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美术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培养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3 共30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幼儿美术教育中品德教育的应用
  【引言  第一章】美术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培养的关系
  【第二章】幼儿美术活动的实施
  【第三章】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注意问题
  【结语/参考文献】美术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 言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的新形势、新事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品德乃人立身之本"、让孩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入学前期品德方面的教育作为完善一个人的奠基工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目前在对幼儿品德的教育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例如,幼儿园品德教育脱离社会道德大环境,德育内容陈旧,德育方式偏于书面说教等。通过多年的幼教工作,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勇于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寓品德教育于整个艺术活动之中。幼教工作者应该做有心人,注意挖掘各个教育活动及教育环节中所包含的品德教育因素,利用各种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幼教工作者要利用幼儿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各种艺术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完善性格,更好的成长,有效地培养幼儿社会化行为。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本文即以美术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

  第 1 章 美术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培养的关系

  社会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性,包括集体协作、利他、高度自觉等等。

  由此,人类也就具备了集体特性,而不是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学龄前时期是幼儿社会性形成的关键性时期,幼儿有兴趣的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其社会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1 美术活动能够促进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

  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对于启发幼儿美感思维,陶冶幼儿情感,有重大意义。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幼儿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多角度去发展孩子的个性思维。幼儿园和家庭应共同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性,为孩子营造愉悦适宜的艺术环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做个人感兴趣的事时,不仅个人能够得到身心发展,还能得到情绪上的满足。在孩子的各类绘画和手工等美术活动中,在最初过程中他们感到的是享受和满足,在涂抹中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美术活动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让幼儿亲自体会创造美的愉悦和快乐,才能够在开展美术活动时真正起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作用。

  1.2 美术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

  自信心是两性心理,其意义在于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也是个人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的内在源动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尊重和自由,让学生能够充满自信。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罗达·贝克梅斯特尔)对幼儿任何一点进步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表扬,激发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长久的进步。对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信心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随着个体差异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凸显出来,其中一部分幼儿积极主动,好强上进,乐于交往。而另一部分则依赖被动,羞怯懦弱,缺乏进取心。究其原因,一是气质类型不同,二是自信心差异,而后者的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必须关注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常常会在绘画活动中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两个幼儿的能力、水平都差不多,但其中一名幼儿在画纸面前能大胆落笔,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创作,根据老师的提示再加上自己的大胆的想法,很快就完成一幅作品出来。而另一名幼儿做事则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在琢磨教师的要求却难以下笔,还到处询问旁边的幼儿,好久都没有一幅作品出来。

  确实,有自信的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铲除各种障碍,使得画面精彩不断。而缺少了自信的画面暗淡无色又或者是刻板不见生动。在绘画活动中,幼儿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有时候画出来的东西往往容易与教师在黑板上的示范差距挺大的,在这时候,教师不应立即作出否定的行为来,要灌注应有的知识外鼓励幼儿加上自己的一些大胆的创意,如:向日葵,如果有幼儿把向日葵画成与圆形不同的形状的的话,我们不要去否定,还要拿出来表扬,再通过与幼儿聊天,鼓励他们在色彩上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现,不要局限他们只是用绿色、黄色、橙色,这样,萌芽他们创作的欲望。

  1.3 美术活动能够推动幼儿情感的完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情感虽然是无形的并且捉摸不定的,但它却至关重要。一个有着热烈感情的人,对祖国、人民、亲人都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同时,这种感情也会成为他积极生活的强大动力。以至于他在学习、事业方面会自觉抑制一些消极的情感,并抱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幼儿期正是个人情感由低向高逐步发展变化重要阶段之一。随着幼儿视野不断扩大,情感体验日渐丰富;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在不断提高;道德、理智、美感等方面开始逐步发展,各种基本情感体验开始分化,并逐渐趋向于越精细化。如果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有机会接触各种艺术作品、参加各种适合年龄特点的艺术活动,他们的情感就越有可能变得丰富细腻,在活动中就能将更懂得爱、同情、理解、集体精神,厌恶丑恶、追求真善美。

  例如,在欣赏美术作品《王二小》时,幼儿被英雄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在悲愤痛斥日本鬼子残暴行为的同时,孩子们强烈的正义情感会被唤醒。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精心呵护,往往恃宠而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上幼儿园时,孩子空手跑在前面;离园时,孩子见了家长就立即把书包扔给家长,自己跑出去玩。这种宠溺型的教育方式造成许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大都被家长包办代替。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爱的体现,是很正常的。

  通过参与主题为《我的小时候》的绘画活动,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讲述,可以唤起内心的感受,体会到了父母每天工作也非常辛苦,从而听父母的话,理解、孝顺父母。通过参与美术活动,使幼儿在接受美术熏陶的同时又能够获得了良好情感的体验。既能够抒发他们高尚的情感,也能够陶冶幼儿幼小的心灵,不仅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性格,更激发出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感。

  1.4 美术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蒙台梭利有一个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艺术活动恰恰能够满足了儿童的心智需求。在关于节日的活动中,带领幼儿走进学校、军营、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和爱心卡送给他们最敬爱的人。在学习军人和教师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提高道德素养,发展良好的行为规范。除此以外,艺术活动并不随意,它是一种有规则的社会活动。要求艺术参加者必须按照既定规则活动,要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材料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所以在艺术活动中,参与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能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养,使德育能更好的渗透到幼儿美术活动之中。
  
  1.5 美术活动对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意识的形成
  
  幼儿在三岁之后进入人类发展的"象征期",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现动机,所掌握的简单线条、形状、色彩都极其简单,但这也是美术。几乎所有的幼儿都会乱涂乱画,他们把这种活动认为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他们随心所欲,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质。教师应了解并尊重,应该克服以成人标准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倾向,欣赏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的表现与创造,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