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如何提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主观幸福及对策建议

来源:科教文汇(中旬刊) 作者:李畅
发布于:2021-09-03 共38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论文范文第三篇:如何提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主观幸福及对策建议

  摘要:以积极心理学的幸福2.0理论为研究依据,探讨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内涵,结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101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总结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现状以及影响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内外部因素,进而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对策,

  作者简介:李畅(1990-),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happiness 2.0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connotation of well-being in career development is explored.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014 college students in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quo of career planning cognition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well-being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n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Keyword: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如何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最大价值,幸福地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最终达到"工作着、幸福着"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每个人的追求。立足积极心理学理论成果,通过对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101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具体探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因素,为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幸福感提出有价值的思考。

大学生幸福感.png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以人的善端和潜能为落脚点,认为人类具有六大美德与二十四种优秀品质,强调以积极、正向、建设性的角度对待生活中所谓的"问题",拓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域,并从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状态(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与成就感(accomplishment)等五个维度出发,提出关于幸福内涵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幸福2.0"理论[1].本研究中对幸福概念的定义即使用该理论下的维度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卷编制。

  3 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内涵

  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即是将"主观幸福感"这一心理学名词应用到职业生涯领域当中,也有学者称之为职业幸福感。它来自于工作者对职场环境方方面面的感受、认知及评价结果,包括: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自我价值、人际氛围、自我掌控性和认同度等,通常以情感与心态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包含职业发展各个阶段的消极层面,也包含积极的功能层面。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具有主观性、全面性、过程性和目标性的主要特点,所谓在职业中体会到"幸福",就是个体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完成了某项既定、有意义、有价值的自我发展目标[2].

  4 职业生涯发展认知现状

  在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方面,研究显示,93%的学生表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校大学生是重要的,83.63%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活动。

  对学生接触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进行调查,69.33%的学生是从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的,52.56%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或公共课接触到,45.66%的学生是从电视、广播媒体等方面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其次就是职业生涯相关课程,此外,讲座、学校宣传也发挥着较大作用,占到40.43%,另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从期刊等书籍与家人朋友方面获得相关信息。可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是十分迫切的。

  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指导者或实施者,83.23%的学生希望由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进行指导,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指导专家、专业课老师以及往届毕业生等,能够成为对自己进行生涯帮助与指导的主体,43.69%的学生选择辅导员。

  对于学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内容和形式,75.44%的学生希望专业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直接进行具体的职业指导或提出相关就业建议,73.77%的学生认为到企业参观、实习是有效途径,65.98%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57.79%的学生选择讲座、培训、讨论会等形式,48.42%的学生选择利用职业测评系统作为辅助,41.62%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组织素质拓展活动,37.18%的学生认为与校友、学姐学长面对面交流是一种可行的形式。

  5 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5.1 外部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外部因素,根据重要性由高到低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的生涯教育环境,二是国家的政策环境,三是家庭环境,四是报刊、网络和杂志等媒体环境,五是同辈群体的影响。此外,在影响学生进行生涯决策的重要他人方面,根据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父母亲戚、教师、专家和职场成功人士、同学或朋友。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尤为突出,这一观点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5.2 内部因素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具体活动时,目前生涯辅导界普遍流行的是从自我探索与职业环境探索两个维度开展,其中,对学生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的开发与引导,属于自我探索的四大核心部分,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进行问卷设计时,除了对职业生涯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乐观品质、成就感和人际关系进行测量外,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主动性,以及兴趣、价值观和技能分别与职业相匹配的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主观评估的自身兴趣与职业匹配程度、价值观与职业匹配程度、技能与职业匹配程度均与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呈明显正相关。同时,积极心理学维度下的乐观品质、挫折应对、成就感、人际关系和积极情绪等五方面的得分,也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五个指标与职业生涯发展下的三个与匹配性相关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

  6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对策探讨

  6.1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场所,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认知。可以将幸福2.0理论下的五大维度(简称PERMA)即积极情绪(P)、投入状态(E)、人际关系(R)、意义和目的(M)与成就感(A),将它们纳入课程整体设计当中,重新构建积极取向的职业生涯课程。结合专业特点与需求开展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发现乐趣,亲身参与,体验充分、积极的主观情感,提高学生的幸福感知力,将自我满足融于自我教育当中。另一方面,利用团体辅导优势,帮助学生多角度体验、理解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团体辅导的主题、内容等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倡导在一种良性、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人际互动,体验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同时,要善于利用同辈影响力,促进自助、他助、互助、合作等行为的产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培养同理心,相互滋养。[3]

  6.2 营造积极健康的外部职业发展环境

  首先,大学生社团可以作为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活动的辅助性载体,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可以适当引入、渗透积极心理学的价值理念,依托高校社团这一具有自治性、多元化特点的学生自我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活动体验,养成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能够与不同人群和谐相处,积极正向地看待周围环境。其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素质测评系统和职业倾向测评系统,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有效的素质测评技术和方法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优劣势、能力、职业取向等有全面、准确、客观的了解,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我能发展什么"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等问题。最后,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全员式指导机制,从大一新生贯穿至毕业,从公共课渗透到专业课,从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到其他教辅人员,从校内范围拓展到与校外社会及家庭的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出良性互动、积极正向的职业发展环境。

  6.3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普遍认为,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等主观因素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兴趣即"我喜欢什么",性格即"我适合什么",价值观即"我看重什么",能力即"我能做什么".因此,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时,可适当结合上述四方面的相关内容及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具备好奇心、洞察力、坚持、合作精神、严谨、自律与信仰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4],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塑造能力,充分激发自身的主观性,深入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质,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包括养成积极的自我认知、觉察积极的情感体验、锻炼积极的意志品质以及培养积极的专长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生方向的把握与引导,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社会相关职业资讯的基础上,主动发现职业生涯过程中美好、积极、向上的因素,找到生命价值和前进方向,树立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完成自我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驷塞利格晏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39-43.

  [2]丁燕华孙元元毛春红探析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4):58.

  [3]邓彩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统计与管理,2017(3):85.

  [4]孙永鹏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心理月刊,2019(11):40.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原文出处:李畅.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2):158-15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