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正(self-repair)是会话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自我修正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我修正逐渐成为话语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课题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新内容。自我修正研究可以提供研究话语产出中自我监察,甚至整个话题产出机制的线索。进行自我修正的能力是语言产出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通过不同侧面的研究,人们对自我修正的运作过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Levelt认为,自我修正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说话者在察觉到所说话语的一个失误之后自行打断当前话语;然后插入编辑用语,如uh,sorry,Imean等;最后修正原话。在结合Carroll、Laver、Lewis和Kurhila等心理语言学家对自我修正研究的基础上,邱天河对自我修正的组织系统进行更细的划分。他认为,自我修正的组织系统包括四个阶段:打断-回溯-启动-自我修正。此外,会话中的自我修正并非仅限于纠正话语中的语言错误。有时会话中的失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语言错误,只是说话人陈述的内容不够准确,或记忆有误而漏掉了重要信息,或逻辑上出现错误,或话语不准确、不贴切等,需对原话进行修正。
1、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第二语言初学者自我修正的特点,着重分析以下问题:学习者打断话语是否是自我修正的信号?如何使用编辑语?使用什么类型的回溯和修正?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受试来自桂林市各中小学校,是某PETS(一级)考试培训点的考生,共32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8人,年龄在10~13岁之间,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
1.3 数据收集方法与手段
语料收集过程为口试全程录音。主要包括两部分:
(1)考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问题。
(2)考生之间相互交流。即一考生根据图片提五个问题,另一考生回答。第一轮问答完毕后,重新发图片,角色互换。口试全程录音,共获得160分钟的音频,由笔者和其中一名考官转写成文字。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自我打断与自我修正的关系
研究结果(见表1)表明,在所有116个自我打断的话轮中,有67个自我修正话轮,占自我打断话轮的57.8%.这说明,一句话被打断不仅是语言非流利的特征,更是言语修正的明确信号,因此,自我打断通常是自我修正的启动阶段。这与邱天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说话者的言语产生是一个由起始动机和意向,经过内部言语阶段形成深层句法结构,再扩展为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的外部语言的编码过程。这是一个制订和执行计划的过程。在制订语言计划时,说话者先建立话语的结构,再形成句子的骨架,然后在执行计划时,按句子成分来填充骨架。在言语的产生过程中,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是相互作用的。这个过程如表2所示。
此外,Laver认为,人脑对语言失误的察觉依靠大脑对外部的接受和内部的扫描。从外部接受的信息主要包括听觉、触觉和视觉对外界刺激的报告。内部扫描是人脑中的扫描最近执行计划的短时记忆的一种附加信息,能够发觉和报告语言失误以及去评价系统中语言的正统性。一旦发生言语失误,说话人的人脑会利用这两个报告去发觉它,进而打断话语。在本次口试中,自我打断话轮是大脑中语言的计划和执行这个心理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揭示了语言自我监控能力,因此,自我修正是学习者语言自我完善的体现。
2.2 编辑语的使用情况
学习者在自我修正中会使用编辑语来帮助回溯和自我启动话语。本调查发现(见表3),在所有的自我修正话轮中,使用编辑语的话轮有17个,比例为25.4%,其中,说话者15次使用了uh这个词。这说明编辑语作为即将发生的言语修正的信号,对于外语初学者作用并不显着。由于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中学生还未形成对thatis、rather、youknow、Imean等编辑语的注意和信息保存,而uh是汉语和英语中比较普通的编辑语,它并非一个含有交际意义的信号,而是一个失误的症状。这个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听话者知道他仍在继续话轮。但在考试中,说话者也会减少插入语,使话语更流利。
2.3 回溯的方式
Winograd的研究表明,说话人利用大脑中的监控系统在话语被打断后回溯失误的发生点。回溯分为选择性、提前性和发展性回溯三种。选择性回溯指回溯到句子失误点上;提前性回溯指越过句子失误点到达句内先前不同的选择点上;发展性回溯就是回溯到失误句子的开头。回溯种类的不同与短时记忆有关。在短时记忆中,口语的生成是一个转换的过程。说话者意图被暂时表征为与句子的潜在结构相对应的形式,然后由转换系统进行特定的转换操作。说话者对回溯种类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话语产出能力。
在表4中,选择性回溯有20例,占所有自我修正话轮的29.9%,提前性回溯出现8例,占11.9%,发展性回溯有39例,占58.2%,表明说话者倾向于使用发展性回溯。因为本研究的对象是外语初学者,根据他们现有的语言知识水平,在口语活动中主要使用简单句。简单句在短时记忆中更容易保存,而且说话者的意图是用句子的潜在结构来表征的,假如在话语产生的某一个点上出现了失误,说话者可以很容易地回到句子开头,按照原有的潜在结构来重新产生句子,这能使表达流畅、清晰,更符合口语考试的要求。但是,也有20例选择性回溯,这是因为说话者为了想尽快完成话轮,有时候也会放弃流畅清晰的目标,直接在失误的地方进行修改。
2.4 自我修正的失误源
说话者的自我修正模式与失误源的类型有关。根据赵晨对自我修正的四类失误源的分类得到如下结果(见表5)。
根据表5,说话者对语法错误的自我修正话轮数最多(56.7%),其次为对词汇错误的自我修正(25.4%)。语言的产生是一个“交际意图的产生-语言计划-形成语言信息”的过程。在语言计划阶段,说话者对表达的次序和语言结构会进行编码、组合和重组,同时对语言自我监控,并进行修正。可见,以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他们在口语中一般使用简单句(通常为6-12个单词),这能使说话者在短时记忆内储存对整个句子清晰的记忆。在语言产生之后,学生能够优先对语言的表层和深层结构进行编码和监控,为了使听话者最大限度地理解话语,学生更关注语法结构层面。自我监控将优先选择语法错误的信息(特别在考试语境下),促进说话者自我修正。
3、结语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自我打断是自我修正的一个信号。在考试环境下,说话者有意识地使用发展性回溯和提前性修正,使自己的话语表达更符合语法规范、更清晰,但编辑语对外语初学者的影响并不显着。中学生自我修正的特点,反映了他们能够在现有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监控和自我修正,并有效地产出英语。此外,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者自我修正有什么样的特征,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军。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279-284.
[2]邱天河。自我纠误的组织系统及其“模式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3]Laver J. Principles of phonetics [M] .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47.
[4]Winograd T. Language as a Cognitive Process Vol.1 : Syn-tax [M]. Mass: Addison Wesley, 1983.
[5]赵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片段研究[J].现代外语,2004,(4):408.