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论文 >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5-20 共5026字
摘要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竞技选手高超的技艺、激烈的角逐、无尽的追求,使现代竞技体育成为社会生活异常活跃的多彩元素,吸引了亿万热情观众的眼球,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探讨精彩竞技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理论学科,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完善。自原始时期,人类的身体活动形式不断地分类、提炼和总结,出现了大量多功能、多目的的特定身体练习形式,不仅更加有效地形成人类劳动所必须的身体素质,而且更大限度地发展和展现人的体能。随着身体练习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竞技运动的活动形式,并逐渐产生最初的运动训练形式,也开始形成一些相对行之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比如,公元前五世纪,职业竞技者就按照“吃、睡、练”的原则进行训练,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运动训练理论。后来,古印度的职业竞技者主张早起练身,不近女色,保精摄神,重视饮食和睡眠。当时,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系统化要求还不是很强烈,所以,一直到现代竞技运动开始,才逐渐对运动训练实践提出了系统化要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为主体的东欧国家开始注意对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研究范畴涉及到与组织运动训练活动有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民主德国学者哈雷博士的《训练学》专著问世,宣告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哈雷博士将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分为起源、建立、萌芽和发展四个阶段。对世界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有德国的哈雷、葛欧瑟、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库兹涅佐夫、普拉托诺夫等。

  我国体育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围绕各专项训练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其后,受1961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研讨会”启示,开始了对运动训练实践共性问题的研究。1979年蔡俊五完成了哈雷主编的《训练学》的翻译工作,1982年田麦久编译完成了葛欧瑟教授《运动训练学》的来华讲稿,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建立中国特色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想和条件逐渐成熟从1983年开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了若干自己撰写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和专著。随着竞技体育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的研究开始不断扩展和深入,尤其是围绕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逐渐出现了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田麦久的《论运动训练过程》《项群训练理论》,刘大庆、曹景伟等提出的有关竞技能力模型的相关理论。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工作者的大量工作已初见成效,逐渐形成了运动训练理论的中国流派。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构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是一门源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本源性学科。本源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要学科特征。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成功地组织和实施运动训练,合理科学地处理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各个运动专项训练实践,特别是各个专项运动训练的研究成果,对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并逐渐使其成为阐述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运动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及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的源泉和基础。像运动训练学理论中的周期性训练原理、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等,都是从运动专项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为指导运动训练过程和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运动训练理论的基础。

  根据人类思维方式发展的形式和特点,人类的思维方式表现为由具体向一般方向发展和由形象向抽象方向发展的规律,演绎和归纳方法的运用,尤其是类比方法在运动训练理论上的应用,使研究运动项目之间竞技和训练属性的类同对应关系成为可能,它可以跳过一般理论与具体局部经验之间由于质的飞跃所造成的中断,从而起到“联接”作用。“项群训练理论”正是存在于“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种“联接”,起到了由此及彼的“桥梁”作用。“项群训练理论”既不像“一般训练理论”那样概括和抽象,又不像“专项训练理论”那样具体和特殊。

  它是一种“胶合剂”,把“一般训练理论”的方法与“专项训练理论”的方法牢牢结合在一起,使“一般训练理论”具体化到各专项训练方法之中,又使各“专项训练理论”方法统一于“一般训练理论”方法之下。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的形成,使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我国运动训练体系的发展趋势

  以上论述已经提及我国训练体系的理论体系与发展现状,以下具体分析训练体系的发展趋势,使我国}Jil练体系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运动训练体系的三层理论体系

  训练学体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分析。从横向入手,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安排、运动训练负荷等;纵向可以简单地分为:一般训练学、项目训练学、专项训练学等三个方面。一般训练学适应于所有的运动项目;项目训练学适应于部分的运动项目;专项训练学适应于专项运动项目。

  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一般钥I练学在概括所有的训练项目过程中,出现了为寻求共同规律而遇到的局限;专项训练则因为某一专项领域而使理论受到限制,项目训练的出现和建立较好的弥补了运动训练体系的不足。因此,项目训练学的提出与建立是构建三层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并且项目训练理论有助于探讨和揭示项目训练规律。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田麦久就提出了“分类训练学”的构建思想,并且发表名为《项目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文章,20世纪末出版了专著《项群训练理论》,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已经把“项目训练理论”列为书中单独的一章,这就表明项目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认可。该章主要介绍了项目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以及科学意义,项目训练学理论在近年来普遍得到重视,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运动训练学理论在横向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田麦久等学者提出项目训练理论,使运动训练学纵向维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专项训练学和一般训练学之间嵌入项目训练理论,使运动训练学理论在不同的覆盖领域上,都有相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指导,避免了具体项目的训练理论和一般抽象的训练理论之间的脱节现象,对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及竞技体育项目管理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项目训练学又叫“项群训练理论”,其中主要理论进展包括: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在当今体育界,项群训练理论得到了普遍共识,而且项群训练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体育领域。

  (二)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时空扩展

  在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运动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物质,在时间、空间中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可以把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归结为运动训练的空间运动;把训练过程、训练周期、训练安排归结为运动的训练时间。张英波曾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中指出,“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需要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的密切协同与配合”.运动训练内容和方法作为运动训练的空间因素,而运动训练过程作为时间因素,只有时间和空间的协同才能使训练得以顺利进行。

  在以往的训练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普遍重视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而忽视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

  例如,在过去的体育教材中,多数的章节都是针对运动员训练的空间,即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时间的训练,即训练过程和安排涉及的较少。但就具体训练而言,训练员却多数以时间考虑训练要求,如训练多长时间、今天练习什么、明天又该练习什么等。因此,最新版的体育教材中对原来的章节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增加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这样就加大了训练过程中对时间的考虑因素,使运动训练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完善发展。

  (三)同步实施训练调控的周期性和板块训练

  当今,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朝着商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说明传统的周期训练已经不适合现代竞技体育比赛的要求。针对体育竞技项目来说,在原有比赛基础上,增加了巡回赛、排名赛、竞技体育项目俱乐部比赛等赛事。这些都对过去的竞技赛事训练模式造成了冲击,因此,需改进原有的训练模式,以期适应当今体育发展状况。

  赛事的大幅增加,使运动员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充分准备每一场比赛,因而只能丢弃原有的训练模式,强迫自己适应高强度训练模式,以期适应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现如今,一些高水平的运动员已经不再为每场比赛进行专门的赛前准备,而是将每次比赛作为提高训练强度的手段。因此,这种比赛周期形式被压缩为“多种周期”.针对这一情况,体育专家创立了‘板块结构训练理论“.板块训练主要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素质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成绩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检查训练效果。这样3-4个板块构成了训练准备期,同时在年训练大周期中,完成不同的运动训练负荷和目标转换。在板块模式训练理论中,准备期也要安排参加比赛,在比赛期安排进行基础训练。此依据为专业运动员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训练刺激已达不到对运动员的高强度要求和兴奋点,就必须通过参加比赛来实现高强度化。为使运动员竞技能力持续保持高水平,’多周期”训练能够使时间上体现出节奏加速,而对整体来说,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增加过程,让运动员的水平稳步增长。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竞技状态,最终让运动员形成实际比赛就如同平时训练一样的状态,实现多周期性与板块训练的有效结合。

  具体来说,这种同步实施训练调控的周期性和板块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运动员体能及心理状况等都会影响二者结合的效果,这就要求运动员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强化训练,使比赛心态如同训练心态,逐步实现“以赛促训”“以赛代练”的多种调控周期。

  四、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最新发展

  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创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2012年,田麦久和刘大庆等对运动训练学理论重新进行了理论体系划分。

  最新版本的运动训练学包括三大理论体系:第一部分是总论,包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和运动训练原则;第二部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包括竞技能力中五个子能力的相关概念及提高各子能力的训练方法;第三部分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包括不同时间长度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与时间安排。

  随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训练学不断向竞技体育理论渗透,新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会不断出现,比如,运动训练管理和运动员选材已相继从运动训练学理论中细化和脱离出来,目前竞技参赛学也单独列为一门学科,将来还有可能出现新运动训练理论。因此,运动训练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和运动训练实践相辅相承,运动训练学理论的科学性要受到不断出现的运动训练实践的检验。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阐述了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现状,以期能够认识当今运动体育训练的不足,建立较完善的体育学科体系。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创立和发展极大推动了人类竞技体育的发展。虽然,我国在运动训练学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来学者们的不懈努力,我国在训练学理论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运动训练学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中国特色,称之为“中国流”.这类中国式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引领我国体育竞技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腾飞于世界体育竞技。

  参考文献

  [1]马楠。对《。运动训练学》nn版本一书的结构分析[J7.当代体育科技,2013,(34):129-132.

  [2]王维智。游泳比赛中转身技术的运动训练学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52-153.

  [3]沈雅雯。羽毛球比赛中』自理障碍的运动训练学分析[J〕。少林与太极,2013,(10):50-53.

  [4]王洲。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成功(教育),2012.(10):79-R 1.

  [5]田穗。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双子模型”理论管窥}J}.运动,2012.(20):R4-R5.

  [6〕王金灿。运动选材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运动训练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