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722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国防生心理素质提升探究 
【导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导论 
【第一章】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特征 
【第二章】国防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国防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4.1】营造“寓教于形”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4.2  4.3】健全“权时制宜”的发展性心理健康训练方式 
【结语/参考文献】国防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导 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国防生是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含符合保送条件的保送生)招收的和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的后备军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对在校大学生以及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国防生作为有别于一般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和现役军官的特殊群体,其心理适应能力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普通大学生和军校生相比,国防生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国防生是在地方大学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培养的。二是国防生作为未来的部队军官,可以在大学学习的间隙,初步体验丰富多彩的部队生活。但在享有更优越条件和更精彩生活的同时,国防生还必须面临一个挑战--适应更多的变化。国防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军营和校园是青年相对集中的地方,作为准军人的青年国防生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他们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所以,探索和研究新时期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是各国防生委培高校及各部队选培办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现役军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自然也适用于国防生这一具有后备军官和大学生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2004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中指出:“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和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此后,2005 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在 2011 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育部思政厅〔2011〕1 号)的通知。通知进一步指出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各高校要着力在机构建设、专任教师配备、课程开设、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国家的相关政策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要求已经由从传统的障碍性心理健康教育向综合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过渡了。主要表现有以下四点:一,心理健康教育受众全面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多样化。打破传统的障碍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除了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以外,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以及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生活化。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通过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化。要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最终达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国防生群体心理素质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2009年8月30日,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了针对军队心理服务的重要会议。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提升我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环节。同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体现了现今我国对于在校大学生和部队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国防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全面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这些决定、意见下达后,虽然各部队、高校都非常重视军人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相继采取了一些针对部队、高校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但现今各部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基本以解决心理问题和治愈心理疾病为主,并没有对受教群体的生活幸福度、学习和工作效率、自我效能以及预防心理不健康状态等问题采取积极关注。

  国防生这一人才培养制度设立之初的目标是:在 2015 年使国防生毕业参军干部达到全军青年干部任用比例的 70%.但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毕业国防生在地方部队出现不能良好适应部队、不能良好融入部队生活的问题,国防生干部的培养已经大幅度缩减。据许同海、孙权科教授的《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分析》一文指出:国防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相对较高。

  相关数据也表明绝大多数国防生心理状况都是健康的,可为什么心理健康的国防生群体不受部队欢迎呢?从国防生个体角度来看,现阶段国防生主要以 90 后独生子女为主。所以国防生也存在这一人群共有的人格问题和心理困扰。集中体现为: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三,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四,人际敏感倾向偏高。在半军事化管理的情况下,国防生个体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人格上也容易具有偏执倾向,但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来看,国防生个体心理状况仍是健康的。如果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国防生个体容易出现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躯体化现象,也会影响个体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

  国防生中大多数的心理水平都是健康的。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发展性的,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使得他们不断成长。

  现阶段,部分驻校国防生选培办针对国防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一些具有发展性的心理辅导。但国防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大学教育。而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具有面向全体,关注个别的特点: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普遍具有注重心理治疗的倾向,对于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认为:“心理学本来的任务--使健康的人更幸福,生活更充实,已退居其次,治疗心理疾病几乎统治了心理学。”4国防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扮演我军建设的中坚力量,所以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健康就是没病”的程度上是远远不够的。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将军在其《心胜》一书中谈到:一个人,一支队伍,如果缺乏内心的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恐怕都难以支撑。5所以,面对学习、训练以及未来部队生活的压力,提升国防生队伍心理素质是适应现代化部队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的

  国防生制度设立之初是想利用地方院校的优秀教学资源,为部队培养优秀的新军事人才,同时撤销学科设置与地方院校相同或相近的军事院校。可以说国防生是部队的未来,他们将在现代化军队建设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可近年来却出现了国防生在部队“不受欢迎”的现象,有些地方部队存在 “国防生不如军校生”的理念。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国防生军政训练较少,素质不如军校生过硬。第二,国防生毕业不存在就业问题,在校期间学习不够主动,专业知识不如普通大学生过硬。第三,国防生在参军入职后不能及时适应部队,生活作风、组织性、纪律性不如部队生长干部过硬。

  现今心理学面临三大任务:第一是治愈心理疾病。第二是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幸福、工作效率更高,自我更充实。第三是找出并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基于后两大任务,意在探究如何为部队培育出适应部队、自信乐观、作风优良、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的优秀军官。其主要研究目的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如何提高国防生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第二,如何提高国防生的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第三,如何培育国防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四,如何将国防生培养成未来优秀的军事人才。

  (三)研究意义

  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对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丰富了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学者认为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展的并不平衡,存在 “发展性研究少,障碍型研究多;特色研究少,一般研究多”的特点。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发展性”的含义是与“障碍性”相对的。这里所指的障碍性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乃至精神病。

  以矫正性(又称调适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代表 21 世纪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将转向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实践意义上讲:基于国防生的身份特殊性、生活环境特殊性、未来工作性质特殊性,以往主要解决国防生心理困惑,帮助这一群体消除心理障碍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防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高校国防生所处时期为其人生重要转折阶段,他们在刚刚成年之际从依附于父母变为独立生活,又面临四年后进入部队的一系列环境转变。通过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引入到国防生的培养当中去,研究培养新时期军官策略,最终培养出具备报国精神、牺牲精神、使命意识、合作意识,同时又明辨是非、诚实正直的合格军官是本文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学发展的新理论,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规范的定义。

  现阶段对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干预等。自 2000 年以来,国内部分学者也认识到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做出了研究。查阅自 2000 年至今,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有关研究共计五十余篇。本人将国内学者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 其中对于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赵阿勐、崔光成、沈影在《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研究》中指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每个教育客体的健全人格培养与潜能开发。1此外,虞强在《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要根据教育客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客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适应社会。

  第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王瑞红的《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析》指出,与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显着的特征:以心理健康的群体为对象,关注教育客体的未来和提高教育客体的潜能;以人本主义和心理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提高心理潜能和完善人格作为发展目标;3以预防性干预为主。刘宣文教授在《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中指出:只有当教育客体发生心理问题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反应、采取的对策称之为反应性干预。而预防性干预是在预测问题发生之前,设法加快完成相应阶段的发展任务,以预防问题的发生。

  第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门学泳、雷虹再《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提出:从广泛和根本意义上说,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受教育群体的心智水平和个性品质得到完全的发展,5主要体现为:成长目标,指的是促使教育客体积极面对在学习、工作、生活、与人交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磨砺自己已提高自身的自主意识和自助能力,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学习目标,指的是促使教育客体学会合理的认识、评估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从而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变化,实现个体的顺利成长;发展目标,指的是帮助教育客体认识自身潜能、拓展心理素质。

  第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1)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2)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3)培养坚强的意志。(4)培养健全的人格。(5)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6)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7)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8)培养敢于创新的能力。

  第五,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理论的发展最终还是为了指导实践,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于实践途径的研究也非常多,只是大多为一些老生常谈的方法,如: “开始心理健康课”4、 “对学生个别辅导与咨询”等,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有些院校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关注群体的心理发展本身就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如果还继续沿用“对学生个别辅导与咨询”的办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在选择咨询对象上也存在问题,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健康的个体。面对的都是心理健康的个体,在咨询过程中谁先谁后呢?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优先吗?

  那最终结果不还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吗,发展性何在?不过,在众多研究中也存在观点比较新颖、可行度较高的途径,如:通过素质拓展训练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6主要以一种体验式的训练,来对教育客体思想、心理、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磨练和考验。7此外还有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方法切实可行,对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8国防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研究中还要考虑到该群体的特殊性。向富生在《论国防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中提出国防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弱”,即“心理认知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心理应急能力较弱”.针对这四弱,冯怀义在《国防生团体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推进》一文中提出了国防生团体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目标:“职业情感的培养、军官职业潜能的开发、职业人格的完善、职业精神的锤炼”.本文将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和国防生团体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目标进行研究,意在提高国防生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情绪的稳定性、人格的健全,最终促进国防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布洛克尔(D.Blocker),他在《发展性咨询》中确立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

  此外,美国学校辅导员协会(ASCA)就将发展性心理辅导列入学校辅导员角色功能内。此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一直是美国高校以及军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未成立独立学科单独发展。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国防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访谈等方法,研究国防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最终提出帮助国防生群体适应生活环境变化、提高心理素质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本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是对国内外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第二步是对国防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解。第三步是针对国防生群体的特点提出可行的教育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文献研究法。研究借鉴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基于国防生群体的特殊性,归纳、整理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实现途径。

  第二,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于各高校、部队现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分析。深入研究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第三,比较研究法。首先,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其次,将国防生同大学生、军校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

  第四,访谈法。访谈法意在通过导出访谈获取国防群体对于报考初衷、训练和学习动力以及职业规划、人生目标等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深入了解国防生群体真实的心理需求。

  四、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基于本人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长期思考。心理健康的人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国防生群体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样的特殊需求,如何满足?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需要积极关注国防生心理健康,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引入到国防生群体的培养当中去。以往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障碍性研究较多,发展性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国防生群体,分析在不同环境和不同阶段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并给予应对策略。

  本文的研究难点主要体现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成熟,理论基础薄弱,可参考的文献资料较少。尤其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学界对于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本就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客观环境对于国防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又有别于普通在校大学生。如何用较新颖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指导国防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本文最大难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