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俄语论文 >

俄语语言认知的特性探析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作者:陈玉才;于开华
发布于:2020-03-31 共3821字
俄语语言学论文第八篇:俄语语言认知的特性探析
 
  摘要: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世界观,每个具体语言的特点又受到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语言意识的制约。俄语语言认知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在翻译教学中,翻译人员熟练把握俄语语言意识,并与汉语传统语言概念进行有效对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俄语; 认知; 翻译;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看似简单的语言转换,实则是译者对两种语言背后历史、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各异的两种思维的动态认知过程。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与民族性是密切联系的,民族语言决定其民族性格与思维的形成。不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传统。
 
  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观
 
  “不同的语言也即不同的世界观。”(洪堡特2000:52)这句话道出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人是语言的载体,语言对世界具有称名作用,语言又是人赖以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和工具。由此可看出,“世界、语言、人”是三位一体关系,一方面客观世界对人的言语行为产生着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人又通过语言对客观世界进行着刻画。中国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人者天地之心”,也就是说,人是万物的主宰,看不见的世界完全通过人的心智创造而存在。在西方传统看来,人的精神活动体现在语言符号当中,语言有命名世界的功能,这就使得物质世界得以变成人的心理世界。在这一变化中,语言是人的工具还是人的本源问题,就把汉民族和西方各民族,包括俄罗斯民族的传统哲学区分开来。投射到语言结构上,就显示出汉语的“人治性”和俄语的“法治性”。例如,汉语说:他不舒服(他——主语);俄语却说:Емунездоровится.(Ему——补语)。在教学和学习中发现,如果句子的语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那么通常使用带有非称名格形式的表“人”名词的无人称句;由此引发了对本论题的一些粗浅思考。
 
  语言对思维形成和认识世界都有影响。语言介于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自己生成的语言并使用语言去认识、把握世界。(洪堡特2004:48)由此看来,在“世界、语言、人”这个三位一体关系中,人处于中心地位。人对客观世界所持有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认知方式,便形成了迥然各异的语言格局,在表层结构的外显上出现不同的语言结构也就不足为奇了。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书中提到:“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洪堡特2008:52)
 
  在俄语中,一旦把握了俄罗斯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和路径,就会形成与其近似或相同的认知模式,经过不断操练,即会逐渐形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又是语言的认知模式。通过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层认知来反映客观世界,组织形成符合俄罗斯人认知特点的语言结构,尽量摆脱中国传统的“人本中心”思想的束缚。
 
  二、俄语语言认知的特性
 
  俄语属于屈折语,有词形变化,靠变化多端的语法手段来表意;汉语属于分析语,无词形变化,靠无词形变化的词汇手段来表意。这就造成了俄汉语句表层结构的迥然差异。从广义上讲,语言具有共性,这种共性说明语言决不完全是任意的创造,而是受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语言形式不能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相当于人的认知结构来说不是任意的。语言是由客观世界、人的认知、社会文化及其语用因素促动的象征符号系统。(赵艳芳2009:35)在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俄语中,一切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语义,都不使用以“人”为主语的人称句表示,这充分反映了俄语语言认知的排他性。根据语言的共有特征和俄语语言的自身特点,我们把对俄语语言的认知大致分为自主性认知和非自主性认知两种认知模式。
 
  1. 自主性认知
 
  根据语法学理论,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谓语和补语是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杜桂枝2011:33)在人类的共性认知和共有语言结构的背景下,俄语语言结构也同样遵循“N1+VF+N4”的典型句子结构模式。例如,“Девочкачитаеткнигу.”与汉语的认知结构完全一致。这一述谓中心模式下的语句反映了行为主体的主观认知,表现了行为主体对实施行为的自主性和主动意识。例如:
 
  Онапишетписьмо.
 
  Рабочиестроятдома.
 
  Студентывыполняютупражнения.
 
  这与汉语认知模式完全一致,属于“以人为本”述谓模式,有主语、谓语和补语,是学习者极易利用母语语法规则顺利实现正迁移的原因。这种完全一致性或许就是乔姆斯基所谓的人类共同语法。
 
  2. 非自主性认知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排他性的认知定势,这就形成了汉俄两个民族的不同认知取向和迥然各异的句法结构。汉语词汇因无词形变化,在使用过程中,很难体会到哲学映射下的语言认知,加之“人本中心”的述谓模式,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认知方式,同时在句子结构的外在表现上也就出现了多以“人”为主语的句法结构。例如,汉语说“我20岁。”“我”是主语。俄语说“Мне20лет.”—“Мне”是补语。这就使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难以接受俄语中以客观存在为主、以人的意识为辅的认知模式,以至于在学习中过度泛化汉语模式,造成俄语语句的不正确现象,这些都是在翻译时应该注意的。
 
  俄罗斯人由于受其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影响,形成了其特有的认知定势,加之俄语词汇的屈折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认知。这一独特的语言认知恰恰印证了一个最为普通的哲学理念,即客观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纵观俄语语句的句法结构,除了与汉语相同的“人本中心”认知外,存在着大量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人称句和无人称句,这些语句渗透着俄罗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各种意识,这些都是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应当很好把握的。
 
  (1)主体承受意识
 
  (1)Мне20лет.
 
  (2)Мненужнаэтакнига.
 
  (3)Мненравитсяэтотгород.
 
  (4)Мненужно25рабочихдляэтойработы.
 
  这些例句表示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为实现某目的客观必须、客观事物对人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等。汉语中的“我”因无词形变化而成为以上各句的主语,一方面导致了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另一方面造成了对俄语语言特有认知的缺失。这类句子的特点是同一个字/词在汉语中做主语,而在俄语中用作第三格主体。
 
  (2)主体失控意识
 
  (1)Уменяголоваболит,вчерамнеплохоспалось.
 
  (2)Наёлкедетямбылооченьвесело.Онипели,танцевали.
 
  (3)Каквидишь,мальчикунесидитсянаодномместе.
 
  (4)Еслибольномустанетхуже,топридетсяделатьемуоперацию.
 
  这些例句表示主观不可控性、客观环境的驱使、主体的自然本能及表示外部客观条件的作用等。在这些情况下,“人本中心”意识得到弱化,客观事物的存在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是在汉语语句中体会不到的。这类句子的特点也是在汉语中做主语的字/词,在俄语中用作第三格主体。
 
  (3)自然影响意识
 
  (1)Ночьюветромиснегомсломаломногодеревьев.
 
  (2)Плотинуразмыловодой.
 
  (3)Стремительнымтечениемунеслолодку.
 
  (4)Неожиданноподняласьбуря,идомикразрушиловетром.
 
  这类句子的共同特点是在汉语中经常用作主语的词,在俄语中却用作补语,常常使用第五格。反映出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自然力是无法抗拒的力量,汉语中常常被视为语句核心的事物,却成了俄语中受自然力使役的工具。因此,这类词常常用于第五格形式。
 
  (4)生理体验意识
 
  (1)УСергеягрипп,егосильнознобит.
 
  (2)Больноговсеголомает.
 
  (3)Еёнапароходевсегдаукачивает.
 
  (4)Больноготошнило,нонервало.
 
  这类句子大都表示病痛给人带来的各种折磨、不舒服感。这种不舒服感同样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汉语中的主语成为这一系列语句中的直接客体,表示着人的各种异样感觉和外在体现都是受外界影响所致,这种认知在汉语语句中却不见其踪影。
 
  参考文献
 
  [1]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赵爱国.人类中心论视野中语言与世界的关系[J].外语学刊,2011
  [3]徐红,李文戈.哲学视域中的语言研究[J].外语学刊,2011
  [4]刘瑾.语言哲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J].外语学刊,2011
  [5]杜桂枝.现代俄语中形式与意义的非对称性问题[J].外语学刊,2011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樊薇.浅谈俄罗斯高校教学的几个特点[J].现代教育论丛,2011
  [8]尚明霞,常利国.解读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大纲》加强对外俄语教学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15
  [9]孙瑜敏,TATIANA IAROVAIA(Т.Ю.ЯРОВАЯ).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俄语语言文化教学[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10]李伟华.中俄文化背景的差异与俄语教学[J].运城学院学报,2010
  [11]李殿芳,王佼佼.俄语熟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
  [12]何树林,丁建海,向鹏.基于真实项目的翻译过程教学模式研究——兼论翻译能力的构成[J].海外英语(上),2012
点击查看>>俄语语言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陈玉才,于开华.哲学视域中俄语语言认知与翻译技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212-21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俄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