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一词多义”作为一个术语首先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éal提出来的,《辞海》将多义词定义为:“具有多种相关意义的词”。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如在汉语中,“打”就有几十种意义,英语介词over可以表示十几种不同的意思。一词多义是语言创造性的体现,可以减少符号的数量,提高交际的效率。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近年来也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记忆中所储存的词义数量以及词义之间的连接方式。此方面研究起步虽早,但成果多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国内的研究则更晚,因此,本文主要就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讨论,本文拟从多义词心理表征国内外研究状况等方面,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对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趋势作出展望,进而指出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在当今二语习得和语言学研究中的重大意义。
2.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起源及特点
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源自心理表征研究的发展,Treisman(1960)提 出 心 理 词 库 (mentallexicon)以来,心理表征的研究快速发展起来,很快蔓延至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包括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心理表征研究的发展尤为迅速。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心理表征的研究:如Fox(1996)通过探测负启动效应来考察语义存贮问题,Isel等(2010)提出双语认知模型假设,认为不管是早期双语还是后期双语,其心理词库是相互影响的;国内学者如李荣宝、彭聃龄(2001)对双语表征研究的理论与实验方法进行了探讨等。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表征的研究有表征的观点和非表征的观点之分,但学术界主流还是支持表征的观点的,近年来对心理表征的大量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
Markman & Dietrich(2000)的研究比较了赞成表征的观点与反对表征的观点,从中介状态的角度看问题,认为表征观点与非表征观点之间存在较多的一致性。王亚同,蒋艳菊(2006)认为心理表征是用于解释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有机体环境信息的载体。认知系统存在着某种承载信息的中介状态,中介状态是表征的上位概念,是表征的主要思想,它为解释表征的具体特征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心理表征具有五大特点:持久性,差异性,成分结构,抽象性,受规则控制。
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实验研究并不多见,学者们做的是多义词“歧义优势”研究。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快速发展起来,研究者开始在各领域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进行研究了。而国内的心理表征研究则是本世纪初才开始兴起,其中以赵翠莲教授的研究成果最为显着。
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对多义词心理表征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总量不多,虽然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国内在此方面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外,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研究差距很大。(2)多义词心理表征的研究呈现出多种观点并存状态,但主流观点两极化比较明显,主要呈两个极端:核心词义表征 (core-sense representation)和独立词义表征 (separate sense representation)(赵翠莲,李绍山2006)。核心词义表征观认为,记忆中只储存了一个基本词义,而其他词义是在具体上下文中通过对该词义的在线扩展得到的;独立词义表征观认为,记忆中的词义是单独储存的,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只有相应词义得到了激活。当然还有些语言学家持有别的观点如Cruse的“词义谱”(sense-spectra),Pustejovsky的 “生成词 库”(generative lexicon)和MacWhinney的“竞争模型”(competition model),以及后来出现的“调和观”等等。
3.多义词心理表征近二十年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多义词心理表征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起步比较早,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开始出现,但也只是近二十年来开始迅速发展,研究者逐渐增多,成果量逐年上升。国外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也主要有核心词义表征观和独立词义表征观两大观点。持核心 词 义 表 征 观 的 学 者 有Nunberge(1995)、Kintsch(2001),持 独 立 词 义 表 征 观 的 学 者 有Lehrer(1990)、Sandra & Rice(1995),还有学者如Murphy(1997)、Klein & Murphy(2002)也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近年来,Brown(2008),Evens(2009),Foraker & Murphy(2012),Klepousniotou等(2012),Han等(2013),也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的某些特点、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Mullaly等(2010)做得比较突出,该研究对修饰名词的多义形容词的意义如何被表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义形容词和名词进行搭配的E-prime实验分析,结果证明多义形容词意义受其所修饰名词意义的强度影响,该结果支持多义词心理表征的核心词义表征观。再如Bruce和Wiebe(1994),则是建立了一个多义词词义消解的模型对多义词进行研究。像这样对具体多义词或具体词类的多义词进行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中也不是很多,研究手段也比较单调,多数为调查问卷、测试等,而用到语料库和ERPs、fMRI等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先进的研究手段的不多。即便是上述Mullaly等的研究,对象也比较单一,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国外在多义词的心理表征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说来,成果量不多,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以polysemy和representation为主题关键词,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总数只有147。另据笔者基于Sciencedirect数据库上的分析(以polysemy和represent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虽然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成果涉及语言与记忆、语言与大脑、认知心理学、计算机与数学等方面,但总量只有71,具体到各领域则更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数人进行的是在词汇等的心理表征研究中把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作为其中一部分进行的研究,专门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进行研究及针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内容的某一方面进行的研究不多,对多义词心理表征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也鲜有研究者涉及。
随着研究的发展,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的成果量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特别是近年来上升比较明显,同时,从研究成果的被引次数来看,引用率也逐年上升,并且2000年以来,上升非常明显,居高不下。由此可以推断出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该领域研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2多义词心理表征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多义词心理表征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得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做这方面研究,目前出版的文献中,比较权威的资料基本上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研究者也不多,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和一些简单的实证论证等方面。
在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的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于海涛(2003),董燕萍(2005),赵翠莲(2005,2006),赵晨(2010)等,其中赵翠莲(2006)指出“高水平EFL学习者对多义词词义的心理表征比低水平EFL学习者更加分明;EFL学习者的多义词心理表征在词义连接上有从强到弱的变化;多义词词义的心理表征状况能够接近但绝不会达到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心理表征状况,并且多义词词义的心理表征没有底线”。该研究虽然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进行了分析,却只是从整体上进行论述,没能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如针对多义形容词、动词等的心理表征研究和针对某些具体词的研究等)。而张博(2005)对汉语的多义词进行的研究,虽然对汉语的多义词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却没有从心理表征的角度进行论证。在汉语的多义词研究方面,虽然学者们做了不少工作,但很少有做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对英汉多义词心理表征对比研究的则更少。
国内对具体词和多义词心理的发展机制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非常少,而且针对特定群体的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尤其是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神经语言学等的研究手段)对具体的多义词及其发展机制等研究,国内根本无人问津。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知网上进行搜索,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不到20篇,尤其是具体多义词心理表征方面,目前国内基本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从文献统计分析上看,也很少有学者进行多义词心理表征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如图2所示,(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来源国家为中国的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文献统计分析),虽然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成果,但量非常少;从研究成果的被引次数来看,引用率虽有所上升,但总量也很少。可以推断出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我国虽有所发展,但速度并不快,所涉领域也很有限,同时也说明了该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很有发展潜力,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多义词心理表征未来研究趋势展望
通过以上对心理表征、多义词心理表征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分析发现,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存在成果总量少、涉及领域研究不宽,研究手段和内容简单、研究对象群体单一和专门研究少、不深入等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突破口可能是:
1)研究对象范围拓展
未来的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将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的群体范围。可以做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等不同专业习得者间的多义词心理表征对比研究、中学生和大学生等不同年龄段习得者的对比研究,也可以做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和汉语母语习得者之间的多义词心理表征对比研究。如果选取不同的群体,找出具体群体的具体特点,本身也具有创新意义。
2)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未来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内容将更加广泛。根据张维友的《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中对多义词的阐述,多义词的词义关系机制分为连锁式和辐射式,因此可以分别对两种不同的机制进行研究(张维友2010)。在研究内容创新方面,我们还可以做英汉多义词习得、心理表征能力、心理表征模式(英汉语作为母语和二语的)等的对比研究,研究内容将更加丰富。
3)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各领域的理论及知识将使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方法多样化,同时使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从考察各个层次的学生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能力及特点出发,更多地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心理词库研究和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的各种观点及其研究成果,针对多义词或者某些具体的多义词的心理表征过程、模式及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如针对多义形容词、动词的心理表征研究及多义动词和宾语搭配时的歧义消解问题等的研究),总结出各层次学生多义词心理表征能力及特点和规律,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二语多义词习得的方法和策略,实现更多的研究突破。
4)研究手段更具跨学科性
在具体研究手段上进行不断创新,跨学科性的研究手段将会是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一大特色。逐渐突破学科间的界限,从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和语料库,根据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项目的各项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会使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增强。未来的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应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从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等跨学科的视角,采用实证的方法,找出语言学习和习得中的某些规律,提出相应的理论或假设,这对语言的习得和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二语习得研究有重要意义。
5.结语
通过对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及主要特点的介绍和其近二十年来发展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对我们进行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希望本研究可以弥补EFL学习者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不足,对EFL学习者习得多义词词义有所启发,并且给目前心理词库研究、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和学习、词典编纂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Brown,S.W.2008.Polysemy in the mental lexicon[J].Colorado Research in Linguistics 21:1-12.
[2]Bruce,R.&J.Wiebe 1994.Word-sense disambiguationusing decomposable models[C]∥ Proceedings ofthe 32nd annual meeting on Association for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Stroudsburg:Association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39-146.
[3]Evens,M.W.2009.Relational Models of the Lexicon:Representing Knowledge in Semantic Network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Fox,E.1996.Cross-language priming from ignoredwords:Evidence for a common representationalsystem in bilinguals[J].Journal of Memory andLanguage 35(3):353-370.
[5]Foraker,S.& G.L.Murphy.2012.Polysemy in sentencecomprehension:Effects of meaning dominance[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7(4):407-425.
[6]Han,L.,T.Finin & P.McNamee.2013.Improvingword similarity by augmenting PMI with estimates ofword polysemy[J].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and Data Engineering25(6):1307-1322.
[7]Isel,F.,A.Baumgaertner & J.Thran.2010.NeuralCircuitry of the Bilingual mental lexicon:Effect ofag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Brain andCognition 72(2):169-180.
[8]Kintsch,W.2001.Predication[J].Cognitive Science 25(2):173-202.
[9]Klein,D.E.& G.L.Murphy.2002.Paper has been myruin:Conceptual relations of polysemous senses[J].Journal ofMemory and Language 47(4):548-570.
[10]Klepousniotou,E.,G.B.Pike & K.Steinhauer.2012.Not all ambiguous words are created equal:An EEGinvestigation of homonymy and polysemy[J].Brainand Language 123(1):11-21.
[11]Lehrer,A.1990.Polysemy,conventionality,and thestructure of the lexicon[J].Cognitive Linguistics 1(2):207-246.
[12]Markman,A.B.& E.Dietrich.2000.In defense ofrepresenta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 40(2):138-171.
[13]Mullaly,A.C.,C.L.Gagne & T.L.Spalding.2010.Examining ambiguous adjectives in adjective-nounphrases:Evidence for representation as a sharedcore-meaning with sense specialization[J].TheMental Lexicon 5(1):87-114.
[14]Murphy,G.L.1997.Polysemy and the creation of novelword meanings[C]∥T.B.Ward,S.Smith &J.Vaid.Creative Thought:An Investigation of ConceptualStructures and Processes.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35-265.
[15]Nunberg,G.1995.Transfers of meaning[J].Journalof semantics 12(2):109-132.
[16]Sandra,D.& R.Rice.1995.Network analyses ofprepositional meaning:Mirroring whose mind–thelinguists or the language users[J].CognitiveLinguistics 6(1):89-130.
[17]Treisman,A.M.1960.Contextual cues in selectivelisten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12):242-248.
[18]Williams,J.N.1992.Processing polysemous words incontext:Evidence for interrelated meanings[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1(3):193-218.
[19]董燕萍.2005.从表外词语介入看汉语复合词的心理表征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58-61.
[20]李荣宝,彭聃龄.2001.双语表征研究的理论与实验方法 [J].当代语言学(4):289-304.
[21]王亚同,蒋艳菊.2006.心理表征及其特征 [J].河南大学学报(3):165-170.
[22]于海涛.2003.多义范畴理解的语义互参模式 [J].语言教学与研究(4):29-36.
[23]张博.2005.影响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区分的深层原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11,42.
[24]张维友.2010.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36-144.
[25]赵晨.2010.中国英语学习者歧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 [J].现代外语(1):55-63.109.
[26]赵翠莲.2005.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基于对中国EFL学习者的实验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4): 294-302.
[27]赵翠莲.2006.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8]赵翠莲,李绍山.2006.多义词心理表征之争———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 [J].外国语(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