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幼儿性教育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30 共48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幼儿园大班开展性教育的现状探究
  【1.1 - 1.3】保定市实施幼儿性教育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1.4 - 1.6】幼儿性教育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二章】大班幼儿性教育实施现状调查
  【第三章】幼儿园幼儿性教育现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幼儿园大班开展性教育的对策探讨
  【结束语/参考文献】大班幼儿进行性教育探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1.4 概念界定

  1.4.1 性

  “性”的内涵是复杂的,它包括生物、心理、伦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很难给“性”一个精确的定义。英国着名的性学权威霭理士曾经说过:“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贯融他全部素质的一部分,是不能分开的”.①性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种包罗更广内容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终极目的,而生殖不过是它的次要目的”.②百度词典对“性”这一词条的解释也强调其生物属性,认为性是男女或雌雄的特质或者有关生殖器的,如性别、男性等。

  金英指出“性”有丰富的内涵: “从生物学角度讲, 性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它不但可以使生命延续, 也是男女相互吸引、激发爱情和获得欢乐的源泉。从社会学角度看, 性不仅是生命实体的存在状态, 同时也被赋予精神和文化的涵义: 恋爱、婚姻、家庭、人口与性都有直接的联系”.③本研究中认为“性”是生物自然进化的必然结果,是由于遗传中染色体的差异产生的,它是对人体形态和机能的一种表达,其不仅反映自然本质,还反映人的本性。

  1.4.2 性教育

  欧美国家认为“性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性发育和性功能以及性道德伦理规范、性生活和性角色的教育和培养活动”.④张玫玫对性教育从民间理解和科学定义两个角度对其内涵进行阐释。“从民间理解的层面上讲,性教育只能限制于指导人们在道德范围内,解决‘隐私、本能、欲望’的问题。从科学理解的层面上讲,性教育是一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引导人们成为健康、自信、快乐的男人和女人,具有和谐人际和家庭关系能力,成为体现社会文明的现代人的教育。”①我国着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认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社会化过程”.②陈铭德、朱琦认为性教育的定义在广义上是指对青少年进行以人格教育为主体,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治的教育,因此性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教育。

  ③本研究中的性教育指的是学校性教育、家庭性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的综合教育,是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的一种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内容的和谐发展的终其一生的教育,主要包括性别角色教育、卫生护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生命和爱的教育。

  1.4.3 性别角色

  许世彤、区英琦指出“性别是基于性生理差异基础上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感觉、感情、智力等方面。其界定至少有两个标准:其一:由身体本身确定的性别,其二: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规定的性别,即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④百度百科中对性别角色所做的概念界定是“社会学中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而且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则随社会文化和雌雄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演变”.⑤刘强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而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要求。”⑥本研究中的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性格、气质、感知觉、情感和智力等心理学上的差异。本研究中的性别角色指社会针对男性、女性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他们自身不同于异性的适当的行为模式,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1.4.4 幼儿园性教育

  本研究所指的幼儿园性教育是在性教育概念的基础加以阐述的,它是指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对幼儿进行的有关性别角色、卫生护理、自我保护、生命和爱等教育活动,它以幼儿园教师为实施主体,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它不同于青春性教育,因为它并不是教给孩子们恋爱的方法,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培养良好的清洁卫生的习惯,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懂得爱与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1.5 理论基础

  1.5.1 幼儿性生理学理论

  生理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生理的发展是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生理学研究证据表明:“人的生物学性别决定于遗传基因中的性染色体,来自于携带有父亲遗传信息的精子与携带有母亲遗传信息的卵子结合成的受精卵。从受精的第七周开始,男女的生物学性别沿着基因确定的方向出现分化,并受到母体环境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直至终身。”①从出生开始,男女婴儿就能获得性体验。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性欲、性反应以及性衰老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一生中会发生不同的性问题。

  生物学理论认为,男女的生理在染色体、荷尔蒙、性腺组成、内在生殖器官五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生理差异导致了他们行为上的差异,而行为上的差异,又导致人们对待他们不同。但是研究发现,外在环境或学习因素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有关“男性化女性”的研究,发现这些具有内在女性生殖系统,但外在生殖器官类似男孩的孩子,常常会被当作男孩子来养,如果在一岁半以前被发现、矫正,则适应上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三岁以后才被发现,则性别的重新认定非常困难。“显然一岁半到三岁是性别认同建立的关键期,而社会学系的因素非常重要”.②综上所述,幼儿的性生理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进行幼儿园大班性教育时应该重视幼儿的性生理知识的传授,应该培养幼儿清洁卫生的习惯,教会幼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1.5.2 幼儿性心理学理论

  充分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是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性教育的必要前提,许多心理学家为此提出了许多关于幼儿性心理的研究理论,为本篇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5.2.1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视性为人类生活的主要的驱力之一,且个体自出生后至儿童时期的性发展,是建构成为人生整个性活动的重要基础。他还认为儿童经过了一系列的性欲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儿童都有不同的性感带。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到 1 岁左右,是口唇期。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吮吸和类似于刺激唇或者嘴的方式。第二阶段,大约从 2 岁开始是肛门期,这一时期婴儿的兴趣主要表现在排便。

  第三个阶段,从 3 岁持续到 5 或 6 岁,是性器期,这一时期儿童能分辨两性了,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忌妒。而且弗洛伊德认为性别角色发展是幼儿时期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过程中获得的。

  埃里克森继承并且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幼儿心理学理论,他认为培养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对其一生的人格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只有努力消除来自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节,才能克服自身的内疚感,培养自身的自主感。

  从精神学派的相关理论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幼儿对性的探索和表现,完全出于自身的内心的需求和感受,是一项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观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并推崇的。

  1.5.2.2 社会学习学派理论

  社会学习学派理论认为性行为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本身就是一种正强化。但是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被奖赏或者被处罚的行为。且无论是奖赏还是强化,如果在性行为之后立即出现则会修正性行为而产生最佳效果。学习理论学派与神经分析理论学派有一个很大的差异。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家相信人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在孩子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学习理论家则认为性行为是学习的结果,而且在生命的任何时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随时都能被改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性别认定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即通过模仿、识别获得的。模仿和识别这两个过程用于解释性别同一性、男子气或女子气 .举例来说,一个小女孩似乎通过观察母亲准备参加社交活动的穿着打扮,认同和模仿她母亲获得许多女性的角色特征。

  1.5.2.3 认知学派理论

  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的性别认同是一种自我认知判断,性别概念的形成受到认知发展程度的影响。两岁的孩子,是利用外表来对人做粗略分类的,因此如果一个女生穿长裤、留短发,孩子就会认为她已经变成男人了,即使利用奖赏也很难改变他们的观念,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就只发展到此阶段。而当小孩六七岁时,就会知道性别是不变的,穿长裤留短发的女人,她仍然是女人。小孩之所以有这种理解,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保留的概念,即事物的本质不会因外表改变而改变”哈文森和马丁提出性别图式理论,他们认为“性别是一种透镜,透过它可以看见自己的经历,通过语言、服饰、玩具和歌曲等形式,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性别图式。儿童把自己与自己的性别概念加以比较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①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自身具备的性观念是否正确、所掌握的性知识是否科学关系到性教育的成败,所以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学会用宽容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幼儿身上存在的性好奇和性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系统的性知识。

  1.5.3 幼儿性社会学理论

  虽然“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是它却在发展过程中被刻上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烙印。社会学家对社会或者文化塑造性性欲方面很关注,依照社会学的观点,处于宏观水平的我们,性欲被强大的社会机构左右,这些机构包括宗教、家庭、经济、医疗和法律。

  艾拉。瑞斯提出了人类性存在的社会学理论,他把性存在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文化脚本导致的性欲和生殖反应。”他认为一个社会学的理论把重心集中在性存在的社会影响方面,所以这一理论一定要能够解释性存在的跨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依照瑞斯的观点,性的存在与任何社会的结构三个领域连接:血缘关系系统、权利构成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综上所述,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文化,所以我们在制定幼儿性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一定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性文化特征,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性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我国的性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1.6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质的研究方法的准则,首先把自己对幼儿性教育的观念与看法搁置起来,深入到一线调查中,来获取实际的幼儿园大班开展性教育的情况,另外再进行深入的访谈来搜集资料,最后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1.6.1 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主要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在研究的初期,通过检阅、分析、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有关性教育研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能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文献研究主要围绕“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等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总结了其他国家在幼儿园性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希望能给我国幼儿园开展性教育有所帮助。笔者力争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一方面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借鉴已有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完善自己的研究。

  1.6.2 调查研究法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分为教师问卷调查和家长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保定市幼儿园性教育实施现状及问题,从调查现状入手,探索幼儿园大班开展性教育的对策。第一,我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性教育及其性行为的观念、对性教育的实施情况、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等方面设计出调查问卷题目。第二,问卷由笔者统一印刷后,由幼儿园负责人协助向大班幼儿教师和家长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在调查前由我说明调查的意义、填写的注意事项,并当场回收调查问卷。据统计共发放家长问卷 100 份,回收 96 份,发放教师问卷 70 分,回收 68 份。第三,笔者认真整理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将分析结果列成图表以作参考。

  1.6.3 访谈研究法

  本研究在对半封闭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后,在调查的三个幼儿园里各找一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一方面是为了验证问卷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园大班性教育的开展情况,更深入地发掘幼儿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更好地去探究幼儿园教育存在的真实问题,且每次访谈笔者都会作详细的录音,以求做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