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信用管理论文 >

解决中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路径探析

来源:时代金融 作者:田艳杰
发布于:2020-09-28 共3505字

  摘    要: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风险防范规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信用管理效果不太理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优化企业信用管理路径,构建信用管理组织结构,建立信用管理部门,设置信用管理岗位;规范信用管理流程,从收集客户资料到应收账款管理的每一步都应重视;完善信用政策,制定科学的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优化信用评价方法,优先使用现代信用评价模型;创新使用信用管理工具,如信用保险、保理、资产证券化。

  关键词: 企业; 信用管理; 对策;

  结合当前的市场情况不难看到,我国企业信用管理虽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但在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背景下,信用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如美国相比,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无论是组织结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效果,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本文将从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信用政策、评价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找到解决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合理路径。

  一、构建信用管理组织结构

  完善的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有效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独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和架构,并且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工作人员履行各部门信用管理的职能。

  (一)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由财务部或销售部负责,或者一部分由销售部门负责,一部分由财务部分负责。但是无论由哪一个部门负责,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信用管理效用。企业应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且信用管理部门的级别要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致,三部门协调合作,防止各行其是、互相扯皮,降低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成本。

  在信用管理部门之下可设置信息科、授信科、商账科、催收科。信息科和授信科主要负责信用交易的事前工作,信息科收集客户信用信息资料、组织客户信用档案管理;授信科依据信用资料及征信数据库资源科学授信,防控风险,并根据交易情况和客户经营状况即使调整政策。商账科主要负责事中工作,即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与监控,保证账款的安全性。催收科主要负责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针对坏账则转交财务部门计提坏账准备,进行坏账处理。

  (二)设置信用管理岗位

  信用管理部门可设置信用经理岗、信用监理岗、信用调查岗、信用档案管理岗、信用分析岗、应收账款管理岗、逾期账款催收岗。信用经理统筹全部门工作,保证政策的统一性。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一个岗位可以有多位信用管理人员,也可以不同岗位由同一信用管理人员兼任,目的是保证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开展。
 

解决中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路径探析
 

  二、规范信用管理流程

  有了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便可以有序地开展信用管理工作,规范信用管理流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步,收集客户信用资料。销售人员通过直接接触获得客户基本信息,资信调查人员着手进行信用调查,通过销售台账、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等多方数据来源,汇总生成企业信用报告。

  第二步,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基于客户的信用资料,运用信用评级模型及信用评级方法对客户进行评价,并给予客户相应的信用级别。在这里了解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用状况也有为重要,对于企业防范信用风险,扩大交易,提高利润,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步,客户授信。根据客户的信用级别,授予客户相应的信用额度,信用折扣和信用期限,促成交易。

  第四步,签订合同。双方就交易事项达成一致,签订合同,规定交易金额、折扣政策和还款期限。之后要注意合同文本、发票、发货单、收货单等文件的保存,保障债权的安全性。

  第五步,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可采用RPM(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监控流程。1.在发货后5日内,主动告知客户发货情况。2.估计货到日期,再次与客户联系,询问客户是否收到货物即货物品质等。3.货到一周后,询问客户的货物查收详细情况,了解是否有意外事故发生等。4.在货款到期前一周,与客户联系,提醒付款。5.在货款到期日后5天内,对已按期付款的客户给予感谢。

  第六步,逾期账款催收。对于逾期的应收账款首先应考虑企业自行催收,配合电话、信函等方式。如果自行催收效果不佳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催收。除此之外还来可以配合使用仲裁、诉讼、请求破产。

  第七步,定期审查客户,调整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企业信用管理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应细化到每一流程,每一步骤,并做到规范严谨。

  三、完善信用政策

  完整的信用政策应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企业要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每一个客户采取严格的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公司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低于这个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企业应谨慎设置信用标准,标准过高可能把优质客户拒之门外,错失交易机会;标准过低会把劣质客户吸引过来,导致货款难以回收,诱发信用风险。信用额度是指在信用条件下,企业给予客户的赊销限额。总体信用额度,即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赊销额,这个额度要根据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和来确定。另一个是单个信用额度,也即企业对单个客户的授信额度,一般不超过客户有形资产的10%。信用期限是指企业给予客户的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期限。期限太长,账款回收时间就会拉长,资金被占用的时间就越长;期限太短,赊销交易对客户就没有吸引力,进而致使销售不足,产生短缺成本。现金折扣指为促使客户尽早付款,规定在信用期限内付款所能享受的现金优惠政策,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如“2/10,n/30”,含义是从发票开出次日算起,在10天内付款,可以享受2%的现金折扣率,最迟在信用期限30天内付款。

  四、优化信用评价方法

  传统评价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广泛,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客户信用评价时应坚持以现代评价方法为主,以传统评价方法为辅。现代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常见的有Z值模型、A值模型、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等,下面选取Z值模型进行分析。

  Z计分模型通过对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进行观察,分析样本数据,运用关键的财务比率计算出Z值,并据此计算公司破产的可能性。这种模型降低了评价人员的主观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计算公式如下:

  Z=C1X1+C2X2+……+CnXn

  其中X1、X2、X3…Xn是模型选用的指标;C1、C2、C3…Cn是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通过数理统计从中筛选出5个变量,即:

  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

  X2=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

  X3=(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总额

  X4=股东权益市场价值/负债总额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则:

  Z=C1X1+C2X2+C3X3+C4X4+C5X5

  这个公式如果用于评价上市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对应的C1、C2、C3、C4、C5分别是1.2、1.4、3.3、0.6、0.999,Z值越大说明公式的安全性越高。如果Z值在1.8分以下,则说明被评价公司很可能破产,应禁止赊销交易;如果Z值1.8-2.7之间,则说明公司可能两年内破产,应谨慎开展赊销交易;如果Z值在2.7-3.0之间,则说明公司可能安全,可以开展赊销交易;如果Z值在3.0以上则说明公司运营安全,应积极促成赊销交易。

  五、创新使用信用管理工具

  信用管理工具也即信用管理服务,包括信用报告及额度建议、信用保险、商账催收、保理、发票管理外包、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等。根据柯法斯中国的2012年的调查报告,信用保险的使用频率不足45%,保理和资产证券化的使用不足20%,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信用管理的效果。

  信用保险是以商品赊销和货币借贷中债务人的信用作为保险标的,以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契约中债务清偿义务为保险事故,由保险人承担被保险人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

  保理是指保付代理,指企业(卖方)将赊销交易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从而获得保理商所提供的资金融通、买方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综合金融服务方式。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就是以应收账款原始收益人(即卖方企业)所拥有的应收账款未来现金流为支持,设立特殊目的载体,发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以实现融资。

  企业在交易阶段,如果客户资信状况不佳,但又想积极促成交易合作,可以选择购买信用保险,将客户违约的风险转移出去。而如果应收账款管理良好,不存在逾期,而企业又急需资金周转,可以选择保理融资或者资产证券化。

  综上所述,企业信用管理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要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必须具有全局意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事后的管理,也不应局限于某一流程/某一评价方法。所以,企业应首先构建信用管理组织结构;其次规范信用管理流程;第三,要完善信用政策;第四,优化信用评价方法;最后,创新使用信用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魏文静.企业信用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吴晶妹,韩家平.信用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许振宇.大型煤炭贸易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J].国企管理,2019,07.
  [4]徐剑锋.企业供应商信用管理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9.
  [5]刘莹.企业信用政策研究[J].经营管理,2015.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原文出处:田艳杰.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20(24):54-5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信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