息数据库的防泄密工作等;在安全应用模块中有关安全产品的选购、使用和管理,对电子政务平台后台安全操作的规范管理等.
完善信息安全技术.通过VPN专用虚拟网络实现资源共享.VPN即虚拟专用网,通过一个私用的通道来创建并实现一个安全的私有连接,它可以针对连接上的通信数据进行加密、认证服务,并通过详细日志的审计和分析,根据有关的规定要求,实现对系统的安全性设定.
加强信息的备份恢复工作.信息备份恢复系统是电子政务不可缺少的安全保障措施,它能积极地将最新的安全可靠的备份技术和措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一方面可以延长整个电子政务中硬件系统的无障碍连续工作时间;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缩短遇到软硬件损坏或被攻击时恢复到最近的正常工作状态所需的时间,尽可能减少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并避免不良影响的发生.
及时修系统中所发现的漏洞,可以防止网络入侵者有机可乘.同时也能使电子政务的决策层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单位的网络现状,为制定具体方案和预算起到指导作用.
完善证书业务服务系统.随着服务型的电子政务逐步成为主流,为电子政务中的各类人员、计算机服务器等实体提供一个数字证书的需求将来越来越多.作为在网络世界中能证明这些实体合法身份的标识,要求在日常的应用管理中,要做好电子证书的签发管理、电子证书撤销列表的签发和发布管理、证书审核注册中心的设立审校及管理.
要保障电子证书使用管理的有序性、可管性和可控性,保障正常用户的方便进入并使用电子政务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
3.3.2 研究趋势
加强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开发.针对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其软件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提高安全防护的级别,不仅操作系统要增强安全性能,通信网络系统也应相应的升级安全防护等级.不同部门应当开发不同的操作系统.
加大我国在电子政务软件方面的开发力度,政府在进行电子产品采购时尽量使用具有自主产权或者源代码对政府开放的相关电子产品.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涉及到许多国家机密,这样不仅会让我国在相关技术设计和开发上受制于人,并且容易泄露国家机密,威胁国家安全,所以应当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国外电子产品.同时,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
加强人员管理工作.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并进行信息安全知识教育.通过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学习来培养维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相关人员,以确保各种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积极开展安全策略及政策研究,大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制定信息管理制度.政府的一些机密数据主要面临着被人窃取的风险,所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就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信息数据保护制度.首先,要对访问权限限制,防止无关人员越权接触到存有重要数据的主机、存储设备和打印机等输出设备.其次,是要做好相关数据的逻辑访问控制.再次,为了防止突发事件发生,要对重要的信息数据及数据库进行备份,避免数据的丢失.
信息传递加密.加密是指通过对传递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来达到安全传递目的.电子政务系统包括了政府内部办公和面对公众的信息服务,针对政府内部办公,电子政务系统涉及的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传递,这些信息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国家机密问题,所以必须对整个信息传递过程进行加密来保证信息传送的安全.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提供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强执法监督,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5】.
4结 语
电子政务作为一门交叉性质的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公共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引发了实践部门以及国内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论着【6】.本文从信息管理角度选取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三个研究热点进行探讨,分析了该角度下研究的现状及研究趋势.目前,尚有许多研究热点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数字鸿沟、舆情管理、危情管理、个性化服务和推送式服务、社交媒体和电子政务、云计算和电子政务,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牛 力,李 月,韩小汀.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3,(5):170-175.
2朱晓铭,汪卫霞.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1,(3): 69-72.
3马 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_基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2,(2):70-74.
4熊 成.高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J].电子政务,2011,(4):80-84.
5张燕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探究[J].企业导报,2012,(2):190-191.
6曾润喜.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主题及其发展----基于2001-2009年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18-121,144.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网民穿着隐形的网络制服,绕过把关人和媒介议程设置,随意散布虚假消息、炮制网络谣言,已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也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加了辨识难度。网络谣言已成为网...
一、前言微信是为智能终端提供的、可实现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和跨运营商的免费交互式即时通信应用程序,并支持单人和多人参与,形成了一种建立在移动终端上的新的社交互动和信息传播方式。微信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开发,投入运营后广受社会欢迎并得到迅速普...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明显,电子政府成为新时期政府新的行政手段之一,改进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高低,对制定以及规范电子政务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晚,走过...
电子政府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组织结构有改进作用,对公共管理系统有重构作用,促使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职能,转向现代的服务职能。电子政务的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供政府管理和大众服务。1、电子政务概述电子政务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
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政府办公信息化建设目前已进入以网络为依托、以资源为中心、围绕部门之间协作的协同办公系统建设时期。政府协同办公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智能化、协同化的网上办公,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工作效...
1引言自2009年以来各地政务微博发展迅速,《2012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2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上认证的政务微博账号总数为176714个,相对2011年增长了249.51%。在政务微博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务微博的研究也引...
1、地方政府网站建设的影响因素1.1地区的经济因素在对我国各省进行模块划分时,应将其分为六大区域,分别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而在衡量地方政府网站的建设情况时,通常都采用均值法。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得...
一、引言信息是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信息的获...
良好的地方政府形象是一个政府所拥有的重大资源和无形财富,也是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当前,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满,其中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没有一个好的形象。以数字电视、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
一、电子政务与政务微博1.电子政务(概念和特点)电子政务即政府机构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透明、公正的机构。政府机构利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力量,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