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俄语论文 >

俄语语言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0-03-31 共8051字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新词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与人类通过认知加工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密不可分,其产生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从认知语言学来看,语言的创新总潜藏着一定的认知动因。下面是俄语语言学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俄语语言学论文第一篇:汉俄“圆/круглый”的自由联想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摘要:作为俄语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语言意识是由于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语言、思想和文化的独特性。“圆”作为一种形状,不仅具有哲学和美学价值,更蕴含着博大的精神和生命的品格,它可以体现和谐、兼容、完美的美感,并具有活泼流畅的精神。本文借助俄罗斯心理语言学自由联想实验研究方法,对中俄两国大学生”圆”和“круглый”的联想场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揭示汉俄语言意识、民族思维及语言定型等异同。
 
  关键词:圆; 语言意识; 自由联想实验; 民族文化特点;
 
  语言意识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它反映“人的内在世界、意识、观念、思想同其外部表达语言的形式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是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特点的工具。通过语言意识的对比研究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特点及人们的内在世界,即各民族是如何认知世界、对待世界的”。“圆”是表示形状的性质形容词,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直观地看出中俄文化、思维、语言定型等方面的异同在语言意识中的体现。
 
  一、语言意识
 
  在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意识一直是其研究的热门话题。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创始人莱昂杰夫指出德国语言学家洪宝特首先提出了语言意识这一术语。他还认为,语言创造了一种民族语言意识,并遵循人类意识的规律。
 
  俄罗斯语言学家对语言意识的研究不同于欧洲和美国学者。加利佩林和其他学者关注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意识问题。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特征之一是“语言意识”的研究。近年来,许多心理语言学论坛以语言意识相关议题展开讨论。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对语言意识相关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这表明语言意识在俄心理语言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塔拉索夫认为语言意识是一种意识形象,通过单独的词汇、短语、成语、语篇、联想场和知识的联想词库来表现。联想场和联想词库能够模式化口头记忆和语言承载者的语言意识。我们认同此观点,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研究。
 
  二、汉俄“圆/круглый”的自由联想实验
 
  (一)实验的目的及假设
 
  实验目的:揭示两种语言文化背后的认知差异,探讨中俄民族间的思维、心理、文化及语言定型。实验假设:中国大学生“圆”与俄罗斯大学生“круглый”的联想场内容、联想方式有同有异,差异之处即语言意识的不同。
 
  (二)受试
 
  本研究以中俄两国在校大学生为受试主体,汉语实验受试来自高校各专业在校大学生,共500人。俄语“круглый”的联想场是依据《俄语联想词典》的数据。
 
  (三)实验方法与过程
 
  实验采用自由联想实验法,通过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和网络上在发放、填写问卷的方式来实现。问卷说明处向被试清晰地呈现出实验目的、要求、具体做法等。受试根据问卷中所给的汉语刺激词“圆”,写出头脑中最先联想到的汉语反应词。我们此次实验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
 
  (四)实验结果
 
  表1 中国非俄语专业大学生“圆”的联想场     
 
 
 
  表2 《俄罗斯联想词典》中“круглый”(圆)的联想场     
 
 
 
  我们参照俄罗斯科学院出版的《俄联想词典》里的方式,即每一个刺激词都对应着一个实验后所获得的反应词联想场(见表1)。表2为《俄语联想词典》中“круглый”的联想场。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汉俄联想场联想方式分析
 
  根据以往系列的研究,汉语和俄语联想方式的差异在于:汉语联想场中以聚合联想方式为主,而俄语则以组合联想方式为主。在汉语联想场中,出现的“圆圈、团圆、圆滑”等反应词与汉语语言定型有关,属于汉语特有的构词联想方式。俄语联想场中的反应词与以往的研究相符,主要以组合联想为主。
 
  (二)汉俄联想场内容分析
 
  1.汉语联想场分析
 
  联想场中的反应词“圆满、圆润、完美”等寓意美好的词,说明中国大学生对“圆”能够产生积极正面的联想。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1)“圆”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蕴含圆满、和谐之意。我国倡导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其实质是一种尚“圆”的思维;(2)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元宵节和春节等,家人、亲戚或朋友团圆在一起是节日的象征。反应词“圆月、月饼、汤圆”等,是中国人重视传统节日、注重团圆的映射;(3)儒家文化强调的“仁”表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讲究“圆滑”,即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做得很周到。一般“圆滑”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方式,这也体现了“圆”中所包含的“和谐”的意思。
 
  从整个联想场看,根据“圆”产生的构词联想偏多,这是由于汉语作为孤立语的特点所致,这种现象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表现并不明显,而随着研究的扩展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显著,故我们应该关注汉语的特点,在了解母语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
 
  2.俄语联想场分析
 
  反应词“год(年)”频率较高。词组“круглый год”表示“整年”的意思。我们认为产生该联想的原因是根据“круглый/圆”的原型意义,产生了表示“整的、按整算数的”隐喻意义,这是由于“圆”相对其他形状都更具完整性。显然,“完整”这一意义表现为由空间域映射到数量域,所以会产生“круглый год”表示“整年”的这种联想。此外,俄罗斯人认为四季的更替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因此,通过“круглый”联想到“год”与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看待问题的角度密切相关,表明俄罗斯人善于观察自然事物,赋予词语丰富的内涵。
 
  俄语联想场内,出现多个表示傻瓜/白痴的词:дурак(傻瓜),идиот(白痴)等。我们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以“круглый/圆”的原型产生的另一隐喻意义“十足的、完全的、”有关。“круглый/圆”表示“空间的完整、不缺少”。这里转指“十足的、十分的”的意思,是空间域映射到程度域的表现。此处的“круглый/圆”相当于“абсолютный(绝对的)”,“совершенный(完全的)”的近义词。受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特点的影响,俄罗斯人认为圆圈是一条封闭的线,绕着圈子走,这意味着人们总是回到原点,总是走同样的路、犯同样的错误。用来指不会变通的人——круглый дурак(十足的傻瓜)。
 
  从整个联想场看,反应词大部分都属于组合联想,这与我们选择的刺激词词性有关,同时与民族思维密和语言定型密切相关。
 
  3.汉俄联想内容对比
 
  共同之处:中俄联想场的刺激词中均出现与生活息息相关且自然属性为“圆/круглый”的事物,包括形态和本质上的相似,体现了语言文化存在相通之处,所以不同民族间虽然语言不同,但仍然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
 
  差异之处:汉语联想场中呈现了中国大学生对“圆”非常积极的联想,而俄语联想场中则不明显;俄语联想场中出现的高频反应词дурак(傻瓜),идиот(白痴),болван(笨蛋)等,汉语中则没有此类型联想,这与民族间的历史、文化、思维及语言定型有关。
 
  四、结语
 
  本研究以俄罗斯语言意识理论为基础,运用自由联想实验方法对中俄大学生“圆/круглый”的联想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民族对于“圆/круглый”的认识有相同之处,但差异更明显。其原因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对“圆”的崇尚,认为“圆”寓意美好、和谐,而俄罗斯民族则倾向于从“圆”物理特征的角度进行联想。
 
  参考文献
 
  [1] Лурия А.Р.Язык и сознание[M].М.:1979:15-17.
  [2] 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思维学导引[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257.
  [3]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次序[J].中国语文,1995(2).
  [4]许高渝,赵秋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2).
  [5]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05.
  [6]赵秋野.俄罗斯哲学家施别特对洪堡特语言意识观的阐释[J].俄罗斯文艺,2012(2).
  [7]赵秋野,黄天德.从的语言意识内容结构看俄罗斯人的语言哲学观[J].外语学刊,2013(4):78-82.
 
俄语语言学论文第二篇:俄语隐喻、明喻以及借代之间的异同
 
  摘要:俄语修辞格是俄语修辞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隐喻在众多修辞格中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最生动的辞格之一,它在我们的思维和言语中都有体现。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作为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力图深入浅出地解释俄语隐喻的内涵,利用对比和例句的方法对其俄语隐喻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俄语隐喻; 研究;
 
  隐喻是俄语的修辞格的一种,是作为一种形象描绘手段来使用的,以一种特定的修辞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是在人们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运用而发展起来的,语言张力是非常强的,之前许多人对俄语隐喻的研究表明,俄语隐喻的概念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似的地方就可以考虑用名称来转换,比如生活中有比较相似的现象或者事物就通过用一个短语或词汇来替代进而表达出同样的意思。简单地来说,在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存在相似之处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的效果,可以一种事物的名称来说明刻画另一种事物,词语也因此获得了形象性转义,在相似特征的基础上以乙代替甲也是隐喻中比较常见的手法。
 
  一、对认知语言学以及俄语隐喻的研究
 
  在认知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类首先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行为等方式来认知客观世界的,再引申到外界,也就是说人本身是对客观世界产生认知的重要参照,因此形成了认知科学的“人类中心说”,在认知语言学中人的主观因素在认知活动中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20世纪50年代起认知科学还处于早期阶段,它是以客观主义和天赋论为主要观念的,而客观主义哲学观和形式主义的方法论已经不适合于认知科学的要求和发展了[1]。直到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认知语言学家对这种方法论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其中以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为代表,他们提出了用体验哲学的观点对认知科学及其相关学科进行研究,两人1999年合作出版的《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Thought》(基于身体的哲学:体验性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就明确的体现了这一观念,在书中的开篇就提到作者将其概括为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无意识性和概念的隐喻性这三个观点[2]。至此,语言学家们从体验哲学及语言的体验性出发,开始了对语言现象的探讨和研究,并将隐喻与记忆、推理、分析、演绎等一并,被视为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隐喻语言的研究大约是从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正式开启的,旧的观念看法觉得,隐喻只是将概念转换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名称之间是可以替代的,本体和喻体本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他们之间也可以进行比拟,找出两个相比拟事物的共同之处被认为是隐喻理解的目标。现在对隐喻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从宏观和抽象的角度来看待隐喻,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是指向具体特定的含义,用一个概念替代另一个概念是它的表现形式,现在所指的跟原来的形式大相径庭了。现在对俄语隐喻开展的研究历程有:从20世纪末期开始俄语隐喻就逐渐的开始受到重视,统计截至2011年,俄语学术界共创设了超出50篇隐喻类的论文,研究隐喻的生成及本质能结合符号学、语用学及深层的心理学,隐喻的根本机理也从这个视角得到了阐释。李善廷认为,探析隐喻要采纳意向的视角:隐喻有着指代的意向,这种意向凸显为独立的形态,但又没能脱离语境交际、文化的背景[3]。
 
  由此可知,隐喻更注重于融汇及筛选,要适应给出来的背景文化,注重意向的建构,这种路径创设了新颖的解读视角并且探析了深入的隐喻内涵。此外,隐喻化的探析也被归入新视角,现存的调研涉及这方面仍比较少。
 
  二、俄语隐喻、明喻以及借代之间的异同
 
  (一)隐喻与明喻
 
  明喻在俄语中的翻译为сравнение,它的含义是“象”,明喻在《俄语详解词典》中的概念是:借助于一种事物的某种状况来实现表达或诠释另一种事物的目的。对于隐喻而言,运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就是其所具备的基础,一种事物可以用另一种事物进行替代的表现形式。如:Тысегодняодета,каккапуста.这是明喻的例子Нутыжекапуста!这是隐喻的例子。从上面可以看出,明喻和隐喻都可以表达同样的含义,衣服穿的太多就像白菜一样被严密地包裹着。
 
  可以总结出,隐喻和明喻它们两个辞格具有相同的特征:一方面,形式上它们都有本体和喻体,通过这两种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阐述,其中一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具备的某种特征。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似之处这是其基础,本体与喻体之间是有着相通地方的,隐喻和明喻也比较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文体。
 
  另一方面,化抽象深奥为具体形象的事物道理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吸收理解,也就是说,人们所不懂或者不了解的事物是可以通过人们身边所熟知的某种事物来比喻的,这样就将事物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不仅是使要表达的事物通俗易懂,容易解读而且语言也因此更生动形象了。作者为了实现和读者更好地沟通的效果,会在他的书籍作品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隐喻和明喻来促使读者可以对文中所讲的知识或者所介绍的事物、人物更加容易、透彻、具体地进行理解与想象。在进行书写一些书籍作品时,如何使文章更加耐读和有趣是作者需要考虑的,应尽可能避免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多提倡用那些相对浅显的、富有趣味性的表达方式。
 
  用一种事物将另一种事物的特征表达出来是隐喻和明喻的目的所在,它们之间都是以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为基本条件的,以此来让读者进行相关的想象。一般来说,人们熟悉熟知的人或事物作为喻体是比较合适的,将其具体形象化后才能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吸收,同时起到让人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把本来深奥的事情变得浅显易懂了。在语法形式、语义、表达效果方面明喻和隐喻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在使用时应多加注意,比如句法功能上,对于隐喻而言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代,以修辞手段为主的判断形式是隐喻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跟实际中一般的判断句是有所差异的。与隐喻相比,俄语明喻的构成方式就显得复杂丰富多了,明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征比隐喻要明显,下面就举例来说明:
 
  明喻常用的形式有由比较谓语词与喻体构成的,похож(像……一样),напоминает(像……)等等这些都是比较谓语词。带前置词或不带前置词名词五格也是明喻在俄语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种形式的明喻如果用汉语来翻译需要加上类似“如同……似的”的比喻词汇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从上可以看出,明喻比之隐喻在使用上更加广泛,形式结构上也更加标准。
 
  (二)隐喻与借代
 
  换喻是借代(метонимия)的另一种名称,一般来说,借代与隐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某个角度而言,借代与隐喻是对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表达。其都是通过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互转换而形成的比喻方式,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借代与隐喻两者之间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它们都可以运用明喻这种修辞手法,在修辞格中本体事物是被另一事物替代的,而本体事物并不出现。俄语中的借代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关联的条件下,才能用一个事物的名称替换另一个事物的名称。
 
  但是,“连续系统两级的隐喻和借代,由于将各种转喻看作既有差异,又互相联系的连续系统,由此一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之间的某些方面是存在互相的区别的,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彼此对立的情况”。
 
  在句法功能上,隐喻和借代的立场是相互对立的,就拿名词举例来说,名词在隐喻中体现的是交际中的描述功能,换言之另一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是可以用特征意义来描述的[4]。但是在借代中名词所起的作用与隐喻大不相同,它只是称名,将自己想要代替的一个事物用另一个名词称谓表示出来。
 
  如:Онстараяшляпа.(他是老废物。)这在隐喻中是起描述作用的,如此表达后就可化抽象为具体,语义也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喂,戴旧草帽的人,站住!(Эйстараяшляпа,постой!)。这在借代中是纯粹起指称作用的,借助其身上有着装特征的词语来指代这个人。
 
  俄语表达的效果跟所处的语境有很大的关系,是起隐喻作用还是借代作用是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改变的。一般来讲,隐喻所起的描述、称名、认知作用会极大地影响到主语和谓语的表现形式。借代中的称名大多数在句法中作补语和谓语,比较常见的是用名词来借代,而隐喻经常是用形容词、名词、动词、短语、句子这些来实现表达效果的。
 
  三、俄语隐喻的结构模式
 
  (一)静词性隐喻
 
  在俄语中本体和喻体之间是有共同之处的,他们两者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本体完全可以用喻体来说,喻词不用在隐喻本体与喻体中是行得通的。肯定、否定以及倒反是俄语隐喻的三种形式。
 
  1. 肯定式——两个事物之间有肯定的共同点,主体跟喻体是相似的
 
  如:无知是黑暗,那么知识就代表着光明。(анеученье——тьма,Ученье——свет.)
 
  Ноятебязасолнцесчитал,Лиза.(丽莎,以前你就是我心中的太阳)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在俄语中隐喻用作谓语是比较多的,只有солнце是起到补语作用的。
 
  2. 否定式——先肯定后否定或者先否定后肯定的结构,还可以将не加在俄语喻体的前面
 
  如:人的心都是肉长的,不是石头的。(Сердценекамень.)
 
  静词性隐喻中的名词隐喻在俄语词汇语义中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名词发生隐喻性转移有助于人们通过已知简单的现象认识未知复杂的现象,含次生感情评价意味的词和人体词是两类重要的名词隐喻性转移。含次生情感评价意味的词的作用是品评意义,它属于隐喻性转移的非派生词,在次生意义的前提下用形象比喻的手段来说明评论者对所指事物的评价,比喻人物、突出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是它们最常用的功能,表达上也更具形象化。通过熟悉的概念来掌握和认识不熟悉的概念是认知语言学的规律,新事物和现象在认识和发现后需要进行命名,创造新词就很难让人了解和接受新事物,而借助人体词就能实现直观地表达新事物新现象的目的,在术语中以感性的形象表达理性的内容是很常见的,揭示新事物新现象本质用人体词的隐喻性转移是最佳的途径和方式。
 
  (二)动词性隐喻
 
  俄语动词性隐喻也是以动作本体和喻体为基础的,本身动词就有其多义特征,它们之间也形成了特定的语义。俄语动词是可以衍生许多的隐喻语义的,因为动词本身在一个翻译范围之内就有多种翻译意思,意义比较笼统,选择不同的本体喻体的语义也就改变了。俄语动词的隐喻语义主要是由动词本体的含义决定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存在共同之处的,在具体语境中可以使这些衍生的隐喻语义得到正确的解读。在俄语动词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可逆的,他们之间互相渗透,可以通过一定的联想思维实现其转化。动词隐喻是具有其语义凸显功能的,人们想要用动词喻体动作表现本体动作时,动作属性的某些语义特征就需要凸显出来。对喻体动作特征是具有选择性的,具有区分价值才能构成目标动作或本体动作事件的核心部分,利用该喻体的动作特征才能更好地展现本体动作事件及其行为属性。
 
  四、结束语
 
  隐喻在各种体裁上的作品都有体现,它也是人民群众在长时间不断地积累以及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是俄语中众多修辞格之一。通过上文隐喻与明喻以及隐喻与借代的对比,可以让人们更加通俗易懂地理解隐喻在俄语中运用的真实含义,希望大家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俄语修辞格中的隐喻极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现在,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方向,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在认知语言学上也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薛宇.探讨俄语隐喻研究的应用价值[J].大学教育,2016(12):106-107.
  [2]王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俄语形容词隐喻[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3]赵利美.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1):235.
  [4]姜美玉.俄语成语语言世界图景的隐喻认知[D].长春:吉林大学,2016.
俄语语言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
第一篇:汉俄“圆/круглый”的自由联想实验分析 第二篇:俄语隐喻、明喻以及借代之间的异同
第三篇:俄罗斯语言感知情景的语义结构理论 第四篇:语言和文化视角探究带“上帝”的成素熟语
第五篇:俄国口头创作和文学作品крест的隐喻分析 第六篇:“концепт(观念)”“любовь (爱情)”观念
第七篇:俄罗斯语言文化影响下的家庭理念探究 第八篇:俄语语言认知的特性探析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俄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