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在恐惧管理理论中的重新定位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作者:陆可心;沈可汗;李虹
发布于:2017-06-02 共16381字
摘要:恐惧管理理论(TMT)强调死亡意识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而情绪在 理论中的作用颇受争议。近年来, 原有的―无情绪假设‖遭到质疑, 死亡意识凸显后情绪的缺失被认为与采取的测量时间、方式和对照组有关, 而非没有情绪。焦虑、恐惧和厌恶可能是死亡意识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在梳理上述争论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情绪是死亡凸显效应中的重要环节, 应将情绪纳入 TMT 的认知模型, 并对认知模型的 善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关键词:恐惧管理理论; 情绪; 死亡凸显; 无情绪假设
威胁和防御行为在人类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少研究者试图探讨其背后的机制, 并形成了 不 同 的 理 论 . 其 中 , 恐 惧 管 理 理 论 (TerrorManagement Theory, TMT, 刘亚楠, 许燕, 于生凯,2010)是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强调必死性意识(mortality)对人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TMT 早期的雏形来源于 Becker (1973)《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一书中的观点。后来心理学家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Becker 认为,有关死亡的意识和恐惧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人类建构的文明社会中, 大多数行为的根本动机在于缓解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Greenberg, Pyszczynski 和 Solomon(1986)正式提出 TMT的主要框架, 认为必死性意识对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造成威胁, 人们会通过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这种威胁。在 TMT 的研究中,死亡凸显和死亡凸显效应是两个重要概念。死亡凸显(mortality salience, MS)是指引发必死性意识的实验操作。死亡凸显效应(mortality salienceeffect)是指死亡凸显后产生一系列心理防御行为的现象(Greenberg, Pyszczynski, Solomon, Simon,& Breus, 1994)。TMT 的早期研究主要探究宏观层面的死亡凸显效应, 以文化世界观和自尊作为主要防御机制, 并得到了研究证明。
后来的 TMT研究转向微观层面, 开始对死亡凸显效应的认知过程进行探讨。在情绪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却没有得到和宏观层面一样的一致性支持证据。根据 TMT, 死亡凸显引发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为了消除必死性意识后产生的恐惧或焦虑等情绪,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情绪并没有起到理论中预设的作用, 在死亡凸显后没有测出显着的情绪反应(Greenberg et al., 1994), 这一结果得到了后来很多实验的反复证明(e.g. Jonas, Sullivan,& Greenberg, 2013; Wisman & Heflick, 2016;Zaleskiewicz, Gasiorowska, Kesebir, Luszczynska,& Pyszczynski, 2013)。后人基于这一研究事实, 提出总结性的―无情绪假设‖ (Affect-free Claim,Lambert et al., 2014)。
近年来, 一些研究通过更加精细化的方式考察死亡凸显中情绪的作用, 对无情绪假设提出质疑。在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之际, 对于情绪作用问题的探讨, 厘清其中的争议,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在对恐惧管理理论宏观层面的研究背景与微观层面的认知模型进行介绍之后, 针对近年来有关无情绪假设的争议, 总结影响恐惧管理理论中情绪测量的影响因素, 对情绪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原有的认知模型和无情绪假设进行反思, 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1 恐惧管理理论研究背景
恐惧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意识到必死性后, 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改变认知和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Greenberg 等人(1986)提出,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 具有基本的渴望生存的倾向。
不同之处在于, 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必死性, 这种对必死性的意识和基本生存倾向相互矛盾, 产生存在困境(existential dilemma)。当人们想到死亡时, 就可能产生焦虑。因而, 人们发展出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 即缓冲机制(buffer mechanism)来应对这种焦虑, 以保证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其困扰。
缓冲机制主要包括文化世界观和自尊两个方面。
通过文化世界观, 人们建构出一个有意义、有秩序的庞大体系(如人类文明、国家、社会等), 作为自我的超越来实现象征意义上的永生(symbolicimmortality); 通过遵守这一体系的诸多标准, 确认自我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即自尊。凸显必死性意识后, 个体会寻求焦虑缓冲机制, 产生行为和认知变化, 如对世界观的维护和自尊的强化(另见Pyszczynski & Kesebir, 2011)。某种意义上, 死亡凸显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威胁?防御的特殊形式:
对于存在的威胁感和与之相应的心理防御机制。
早期启动死亡意识的常见方法为:让被试回答两个开放式问题思考自身的死亡, 控制组操作相似, 但为一般消极主题, 如牙痛(Greenberg,Arndt, Schimel, Pyszczynski, & Solomon, 2001)、失败(Arndt, Cook, Goldenberg, & Cox, 2007)、考试(Arndt, Greenberg, Pyszczynski, & Solomon, 1997),或者是中性情景, 如看电视(Greenberg et al., 1994;Harmon-Jones et al., 1997; Simon et al., 1997)。一项元分析总结了死亡凸显效应的实验原型(prototypicalexperiment, Burke, Martens, & Faucher, 2010), 即在实验操作条件下, 对比死亡凸显组与控制组在分心任务后, 两组被试对于有违其文化世界观的论点或行为的态度差异。例如, 让被试作为法官设定卖淫行为的保释金数目。结果发现, 实验组被试设定的保释金显着高于控制组(Rosenblatt,Greenberg, Solomon, Pyszczynski, & Lyon, 1989)。
后来有研究者提出 3个假设来解释 TMT中的死亡焦虑缓冲机制(Wisman, Heflick, & Goldenberg,2015), 即死亡凸显假设(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死亡思维提取度假设(death thought accessibilityhypothesis)与焦虑缓冲假设(anxiety-buffer hypothesis)。
死亡凸显假设认为, 如果一种心理机制能充当死亡凸显后的焦虑缓冲机制, 那么死亡凸显后, 人们对于这种心理机制的需求会增加, 并更多的使用这种机制。死亡思维提取度假设认为, 如果一种心理机制能充当死亡凸显后的焦虑缓冲机制,那么对于这种机制的威胁会使阈下死亡思维的活跃程度, 即死亡思维提取度(death thought accessibility,DTA)上升; 反之则会下降。在实验中, 研究者多在死亡凸显后采用词干补笔任务或模棱两可图片任务对 DTA 进行测量(Gailliot, Schmeichel, &Baumeister, 2006)。焦虑缓冲假设认为, 如果在死亡凸显之前强化缓冲机制, 死亡凸显效应将不再明显(Hayes, Schimel, Arndt, & Faucher, 2010)。在三条假设的基础上, 文化世界观和自尊的死亡凸显缓冲作用得到进一步证明。
总之, TMT 研究者对死亡凸显效应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证明了死亡凸显后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 认为死亡意识能够引发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变化, 人们通过文化世界观和自尊等防御机制来应对存在威胁。
2 恐惧管理理论的认知模型与无情绪假设
在证明死亡凸显效应的存在后, 研究者开始关注死亡凸显如何导致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问题,转向对死亡凸显效应的微观认知过程的探索。基于大量事实和假设, 研究者建立了 TMT的认知模型--二元认知模型。
2.1 二元认知模型
在微观层面的探索中, 研究者发现以下三点事实:(1)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后, DTA 上升有时间延迟。即让被试完成几个注意分散任务之后, 才会测量出显着且稳健的 DTA 上升; (2)采用阈下方式启动死亡思维后 DTA 立刻上升(Greenberg et al.,1994); (3) 死亡凸显后随即采用正负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测量情绪, 死亡凸显组与控制组没有显着差异。因此, 人们认为,死亡凸显后, 个体会首先压抑关于死亡的思维和情绪, 将死亡思维排出意识中心。当死亡思维从意识中心淡出但仍然在阈下高度活跃时, DTA 上升, 由此引发缓冲机制的运行, 表现为人们更多地采取防御行为。这一假设后来被 Lambert 等人命名为压抑假设(suppression hypothesis, Lambertet al., 2014)。
基于上述事实和假设, Pyszczynski, Greenberg和 Solomon(1999)提出二元认知模型(如图 1)。根据该模型, 死亡凸显后, 死亡思维进入意识中心,此时近端防卫(proximal defenses)启动, 即人们通过压抑(suppression)或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将死亡思维排出意识层面, 以避免产生焦虑。近端防卫启动之后, 死亡思维从意识中心淡出, 然而这种淡出并不是完全平息或者消失, 而是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层面, 并高度活跃, 极容易被意识抓取返回意识层面, 这一过程表现为 DTA 上升。潜意识中死亡思维的活跃诱发焦虑缓冲机制的启动, 个体开始出现寻求世界观强化或增强自尊的行为, 缓冲机制的启动被称为远端防卫。远端防卫运作之后, DTA 下降, 死亡思维被平息。如果是阈下启动死亡思维或是对缓冲机制本身产生威胁, DTA 立刻上升。
原文出处:陆可心,沈可汗,李虹. 恐惧管理理论中情绪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7,(01):76-85
相关内容推荐
-
家庭对学前儿童情绪管理的影响及建议
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主观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绪的功能在个体身上主要表现为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
-
从动机视角分析情绪与情感的成因和目标
一、情绪与情感的主流定义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emotion)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关于情绪,我们国家的学者也有其独到的论述,如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中对...
-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学前儿童在社交情境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然后他们就会做出相应的或者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针对这一反应, 儿童会结合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 积极的使用多种策略来调节自身的情绪。...
-
改善不良情绪中正念疗法的应用现状
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心身健康,甚至会危害到我们的生命。目前,改善不良情绪的方法多样,有药物方法、中医治疗和心理干预。正念疗法是以“正念”为核心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能够缓解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
成就动机对风险决策后的后悔情绪影响
后悔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的情绪,当人们意识到如果自己当初做了其他的选择则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时会出现的情绪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会看到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出现后悔的反应。由此可知个体的人格特征对后悔的产生和体验可能有...
-
青少年情绪控制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为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个体进行的有计划、有意图的意志努力及行为反应。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在个体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否选择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以适应社会情境与年龄有关。已有研究关注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
-
初犯与再犯人员的社会支持、孤独感及负性情绪
服刑人员在改造过程中的情绪稳定性决定了其适应监狱环境程度,也影响着改造效果,因此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降低孤独感的产生,进而降低服刑人员的负性情绪体验。...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启动的作用分析
引言情绪或态度的现有研究表明,个体只需少量认知资源就能快速评价刺激的情绪含义,并影响随后的情绪与认知.近20年里这观点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是情绪启动研究.情绪启动是指个体在接受具有情绪效价的刺激之后,影响了后续对另一个刺激的加工...
-
情绪竞争力的定义及其管理与建设
一、关于情绪智力与情绪竞争力关于情绪智力(emotionaintelligence),美国新罕布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在他的论文中这样阐述的: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2000年巴昂主编了《情绪手册》,认...
-
一位大二女生因暗恋引起情绪困扰的心理咨询
本案例是一位大二女生因暗恋引起情绪困扰的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在上级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通过倾听、理解、共情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此基础上,主要采用了认知疗法、减压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来访者缓解抑郁、焦虑情绪,使来访者认识到自...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