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信用管理论文 >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3 共3387字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

  1、企业信用根基较为薄弱

  在企业运转的过程中,其自身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资产是企业对其所承担的债务进行偿还的保证,当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企业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通常较为单一,在经营管理方式层面显得不够精细,其所生产的产品缺少技术含量,自身抵抗外部环境波动的能力比较小,生产经营状况较为不稳定,偿债能力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而企业的信用基础不强,信用根基薄弱。 与此同时,部分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的应付账款日益增多,由此所引发的信用问题也经常出现。 信用问题对于我国企业乃至经济的发展而言,已经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

  2、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

  对于不遵守信用的企业而言,遵守信用的企业理应得到社会以及消费者的更多认可和赞赏,在信贷等诸多方面应该给予其必要的奖励。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 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然而,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守信用的企业往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些遵守信用的企业也没有获得明显的优势。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使得企业在遵守合同的规定并按期付款等方面缺乏主动性,进而导致更大范围内的信用问题。

  3、信用评级工作落后

  资信状况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资金融通所必须参照的因素,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对于信用评级工作并不十分重视。 对于贷款额度达到一定数额以上的信贷业务,也仅仅是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来进行信用评级的有关工作,因而与企业信用评级有关的工作显得较为落后,进行过信用评级的企业数量比较少。 与此同时,当企业在向各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不仅各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资信评级方法并不一致,而且评级的结果在各商业银行内部也属于保密信息,相关信用信息无法在商业银行之间共享,这也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的风险较大。 实际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以及海关等对于相关企业均有信用评级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管理部门或者主体之间的信息通常处于内部使用的状况,其他需要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企业或者部门无法获取相关资料,使得交易变得极为不便利,风险日益积聚,增加了经济社会的运营管理成本。

  4、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

  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例,对于应收账款过快增长给企业的经营带来的风险认识较为不全面,在企业销售管理的过程中,客户的资信资料往往比较缺乏,加之食品企业的销售周期较长,相关生产资料的进一步投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片面注重销售,却忽视客户的信用管理工作,那么将会给企业的资金链带来一定影响,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使得食品加工企业举步维艰,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5、与企业信用管理有关的技术较为落后我国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在信用管理工作层面,并没有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与方法。 不仅仅是食品加工企业,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于客户信用的判断通常较为主观,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在信用额度控制的有关工作层面显得较为不足,使得应收款在企业的资金负债表中日益增加,坏账风险越来越高。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

  当前商业信用在我国企业的经济往来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生产企业通过赊销来扩大销售,购买企业通过延期付款来减少资金占用。 但是企业的商业信用更多的是在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对其自身而言,是不存在任何担保的,因而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在事前予以落实,以便能够在事前对相关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在这一时期,企业之间信用不对称的问题便暴露出来,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在保证信息公正层面没有一套完善健全的机制,与此同时,授信企业自身作为销售方,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销售任务,在获取购买方的资料和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对于授信企业自身而言,也没有资信分析人员来完成相关工作。 在销售完成之后,销售企业在应收账款回收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无法按照合同或约定的要求来回收应收账款,也无法对购买方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对于购买方所给出的延期偿还的理由,销售方无法进行核实,如果对于款项的追索过于紧急,就有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 种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企业在信用管理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工作中都面临着较大困难。

  2、没有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按照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等信用管理工作是由销售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两个部门共同负责,但是由于没有进一步的职责划分,使得应收账款管理等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处于真空地带,相关职责无法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划分,使得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比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 因而,为了更好地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需要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完成相关工作。

  3、信用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失

  信用管理的工作日趋复杂,既需要对企业销售目标的完成负责,又需要对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负责。 因而,信用管理层面的人才素质要求较高,不仅仅需要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还需要掌握统计、营销以及信息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我国当前在信用管理的专业人员方面较为缺乏,总体素质远不能够满足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需求。

  三、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快企业信用数据库的建设与开放

  企业的征信数据是对目标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逐项调查,所取得的结果被填入某种征信数据采集表中。 现代的征信数据均是电子数据形式的调查数据积累,而且基本调查数据包括对其进行的统计分析不断更新,进而产生所谓的动态征信数据。 从技术角度看,征信数据可以简单地分为量化数据和非量化数据两种。 量化的数据是从企业财务报表中给出的,能够直接用来进行定量分析;非量化数据是指一些定性分析数据,在经过一个量化过程之后,才可以被统计模型所接受。 各国都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对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应当加快这一方面的立法,并将许多相对封闭和分散于各个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整理,最后统一对外公开,使得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企业信用中介机构自身的企业信用数据库规模普遍偏小,建议在鼓励企业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建立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再将政府或行业数据库中的内容与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数据库合并或共享,以加快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进程。

  2、积极组建信用管理部门

  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机构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企业能够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

  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由其来负责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中的日常工作,使信用管理工作既有人员协调,又使得有专人予以负责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 在信用管理机构建立之初,一方面要制订信用管理手册,及时地对企业信用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使得信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其对常规性的培训任务负责。

  3、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

  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对知识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对于信用管理人员,尤其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要求更高,一个工作能力非常出色的信用负责人, 其工作能够抵得上 100个追账人员。 当前企业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中,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使得企业在信用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未必有效。 因此,企业需要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这要求企业负责人对于该项工作的大力重视。 从我国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仍然没有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专门的信用管理人才较为缺少,因而企业更需要重视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对各部门人员所实施的培训,能够使得企业内部形成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只有具备信用风险意识,才能够从企业的经营实际出发,考虑到企业整体利益,而不是从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 参考文献】

  [1] 王旭:浅谈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J].知识经济,2012( 2)。
  [2] 黎占露: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J].财会月刊,2014( 6)。
  [3] 樊静波: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10)。
  [4] 鄢丽:浅谈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息息,2012( 9)。
  [5] 钱程: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 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信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