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志愿者持续服务行为研究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732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志愿者持续志愿服务的动因探究
  【第一章】长期志愿者的质性研究绪论
  【第二章】国内外志愿服务的持续动力相关研究
  【第三章】志愿者持续服务行为研究方法
  【第四章】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持续动力因素与动机
  【结论/参考文献】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
  
   
  3 研究方法

  3.1 方法论

  心理学量化研究一般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旨在寻找变量之间的确切关系,建立人类心理行为的统一方程。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很多研究学者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量化研究,而问卷的前提假设是题目所设置的选项能够给被试统一的感受,这种研究方法通常只是考察简单的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利他与志愿服务行为是呈正相关的,但忽略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并且模糊了个体差异和意义。与之不同的是,自然主义者认为把标准定义强加给不同人群的做法容易带来误解和混淆,不同的人在给出同一答案的背后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在志愿服务研究中,研究者欲研究不同个体的动机和行为的真实意义,因此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即以自然主义的研究哲学为基础,具体选用的哲学理论是现象学
  
  3.1.1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1)现象学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现象的本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反对科学研究中的简化论,反对线性的因果决定论假设。现象学强调意识的经验和事物的本质,并重视现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现象学的基本态度是面对事实本身,对于现象本质有着丰氛述,这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25].弗兰克尔强调,自我不是一个终成品,而是一直处在生成的过程中[26].

  现象学中的经验是通过个体意识过程对客观世界的接收而构成的与个体相联系的主观世界,因此我们所知觉的身边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验到的现象场。经验一种既定的事实,而人与世界的直接关系在这个事实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经验不能被还原到纯粹物质的事实。经验的领域是由具体的事件及其意义构成的。比如我们看到了一棵梧桐树,我们看到它的树干和树叶的颜色、形状;我们还看到了这棵树的树枝在风中摇摆着,夏天站在树下我们感受到绿荫凉爽,冬天光秃秃的树干让我们感到了万物的萧条。前者是具体的现实,而后者则是事物的具体的“人性”的意义,因此经验既包含具体的事物,也包含了体征性的意义,并承认有意义的经验在变化中保持着连续性[25].

  (2)诠谈的落脚点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其中的主体之一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文本、一个艺术品或者一个意象。以文本为例,当文本被看成是主体,它就是意义的载体,能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在读者与文本这两个主体之间,在过去和现在的经验之间,真正的理解才会发生。对话式的诠谈 性的,而是描述性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文本摆在读者面前,这个已经超越了作者,作者也不能完全表达文本的最终意义,作者和读者都是文本意义的诠谈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中建构的,并受到作者和读者的历史背景和阅读情境的影响。

  3.1.2研究方法论

  将现象学的思且为意识的有意义的经验表达,而不是像行为主义学家所说的,行为是对客观刺激的机械性反应。

  现象学心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基础是意识,研究心理学不能建立在某个哲学的假设上.如中国古话所说,“格物”才能“致知”,而非先“知”再“格”.现象学心理学还有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能把人看作单纯的客观事物,现实中的人并不是纯粹自然意义上的人,应该把人和人所身处的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人以及他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存在。通过这个完整的存在,才能将人自身呈现的更丰走为那些科学世界所依据的理论、假设和逻辑思维只是生活世界的衍生物,并非源发性的概念,是从生活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死的规则。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任何科学世界的知识源于自我意识的反思,而生活世界是自我意识的表达,是先于、独立于科学世界的。

  本研究是从现象学和诠谈研究者并不是独立研究志愿者本身,而是把志愿者和周围的环境,包括服务对象、其他的志愿者和服务环境当成是一个整体,从整体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中诠谈务行为动力的真实意义。

  3.2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的质性资料的收集方法有两种:观察和访谈。

  3.2.1 观察

  观察一般分为两大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科学研究中的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即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有关的事实材料;科学研究的观察按照观察地点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其中实地观察进一步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两种方式。在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和被观察者在互相接触的过程中倾听和感知他们的思且 安氛究者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28].

  (1)研究者角色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既是研究工具,同时作为义工联的一员,也是研究对象之一,观察研究对象也包括自己的言行;在非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只是作为一个研究工具,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行。

  (2)观察周期本研究自2012年6月中旬开始,到2013年3月底结束,不定期观察志愿者的活动,每次活动持续2到4个小时不等。

  (3)观察地点与观察对象研究者上网报名获得志愿者活动的资格,然后去活动地点服务。研究者所参与的志愿服务地点有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康乐敬老院、长航敬老院、协和肿瘤中心等。观察对象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长期志愿者,研究者主要观察长期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言语、态度、情绪、行为以及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互动情境。

  (4)观察记录方式本研究依照情境采取的是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在儿童福利院或者社会福利院爱心主题活动中,由于授课和主持工作由年资较长的志愿者来担任,新去的志愿者则在一旁观察学习,此时研究者采取的是非参与式观察;在桃花鱼活动中,研究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之中,并与研究对象互动接触,则属于参与式观察。研究者进入志愿者的活动现场,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于空闲时间(如聊天或者休息时间)在便签本上记录下描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研究者自己细微动作的关键词,活动结束当天研究者根据便签本上所记录的信息和记忆,进行整理和编辑,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场的真实情况,并将所观察和所引发的感触记录下来,按时间先后顺序写成观察札记。研究者在观察期间如果有疑问,先记录下来,待到访谈时再询问研究对象的看法,进一步提高所收集资料的精确度。研究者的观察行程和内容摘要如表3-1所示。
  
  3.2.2 访谈

  (1)响应式访谈访谈是本研究的主要收集资料的方法。研究者欲保证访谈资料的效度,技术上不仅要录音,而且更关键的是访谈需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学者将达到深度的访谈称为“响应式访谈”.响应式访谈,以如何理解和建构他们的所见所闻,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访谈者不是录音机,而是在谈话过程中与被访谈者形成一种关系,访谈者因此有了伦理责任;二是访谈追求的是深度不是广度;三是访谈提问始终保持灵活[29].

  (2)访谈原则与访谈风格响应式访谈遵循客观原则,主张研究者需要时刻检查自己的理解和反应,在访谈过程中保持客观的态度。客观并不是假装毫无偏见的倾听,完全撇开自身的文化与经验,而是随时对自己的偏见有着敏感的知觉,尽量不要因为移情和过多的个人卷入影响访谈对象的反应。

  响应式访谈允许研究者发展自己的谈话风格,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鼓励他人谈话,试图最小化自身的卷入程度。研究者尽量不去发表意见和挑战被访谈者的观点,除非遇到逻辑很不合理的地方才会发出质疑。研究者的访谈风格是循序渐进的,访谈者不太习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而是先和访谈对象在志愿者活动中有过一些接触,并在在访谈开始之前花一点时间与被访谈者闲聊一些无关主题的话题,以建立一个基本互信的关系,尽量避免被访者对研究者有过多的防御;然后在被访谈者表示有意愿访谈之后研究者介绍研究主题并开始访谈。

  (3)访谈方式与访谈问题类型本研究采用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使用了三种类型的问题:主要问题、追踪问题和探测性问题。

  访谈提纲上的问题即是主要问题。研究者在访谈之前根据研究主旨拟定访谈提纲,初步建立访谈的框架和边界,访谈提纲能够使谈话有序的进行,并且避免谈话内容偏离主题太远。主要问题涵盖了研究所需要的各个层面的内容,鼓励访谈者谈论他们的经验、认知和理解。

  在访谈过程中衍生出非结构性谈话,这时所问的问题属于非主要问题,追踪问题或者探测性问题,为了对所谈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追踪问题是对访谈对象的评论进行提问的,研究者应当在准确意会访谈对象的话语含义,之后就他所提出的主题、概念或者看法进行细致的提问;探测性问题是为了让研究者进一步澄清目前的话题,使被访谈者继续说完该话题,或者对话题内容做出更加详细的说明,如“能再多说一些么?”、“能举个具体的例子么?”等等。

  (4)访谈提纲通过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结合研究主题,设置一些简单宽泛的问题。设计问题有几个一般原则:一是避免使用只能回答“是”或“否”的问题;二是避免使用“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太过于抽象,而且被访谈者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且,而是需要询问他们的经历和反应,从倾听的描述中找到某件事情的原因;三是避免在问题中使用专业术语,尽量让被访谈者能够迅速的明白问题的意思并做出反应.

  根据一般设计原则和研究目的,研究者需要探究志愿者的初始加入动机、志愿服务的经历和体会、持续服务的动力因素、以及志愿服务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因此研究者设置了十几个主要问题,并在探索性研究中反复修改,最终形成贯穿整个研究的访谈大纲(见附录一)。

  (5)访谈对象
  
  (a)目的性抽样研究者在义工联组织中选取六名长期志愿者,四名男性和两名女性,每个志愿者服务时间均超过100个小时。抽样样本的群体是武汉义工联,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定研究对象。由于义工联中的志愿者大部分是已经工作的人群,周末才有时间去志愿服务,因此志愿者的联系工作有些困难。研究者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确定研究对象:第一,研究初始阶段研究者通过邮件、QQ和短信的方式联系志愿者,并发出研究邀请函(见附录二),但大部分被邀请的志愿者以工作太忙或者对本研究不感兴趣等理由拒绝邀请;第二,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与志愿者互动,在志愿服务现场研究者直接邀请志愿者,大部分志愿者接受研究邀请。研究者通过上述邮件邀约和面询两种方式抽取六名武汉义工联的长期志愿者作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
  
  (b)访谈时间与地点研究者确定了访谈对象之后,与访谈对象联系并预约访谈时间,见面时研究者首先简要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让被访谈者在访谈同意书(见附录三)上签字,并保证遵循保密原则。访谈时间与地点信息如表3-2所示。
  
  (6)访谈记录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在被访谈者同意之后,将录音笔打开,置于访谈现场,以记录最真实的声音;同时研究者将打印好的访谈提纲放在面前以便谈话保持连续,并在空白处写下访谈对象的有象征意义的肢体动作和研究者自己的感受。访谈结束当天,研究者根据记忆和访谈的感受写下访谈札记,并尽快将录音资料转为逐字稿,以便另日访谈时能够查遗补缺。

  3.2.3 网站资料

  义工联的官方网站是义工联论坛分为:义工培训、义工活动、我们的义工生活、爱心呈现等板块。“我们的义工生活”板块记录了志愿者的活动感且 “爱心呈现”记录了每个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当活动时间超过100个小时,能够得到一颗五角星。研究者通过阅读网站信息,不仅清晰的掌握了义工联的人员设置、活动安排和奖励机制等信息,而且能够更好的理解访谈内容,也大大减少了访谈过程中不许赘述的言语,增加了访谈的效率。由于志愿者的工作和业余生活都比较忙碌,因此网站资料成为仅次于观察和访谈之外的重要的研究内容。

  3.3 资料分析方法

  3.3.1 分析取向

  由于本研究的方法论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和诠谈佩 安研究者采用同样以现象学和诠谈穷 现象学分析(interpretative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IPA)。

  IPA的目标时对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探究,并考察研究对象如何理解他们的个人世界和社会世界。IPA研究者认为访谈对象并非完全愿意暴露和表达他们的思且 双 所描述的情境。IPA研究者认为研究者是通过自身的理解来理解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这一双重解谈的说明了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作为研究对象时,研究者与其他研究对象之间有着共同的客观经验;作为研究工具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经验进行二阶诠原[30].另外,IPA研究中多数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因此研究者选择IPA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方法。

  3.3.2资料整理分析过程

  陈向明(1998)认为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根据研究主题和目的将原始获得资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呈现出来,并对资料进行意义的阐谈 安[28].整理和分析并不是时间上先后独立的两个部分,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循环的过程,如图3-1所示。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时间越早越好,然后在整理资料同步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更多的现场还未收集的增补信息以便下次在现场追问当时所忽略的问题,同时还能够记下现场采集资料的心得感受,如果没有同步分析,而是过一段时间再整理资料,那种真切的现场感受会减弱或者被遗忘。
  
  (1)阅读与建档研究者将访谈逐字稿、观察札记等原始资料阅读2遍,对原始资料的全部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研究者应当保持开放的研究态度,将自己的前置观念暂时束之高阁,让自己成为一个“客观”的研究工具,深入感受资料所表达的意义,然后在资料中寻找意义。将资料逐个编号,便于分析查找资料,编号原则如表3-3所示。
  
  (2)编码与代码编码是资料分析的过程,而代码是分析的产物。可以说编码就是建立代码的过程。编码是资料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资料先“微分”再“积分”的过程,具体是将收集的资料细化,逐个赋予主题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成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文本。

  代码是意义的单位。通常代码可以指定长短不一的“文块”:字词、词组、句子或者段落。代码有三种类型:(a)描述性代码,即代指一类现象;(b)诠谈 现象的原因或者个体动机;(c)主题代码,它的推理性和解谈一般说来,编码的分析层面是由描述到推论递进的,即描述性代码出现的较早,而诠谈 露然会显现出来。研究者先将资料阅读数遍,在资料文字的左边写下眉批,再根据眉批中提到的主要概念进行编码,将代码写在目标文字的右边空白处,最后形成了一张代码清单,部分如表3-4所示。(3)提炼主题概念在编码过程中,研究者根据自身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将相似类型的代码归纳为一个主题。如“照顾与教导”、“关注服务对象的需要”、“牵挂”的次? “责任”;“移情”、“责任”、“积极的关系”、“认同”的一? “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依恋关系”,依次提炼出上一? 安 主题概念。

  3.4 研究效度检验

  质性研究的效度指的是评价研究结果和实际研究的相符程度。质性研究的效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收集资料的真实性。

  3.4.1 代表性检验

  义工联于2006年成立,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到2011年之间加入义工联的志愿者。研究对象都接触过不同地点的服务对象,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和不同服务地点的环境认识较为清晰;他们在义工联中表现比较活跃,都做过超过100个小时的义工,其中H、W和R担任过较长时间的队长,说明研究对象在抽样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4.2 信效度检验

  Hammersley对效度与信度有如下定义:效度是指对叙述所呈现的社会现象进行阐谈[31].(Hammersley,1990);信度指的是不同观察者,或者同一观察者在不同场合对事例进行分类的一致性程度[32].(Hammersley,1992)
  
  (1)信度信度反应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本研究进行了重复主体内在信度检验,即在访谈阶段,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访谈了两次,第一次访谈转录成逐字稿后,对于逻辑上不合理的部分,提出相应的问题在第二次访谈时进行求证。若两次访谈的主题和内容有较高的一致性,则说明研究材料的信度较高;若两次访谈的主题和内容不一致,则需要再次访谈以确认信息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反应的是研究叙述的真实性,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验证: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是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资料,资料的真实性依靠研究者记录观察过程的详实情况和回忆能力;在访谈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均有较高的学历,在访谈期间表达和理解清晰准确,极少出现回忆空白的现象;网站资料则是来自研究对象的自述,大多受到网站整体风格的影响,语言修辞可能会含有夸张的成分。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效度,本研究采取了以下方法:(a)运用三角检测的方法。如在访谈中研究者感觉到被访谈者的某个言语信息不太真实,在不说出研究对象的信息的前提下,然后向其他志愿者求证;或者在观察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行为是否和访谈中的内容一致。(b)研究者将研究结果与研究对象进行分享。将研究分析的过程和初步结论告知研究对象,与之讨论研究结论是否符合真实情况,进一步保证资料的内容效度。(c)研究者在非参与式观察过程中,尽量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描述现场,避免被本土化。(d)增加访谈次数。研究者在阅读访谈资料时可能会发现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增补问题并及时与访谈对象联系,以得到其后续的描述和解谈.

  3.5 研究伦理

  Rubin(1997)认为研究伦理首先要保证研究对象是自愿参与研究,并且对研究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伤害研究对象,必须对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和所提供的资料采取严格保密措施[29].基于以上的伦理原则,研究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研究伦理的道德意义。

  (1)研究邀请函研究邀请函中详细说明了研究者的个人来历、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使受邀者能够了解本研究的动机和意义;其中还强调了访谈现场需要录音,观察札记和访谈逐字稿资料会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2)访谈同意书访谈同意书相当于访谈前的保密协议,一式两份。当研究对象同意参与研究后,研究者向受访者进一步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消除受访者对本研究的顾虑,然后填写访谈同意书,并且最后签字处签名(可用替代名),研究者与受访者每人一份,签完字后表明受访者同意接受访谈,并且享有访谈的拒答权,研究者和受访者都要遵守访谈内容的保密原则。

  (3)化名研究对象、观察对象以及访谈资料中提到的志愿者的名字均用化名处理,采用大写字母代替,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4)研究结论共享研究者完成研究报告后,将研究结论与研究对象进行分享,讨论哪些内容不能出现在研究报告中,并予以删除;研究者在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之后才能送审。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