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营造“寓教于形”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935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国防生心理素质提升探究 
【导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导论 
【第一章】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特征 
【第二章】国防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国防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4.1】营造“寓教于形”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4.2  4.3】健全“权时制宜”的发展性心理健康训练方式 
【结语/参考文献】国防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走过八十多年的风雨跌宕。

  经历过困苦,又面临着挑战。金一南将军认为:军人皆渴求胜利,但却并非所有人都愿为胜利付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胜利的给予总是那么吝啬,为什么从古至今,胜利从来都是偏爱千锤百炼的军队和百折不挠的军人。

  八十多年艰辛坎坷的经历,足以锤炼出一支强大军队所必备的精神财富,如何将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如何在这世纪交替、历史更迭之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来自于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品格,用一句话来概括: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时,在注重物质和技术力量发展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于军人意志品质,以及过硬心理素质的锻造。本研究结合兰州几所国防生委培院校国防生的访谈记录,立足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前人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对于如何推进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思考。

  一、着眼科学发展,营造“寓教于形”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一)利用高校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丰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本就应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不应只是坐在课堂里,简单的进行心理健康的理论灌输。通常来说,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大都具有类同之处,它们殊途同归。但破坏良好心理状态的因素却千千万万、各不相同。因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讲破坏良好心理状态的症结并非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个体对于事件的看法、态度和评价等主观因素。对于国防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若只是简单的强调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宽泛的指导,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更侧重于对于国防生群体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过硬心理状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教育内容主要从改变不正确认知、树立合理信念出发,而并非将教育的目的变成教育的内容。国防生的培养和成长经历复杂,在培养期间容易建立不合理的认知,从而形成前文提及的一些问题。不管是回顾前人关于国防生基本状况的调查问卷,还是此次关于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访谈,都反映了部分国防生存在报考动机不纯粹、政治认同感不足、党性不强、对我军以及条令条例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对国防生群体以下三点进行纠正与强化:

  第一,增强国防生政治认同感,筑牢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对于“增强国防生政治认同感,筑牢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事实上是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两个层次的丰富:

  首先,“增强政治认同感,筑牢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本不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这一点与“心理健康”也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于国防生群体则不同,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贝克(Aaron Tim Beck)认为情绪是由认知所激发的,而并非情绪激发认知。如果缺乏政治认同、献身国防的心理准备不足,这种认知偏差则会导致在学习、生活、训练以及步入工作岗位后产生不满情绪。其学习、生活、训练和工作的效率、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出现了前文提及的学习成绩不如一般大学生,军事素质不如军校生的情况。同时,“政治合格”又是我军人才建设的第一标准,也是我军在新形势下保证高素质军事培养的关键。建立了政治认同感、内化了军魂意识,才能形成知行合一的军人职业道德自觉性。

  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分为两个向度:即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通常表现为注重强化和外化。把心理影响归结为理论学习不足或是道德认识不够,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将我军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国防生内在的政治品质,不断提升国防生精神境界,才能真正激发国防生献身国防的感情,和提高军事本领的热情。也只有这种方式,国防生群体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才能自内心深处地接受和完成各项命令和要求,并自觉的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按照条令条例来规范自身的举止和言行。从而有效的减少国防生群体进入部队后产生的适应性问题,提高国防生将专业知识外化为军事技能,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和装备、人心以及人力的最佳结合。

  培养国防生对于我国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的认同感,以及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本就是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但从未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去,教育出发点以及教育侧重不同,教育方式也势必有所区别。所以将其纳入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当中去是必要的,也是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

  其次,对于“增强政治认同感,筑牢献身国防使命意识”的教育内容本身也亟待丰富。一是将和平年代“平凡”英雄的先进事迹纳入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形成榜样作用。改变国防生“和平年代无英雄”的错误观点,让他们深切感受虽然有人被四大歪风所腐蚀,也有人坚持了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延续的优良传统,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黑格尔说过:“和平是一个民族最大的腐蚀剂”;瑞士着名军事理论家约米尼也曾指出:“军队的士气在和平时期最容易退化。”于是和平年代,军队往往被认为是没有英雄的军队;和平年代的军人,也往往被视作缺乏英雄精神的军人。但两位哲人的理论在中国并没得到印证:2008 年“5.12”汶川地震,由于震中情况不明,中央军委向部队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汶川”的命令。但在气象条件复杂,成都军区陆航团直升机多次试降未果,山体滑坡严重,多支部队摩托化开进受阻的情况下,武警部队参谋长王毅率领两百名官兵徒步行军 90 多公里山路,率先进入汶川,并准确报告了震中消息。展现了我军部队继承了革命战争时期“成建制”、“远距离”、“高负重”行军的优良传统。事实上,在这支队伍中还有十名女性,年龄最小的仅 18 岁。现今,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提出以“平凡人的善举”为榜样开展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递道德力量。同理,对于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平凡军人的壮举”为榜样培养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理想和信念,改变“部队发展靠关系”、“和平年代无英雄”的畸形价值观。同样是在 2008 年,广州日报于 2 月 14 日头版刊登“寻人启事:春运期间驻守广州站累的‘站着都能睡着’的子弟兵,你在哪里?”,并配以大幅照片:四名武警战士身着雨衣,斜倚在车站广场的护栏上睡着了。因为在 2008 年的春节前夕,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难得一遇的冰雪灾害,各地火车站均出现了大量旅客滞留的情况,广州火车站情况尤甚。这四名年轻的武警战士正是当时驻守在广州火车站维持秩序的,为了节约时间,换班后他们就地休息。照片拍摄时,广州刚刚下过小雨,气温只有 4℃,只有在极端疲惫的状况,才能在这样的温度中,靠着护栏以站着睡着。广州日报还在 A3版发表配有这张照片的编者按:“当这张照片展现在编辑部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四张年轻脸上流露出的疲惫让我们心疼,四个东倒西歪的身影传达出的坚韧让我们震撼。”、“如今,抗灾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火车站秩序恢复了正常,战士们也撤出了火车站,但我们又怎能忘记那潮汹涌的场面,忘记那些亲人子弟兵?他们是这次‘非常春运’中深切打动我们心灵的人。”战士们睡着了,千千万万的广州市民落泪了。这些深切打动我们心灵的人不正是和平年代的英雄吗?

  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加以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榜样,其感染力是传统理论灌输无可代替的。柯尔认为:“榜样给予我们的心里暗示,是不受意志或者意愿支配的。”将身旁可及的“平凡英雄”树立成榜样和典型,是国防生接受军旅文化熏陶、军魂意识影响的良好平台。同时,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综上所述,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来看,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在以上两种层次上来丰富。

  第二,引导国防生认识军队性质,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总结人类进步的需求规律,以及个体毕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可以发现个体最终自我实现的需要,通常受到价值观的制约和支配。在最高价值观的引导下,个体可以不断地调整自身,以克服某种低级需要。同时,需要的级别越高,被满足后引发我们心理意合感就越强,内心就更容易得到幸福、满足感。国防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多来自于社会需要,所以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具有深远的意义。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习主席着眼时代需求和新时期军队建设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一个民族有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有了走向富强的航标;一只军队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就有了利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激荡。国家安全问题趋于多元化,决定了我军承担军事任务趋于多样化。既要应对传统的威胁,也要面对变革带来的挑战;既要维护我国生存利益,也要维护我国发展利益;既要确保领土、领空以及领海安全,又要确保太空、电磁空间的安全;既要保证国内稳定发展,又需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恐怖主义、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以及联合国维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军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同时我军发展也进入关键阶段,官兵的价值追求也越发趋于多元、多样。所以,国防生群体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完成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人民军队的心理保障。为国防生群体明确自身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指明了最高的价值追求和励志律行、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指明了努力方向,揭示了思想内涵。

  第三,促进构建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胜任指挥岗位的心理准备。现今,部队发展趋向于多功能化、一体化。任何的工作岗位,都处于军队这一庞大系统运作的一个节点之上,一个人的因素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整个部队的作战能力的发挥。此外,随着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部队建制在编成上趋于复杂化、合理化。随着下一步我军整编工作的开展,我军军事岗位的分工会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对于国防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心理要求更高,对于积极自我意识的构建,以及胜任指挥岗位的心理准备也越发严格。兰州交通大学国防生选培办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一次题为“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的调查研究,每位国防生学院以此为题,自主完成一篇不限字数、内容的报告,根据报告情况纳入到国防生综合考评当中。

  这是对于国防生自我意识,以及胜任指挥岗位心理准备的初探。这类的研究和教育培养内容,满足对于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关注国防生心理需求”的特征。对于构建国防生积极自我意识,培养指挥岗位胜任能力具有较强的,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理论来源于美军关于军官培养、“胜任特征”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David C.McClenlland)于 1973 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文章中麦克莱兰对传统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偏向于考察智力等因素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学习成绩、智力、能力倾向测验并不能预测职业的成功,进而提出了通过胜任特征来评估职业胜任能力。

  进而引发了对于各类职业培养的改变。对于国防生指挥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目标应与一般军人不同,他们比普通军人相比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但在自我意识、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心理因素,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有一定差距。随着近年来军事人才培养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完善,相信将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岗位胜任能力的强化,也可更多的借助委培院校以及地方科研机构的支持,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得以建立和完善。

  (二)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构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新阵地

  新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对新媒体的解释是:以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互动传播特点的创新媒体。新媒体时代国防生思想多元化趋势加剧,以九零后青年已成为国防生的主体。他们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体会,不如老一辈革命军人那样直接;对于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感受,不如老一辈军人那样深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进入攻坚期,社会思潮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价值观,如若国防生沉醉于网上部分狭隘、偏激的论调,往往会表现出对于部队生活的疏离感和排斥感。

  然而,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新媒体时代,对于国防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应牢牢抓住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切实利用信息革命的果实,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机遇:第一,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说服力。“一块黑板、一支笔,一篇讲稿讲到底”这样的传统教育方式的教育效果,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其教育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以互联网为传播主体的新媒体对于教育内容和受众都是极大的拓展。一篇好的讲稿、一次感人的事迹、一段精彩的视频,在上传之后都会迅速传播。通过新媒体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紧扣教育主题,收集提炼、整理完备多种观点和思路来论证一个问题,使论证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第二,新媒体信息形势新颖、提供了信息交互平台,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和针对性。渗透教育是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途径之一。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以国防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促使其愉悦的接受教育。所以,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相一致。

  但抓住机遇的同时,在对国防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肩负着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面临着“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课题,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军军事新闻宣传工作、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坚持官方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主体地位。保证新闻报道公正客观、真实准确。近年来央视推出了网上直播和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新闻频道的在线直播,可以说是利用新媒体传播便利的典型事例。但近年来网友揭露央视假新闻的频率也呈上升趋势,伪造新闻照片、录像比比皆是。正确地引导舆论导向,尤其是军事新闻舆论的引导,对于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保证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维护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的重要保障。

  第二,切实把握国防生心理状况。内蒙古军区巴彦卓尔军分区,不但建立了“指导员之家”,实现了边防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还利用军营局域网,为官兵提供了“键对键”的沟通方式,便于及时了解基层士兵的思想、心理状况。相比起内蒙古驻守边防的官兵们,国防生的生活训练环境要好的多;比起军营局域网,互联网也要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所以,针对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积极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科技优势,丰富教育的表现形式,将教育内容用图文并茂、声形并具的形式表现出来。创新网络教育平台,拓展国防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寓教于形、寓教于乐。

  第三,理念灌输要和渗透教育相结合。从教育者角度来看,教育理念的灌输是一个建立认知的过程,国防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的层次。首先是“知道”;其次是“理解”;最终是“认同”,将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自觉,将他律转变成自律。通过新媒体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指教育的渗透性,树立正确认知本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寓教于形、寓教于乐教育形势也与教育理念的灌输没有冲突。另一方面,渗透教育可以极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效果。2010 年 1 月 15 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类、各级学校,组织学生在春节期间参与“给祖国母亲大拜年”活动。拜年网页的主要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目的和期许是美好的,面对这样美好的愿望,本不应有反对意见。但面对教育部部属的这项教育工作,网络舆论却并不理想。据光明网《光明观察》栏目报道,近七成网民认为“无聊”、“形式主义”.新浪网更以“杨涛:‘撕卷门’未停教育部再发通知雷人”、“教育部通知拜大年,学生竟问给不给红包”等为题,发表多篇评论文章。

  更有评论将这次事件上升为:“使用行政手段组织这类活动,难道不是把官意强加于民俗之上吗?”可见,使用公权力开展教育活动,公众自然而然的会引起反感情绪。相比而言,美国在开展渗透教育上,其教育理念要更加前卫;美军在开展渗透教育上,其教育形式也更加潜移默化和多样。2014 年 10 月 22 号,2014 年度美国舰载机部队宣传片《2014 Navy Hornet Ball》发布,迅速在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 youtube 风传热播。仅在 72 小时之内,这段视频就已登陆我国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仅在随后的 24 小时内,这段视频的点击量就超过 80 万次,并登顶优酷首页。转载这段视频的网友感叹:“场面震撼,华丽影像恍如战争大片,搭配背景音乐,完美展现其柔和感性和铿锵有力的对立!”试想,如果在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也涌现出更多的这类教育素材,以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形式表现出来,还会出现前文分析的现今国防生群体表现出的那么多心理不足吗?事实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军从不缺乏素材,只是缺少理想的途径。不管是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史诗性的战略转移,到至今被美国西点人视若“谜一样的”上甘岭 537.7 高地和 597.9 高地,到 1998 年十次晕倒在抗洪大堤上的勇士嵇琪,还是徒步 90 多公里第一时间开进震中汶川的 200 多名官兵,他们都是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好的素材。是国防生群体筑牢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锻造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强化令行禁止的作风纪律、塑造爱军精武的军人性格的最好标杆和榜样。事实上几年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通过传统文化载体歌颂人民解放军不朽的战斗精神、坚毅的军人品质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如何进一步丰富这类文化产品市场,如何用以新媒体为媒介传播这类优秀文化产品,就是通过新媒体开展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下一个重点:将多种文化载体与新媒体相结合。

  第四,将多种文化载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新媒体传播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近年来,军事文艺作品精品跌出。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解放军电视剧制作中心,各大军区以及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文艺团体相继组织力量拍摄了《亮剑》、《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突出重围》、《DA 师》、《垂直打击》、《和平使命》等优秀的影视产品。在对于国防生的访谈中,近八成国防生表示看过这些影视作品,其中近一半的访谈对象表示喜欢这些作品,部分国防生中队还将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作为自己中队的队歌。由于视频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国防生群体可以轻松在网上观看这些优秀的军旅题材影视产品。但在访谈中,只有很少的国防生表示看过《苦难辉煌》、《长征》、《解放战争》这些优秀着作。几乎没有国防生看过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歌剧《江姐》、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的话剧《长征之歌》、《红星照耀中国》等文艺演出。网络文化是国防生接受军旅文化熏陶的重要平台,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针对国防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支持。让这些优秀的文化产品通过网络传递给国防生群体,一者可以促进军旅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二者可以成为激励这些文化产品创作的有力助力,三者这些优秀文化作品宣传的事迹,可以成为国防生群体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标杆。

  (三)利用国防生成长的环境优势,拓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新领域

  通常来说,我军的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内,通常由各级政工干部组织开展,是各级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可能涉及:个人理想与人生目标、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际形势与政策、外军及我军军事力量的构成、中外军史等方方面面。在与国防生的访谈当中,绝大多数国防生表示出排斥个人理想、人生目标以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情节。对于国防生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防生的教育需求了。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拓展新的教育领域。研究以美军为代表的外军教育方式,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有很大启发。美军向来标榜自身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士兵的自由、平等的发展。但事实上,美军并非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途径更加隐蔽而已,我将其归结为“渗透教育”. 美国在现代公民教育中主张“生活即教育”.美军不管是对于官兵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在心里健康教育中都极大程度地汲取了渗透教育的实践成果,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前文谈及的,美军的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是利用官兵的宗教信仰,通过随军牧师开展的,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教渗透。介于新媒体传播对于当前教育的特殊意义,在前文将利用新媒体开展渗透教育做以单独罗列。此节,着重从美军日常生活的渗透教育出发,研究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拓展。

  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墙的南侧,于 1995 年修建了一段与越战纪念墙相对应的朝鲜战争纪念墙。长达十余米的墙上写有“FREEDOM ID NOT FREE”,译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放弃义务”,表达了当国家面对需要,军人责无旁贷的含义。其深刻的精神内涵,表达了对当年参战死难者深沉的颂怀。旁边一块小石碑刻有这样一段注释:“OUR NATIONHONORS SONS AND DO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EDFENCE A COUNTRY THEY NEVERKNO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译为:“光荣属于那些响应国家召唤的儿女,他们保卫的是他们从不了解的国家和素未蒙面的人们”.1将一场战争上升到为他国国民保卫国家的高度,给予战死这如此崇高的国家荣誉。其对于现役军人国家观、战争观的影响,以及心理震撼力可见一斑。美军中有一句老话:“军装和军衔能为你赢得别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并不仅限于战死者纪念碑上的两段墓志铭,还在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培育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实现军人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例如,从前些年的《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到去年公映的《孤独的幸存者》都极好的塑造了美军的人本主义关怀。此外,还有自 1980 年开始,每年一度的西点军校与赛文堡海军军事学院的橄榄球赛,现已演变为全国性的一场赛事,每年都会有上千万人在赛时涌向费城,甚至从商店购物出来都可以随意看到民众拿着印有支持陆军,或是支持海军标语的购物袋。可见,美军对于这种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以勇敢、顽强的军人形象的刻画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防生在培养期间,缺乏军校培养的环境影响。对于国防生群体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再局限于课堂,应该积极融入到国防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教育的新领域。寝室文化、课余娱乐生活、社团活动都是培养使命责任意识、树立军事职业认同感、培养集体凝聚力、培育军人品格的“良导体”.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