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

“萌”系语的主要特点及其反映的文化心理

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陈欣颖
发布于:2019-09-16 共4157字

  摘    要: “萌”系语是当下一种常见的社会语言现象,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社会的文化心理。厘清“萌”系语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拟总结出“萌”系语的类型、“萌”系语的语义特征和词义衍生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探讨“萌”系语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 萌系语; 流行; 社会文化心理;

  “萌”字最初出现于中国。据段玉裁《说文解字》解释,“萌,芽也”。“萌”的本义指草木;后“萌”字引申出发芽、产生之义。公元7世纪,中国汉字传入日本,“萌”字在日语中开始有了一席之地,并基本沿用了其原始字义。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的“おたく”(宅)文化兴起,“萌之”作为一个新的语义符号催生出“萌”文化,并通过网络、动漫书籍等途径迅速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萌”系语产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及我国的语言文化。早自2014年“萌萌哒”成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多个平台高票当选出的流行词后,“萌”系语在此后的几年至今更是频繁地被大众使用,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萌”系语分类

  “萌”系语指以“萌”字作为词素构成的词汇,如“卖萌”“萌新”等,和具有“萌”倾向的词汇和语句,如“童鞋(同学)”“阔不阔以(可不可以)”等。根据“萌”系语的使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情感表达类、固定形式类、谐音立异类三种类型:

  (一)情感表达类

  这一类型的“萌”系语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欣赏或兴奋等感情。主要以形容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有如软萌、丑萌、呆萌等,动词有如萌化、萌翻、卖萌等。

  (二)固定形式类

  这一类型的“萌”系语主要是套用固定格式来加强情感的抒发。最为典型的就是自从“哒”字被频繁地用作网络词语后缀后,“是哒”“好哒”“么么哒”这样带有卖萌语气的词语层出不穷,“萌萌哒”还被广泛运用在口语当中。

  (三)谐音立异类

  这一类型的“萌”系语主要是利用谐音的方式,故意对词语的发音方式进行改变来造成原词语书写形式的改变,从而完成新词的转化。这些谐音词不能从词语本身看出它的含义,但却能以与众不同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例如:“童鞋(同学)”、“阔不阔以(可不可以)”“干虾米(干什么)”等。

  二、“萌”系语的语义特征及词义衍生特点

  “萌”字的广泛传播使它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构词能力的词素,构成了众多以“萌”为核心词义的词汇。根据“萌”的词性和运用情况的分析,将“萌”的构词方法进行分类,并借此归纳出词义的衍生特点。
 

“萌”系语的主要特点及其反映的文化心理
 

  (一)“萌”系语的语义特征

  1.“X+萌”类

  这类词汇由其他语用成分加上“萌”字构成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偏正结构中,如:“呆萌”“蠢萌”“傻萌”“丑萌”“超萌”等都属于偏正结构,它们主要形容“萌”的程度或者描述“萌”的具体特点。动宾结构中,如:“卖萌”“装萌”“扮萌”等。

  2.“萌+×”类

  这类词汇由“萌”加上其他语用成分构成偏正结构和动宾、动补结构。偏正结构中,这类词汇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可爱。如:萌神、萌宠、萌妹子等。动宾、动补结构中,这类词汇多用于形容“萌”的程度。如:萌翻、萌化等。

  3.“萌萌哒”及其类似的语用变体

  一类是由重叠式的“×”和语气助词“哒”构成的词汇,如:“萌萌哒”“棒棒哒”等,主要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喜爱之情。这一类词语带有比较轻松诙谐的语气,使严肃的语言环境变得缓和。

  另一类是不带“萌”字但也具有萌倾向的“萌”系词汇。这些词汇有些是借用外来词,如:“萝莉”“正太”“御姐”等,大多通过动漫流传;有些词汇则是利用谐音,如:“菇凉(姑娘)”“童鞋(同学)”“稀饭(喜欢)”“孩纸(孩子)”“粑粑(爸爸)”“麻麻(妈妈)”等,这种对语言形式往往能比原词更具卖萌的效果,因此也易于被接受和使用;还有部分通过重叠中国本土词汇中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的最后一个词,构成重叠式的词语,在口语中也可表达萌的语气,如:“吃饭饭(吃饭)”“碎觉觉(睡觉)”等。

  (二)“萌”系语的词义衍生特点

  “萌”系语有灵活性的特征。“萌”系语是在概念隐喻及整合机制下生成的。追溯“萌”字的词源,其衍生模式和其他新词一样,主要是由原始意义或任意一项基本义引申而来的。但相比那些词汇,“萌”系语不仅仅限制于带“萌”字的词语,还包括许多字面上看似无联系的衍生词,语言延展性更加广阔。

  “萌”系语有全民化的特征。“萌”系语容易记忆与效仿,它的传播规模和速度都是其他新词难以比拟的;“萌”系语通过简称、词语转类、同音替换、利用多义、仿造词语、提取特征构造新词等各种方式被创造出来,以便在短时间有限的空间内表达人们的情绪,达到“卖萌”的效果。“萌”系语的使用主体也从青少年迅速向高龄和低龄扩散,呈现出全民化的特征。

  “萌”系语有娱乐性的特征。在当今这个物质发达的时代,“萌”系语能够满足人们追求语言形式的特异性、新奇感的游戏心态,满足人们要将精神压力进行释放的需求。日本动漫里的“萌文化”的不断壮大,社会上出现了“萌产业”“萌市场”“萌经济”等,这些都有利于营造社会氛围的轻松与和谐。

  三、“萌”系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萌”系语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一)“萌”系语与审美心理

  从中日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意识来看,日本人对“小”和“萌”是有偏爱的。日本人的“便当文化”就是将各种丰富的膳食都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当中。“动漫文化”里广受欢迎的动漫形象类似于名侦探柯南,大都以小巧为主。日本人设计的电子产品甚至是汽车多给人一种“小巧轻便”之感。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他的着作《日本语》中总结到:“小さいもの美しい(小即是美)”。而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意识中是“以大为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中常常描绘这样的盛大之景;中国古建筑以宫殿、园林的形式将恢弘风格展现出来;中国人喜欢游览大山、大江、大河,着名的钱塘江大潮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国人前去观赏。不过,中国人虽然以“大”为美,但对“小”的态度上也变得宽容。现代人越来越追求人与物的精致,传统审美中大家闺秀是女性的典范,但现代娇小可爱的女性在社会上也同样能被欣赏。因此,社会对萌的审美标准的评判变得更加宽松自由、更注重个人特性的展现,使用的场合也更广泛。“萌”系语让人不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从而拥有勃发的生命力。

  (二)“萌”系语与趋同心理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按物的符号意义的需求将我们当今所处的消费型社会分为高雅文化和快餐文化。兴起于网络动漫的“萌文化”即属于快餐文化的一种。高雅精深的文化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知识进行揣摩领会,甚至还要经过多年的练习才可能深刻地理解并将其运用在生活中。而作为“萌文化”一部分的“萌”系语容易掌握与再创造,能够迅速地表现出说话者的情感,因此它易于被大众接受。

  当“萌”系语的使用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时,社会主流媒体会呈现出跟随使用的倾向,而这样的倾向最终会使人们的认知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比如,人们广泛认为语气词的使用会让人觉得比较可爱,因此在说话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增添语气词;比如,自2012年“习大大”被评为当年的网络热词,因该词能很好地呈现出习总书记的亲民形象这一缘故受到了社会一致的认可。时至今日,“习大大”一词仍然是官方之外大众最喜欢称呼习总书记的方式。此外,近几年意外爆红网络的我国着名游泳运动员“洪荒少女”傅园慧,她的“萌”系语录的句子总能瞬间成为社交媒体关注的新热点,其应对采访时反传统的充满个性与幽默的表达方式让大家眼前一亮,刷新了公众对当今国家运动员精神面貌的认识。这些正是“萌”系语流行的背后人们趋同心理的重要体现。

  (三)“萌”系语与反叛心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精神恐慌,开始迷失自我。在这样的时代,许多文艺界的人们纷纷站出来用各自的方式来呼吁人性的反思。比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就是通过清新可爱又不乏深意的故事设定切实的来劝慰了社会上迷茫的人。同时,“萌文化”也开始兴起并随着网络传播到了逐渐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各种“萌”的影响加入了这个“萌文化圈”里,这是他们内心渴望摆脱社会的、观念的、行为的束缚,企图回归自己本真的体现。“萌”受众群体的扩大,也进一步促进了“萌文化”“萌产业”的向外传播,整个中国社会渐渐地也就开始充斥着回归本真与改革开放的需求。

  纵观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不再停留于摆脱传统束缚的阶段,而是强调寻得精神的自由。“萌”系语不仅仅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审美理念的颠覆,更是象征着个性的彰显。因此,越来越多渴望突显自我个性的人们加入了“萌文化”的大军中。传统的词汇已经无法束缚住新起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词汇,“萌”系语的流行其中隐含的便是人们的一种反叛心理。

  四、“萌”系语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萌”系语弥补了旧有词汇表达方式的不足,对语言发展乃至社会文化方面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萌”系语帮助人们快速表达过去用词语难以表达清楚的情绪,它的可塑性进一步带动了词汇的更新与发展;其次,“萌”系语对现代人们来说是个新的压力发泄出口,有利于调节自我的心境状态,帮助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此外,“萌”系语促进“萌产业”的发展,许多商家利用“萌”系语的影响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倘若“萌”系语被过度使用也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如“萌”系语是口语,但常常会被学生运用到学习中的书面表达上,加大错字、别字的使用概率,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造词使用,从而不利于汉语的继承和传播;不分场合地滥用“萌”系语有时会造成他人的困扰,整个社会语言若一直呈现出幼稚的趋向,对于保持社会文化的理性氛围也是不利的。因此,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保持理性判断的思维,规范自身的语言使用习惯,共同营造生动又和谐的语言环境。

  语言最能够直接体现当下社会文化的动态变化,把握社会文化心理就是把握社会文化潮流变动的主要方向。“萌”系语的流行反映了当下社会种种复杂的文化心理,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认清它的弊处,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相关语言现象及把握社会文化主流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从日语“萌”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J].外语学刊, 2010 (4) :87-90.
  [2]杨竹, 孙莲花.“萌”与“萌え”的中日对比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 (20) :95-99.
  [3] 李亚群.浅析日语借词“萌”[J].汉字汉语研究, 2012 (3) 118-119.
  [4]黄宇雁.“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3) :15-19.
  [5]杨娟.汉日语言中“萌”字的词性词义流变考释[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 , 2014 (1) :144-146.
  [6]呼红宝, 蒋长刚.流行语“萌”的模因论阐释[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 , 2014 (8) :111-114.
  [7]白解红, 王莎莎.汉语网络流行语“萌”语义演变及认知机制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41) :139-142.
  [8]廖娟.从流行语“萌”和“萌え”来看中日审美心理[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5) :92-9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陈欣颖.“萌”系语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203-20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