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发展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边疆和文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于经济、文化和地域等的差异,少数民族心理呈现出与汉族不同的特点。关注少数民族群体,探讨其心理健康及维护,对促进各民族的全面发展、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了解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教育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主要涉及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区,如云南、广西、新疆、重庆、贵州和湖北等省市,人群最常见的是各类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1-3],还涉及到了少数民族乡村中学教师[4-5]、研究生[6]、农村中专学生[7]、新兵[8]、流动与非流动儿童[9]、慢性病者[10]、老年人[11]、警察[12]等。从民族构成来看,绝大多数研究关注多个民族的混合样本[13-14],对单一民族的研究较少,鲜见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比较研究。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取样地域比较局限,以致研究结果千差万别[15-17].因此,将来的研究需要扩大取样地域,增加样本量,以提高取样的代表性,更加关注不同民族间心理健康的差异,使研究更为科学和深入。
1. 2 研究方法
绝大部分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基本上是一次性横断面研究。问卷调查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可在短时间内抽取较大样本,但是该法也存在明显不足,调查结果影响因素多,往往与测试环境、被试的调查态度和主试对测试的掌控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若因素控制不佳,很难保证调查质量。另外,调查往往广而不深,研究不够深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最多,主要原因可能是该量表反应症状丰富,评价指标多,使用方便。其他研究还使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15-16,18-20],部分研究采用卡特尔 16 种个性因素问卷( 16PF)[2-3,18,21]、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2,8,17]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MMPI)[7]对少数民族群体的个性特点进行研究,有的研究还使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22-23]、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24]和防御方式问卷 DSQ[25-26]探讨少数民族的情绪和应对方式问题。少数研究还使用田野调查[2]和访谈法[27]等,这些方法比调查法更加精确和灵活,可获得较深及可靠有效的资料,但也有不足,对研究者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费时费力,能抽取的样本量小,研究效率较低,方法掌握起来较为困难,使用不当,会降低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有的研究还涉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干预研究,如朋辈辅导[28],这是通过“一人帮大家,大家帮一人”的模式来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但研究不够深入。可以预见,调查法仍然是今后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的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但使用需更加规范。除此之外,研究应采取多样化的、整合化的研究方法,强调心理健康特点描述与机制探讨、生理与心理、心理与文化,现状调查与教育干预有机结合,使研究更为深入系统。
2 我国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健康状况
2. 1 我国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健康现状
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不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从心理问题检出率来看,陈家才等[29]用 SCL-90 对西昌学院 341 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达 97. 7%,其中以轻度为主,约占 81. 2%,中度13. 8%,偏重以上 3. 2%,远远高于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0% ~30% 的检出率[30].从心理健康水平来看,多数研究显示,少数民族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当地汉族及国内常模。研究者通过 SCL-90 问卷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 SCL-90 各因子分大都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13-14,24,31-33],和丽梅等[13,34]对 1655 名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也有研究得到不同结果,如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35-38]
显示,少数民族与汉族 SCL-90 各因子分无显着差异; 汪小琴等[39]对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优于汉族心理健康状况。有的研究对单一民族进行研究,如和丽梅等[1]对云南省某医学院彝族学生心理健康横断面研究发现,彝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国内大学生,研究分析这可能与彝族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医学生所受的特殊教育有关; 杨金江等[15]对彝族、白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发现彝族比汉族易产生心理问题(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彝族学生是汉族学生的2. 27 倍,存在一般心理问题是汉族的 1. 56 倍) ,少数民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男生是女生的 1. 76 倍) 的不同结论; 胡发稳等[40]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点研究发现,彝族与傣族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着,彝族、傣族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哈尼族和壮族; 沈潘艳等[41]研究得到佤族和汉族学生 SCL-90 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尚云等[42]对澜沧拉祜族小学生的研究提示拉祜族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当地汉族小学生差,原因可能是对语言环境不适应。有的研究[16,43]通过性别比较发现,少数民族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另有研究[4,6,15,36]则提示,男性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女性的结论,研究分析这可能与文化习俗及男女生理结构不同有关。
2. 2 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2. 2. 1 人格特征 不同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
胡发稳等用 SCL-90,艾森克现实性 - 幻想性测量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点分析研究[40]表明少数民族人格特点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具有现实性特征,女生具有幻想性特征; 不同民族间人格特征各异,如哈尼族与彝族的自信力、寻求刺激、男女气差异具有显着性,哈尼族与傣族实际性差异具有显着性,哈尼族与壮族自信力、成就倾向、寻求刺激、男女气差异具有显着性。彝族与傣族人格特征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与壮族的成就倾向、教条主义差异具有显着性。傣族与壮族自信力、成就倾向差异具有显着性或极显着性。
2. 2. 2 应对方式 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在研究中得到矛盾结论。解亚宁[17]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测试发现少数民族与汉族差异无显着性; 欧阳伟[8]、朱远来[25]、张淼[12]等研究提示神经质与消极应对方式能显着预测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越外向,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 沈潘艳等[41]研究显示佤族和汉族学生积极应对得分均显着高于消极应对,应对方式与 SCL-90 得分无显着相关; 刘瑶等[24]研究结果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应对方式无显着差异,但经济状况好的少数民族积极应对高于汉族学生,经济状况差的少数民族消极应对高于汉族学生; 杨晓雁等[18]研究结果为少数民族紧张性,忧虑性高于全国常模; 朱远来等[25]研究得到少数民族贫困生在解决问题、求助、积极应对方式显着高于汉族非贫困生。
2. 2. 3 文化、民族、宗教认同 对文化、民族和宗教认同关注较少。赵燕等[44]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着性正相关。跨文化研究是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的趋势,可以预见,将来会有更多研究涉足这方面。
2. 3 心理健康干预
既往对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少有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仅有马迎教等[45]对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 3 年追踪观察,几乎未见对少数民族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研究。
3 我国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3. 1 地域因素和民族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于信息、交通闭塞的少边穷地区,长期受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他们血缘和乡土意识浓厚,本族认同感强,从而趋向封闭保守心理,同时相对封闭简单的生活经历也造就了其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性[25]; 少数民族重视文化传统的纵向继承而缺乏横向交流,甚至表现出一种敏感的戒备心理[46].
3. 2 经济困难
如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我认识偏差造成的。由于家境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过分自我否定,不敢肯定自我优势,不敢展现自我能力,由于害怕暴露自身弱点,在各种机会面前逃避退缩,往往错失良机,之后又沉迷于失败的痛苦之中而愈加自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35].经济的贫困往往增加了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和精神压力[14],如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或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的原因之一也是工资待遇差[5,27].
3. 3 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多数少数民族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使用汉语的机会很少,导致语言基础不齐,接受知识信息的能力较差,此时就有许多少数民族产生语言障碍,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因此导致了压力,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并因此散失学习热情和信心[29].
3. 4 家庭、学校教育方式滞后
缺少交流沟通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落后的学校基础教育影响了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2].少数民族家庭还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念,不注重父母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边疆和文化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学校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基础教育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健康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它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的增强;有利于青少年人际关系能力和...
放射工作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从事的电离辐射实践,如本文中分类为医用射线诊疗、介入、核医学以及工业探伤等,与核电厂操纵人员工作环境有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核电厂操纵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但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研...
摘要:老子之言,广博精微。其哲学思想深沉而又意蕴丰富,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视野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认知和剖析。本文仅就老子《道德经》中所蕴含有助于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参考和借鉴。关...
摘要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566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依恋、人格、偶像崇拜的问卷研究,调查了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考察了依恋与人格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的内部机制,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以...
导论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国防生是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含符合保送条件的保送生)招收的和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的后备军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四章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走过八十多年的风雨跌宕。经历过困苦,又面临着挑战。金一南将军认为:军人皆渴求胜利,但却并非所有人都愿为胜利付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胜利的给予总是那么吝...
为了满足部分朋友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的论文范文需求,学术堂特此在这里整理了三篇2000字左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未来取向(futureorientation)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近几年来,未来取向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为了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了解未来取向研究概况,意识到未来取向对大学生发展的重...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虚弱和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定义。同时,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现代运动健康理念的引导...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通过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让人们通过积极的心理而获得幸福感,及时排除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